人生無法逃避「失去」,就學會接納與成長

2020-12-26 幸福的麻辣燙

#讀書生財#

人生總會面臨很多失去,比如失戀、離婚、喪親、失業、失去朋友、愛寵去世……人生就是一個失去的過程。露易絲.海的《心的重建》中指出,面臨失去時,人們會經歷5個階段:否讓、憤怒、掙扎、鬱悶(抑鬱)、接受。

5個階段的情緒反應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傷害,為了讓人們快速從痛苦當中走出來《心的重建》中介紹了面對常見失去問題的解決方法,不僅可以化解傷痛,還會讓人們過上更具品質的生活,遇見更好的自己。

01 應對失戀

《心的重建》中介紹了一個女孩瓦內薩失戀以後非常崩潰,無法自拔,竟然偷偷進入前男友家中,把其家中的水床的水換了;目的是讓對方在睡覺時感覺冷,進而想到自己,並能回心轉意與她複合。

在我日常的心理諮詢過程中,也經常遇到類似的來訪者,他們無法接受分手的事實,每天恍惚得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每天自責、自我懷疑,滿腦子想的是「為什麼他(她)要分手,我做錯了什麼,我該如何挽回他(她)」。

這些失戀中的人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他們缺乏自愛的力量,內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戀愛時會小心翼翼地維護感情,無法應對任何問題、困難、挑戰,最終是他們內心的不安全感、不配感葬送了愛情。他們一旦失戀,就會精神崩潰。

《心的重建》中指出,每個人都好似一個水槽。戀愛前,如果水槽裡裝了80%的水,一段戀情會讓這個水槽充滿水,達到100%飽和度,這個人就非常開心、快樂。這就是愛情帶來的美好。

失戀以後,戀人走了,帶走了水槽裡20%的水。這個人依然可以很好地生活,因為水槽的水還剩80%,他(她)自己具有自愛的能量,所以他(她)可以實現自我關懷和自我療愈。

那些失戀後無法自拔的人之所以痛不欲生,是因為他們的水槽原本就沒有水,或者只有一點點水;也就是說他們自身很空虛,內心只有戀人,情感上只有依賴戀人才會得到愛。缺乏自愛能力的人自然會被失戀傷得體無全膚。

《心的重建》給失戀中痛苦的人提供了非常好的自我療愈的話語,希望看到這裡的人把這些話抄下來,貼在醒目的地方,帶著自己慢慢走出失戀的困境:

我為自己而生存,男人會愛上我也會離開我,但是我會一直愛我自己,一直支持我自己。所以,應對失戀靠4樣東西:

1、接受。接受分手的事實,允許自己痛苦。

2、自愛。你的水槽要裝有足夠多的水。

3、自我療愈。告別過去,把失戀視作一個改變的機會。

4、支持自己。對自己說一些正向肯定的話,獲得一個全新的自己。

02 應對離婚

《心的重建》中介紹了3個離婚的實例。一個信教的女孩認為離婚後會被上帝嫌棄,得不到上帝的祝福,自己會越來越糟糕。心理諮詢師告訴她,上帝既祝福結婚,也祝福離婚,才讓她接受了離婚的事實。

一個女士離婚後每天昏天黑地,以淚洗面,無力照顧孩子的生活。最終是孩子的一句話讓她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氣。孩子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還有一個女士離婚後,要求前夫參加孩子的生日宴會,當她看到孩子在宴會上的開心、喜悅,她才發現離婚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糟糕。

在我的日常諮詢當中,具有離婚經歷的來訪者的一貫問題就是抱怨、憤怒、自責。他們抱怨前夫或前妻的不忠、不好,憤怒離婚給自己帶來的傷害,並為遭遇離婚自責。這些不僅無法解決離婚的傷痛,反而是雪上加霜。應對離婚也要靠5樣東西:

1、接受。接受離婚的事實,允許自己痛苦。

2、樹立「一切會好起來」的信念,儘快開始正常的生活。

3、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夫妻離婚,但是孩子依然擁有爸爸和媽媽,無論何時何地,爸爸媽媽都要參與到孩子生命當中的各種重要時刻。

4、原諒對方。無論對方做了怎樣的錯事,你的心中一樣充滿愛,感謝曾經的相愛,然後放對方走。

5、把離婚當成重建自己,獲得嶄新自己的機會。

面對離婚,《心的重建》給出的特別治癒的話:我們愛過彼此,只是婚姻並不意味著永恆!

03 應對親人離世

《心的重建》對於親人離世列舉了愛人病逝、母親去世、喪子、親人自殺、病人離去等各種逝去的真實案例。

這些案例告訴讀者,當我們懷著悔恨、內疚、自責、痛苦、不滿的心態去面對親人離世或者避而不談親人離開,不僅會增加傷痛,而且一生都逃不開親人離世的攪擾。

面對親人離世的應對方式有4個:

1、接受。接受親人離開的事實,不要壓抑情緒,允許自己痛苦。

2、放下消極想法。親人離世不是你的錯,不讓自責、悔恨、內疚、抱怨、不滿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

3、用愛解讀傷痛。感謝他(她)曾經與你同在,你用愛放他(她)走。

4、成長。生也自由,死也自由!失去親人會給你帶來成長的機會,讓你的人格更加完善。

面對親人離世,《心的重建》給出的特別治癒的話:愛是永恆的,愛的力量不會因為死亡而終止。

04 應對失去寵物

《心的重建》列舉了2例小狗離世後,主人通過寫訃告、寫心得紀念小狗,療愈自己的方法,提示人們,面對寵物失去,可以做一些儀式感強的事情來宣洩負面情緒,寄託哀思,同時從失去當中獲得啟發和收穫。這些都會讓失去變得更加有意義和價值。

05 應對失業

《心的重建》對於失業給出的治癒話語非常值得我們牢記:我的人生不僅僅只有職業這件事,我的價值不能被職業簡單地限定,而且我是有學習能力的。

經常性地肯定自己的價值,同時採取積極的行動,你就會快速找到新的就業機會。

問題就是機會。失業其實是轉換軌道的機會,雖然過程有些痛苦,但是只要不放棄,有明確的目標和規劃,配合執行力,你就會很快找到另一個人生賽道。

失去,短暫是痛苦的,長期來看,是人生的寶貴經歷和財富。人們會在失去當中體驗、學習、轉變、提升、改善、成長。

既然失去是人生的必然,何不坦然面對,淡定接受,進而把失去轉化為成長的力量呢?

相關焦點

  • 《頭腦特工隊》:學會適當地釋放情緒,在轉變中學會接納和成長
    導演展現萊莉頭腦中和現實中的世界這種衝突,讓孩子學會正視自己的情緒,因為孩子成長階段是快樂和憂愁的交融,必須適當的釋放才能成長。這也是導演彼特·道格特自己孩子的成長經歷,孩子漸漸長大,漸漸對周遭的環境產生感應,因此不會一直快樂,但是孩子又不會像大人一樣懂得排遣,讓孩子懂得釋放,在各種情緒的交織中學會接納與和解,才是成長的意義。
  • 《燦若黎明》:生命錘鍊我們的意義,是讓我們學會接納
    這是一部關於英雄主義、勇氣、愛和自我接納的作品,正如它的原著名Making Faces (拼一張臉)所蘊含的內容一樣,書中的主人公在歷經「失去朋友,失去自我,失去容顏,失去生活,失去信仰」後,最終重新接納了殘缺的自己、重拾對生活的熱愛。
  • 人生有了挫折,才能學會成長(深度好文)
    與其會失敗,寧願不去嘗試,這是很多人成長不了原因。但要是一直懼怕失敗、不敢面對挫折,便永遠無法在逆境中成長起來。01每一次挫折都有意義我明白,沒有人想要遇到麻煩,更不會有人希望遇到挫折。但成長的路途上,總會有遇到許多困難險阻,是我們無法避免的。是選擇逃避,還是迎難而上,主要在於我們遇到困難時的心態。
  • 心理學:一個舉動看出人品,逃避挫折情境的人不值得信任
    在面臨指責、批評的時候,如果出現否認、拒絕,甚至是推卸責任的時候,就是個體在逃避挫折。逃避挫折的原因是內心不夠強大,不願意接納自己犯錯的一面。內心強大的人在面對指責、批評的時候,會儘可能地接納自己的問題,並且想辦法解決問題。在與人初次交往時,可以通過對方是否會主動承認錯誤,簡單地判斷出對方是否值得信任。有責任、有擔當、值得信任的人,都會直面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
  • 接納並修正你無法選擇的原生家庭,你才能重生!
    原生家庭對於每個人而言就像是每朵花成長的土壤,你必須依賴它,並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你以後能否花盛葉茂。所以,對待我們無法選擇也並不歸我們控制的原生家庭,應該是怎樣的一種態度呢?1、接納你的原生家庭。不要逃避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接納的是原生家庭對你的傷害就像解開紗布下捂著的傷口,只有將它揭開並為之診療,傷口才能慢慢癒合。一味地躲避、不承認,將延誤時機,讓傷口越來越嚴重!
  • 家長要卸下完美主義的包袱,接納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寬容的接納孩子
    孩子不會過分關注自己的缺點,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父母也是不完美的,但是生活並不會因為這些小瑕疵而失去色彩。 其實,家長不用在孩子面前表現得過於完美。 相反,家長的不完美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意外的成長。
  • 接納不完美的自我,成就更精彩的人生
    所以,我們要學會接納自己。我們只有學會接納自己,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一個人,也只有真正了解自我,才能更好為自己規劃,從而成就不一樣的自己。所以,希望我們都能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我,努力成就更精彩的人生!本文要品讀的書籍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作者是黛比·福特。她是全美第一名的暢銷書作家。
  • 除非野心被殺死,除非你接納你自己,否則你的人生註定是悲慘
    當你不優秀的時候,你就不接納自己,甚至會譴責自己。所以我們會看到這種現象,越是學習優秀的孩子,有的時候越自卑,越沒有價值感。我們無法成為別人,我們只能成為我自己,無論我偽裝的多麼像,我都是別人的複製品。就像一朵塑料花,無論和真花多麼相似,也不會吸引來蜜粉,因為你沒有芳香。你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因為你活成了別人。當你不能活出自己,你才會譴責自己,你會看不起自己。
  • 《小飛象》:只有全然接納自己,學會助人自助,才能收穫幸福人生
    可見,成人的時間裡,偏見讓人們沒有耐心陪伴一個人才的成長,更別說發掘天賦了。「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也許就是為了表達這種悲哀吧。就在米莉和喬將小象能用耳朵飛起來的事情,告訴爸爸霍爾特的時候,霍爾特依然沒有「開竅」,他將小象的耳朵用睡帽包起來,讓小象以「萌」的姿態博得觀眾的喜愛。
  • 讀《心的重建》悟透如何應對人生的失去帶給我們的痛苦
    失去的心是受傷的心,受傷的心也是開放的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一旦你愛上一個人,交往一段時間而後分手,你自然會感到痛苦,失去摯愛的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怎樣面對人生中的失去之痛,如何走出失去的傷害帶來的痛苦。
  • 學會正視自己並接納自己的一切,才是人生開掛的前提
    曾經不屑一顧的做事方法,在受到生活的淬鍊之後,終究開始學會接受,學會妥協。很顯然,雖然開始嘗試接受和妥協,但是內心的抗拒不言而喻,用被動的態度去做出一些不情願的事情,如果結局還不錯,你倒是會慶幸當初的選擇,但如果結局不太好呢?瞬間就會讓你從鬥志滿滿的狀態中,回到了負重前行的感受裡,抱怨生活的不公,哀嘆自己的不幸等等。
  • 易經:可以「預測」,但無法逃避,這就是人生
    《易經》有戰略思維統籌人生,也有戰術方案解決問題。《易經》是對人性及客觀規律的總結,是既可以「高瞻遠矚」又可以「就事論事」的實用之學!易經文章配圖《易經》是天人之學,既有指導人生的哲學性,也有神奇的預知未來的力量。但即使對未來已經瞭然於心,明知有兇災猛禍,終究也無法逃避,而這才是真實不虛的人生。
  • 《縮小人生》:真正讓人生「縮小」的,是「逃避」
    當然不能,所以縮小人生,就是逃避人生的苦難、逃避生活的壓力、逃避自己的責任,帶著享樂主義,進入一個不勞而獲的「烏託邦」。今天我就電影《縮小人生》,分析男主保羅在幾次人生抉擇中的「逃避」,並基於電影的主題和男主的經歷,結合實際談談個人面對現實的一些思考。
  • 人可以逃避現實,但無法逃避「逃避現實」所帶來的後果
    1逃避現實並非解決問題的方法詩人顧城曾在詩裡寫:「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意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因為懼怕困難而退縮,因為害怕失敗而逃避,在懦弱中虛度光陰,最終碌碌而為,這樣的人生就是好的人生嗎?
  • 生活是自己的:真正的成長,是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做自己的擺渡人
    如果不突破自己,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那麼自我成長就會停滯。所以,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才是改變的開始。此時的李源,越是想奮力逃脫內心的焦慮和恐懼,越是深陷在其中無法自拔。當他意識到,自己的逃避和消極應對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時,他開始挖掘自己內心深處真正的想法,開始與自己對話,進行自我探索。後來,有幸在教練的幫助下,慢慢擺脫了社交恐懼症和焦慮症,自己也走上教練這條路,為更多的人答疑解惑,幫助人們擺脫困境。
  • 人生最寶貴的,就是修得平常心,學會承受,懂得淡定!
    品味生活,感悟成長!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情感勵志美文,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人生最寶貴的,就是修得平常心,學會承受,懂得淡定!大千世界中人生總是很多變的,努力去修得一顆平常心,唯有如此才能守得住繁華,扛得起好事!生而為人,千萬不能讓自己得意忘形,平常心的存在,其實就是在鞭撻著我們,告訴我們不要忘乎所以!
  • 北交大三學生稱,失去人生目標,跳樓身亡,只因無法正確面對失敗
    要讓孩子分擔一些家務,讓孩子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既可以增強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還會讓孩子學會珍惜生命,因為只有活著,才能夠完成責任。不能正確面對失敗北交大這名大三學生失去了自己做題的優勢,無法保研,覺得失去了人生的信念和理想,深思熟慮以後決定自殺。
  • 親密關係: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不要愛到失去自我
    可見,在愛情中失去自我,並不會擁有真愛。 那些愛得失去自我的人,就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他人身上,忽視了自己,從這個角度來說,只要我們能夠把關注點從對方身上收回一點給自己,去看看自己內心的匱乏感、恐懼感,都來自哪裡,這樣我們就可以好好照顧那部分缺失,以讓自己慢慢學會去愛。
  • 心理學:本能上逃避社交的人,能發微信絕不打電話
    心理學家默裡研究發現人們的心因性需求,其中逃避是最為常見的心因性需求。逃避,如同大自然中草食動物逃避肉食動物的追擊那樣簡單、純粹。人們的本能也是逃避引發個體不愉快體驗的情境。包括受辱、挫折、逆境、體罰,甚至連詢問都被個體看作不愉快體驗。一個陌生人向你問東問西,你可能本能上會逃避。可是連認識的人都要害怕被問東問西,這就是一種對於社交的逃避了。
  • 《愛到極致是放手》:我們如何學會愛上自己
    現在類似這種事件很多,我們真的無法控制「渣男」的行為。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遠離那些人或者事情帶給自己的傷害,讓自己無論遇見誰,遇見什麼事都可以活得更好!這是一個人,尤其是女人這輩子必須掌握的一種能力!表面上看,她因男友的背叛而自殺。其實她是接受不了自己被遺棄、被背叛的痛苦情緒,她無法面對自己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