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若黎明》:生命錘鍊我們的意義,是讓我們學會接納

2020-12-26 萬象小書社

《燦若黎明》是美國作家艾米·哈蒙於2015年出版的小說,全球至今銷量已經有百萬冊之多。這是一部關於英雄主義、勇氣、愛和自我接納的作品,正如它的原著名Making Faces (拼一張臉)所蘊含的內容一樣,書中的主人公在歷經「失去朋友,失去自我,失去容顏,失去生活,失去信仰」後,最終重新接納了殘缺的自己、重拾對生活的熱愛。

書中人物是一群生活在美國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年輕人,他們見證了美國二戰後經濟繁榮的盛況,也見證了暴力、欺騙等不道德等現象,從而促使以安布羅斯為代表的年輕人心理上產生對自我身份以及自我價值的懷疑。

20世紀末,美國現代文學普遍受到法國哲學家薩特「人是孤獨的,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思潮的影響,作家們的寫作紛紛集中在對自我存在的價值和個人主義孤獨情緒上。這一點,奠定了艾米·哈蒙《燦若黎明》的基調。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主人公安布羅斯決心放棄大好前程,與朋友奔赴伊拉克,期望在為國效力中找到人生的價值。然而戰爭卻帶走了和他一起上戰場的朋友們,唯獨他一個人活著回到了家鄉。在伊拉克的見聞、朋友家人的譴責、戰爭帶來的身心創傷,卻加重了安布羅斯內心的彷徨與矛盾。

作為美國戰爭文學的一個分支,美國伊拉克戰爭小說試圖通過對戰爭的反省和回顧,或從人性出發,深層次挖掘人類個體生命價值,深切關照個體生命意義,從而表達出一種深刻的反戰思想。

不過,艾米·哈蒙想要表達的內容好像並不僅於此,作為和平年代裡的青年作家,艾米·哈蒙通過對安布羅斯戰前、戰時、戰後的情況描寫,道出了他的心理歷程,也展現了他內心的困苦與迷茫。但最重要的是,艾米·哈蒙以年輕一代作家特有的朝氣,滿含希望地給出了以安布羅斯為代表的參戰青年自我接納與修復的方法,鼓勵大家接納自我、重拾對生活的熱愛。

一、《燦若黎明》中的美國青年生存危機與反戰意識書寫

書中安布羅斯的經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在學校做「明星」階段;從參戰到後來獨自回歸消沉階段;在弗恩幫助下的自我接納與修復階段。

安布羅斯出生於美國漢納湖小鎮上,他身材頎長,面容俊美,儼然是內衣模特的好苗子。在學校,他是橄欖球隊隊長,15歲時打籃球就能扣籃,唱歌頗有明星範,此外,他還能像神話中的勇士一樣把標籤擲出無人企及的距離。

安布羅斯無疑是學校、小鎮上的明星,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前途屬於紐約這樣的大城市——之所以說是紐約,還有另一層意思。

傳言,安布羅斯的媽媽莉莉最初到紐約闖蕩時,與一名義大利模特混在了一起,後來對方發現她懷孕便毫不留情離開了。莉莉這才與安布羅斯的父親結婚。不過14年後,安布羅斯的母親再一次只身前往紐約,拋棄了丈夫和兒子。

小鎮人對安布羅斯的遭遇以及他的心理毫不關心,他們只看到安布羅斯優秀、無可挑剔的一面。這無疑促使著安布羅斯對自我身份、存在的可能以及自我價值的懷疑。

「911」事件之後,有部隊在學校徵兵,這個契機成為安布羅斯追求自我價值的途徑。

不過,這並非安布羅斯一個人的問題,例如之後和他一起上戰場的朋友們:格蘭特,為了能籌夠學費;豆子以「去就去唄,反正也沒什麼事可做」參戰;為了逃避18歲女友的催婚,以「成長」為由參戰的保利——幾個年輕人都對戰爭沒什麼概念,對未來充滿迷茫,僅僅因為兄弟義氣匆匆上了戰場。

關於伊拉克戰爭,2016年李安導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就曾對美國虛假的「英雄主義」進行了批判,電影中僥倖從戰場回來的青年士兵比利·林恩,被當成一個愛國主義符號受邀宣傳其英雄的一面。戰爭的殘酷與戰後個人面臨來自社會、內心、傷痛的壓力,直觀傳遞給觀眾「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信息。

但《燦若黎明》中,作者對於伊拉克的情形描述很少,只用了幾百字交代了安布羅斯朋友們生前最後的時光。艾米·哈蒙試圖迴避對殘酷戰爭景象的描寫,轉而用了大篇幅書寫戰後安布羅斯的處境,來體現這場對人的傷害之深、影響之遠,展現了其樸素的人道主義思想。

仔細來看,幾人在伊拉克的描寫與2004年吉姆·拉蒙特所寫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趟生意》所要表達的東西頗為相似,儘管短小,卻透露出震懾人心的威力。

艾米·哈蒙寫:

突然,路邊躥出一群小孩子,他們沿著公路追著軍車奔跑,不停地用手指在脖子裡筆畫著沙頭的手勢。「他們在幹什麼?」安布羅斯莫名其妙地嘟囔說,「我沒看錯他們的手勢吧?他們這麼恨咱們?一群小孩子就像殺我們的頭?」安布羅斯看了一眼後視鏡,那群孩子已經不再追趕,而是一動不動地站在路中間。隨著車隊的遠去,他們的身影越來越小,但他們始終沒有離開街心,而是遠遠望著車隊的方向。……此刻周圍同樣地寂靜,安布羅斯脖子上的汗毛都豎了起來。就在這時,惡魔突然從坑坑窪窪的公路下面伸出巨大的手,安布羅斯只覺得眼前冒氣一片火光,那輛載著格蘭特、傑西和豆子的悍馬車下瞬間飛出了無數金屬碎屑……

吉姆·拉蒙特寫:

「等我們推翻了你們的獨裁者,你就可以回來放心地開車了。」士兵靠在車窗上,也許那麼多天來,第一次遇上對他微笑的原住民,因而心情也不錯吧。「也許吧,不過我得去看我的妻兒了,有興趣去我的家嗎,我妻子會為你們做好吃的。一起去吧,最後一趟生意,不收你們的錢。」「我們有任務在身,去不了了,代我向你的妻兒問好吧,」士兵顯然有些興奮,他也許認為,這裡的人民,還是有不少歡迎他們的,「對了,南方都是戰場,你要到哪裡去見的妻兒呢?」他依舊微笑著,拿起了那個破碎的相框,在照片上吻了一下,然後轉過頭來,看著那個依舊得意忘形的士兵,還有他身邊其他拿著槍的外國人。一字一句地說道:「天堂。」他最後能看到的,是那個士兵驚駭和恐懼而扭曲的表情,還有從指間滑落的菸頭。然後,他按下了按鈕。

「人才是戰爭文學審美的真正核心」,當作家們將焦點從美國士兵轉移到伊拉克人民身上時,戰爭的正義性便有了爭議,才能引起人類普遍的反戰意識。

二、 「愛」與「堅持精神是作者對戰後青年自我修復的藥方,體現作者溫和的「反戰主義」思想表達

安布羅斯生活在21世紀的消費時代,這是一個符號泛濫的時代。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比利·林恩和他的戰友們的英雄光環在被消費完之後順便變得一文不值,他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只好重回戰場;而另一部反戰題材的小說《黃鳥》也同樣暴露了戰爭帶給個人的傷痛:在伊拉克,主人公巴特爾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之中,好朋友的死去又增添了他精神上的創傷。回到美國後,他逃避社會、逃避人群,甚至拒絕思考,用酒精、暴力來抵抗精神的折磨。

這場戰爭對安布羅斯同樣是殘忍的。回到家鄉的安布羅斯,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他的名字一次次被搬上廣告牌和旗幟,然後很快又被撤下去,被別的廣告替代;然而有一部分人,即在戰爭中喪命的幾個人的家人,卻無法參與到這場慶典中。他們認為,是安布羅斯害死了自己的兒子。

而此刻,安布羅斯自己也在遭受著巨大苦難:戰火燒傷了他的臉,右眼渾濁無光,耳朵被燒掉,頭頂也被燒傷,很難長出頭髮;內心也因為好友們的死去久久無法寧靜。曾經的小鎮明星,如今變得面目全非,只敢在夜晚出門。

不過,與比利·林恩或巴特爾不同,雖然戰爭沒能讓安布羅斯弄明白自我身份和人生價值的問題,卻給了他生活的勇氣。「我什麼都不怕,爸爸。以前我怕下地獄,可現在我身處地獄之中,地獄看起來也沒那麼糟。」

他每天晚上跑步,以修復自己因病變得孱弱的身體,漸漸地,他也能幫父親打理麵包店的生意了。雖然他依然晝伏夜出,只在晚上工作,不願意見到任何熟人。但是時間總會幫助安布羅斯自我治癒。

但,自我堅持僅能治好皮外傷,心理的傷痛必須在他人的幫助下才能癒合。雖然我們總是不厭其煩地歌頌「愛」,卻也不得不承認,只有愛能治癒心靈的傷痛。

正是在這個時候,安布羅斯遇到了曾經的校友弗恩。曾經,安布羅斯是全校明星,弗恩只是個喜歡文學的「醜小鴨」,因為偶然的機會,弗恩代自己的好友麗塔與安布羅斯通信,最終促成了兩人的戀情。不過,安布羅斯很快就意識到跟自己通信的人並不是麗塔,而是弗恩。因為外貌上的差距,安布羅斯曾一度拒絕承認自己愛上了弗恩,不過他還沒有來得及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就上了戰場。

僅僅半年不見,安布羅斯意外地發現,弗恩已然褪去了當初的不自信,整個人也因為發育變得美麗。對比之下,他不禁些相形見絀。不過,弗恩並沒有意識到安布羅斯心理上的落差,她試圖再次鼓起勇氣靠近安布羅斯。

弗恩靠近安布羅斯的方式很巧妙,她借用了以前代麗塔寫信的方式,在安布羅斯家麵包店門口的黑板上玩起了文字遊戲,甚至借用了只有安布羅斯才能看得懂的莎士比亞著作中的句子。就這麼一來一往中,弗恩漸漸了解了安布羅斯的心境,也看懂了他對自己的拒絕。就在弗恩差點羞憤離開時,安布羅斯漸漸想通,甚至不再顧及旁人的眼光走出了自己的蝸居之處。他大膽地見了弗恩,見了她的朋友貝利,也見了昔日女友麗塔。

樹立在安布羅斯與外界之間的桎梏正在被打破,但最終是弗恩的愛喚回了他的生機。弗恩熱情、愛、包容,在她的幫助下,安布羅斯最終接受了自己這張「拼湊出來的臉」,內心的傷痛也漸漸癒合。安布羅斯走出自己人生的陰霾,迎來人生的黎明——重回摔跤賽場獲得冠軍。

從這裡可以看出作者樸素的人文主義關懷,在她筆下,安布羅斯不是一個前往伊拉克為國爭光的士兵,也沒有在戰爭中表現出英雄的氣質和才幹,他只是一個絕望的、任由命運擺布的普通人。而對於普通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活下去的勇氣,活下去就是勝利。

三、結語

《燦若黎明》不是一個單純的愛情或戰爭小說,實際上它講述的是一代美國年輕人的成長。安布羅斯原本前途無量,是小鎮明星,但家庭原因促使他對自我身份和自我價值產生了懷疑。但是他錯了,戰爭並不會給他答案,甚至帶走了他至親的四個朋友,毀掉了他身上所有的「明星」氣質。但是他卻成長為了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此外,還有少年時代其貌不揚的女孩弗恩和患有肌肉萎縮症的貝利。他們擁有無比善良的內心,互相鼓勵,互相欣賞,對生活和他人充滿善意。弗恩變得開朗、自信,很大程度上還要得益於貝利的幫助;貝利也因為弗恩,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也是因為他們,讓安布羅斯看到人生的美好,避免了像《黃鳥》主人公巴特爾那樣的悲慘命運。

這些故事都發生在小鎮上,沒有光鮮亮麗的都市背景,故事情節也不算曲折婉轉,作者樸素的寫作方式給整個作品蒙上一層真實感——好像在美國的某個小鎮上,真有這麼一群青年,他們生老病死都在這裡,他們見證了彼此成長與苦難,又彼此扶持,度過一生。

因此,《燦若黎明》這部小說雖然前半部分充滿傷痛,但後半部分治癒的過程溫暖人心,作者以溫和的方式表達了「反戰」的訴求,並以充滿希望的筆觸鼓勵經歷過戰爭的年輕人接納自我,走出傷痛,迎接美好的明天。

相關焦點

  • 生命的意義-我們的生活是什麼?
    關於生命意義的這個問題可能首先讓您感到有些愚蠢。畢竟,世界就是它的本質。'我們生活,然後我們死。當我們死了,我們就死了。我可能會對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著迷,但看不到其中更深的意義或意義。然而,有些人對生活毫無意義的觀念感到非常沮喪。這樣的人就是20世紀文學作家弗朗茲·卡夫卡(Franz Kafka)的主要人物。
  • 其實,我們都在尋找,全然的接納和包容
    在姥姥眼中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每個人需要的都是合理的,沒有批判,全然接納,她老人家沒讀過書,不認識字,可說的和做的卻是那麼叫人耐用,姥姥說把喜歡給需要喜歡的人,這是多實用的心理學啊!讀著讀著,一位百讀詩書的哲人,一位充滿睿智的高僧的形象就出現在眼前。白巖松老師說:不是有學歷就有文化,也不是沒學歷就沒文化,我們需要姥姥的精神食糧。生命的意義是啥呢?
  • 認識生命的意義,讓我們的生命找到歸宿
    如果我們心中無所求,一心修善,復不求自至,財不求自得。認識生命的意義唯有修學佛法,才能看清生命的真正意義,確立終極目標,了解途中會經過哪些站點,從而止惡行善,讓願力取代業力,生生增上,直至解脫。如果發起菩提心,還可以乘願再來,在十方世界廣泛利益眾生。
  • 英國的善良教育:讓孩子學會接納別人
    導讀英國的精英教育除了讓孩子獲得傑出的成績,最重要是讓他們學會接納別人,尊重他人的不同。看上去是為了別人,實際上也是為自己。人是社會動物。對他人接納,學會調整關係,是一種高級的智慧,利人利己。
  • 9天後,燦若星辰,喜事臨門,舊愛知返,曙光再現,白首相伴明天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在十二星座中,9天後,燦若星辰,喜事臨門,舊愛知返,曙光再現,白首相伴明天。這樣的愛情是可以變得更加幸福的,許多的事情也是會得到一個非常好的化解,我們都知道金牛座的人心特別軟,對於甜言蜜語完全沒有抵抗力,看似灑脫的金牛座,分手之後的痛苦也只有自己知道,與前任的回憶會一直時時刻刻都在腦海裡盤旋,對舊情念念不忘很容易舊情復燃。9天後,燦若星辰,喜事臨門,金牛座舊愛知返,曙光再現,白首相伴明天。
  • 不接納自己哭,我們就無法接納自己|哭,比你想像得更重要
    哭,可以幫助我們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情緒。其中眼淚也蘊含了多樣的意義,可能是悲傷的眼淚,也可能是感動的眼淚,還有可能是憤怒的眼淚。它們都是屬於情緒性的眼淚。這種環境性的不接納,讓人們無法接納自己「哭」,也無法接納自己的情緒。
  • 《活出生命的意義》告訴我們挫折後如何找到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裡提到,找到生命的意義途徑有三條,一是工作(做有意義的事),二是愛(關愛他人),三是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我們從沒感到煩躁,碰到不理解我們工作的個別老師,我們會用幽默、自嘲、設身處地的方式化解自身不愉快的感受。人與人交往,從來都是人心換人心。現在我們知道了,那些無故衝你發了脾氣的老師,在他們表達完自己的不良情緒以後,往往會產生負疚感,等他們冷靜一下,會向您表達歉意,之後會更加配合你的工作。
  • 內心強大心法:學會擁抱內在的無助,你才會看到生命的無限恩典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每個人都會有無助的時候,在無助的時候,許多人都會越來越沉淪,這種沉淪是對人性的失望,甚至會讓我們不斷產生消極的想法,直至我們沉淪下去。如果我們想要走出人生的低谷,我們還需要學會一個成長的心法,那就是去學會擁抱自己的無助。當你懂得擁抱自己的無助時候,你才能真正走出人生的低谷,學會變得內心強大。
  • 2020清明節:讓我們重新思考生命與離別的意義
    今天上午10時,汽車、火車、艦船的鳴笛和防空警報的鳴響,提醒我們生命是如此脆弱和珍貴。疫情和山火帶走的生靈,讓我們所有人不得不再次直面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
  • 什麼是黎明現象?為什麼會有黎明現象?我們該如何改善?
    其實這種現象很常見,每個人都會有,叫做黎明現象。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了解什麼是黎明現象,以及一些破解黎明現象的辦法。首先,來看看為什麼人會有黎明現象?為什麼會有黎明現象?黎明現象,是指人在早上醒來,血糖較高的現象。每天,隨著太陽升起,在清晨4點到8點之間,身體會進入喚醒模式,使我們逐漸進入有意識的狀態,為迎接新的一天做準備。
  • 黎明,我們回不去了
    更氣人的是,他回到家娶了自己不喜歡的翠芝,兩人新婚之夜,抱在一起痛哭,怎麼辦,我們彼此不喜歡,怎麼就結婚了。他和舒淇一起主演的《玻璃之城》,分居兩地,是舒淇飾演的韻文一心想著攢錢去法國,一個人做著5份家教,父親去世一聲不吭,想去法國埋在心底。戲外,舒淇家境貧寒,溫飽都成問題,為了養家餬口做模特,為了賺更多的錢拍三級片,早就知道賺錢難,生活不易。
  • 家長要卸下完美主義的包袱,接納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寬容的接納孩子
    是啊,我們為什麼總是喜歡在孩子面前端著架子呢?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不能夠接納自己,不能夠坦然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可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又有誰是完美的呢? 家長要學會接納自己的不足,接納自己,才能更寬容接納孩子 1.家長要卸下完美主義的包袱 家長要學會接納自己的不足,由己及人,孩子的不完美也是生活的常態。
  • 這部評分8.9的電影告訴我們,人生最重要的是接納自己
    「每個人的生命都像一條長長的人行道,有些道路平平坦坦,還有一些,比如我的,就會有裂縫、香蕉皮和煙屁股。你的道路就像我的,不過或許沒那麼多裂縫。」這是電影《瑪麗與馬克思》中,馬克思最後一次給瑪麗在信中所寫的話。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或許不完美,都會有裂縫。
  • 如何激活潛能:請學會提升內在心量,你的心量越大,能量也會越大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釋放潛能的一個過程,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提升自己能量的過程,如何提升自己的能量,我們更重要的是學會持續提升內在的三種心量。02學會接納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如果我們想要激活自己的潛能,請記住學會接納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讓自己的心態變得樂觀一點
  • 《愛到極致是放手》:我們如何學會愛上自己
    這麼年輕,為了這麼個負心漢搭上了自己的美好的生命。實在是太惋惜了。現在類似這種事件很多,我們真的無法控制「渣男」的行為。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遠離那些人或者事情帶給自己的傷害,讓自己無論遇見誰,遇見什麼事都可以活得更好!這是一個人,尤其是女人這輩子必須掌握的一種能力!表面上看,她因男友的背叛而自殺。
  • 心靈奇旅:我們縱使生而平凡,但活著就是意義
    我們從何而來,去向何處,「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跨年之際,皮克斯用流暢的線條,看似簡單的故事,透過影片《心靈奇旅》層次分明地告訴我們:在這個世間,哪怕很平凡、很簡單,也會生而不凡,「活著」就是意義。喬伊的夢想是登上舞臺,這看似不難實現,可誰能料到,就在紐約最好的爵士俱樂部演奏之後,他卻不小心掉進下水道,生命就這麼倉促地結束了。此時,「心靈奇旅」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他是幸運的。喬伊在一個黑洞中醒來,隨後在心靈學院遇到二十二號靈魂,還陰差陽錯地以一名心靈導師的身份,客觀地回顧自己過往簡短、乏味的一生。
  • 我們一起來談談人生:生命的終極意義到底是什麼?
    既然終將死去,我們還勤奮工作幹嘛呢?反正早晚都得掛。那我們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難道只為這一刻的絢爛?4,我們存在的終極意義對我們個體來說,如果我們終將消亡,那麼從長遠角度來看,我們存在的終極意義又是什麼呢?美國作家羅伯特·賴特寫過一本《非零年代》,在這本書裡,賴特通過各種詳實的研究發現:生命的密碼不是DNA,而是非零和遊戲。非零和遊戲,意味著遊戲的結局有很大概率是雙贏。
  • 夜讀 | 學會接納自己,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
    許多時刻,我們總想擁有完美,但學會接納一個普通的自己,也是一門很深的智慧和學問。 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許多時刻,我們總是對自己的不足,難以放下。 你越去糾結,反而越不快樂。但當你學會去成全自己,就會活得越來越有魅力。
  • 聖經告訴我們「知死明生」,知道死亡才會明白生命的意義
    聖經告訴我們「知死明生」,知道死亡才會明白生命的意義經文:詩23:1-6今天是新年第4個主日,祝弟兄姐妹全家福安,一生長樂,福杯滿溢,以馬內利!因為生命改變了,就不再憂慮了。有信仰在主裡有釋放。三、不會迷路(3節)「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羊最怕迷路,也經常迷路,但耶和華成為牧羊人,親自領我們走義路。現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路在哪裡?不知人為什麼活著?人將往哪裡去?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說:今天的人,身強力壯,東張西望,錢包鼓鼓,六神無主。
  • 《來自深淵 深沉靈魂的黎明》:立於生命戰場的光暗交界者-黎明卿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來自深淵》這部番自上線以後就爭論很多,而劇版《深沉靈魂的黎明》中黎明卿絕對可以稱得上處於議論漩渦的中心。作者對於黎明卿這個人物的設計真的是煞費苦心,從黎明卿的所作所為來看:不論是他用人體做實驗,還是製造「祈手」,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唯一的女兒:普魯修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