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裡提到,找到生命的意義途徑有三條,一是工作(做有意義的事),二是愛(關愛他人),三是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01
每年的上半年,是我們科室最忙碌的時間段。碩士研究生複試、學位授予、導師遴選等工作都集中在上半年。
我們的導師們是醫院的醫生們,他們往往是教學、臨床、科研一肩挑,工作非常的忙碌。而我們做行政就是做服務,我們要服務的是一百多位的導師、幾十位學科秘書和一百多位學生。當一個人要在兩三天內,收集一百多位學生的資料,要每天接聽幾十個電話,這些還有半夜打來的諮詢電話時,考驗的是一個人的耐心。
我們從沒感到煩躁,碰到不理解我們工作的個別老師,我們會用幽默、自嘲、設身處地的方式化解自身不愉快的感受。
人與人交往,從來都是人心換人心。現在我們知道了,那些無故衝你發了脾氣的老師,在他們表達完自己的不良情緒以後,往往會產生負疚感,等他們冷靜一下,會向您表達歉意,之後會更加配合你的工作。
從心理學的角度,如果在工作中碰到有情緒的人,我們要做的是冷處理。因為情緒有一個特性,那就是傳染性。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本來你處於一種心平氣和的狀態,但有一個人來找你吵架,沒吵上幾句,結果你會比她更生氣。這是因為,對方的情緒傳染給了你。所以,如果工作中有人衝你表達情緒,最明智的做法是轉移。等對方冷靜後,再去溝通。
敬業是一種美德。
在今年2月份,抗擊疫情我單位派出了兩批醫療隊支援武漢抗擊疫情。到達當地後,他們稍事休息,立即投入了工作中。從制定傳染病防護制度著手,改善醫院的環境出發,先把醫用垃圾妥善處理。當時沒有工人搞衛生,我們的醫護人員,除了照顧病人,還承擔了這一部分工作,直到找到工人來承擔這部分工作為止。那段時間,他們整整半個月都沒有休息,每天早出晚歸,直到工作進入正軌,終於可以排出休息時間。
他們沒有怨言。他們一心只想到患者,用他們的話來說:「患者在你的心裡有多重,你在患者的心裡就有多重。」
02
找到生命的意義的第二條途徑是愛,就是關愛他人。
一個朋友在30歲那年患了子宮頸癌,當時孩子只有兩歲。在她最需要親人支持的時候,丈夫選擇跟她離了婚。
她的生活一下子變得暗淡無光,感覺看不到一點希望。後來,她選擇了去西藏的一家孤兒院助學。在幫助這些孩子的同時,自己慢慢地修復了創傷,找到了活下去勇氣。
在遭受挫折時,很多人會選擇去幫助別人,來升華自己的痛苦。
03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是是美國的維克多.弗蘭克爾。他在納粹時期被送往奧斯維中營,身心受到摧殘。
很多倖存者出獄後就已經喪失感受幸福生活的這種能力。他們出獄後,自暴自棄,甚至做出危害社會,報復社會的舉動。
與這些倖存者不同,弗蘭克爾始終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致力於塑造自己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他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創造了心理學的一個流派,叫意義療法。他的這意義療法幫助了很多對生活失去信心的患者,讓這些患者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受到傷害。我們怎麼在挫挫中恢復自己的生氣》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告訴我們,要找到積極工作的意義,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