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沐芽育兒,歡迎關注與分享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裡這段話說的是人本來都是善良的,人與人之間習性挺相近,但在成長過程中接觸的事物不同和受環境影響不同,習性便有了差別,有了好壞之分。
這句話也在啟示,人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從小就要好好教育,做個善良的人,做個會區分善惡的人,將來做個道德高尚的人。
善良是好品質的根基,尊重、互助、團結、友愛等等,似乎都離不開善良之根本,它是一切好品質的源泉。
善良是美好品質中的奇葩,擁有它,孩子會寬容待人,變得豁達開朗,不會斤斤計較;而且能夠主動地幫助弱小。朋友因此增多,心情更加快樂,甚至會有意想不到的回報。
所以,父母要抓住黃金起點,從小引導孩子做善事,積善德,為孩子人生建立良好的品格打好基礎。
多給孩子講做善事的古代典故
● 屈原背米
屈原小時候幫助過一個老奶奶背米。有一次屈原在路邊玩,看到了一個老奶奶背著一袋米,走起路來東倒西歪,很吃力的樣子。屈原心地善良,起了惻隱之心,不由分說地跑過去,扛起米幫老奶奶送回了家,老奶奶高興壞了,誇讚有加。
●張良拾鞋
張良年輕時,有一次過石橋時,見一位老人把自己的草鞋丟進了河裡。老人叫張良去撿,張良出於對老人的尊敬,撿回了草鞋。誰料想,老人接過鞋又順手將鞋丟進了河裡,並再次讓張良去撿,張良則不厭其煩地去撿。
這樣,一連三次,張良終於將草鞋恭恭敬敬套在了老人腳上,老人會心一笑。經此事老人看出了張良的道德品格,遂將聞名於世的《太公兵法》傳授給他。
●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最小的吃。大人們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吃得少,應該拿最小的。」
通過故事讓孩子了解,做善事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既了解了歷史人物,豐富了知識,又提高了做善事的意識。
學習身邊善事,並鼓勵孩子的善心之舉
一天,樓下有很多小孩子在玩,諾諾也參與其中。玩著玩著,其中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吵了起來,那個女孩兒先打了男孩一下,男孩接著推了他一把,女孩就座在地上哇哇大哭了起來。
女孩的媽媽急忙上前扶起女孩說:「誰打你了告訴媽媽」,女孩指著小男孩說,「是他」。女孩兒的媽媽正要向男孩兒發威,諾諾急忙上前說:「阿姨,是小妹妹先打那個男孩的」,女孩的媽媽只好作罷。
諾諾爸爸都看在眼裡,遠遠地朝女孩兒翹起了大拇指,她開心地笑了。
關注孩子的善舉並予以認可和肯定,讓其鍛鍊明辨是非的能力,鼓勵做善事的勇氣。
有一次,爸爸接彤彤放學回家時,看到遠處門口一個年輕男士拿著許多包裹在等電梯。彤彤便急忙跑過去說,「叔叔,我幫你拿包裹吧」。男士詫異的一笑,遂環視了周圍看看誰是孩子家長,於是彤彤爸爸向他微笑地點頭示意了一下,也跑去幫忙。
男士便高興地對彤彤說:「小朋友,拿這個最小的吧」,「謝謝你們了!」,並在電梯裡不停地誇彤彤真懂事。
臨別時,他從兜裡拿出一個小玩具送給彤彤,彤彤不要,年輕人堅持要給,沒有辦法,彤彤這才收下。彤彤幫助別人竟然有了意外收穫,她高興得手舞足蹈的。
做善事能讓孩子感受到收穫和快樂,雖然不是為了收穫,但小小收穫也是一種肯定和動力
當然,生活中引導孩子做善事的場景很多,比如撿拾垃圾放入垃圾箱、關掉流淌的水龍頭、幫小朋友撈夠不著的玩具、幫盲人過馬路、給老弱病殘讓座等等。鼓勵孩子從點滴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把做善事當成一種習慣和義務。
正確樹立孩子做善事的觀念
當孩子有善事之舉,你不能視而不見或批評孩子是個傻子。這種不認可的態度會讓孩子自我否定,久而久之善良行為就會越來越少,直至消失。
孩子主動幫助別人,你要及時表揚和讚揚。孩子的行為受到肯定得到強化了,才會一直保持下去。
當孩子遇到和別人發生矛盾或者大打出手時,要告慰孩子不要記恨,學著不計前嫌,用和善的心原諒他人。這樣孩子在寬容別人的同時,也就放下了心中的怨恨,就會更加快樂。
告誡孩子做人要懂得與人為善,不互相為難。不為難別人是一種善待,更是一種智慧。人生在世,各有各的不易,只有將心比心才能築得長久。所以,只有這樣,路才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最後,教孩子做善事首先要做好標榜,家長是孩子一面明鏡。想要引導好孩子,還得從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