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斯在咱們北方又叫蟈蟈,蟈蟈和蛐蛐是有很大差別的,蟈蟈的個頭比較大,顏色多為青綠色,但蛐蛐個頭教小,而且顏色多為黑褐色。更為重要的是蟈蟈作為我國三大鳴蟲之首,其喜愛捕食田間昆蟲、害蟲,更博得農民的喜愛。不僅僅是農民,就是清代皇帝乾隆也曾經寫詩讚稱讚。
榛(zhēn)蟈 其一
啾啾榛蟈抱煙鳴,亙野黃雲入望平。
雅似長安銅雀噪,一般農候報西成。
這首《榛蟈》表明了蟈蟈在三百多年前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明百姓都對其喜愛有加。但如果繼續往前追溯,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詩經》中,對其的喜愛早已深入人心。在《詩經·風·周南》中是這樣寫道的:
zhōng sī
螽 斯
zhōng sī yǔ
螽 斯 羽
shēn shēn xī
詵 詵 兮
yí ěr zǐ sūn
宜 爾 子 孫
zhèn zhèn xī
振 振 兮
zhōng sī yǔ
螽 斯 羽
hōng hōng xī
薨 薨 兮
yí ěr zǐ sūn
宜 爾 子 孫
mǐn mǐn xī
繩 繩 兮
zhōng sī yǔ
螽 斯 羽
jí jí xī
揖 揖 兮
yí ěr zǐ sūn
宜 爾 子 孫
zhé zhé xī
蟄 蟄 兮
其大意是:
蟈蟈煽動綠色的翅膀,全部都往一起聚集,看著你這麼多的子孫,多得大片大片的連成群。
蟈蟈煽動綠色的翅膀啊,全部都飛動了起來,看著你這麼多的子孫,多得綿延不絕。
蟈蟈煽動綠色的翅膀啊,全部都聚集在了一起,看著你這麼多的子孫,多的無法形容了。
這首詩並不難以理解,而且可以說和《樛木》是姊妹篇。《樛木》是祝福新人新婚幸福,《螽斯》則是祝福人們多生貴子。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結婚後生兒育女可謂是必然之理,雖然現在對婚姻有不同的看法,但大的主流方向依然如此,更何況是在古代呢?
在古代,多子多福是被廣泛認可的價值取向,而且在生活中還有許多事物也被如此寓意,就比如石榴。 所以,在古代子孫眾是可喜可賀之事,恭祝新人結婚也莫過於用多子多孫,子孫昌盛這類話題更能表達對新人的祝願。而這首詩也正是利用蟈蟈生子繁多的特點來比喻人的子孫眾多。
拋開寓意,我們再次看這首詩的結構,用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所言:「六字煉得甚新。」說的便是「詵」「振」「薨」「繩」「揖」「蜇」。
這首詩和《樛木》一樣採取重章疊唱的形式,不同的是《螽斯》中疊字用的更多。若「詵」「振」「薨」「繩」「揖」「蜇」只用單字,也沒有什麼意思,但各自重疊為重言疊字就妙趣橫生,形成了一組形容螽斯多子這樣既形象又生動的景象,再加上末句的語氣詞「兮」,猶如神來之筆,將其斷句成歌,達成了一種連綿和諧,音調優美,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
無論是在《榛蟈》中蟈蟈的鳴叫聲被寓意如「銅雀噪」給農民帶來更好的收成,還是在《螽斯》中,蟈蟈被人們用來祝福多子多福,都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一起來讀詩——螽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