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之美】《螽斯》子子孫孫繁盛綿綿

2021-02-08 奉元書院


《螽斯》子子孫孫繁盛綿綿

作者:心蓮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字詞釋義】

 

螽斯羽

螽斯:《說文》:螽,蝗也。一種蝗屬青色的飛蟲,能用長腿擦翅膀出聲,產卵極多,相傳一產九十九子,繁殖很快。

羽:翅膀。

 

詵詵兮

詵詵:形容羽聲的盛多,同「莘莘」,眾多的樣子,例如:莘莘學子

 

宜爾子孫

宜:「宜」與「俎」zǔ同源,後分化。

「且」是「俎」、 「刞」、「祖」和「宜」的本字。且,甲骨文
是指事字,在肉塊「夕」上加一橫指事符號,表示切肉,將肉塊切成均等的若干塊。

本義,動詞:祭祖殺牲,平分肉食 zǔ。   本義後由「刞」代替。

名詞:族群的先人,祖先。  zǔ     該義項後由「祖」代替。

形容詞:恰當的,適宜的。zǔ    該義項後由「宜」代替

副詞:將近,幾乎,將要,暫且,且慢,就qiě。

宜,會意字,從門之下一之上。甲骨文字形。象屋裡俎上有肉的形狀。文言版《説文解字》:宜,所安也。①本義,動詞:祭祖殺牲,平分肉食。②動詞:將一塊肉切成均等的數份。③形容詞:合情合理的,恰當的,合適;適宜。④副詞:應該,合情合理地。

 

振振兮

振振:繁盛的樣子。

 

【音律說明】

 

本章中,「詵詵兮」和「振振兮」對應押韻。

 

【本章直譯】

 

螽斯的長腿擦動翅膀,聲音陣陣響亮。祝你的子孫啊,像他們一樣繁盛眾多、安樂健康!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字詞釋義】

 

薨薨兮

薨薨:成群的昆蟲一起飛的聲音,如「蟲飛薨薨」。

 

繩繩兮

繩:形聲。從糸( mì)從黽(měng)。文言版《説文解字》:繩,索也。

繩繩:①形容接連不斷,例如,眾力繩繩可劈山。②小心謹慎,例如,繩繩乎唯恐失仁義。

 

【音律說明】

 

本章中,「薨薨兮」和「繩繩兮」對應押韻。

 

【本章直譯】


成群的螽斯一起飛翔,長腿擦動翅膀,聲音悅耳響亮。祝你的子孫啊,像他們一樣繁衍不斷、綿綿不絕!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字詞釋義】

 

揖揖兮

揖:【特別正音】此處應該讀成「jí」而不是「yī」,會聚。 

①《康熙字典》解字:「又側立切,音戢(jí)。聚也。」

揖揖:群集會聚的樣子。

②《說文》原文:攘也。從手咠(qì )聲。一曰手箸(zhù )胷(xiōng )曰揖(yī)。古代的拱手禮:作揖。揖讓(賓主相見的禮節)。揖客。揖別。

 

蟄蟄兮

蟄:【特別正音】此處應該讀成「zhí」而不是「zhé」,意思為:多,聚集。

《康熙字典》:【集韻】質入切,音執。【玉篇】和集也。【詩·周南】宜爾子孫蟄蟄兮。

【說文】蟄,藏也。根據這個意思,現在的《新華字典》解釋「蟄」的意思為,動物冬眠,藏起來不吃不動,例如,驚蟄。後來,用作這個意思時,發音逐漸變成「zhé」。

 

【音律說明】

 

在這一章中,「揖揖兮」「jíjí 」和「蟄蟄兮」「zhí zhí」對應押韻。

 

【本章直譯】


成群的螽斯一起飛翔,長腿擦動翅膀,聲音悅耳響亮。祝你的子孫啊,像他們一樣永遠聚集、永不分離!


詩  經 ·國 風·周 南


螽    斯


螽斯羽,詵詵兮;

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

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

宜爾子孫,蟄蟄兮!

 


【全詩賞析】


朱熹把《詩經》六義分為「三經三緯」。305篇經文,分為風(十五國風)、雅(大雅小雅)、頌(周、魯、商三頌)三類,稱為三經,作法分為賦、比、興三體,用這三體寫成經文,所以稱為三緯。經是織布的直線,緯是織布的橫線。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這篇《螽斯》是《周南》的第五篇,是《詩經》中典型的「比體」寫法的例子。從大自然裡挑選子孫最眾多的螽斯來吟誦,每章前兩句寫螽斯繁盛,目的是為了和下兩句祝福人的多子多孫做一個比喻。


《螽斯》三章,連續用螽斯作比三次,意義不變,僅將第一章中的「詵詵兮」和「振振兮」兩對協韻的疊字,在第二章中換上「薨薨兮」和「繩繩兮」,在第三章換上「揖揖兮」和「蟄蟄兮」,吟誦起來,更覺得祝福的情意格外濃重真誠,簡單的音調,表達出深厚的韻味,這是國風的典型特色。


我們來看整首詩的意思:


成群的螽斯一起飛翔,長腿擦動翅膀,聲音悅耳響亮。


祝你的子孫啊,像他們一樣繁盛眾多、安樂健康!


祝你的子孫啊,像他們一樣繁衍不斷、綿綿不絕!



祝你的子孫啊,像他們一樣永遠聚集、永不分離!


在做這首詩的注釋工作時,我除了忠實記錄毓老師的筆記之外,還翻閱了許多書籍,發現了許多問題。


比如,在《詩經今注》一書中,作者對這首詩的總結為:「這是勞動人民諷刺剝削者的短歌,詩以蝗蟲紛紛飛翔吃盡莊稼,比喻剝削者子孫眾多,奪盡勞動人民的梁谷,反映了階級社會的階級實質,表達了勞動人民的階級仇恨。」


大家是否能夠想像這段話出自何人之口?


此書作者是高亨先生(1900~1986),吉林雙陽人,著名教授,古文字學家、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據專家。1924年考入北京大學,1925年秋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師從梁啓超、王國維。1926年畢業任教,歷任河南大學、東北大學、武漢大學、齊魯大學教授等。


高亨先生都能把這麼美的一首詩讀成階級鬥爭的作品,一方面,也許是因為他寫作這本書的時代大概正是中國大陸階級鬥爭的年代?是他不得已而為之?另一方面,也許是因為他僅僅依賴自己這個生活年代手邊的有關書籍,沒有花費充足的時間、精力和心血去仔細研究自西漢到清朝的古典文獻對這首詩的解釋?


至於其他書籍,雖然作者聲名煊赫,但各種解釋也充滿了問題和錯誤。而那些作者聲名不煊赫的普通讀物,往往充滿了人云亦云、隨手為之的注音和意思詮釋。


看到這些讀物,我感覺到特別痛心。我們真的要這樣隨意或者扭曲的把《詩經》教給我們的後人嗎?我們真的讀懂了先民的心嗎?


其實,《詩經》並不難,這是我們祖先最早的吟唱,是那時候的流行歌曲,在當初是最簡單的語言。


今天的人閱讀《詩經》,之所以覺得困難,最重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許多字詞的聲音發生了變化,如果按照今天的聲音來讀,很難體會到當年的音韻美,二是,許多字詞的本意也發生了變化、或者有了擴展,如果只知道今天的意思不知道當初字詞的本義,或者,只知道其中一個意思而不知道《詩經》中所用的意思,都容易感到莫名其妙、根本弄不懂當初作者想說什麼。如果能夠跟隨好老師,弄懂每個字最初的讀音和意思,就比較容易了。或者,如果找不到好老師,至少要讀《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裡面對於一些字詞,都有特別詳盡的解釋,權威性超越今天所有的著名學者專家。


《詩經》是最經典的天人合一的作品,是最美麗的詩歌,是最動聽的吟唱。


如果我們真的讀懂了每一首詩,眼前能夠看到那個美麗的畫面,耳畔能夠聽到作者動聽的吟唱,心中能夠感受作者的真誠熱烈的心跳,可以感同身受的理解作者的本意與感情,恍然成為當時的歌者和詩人,宛若置身於當時的場景,就會認同孔子說的「不學詩,無以言」。


例如這一首《螽斯》,只有我們讀懂了,才能明白,作者是多麼真誠而熱情的在祝賀其他人,子孫像螽斯一樣繁盛眾多、安樂健康,像螽斯一樣繁衍不斷、綿綿不絕,像螽斯一樣永遠聚集、永不分離!


《莊子·天地篇》中,有華封人三祝的記載,原文為:「堯觀乎華。華封人曰:請祝聖人,使聖人富,使聖人壽,使聖人多男子。」這是 華州人對上古賢者唐堯的三個美好祝願,合稱三祝,後世逐漸演化成華夏民族「多福、多壽、多子孫」的三多觀念與美好祝願。


而這一切,最早的緣起,便是這一首《螽斯》。



【編寫說明】


我不是專業文人,卻從七歲起開始寫詩,之後每天塗抹日記、散文、隨筆、詩歌,持續寫作多年,用其他名字出版了相關書籍。多年間,我輾轉變化若干個不同身份,住在國外那些年,用英文生活工作,浸泡在西方文化的懷抱樂不思蜀,後來回到臺灣居住,和我的毓爺爺(百歲大儒愛新覺羅毓鋆大師,世人尊稱「毓老師」)朝夕相處,得以系統學習華夏文化。


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和碩禮烈親王代善第十一世嫡傳長孫,6歲起即受嚴謹完整的宮廷教育,受業於陳寶琛、王國維、康有為、鄭孝胥、羅振玉、柯劭忞、葉玉麟等碩學鴻儒。1947年後,定居臺灣,因胡適力薦,自1958年起教授外國留臺學生,門下二百餘位外國學生遍布歐美,其中數十名已成為國際著名漢學家。1962年,他協助創辦中國文化大學,出任哲學系系主任,後相繼被禮聘到輔仁大學、政治大學等任教。1971年之後,他陸續創辦天德黌舍、奉元書院、華夏學苑,親授儒家經典及諸子等課程,踐行書院教育六十餘年,門生上萬人。


他最初教我讀書時,建議我從《大學》《中庸》入手,我卻說想從《詩經》入手,因為,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我生性又極愛寫詩。於是,《詩經》成了他教我讀的第一本書,第二本是《易經》,之後才是其他系列書籍.最終,他引導我真正愛上了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找到了自己的中國根,成為了一個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


我很感恩有這個機緣能夠為大家誦讀和解釋《詩經》,這使得我能夠拿出時間查找當年毓爺爺帶我讀《詩經》的筆記,翻閱當年爺爺為了讓我更理解《詩經》而帶領我學習的其他書籍,比如:《毛詩詁訓傳》,(西漢),大毛公毛亭,小毛公毛蕁,《毛詩箋》,(東漢)鄭玄,《御製題潔齋毛詩經筵講義》(宋)袁燮,《詩經集傳》(宋)朱熹,《詩經疏義會通》(元)朱公遷,《重訂詩經疑問》(明)姚舜牧,《詩經世本古義》(明)何楷,《詩經類考》(明)沈萬鈳撰,《詩經剖疑》(明)曹學佺撰,《詩經說約》(明)顧夢麟撰,《詩經偶箋》(明)萬時華,《詩經稗疏》(清)王夫之,《詩經通義》(清)朱鶴齡,《詩經通論》(清)姚際恆,《欽定詩經傳說彙纂》(清)王鴻緒……


正因為有毓爺爺和這些往聖先賢的幫助,我得以系統學習《詩經》,置身於這些先民用文字和歌聲記錄下來的最精彩的生命故事,感動於其中蘊含的美好情感、豐富智慧和時代風雲……


我很願意把這種感動和有緣人分享,也很願意用「心蓮」這個名字留下這本書稿和這些錄音,因為這是毓爺爺送我的名字。當我為大家誦讀吟唱《詩經》時,天上的毓爺爺一定很高興,他一定會看見,若干朵潔白美麗的蓮花,在許多人心中,淡淡的、靜靜的、美美的綻放……

 

【版權聲明】

此部書稿為原創,作者對文章內容負責,並保留所有相關法律權利。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作者名「心蓮」以及引自「奉元書院」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大美詩經 l 國風 周南 螽斯
    夏天,氣溫漸高,草木趨於肥美多汁,專以葉汁清露為飲的蟬的鳴音也清亮悠遠起來。奄奄黃昏後,縷縷晚風如綢,夜一點點溫良起來,鳥歸巢人歸室,蟬也漸漸收了聲息。此時,田間草窠中,另一場盛大音樂會開始了。螽一看就知道是蟲子,莎雞卻不是雞,它們都是我們現在所稱的蛐蛐蟈蟈蟋蟀類的鳴蟲。是不是覺得能給草蟲起這樣名字的人真是可愛,浪漫?
  • 《詩經》之美,螽斯之子孫福
    詩經中的第五首《周南·螽斯》便是以蟈蟈這一種生物為由,來表達對新人的祝福,接下來便閱讀一個有關蟈蟈的故事吧!《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 每日詩詞|螽斯衍慶:一隻普通昆蟲從詩經幻化為圖騰
    某次檢索到一幅字,讀之良久,略明其義,但不甚了了,記掛於心。科普信息說,螽斯產卵極多,繁衍很快。所以古人以此寓意家庭興旺,子孫綿延眾多。至此,「螽斯衍慶」這四個字的大意獲解,吉慶祈福之語,難怪自古文人喜書之。當然,齊白石是特例。據上次觀展所見,白石老人筆下的「螽斯」,可以拿放大鏡去端詳,而毫毛畢現,實乃鬼斧神工也。
  • 古詩裡的小昆蟲:《詩經》裡的「螽斯」是一種怎樣的草蟲?
    本期話題《詩經》在中國古代是孩子們認識草木蟲魚的啟蒙讀物,裡面記載了許多栩栩如生的動植物。而在這些動植物當中,「螽斯」無疑是最神秘的一種。有人說「螽斯」是蝗蟲,有人說它不叫「螽斯」而該叫「螽」。究竟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小蟲子呢?
  • 《詩經·螽斯》:蝗蟲明明是害蟲,先人為何特意作詩來讚美他們?
    ——《詩經·周南·螽斯》詵詵(shēn shēn):形容眾多 振振:盛多的樣子薨薨:很多蟲飛的聲音 繩繩:綿延不絕的樣子>揖揖:會聚 蟄蟄:群居歡樂的樣子這首詩的對象螽斯就是我們熟知的蝗蟲。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螽斯
    《詩經》裡描寫的都是先秦時代周的社會面貌,《螽斯》是《詩經》裡《國風·周南》裡的一篇,作成於先秦,作者已不可考。全詩如下: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第一段第一句裡的螽斯羽,螽斯就是我們常說的蟈蟈,羽這裡指蟈蟈的翅膀。詵詵兮,詵形容很多。第二句宜爾子孫,這裡的宜我以為可以理解成好或者和順更好,振振兮,振振二字一般解釋為茂盛,但我理解為興旺。第二段第一句裡的薨薨兮,薨是指昆蟲飛行時振翅的聲音。第二句裡的繩繩兮,繩這裡讀min,指綿綿不絕。
  • 野採之螽斯小記
    一種優蟋螽(奧特曼) 拍攝者:夾夾首先分享些關於螽斯的一些知識。這首《螽斯》出自現實主義詩集《詩經》《國風·周南》,讀起來朗朗上口,是先民為祈求多子而唱的民歌。我知道有些字大家容易讀錯,特意標註出來。(我也是愛讀錯)這應該是「螽斯」最早的出處了,很多人對於螞蚱,蟋蟀,螽斯分不清楚,其實他們確實都是親戚。在現代分類學中,螽斯指昆蟲綱直翅目下的螽斯科。
  • 螽斯
    注釋①螽斯:有時也被稱為蟈蟈,外表像蝗蟲,但螽斯是直翅目螽斯總科,蝗蟲是蝗總科。螽斯科為漸變態昆蟲,一生要經歷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成蟲通常在7~9月為活躍期,主要棲息於叢林、草間。成蟲植食性或肉食性,也有雜食種類。
  • 螽斯衍慶,瓜瓞綿延:詩經中的這首詩,為何要以蝗蟲入詩?這是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福與期盼
    《詩經》以其豐富的思想內容,迷人的藝術魅力以及寫實的精神,成為了我國詩歌史的開山之作,集大成之作。《詩經》開創了我國詩歌創作的優良傳統。詩中有畫,景情並茂,樸素的詩句蘊含著當時的人們對理想的憧憬與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反映著那個時代的社會人文風情。
  • 《詩經·螽斯》:雅似長安銅雀噪,一般農侯報西成
    螽斯在咱們北方又叫蟈蟈,蟈蟈和蛐蛐是有很大差別的,蟈蟈的個頭比較大,顏色多為青綠色,但蛐蛐個頭教小,而且顏色多為黑褐色。更為重要的是蟈蟈作為我國三大鳴蟲之首,其喜愛捕食田間昆蟲、害蟲,更博得農民的喜愛。不僅僅是農民,就是清代皇帝乾隆也曾經寫詩讚稱讚。
  • 《詩經》:長輩的祝福與期許,家族的興旺與延續
    《詩經》中的證言:  周南·螽斯——家族之興旺  螽斯羽,詵詵⑴兮。宜爾子孫,振振⑵兮。  螽斯羽,薨薨⑶兮。宜爾子孫,繩繩⑷兮。  螽斯羽,揖揖⑸兮。宜爾子孫,蟄蟄⑹兮。  ⑴詵(shēn)詵:同「莘莘」,眾多的樣子;一說和順的響聲。
  • 《螽斯》這首詩小學生都在背誦,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詩經》中的這首《螽斯》現在小學生素讀已經收錄了這首詩,在小學生的背誦行列。這首詩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用了許多疊音的擬聲詞,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易於記憶。那這首詩主要寫的是什麼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全詩直譯成白話文的含義。
  • 《詩經》中用39個字寫出蝗蟲大軍過境的情形,其詩生動有趣
    《詩經》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源頭之一,世世代代影響著歷代詩人們,其影響力不同凡響。而且《詩經》裡大多是以幾十字就表達出所想傳達的思想和內核。雖然短短幾十個字,但是讀來卻令人回味無窮。螽斯,一種昆蟲,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蝗蟲、螞蚱之流。這篇風是寫的古代勞動人民對於蝗蟲的直觀感受。蝗蟲呈草綠色,專門啃食綠葉植物,包括莊稼,可以說是古代糧食一大害。而蝗蟲前翅有發聲器,飛行的時候會發出薨薨的聲音。雖然是害蟲之一,但是當時的人們並不是一味地貶低這種昆蟲。
  • 螽斯: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悽悽簟色寒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這首詩描寫的是男女相思之情。詩中寫道:長長的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長安。第一部分,通過秋蟲哀鳴、秋霜寒冷等環境描寫,寫出孤枕難眠的相思之苦,這是讓人悲痛欲絕的「思欲絕」。第二部分,通過描寫天長路遠,即便夢魂飛翔也是青天難攀、惡水難渡,寫出終生難見的相思之苦,這是讓人肝腸寸斷的「摧心肝」。第一部分的「絡緯秋啼」具有強烈的環境渲染作用。
  • 先秦民歌 | 詩經國風之美
    不由得蠢蠢欲動,想詳盡領略《詩經》之美!且慢,《詩經》綿延兩千多年,還得先了解一下其身世與千古之謎。春秋時期孔子編纂《詩三百》,在史籍上有明確的記載。「孔子刪《詩》」是中國民歌史上的第一個大疑案,始見於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所記載。據說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有三千多篇,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集,剩下了311篇(其中笙詩6篇),以致《詩三百》之外的先秦民歌絕少能流傳下來。
  • 詩經起名:500個詩經裡美到靈魂、妙不可言的好名字!
    蘊含了友情、愛情、親情,成為了一種具有極大涵蓋面的「人間之情」。寓意大愛,博愛,境界高,格局大等內涵。成章出處: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大東-詩經「成章」有下筆成章 出口成章,斐然成章等內涵,可見「章」有文採,文章之義。取名「成章」表達父母希望孩子善於思考,勤動筆。引申文採斐然,德才兼備,才華洋溢。
  • 《詩經》寶寶起名第二篇: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子墨老師接昨天分享的關於詩經取名的文章:《詩經 關雎》中唯美的名字,讓心中有景,花香滿徑今天繼續從《詩經·國風·周南》中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還有哪些不錯的名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取名:福履出自:"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詩經 樛木》,此詩句的意思是:「快樂的君子,福祿康寧。」履在這裡同「祿」,取此名寓意好運滿滿,福氣相隨。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
  • 百變螽斯
    圖片來源:Gil Wizen 作品螽,指螽斯總科的昆蟲,是非常有名的鳴蟲。螽斯大家庭種類繁多、形態多樣,有些兇、有些美、有些萌,還有些有高超的技能。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螽斯的百變蟲生。+ 美 +不要以為螽斯都是身材魁梧的「莽夫」,它們其中也有一些小高新、高顏值:
  • 《詩經》解讀《國風·周南》十一篇,我的總結和看法
    從三月十號開始,我每天都寫一篇《詩經》解讀,到今天為止《詩經》《國風·周南》裡的十一篇已經全部寫完。《詩經》系列沒有特殊情況仍然會繼續寫下去,但以後的題目也許會稍加改變。今天對《國風·周南》十一篇做一個總結。
  • 注音版《詩經》|國風·周南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現存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共311篇),分《風》《雅》《頌》三部分。由於年代久遠,大部分讀者對古音古字缺乏了解,讀起來都很費勁,更別說去理解了。為了解決大家的閱讀障礙,我們決定為《詩經》注音並簡單解釋其含義,以便大家更方便地去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風》,也成「國風」,是《詩經》的第一部分,包括15個地方(多為黃河流域)的民歌,共165篇。我們今天先來看其中的《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