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斯》子子孫孫繁盛綿綿
作者:心蓮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字詞釋義】
螽斯羽
螽斯:《說文》:螽,蝗也。一種蝗屬青色的飛蟲,能用長腿擦翅膀出聲,產卵極多,相傳一產九十九子,繁殖很快。
羽:翅膀。
詵詵兮
詵詵:形容羽聲的盛多,同「莘莘」,眾多的樣子,例如:莘莘學子
宜爾子孫
宜:「宜」與「俎」zǔ同源,後分化。
「且」是「俎」、 「刞」、「祖」和「宜」的本字。且,甲骨文
是指事字,在肉塊「夕」上加一橫指事符號,表示切肉,將肉塊切成均等的若干塊。
本義,動詞:祭祖殺牲,平分肉食 zǔ。 本義後由「刞」代替。
名詞:族群的先人,祖先。 zǔ 該義項後由「祖」代替。
形容詞:恰當的,適宜的。zǔ 該義項後由「宜」代替
副詞:將近,幾乎,將要,暫且,且慢,就qiě。
宜,會意字,從門之下一之上。甲骨文字形。象屋裡俎上有肉的形狀。文言版《説文解字》:宜,所安也。①本義,動詞:祭祖殺牲,平分肉食。②動詞:將一塊肉切成均等的數份。③形容詞:合情合理的,恰當的,合適;適宜。④副詞:應該,合情合理地。
振振兮
振振:繁盛的樣子。
【音律說明】
本章中,「詵詵兮」和「振振兮」對應押韻。
【本章直譯】
螽斯的長腿擦動翅膀,聲音陣陣響亮。祝你的子孫啊,像他們一樣繁盛眾多、安樂健康!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字詞釋義】
薨薨兮
薨薨:成群的昆蟲一起飛的聲音,如「蟲飛薨薨」。
繩繩兮
繩:形聲。從糸( mì)從黽(měng)。文言版《説文解字》:繩,索也。
繩繩:①形容接連不斷,例如,眾力繩繩可劈山。②小心謹慎,例如,繩繩乎唯恐失仁義。
【音律說明】
本章中,「薨薨兮」和「繩繩兮」對應押韻。
【本章直譯】
成群的螽斯一起飛翔,長腿擦動翅膀,聲音悅耳響亮。祝你的子孫啊,像他們一樣繁衍不斷、綿綿不絕!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字詞釋義】
揖揖兮
揖:【特別正音】此處應該讀成「jí」而不是「yī」,會聚。
①《康熙字典》解字:「又側立切,音戢(jí)。聚也。」
揖揖:群集會聚的樣子。
②《說文》原文:攘也。從手咠(qì )聲。一曰手箸(zhù )胷(xiōng )曰揖(yī)。古代的拱手禮:作揖。揖讓(賓主相見的禮節)。揖客。揖別。
蟄蟄兮
蟄:【特別正音】此處應該讀成「zhí」而不是「zhé」,意思為:多,聚集。
《康熙字典》:【集韻】質入切,音執。【玉篇】和集也。【詩·周南】宜爾子孫蟄蟄兮。
【說文】蟄,藏也。根據這個意思,現在的《新華字典》解釋「蟄」的意思為,動物冬眠,藏起來不吃不動,例如,驚蟄。後來,用作這個意思時,發音逐漸變成「zhé」。
【音律說明】
在這一章中,「揖揖兮」「jíjí 」和「蟄蟄兮」「zhí zhí」對應押韻。
【本章直譯】
成群的螽斯一起飛翔,長腿擦動翅膀,聲音悅耳響亮。祝你的子孫啊,像他們一樣永遠聚集、永不分離!
詩 經 ·國 風·周 南
螽 斯
螽斯羽,詵詵兮;
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
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
宜爾子孫,蟄蟄兮!
【全詩賞析】
朱熹把《詩經》六義分為「三經三緯」。305篇經文,分為風(十五國風)、雅(大雅小雅)、頌(周、魯、商三頌)三類,稱為三經,作法分為賦、比、興三體,用這三體寫成經文,所以稱為三緯。經是織布的直線,緯是織布的橫線。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這篇《螽斯》是《周南》的第五篇,是《詩經》中典型的「比體」寫法的例子。從大自然裡挑選子孫最眾多的螽斯來吟誦,每章前兩句寫螽斯繁盛,目的是為了和下兩句祝福人的多子多孫做一個比喻。
《螽斯》三章,連續用螽斯作比三次,意義不變,僅將第一章中的「詵詵兮」和「振振兮」兩對協韻的疊字,在第二章中換上「薨薨兮」和「繩繩兮」,在第三章換上「揖揖兮」和「蟄蟄兮」,吟誦起來,更覺得祝福的情意格外濃重真誠,簡單的音調,表達出深厚的韻味,這是國風的典型特色。
我們來看整首詩的意思:
成群的螽斯一起飛翔,長腿擦動翅膀,聲音悅耳響亮。
祝你的子孫啊,像他們一樣繁盛眾多、安樂健康!
祝你的子孫啊,像他們一樣繁衍不斷、綿綿不絕!
祝你的子孫啊,像他們一樣永遠聚集、永不分離!
在做這首詩的注釋工作時,我除了忠實記錄毓老師的筆記之外,還翻閱了許多書籍,發現了許多問題。
比如,在《詩經今注》一書中,作者對這首詩的總結為:「這是勞動人民諷刺剝削者的短歌,詩以蝗蟲紛紛飛翔吃盡莊稼,比喻剝削者子孫眾多,奪盡勞動人民的梁谷,反映了階級社會的階級實質,表達了勞動人民的階級仇恨。」
大家是否能夠想像這段話出自何人之口?
此書作者是高亨先生(1900~1986),吉林雙陽人,著名教授,古文字學家、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據專家。1924年考入北京大學,1925年秋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師從梁啓超、王國維。1926年畢業任教,歷任河南大學、東北大學、武漢大學、齊魯大學教授等。
高亨先生都能把這麼美的一首詩讀成階級鬥爭的作品,一方面,也許是因為他寫作這本書的時代大概正是中國大陸階級鬥爭的年代?是他不得已而為之?另一方面,也許是因為他僅僅依賴自己這個生活年代手邊的有關書籍,沒有花費充足的時間、精力和心血去仔細研究自西漢到清朝的古典文獻對這首詩的解釋?
至於其他書籍,雖然作者聲名煊赫,但各種解釋也充滿了問題和錯誤。而那些作者聲名不煊赫的普通讀物,往往充滿了人云亦云、隨手為之的注音和意思詮釋。
看到這些讀物,我感覺到特別痛心。我們真的要這樣隨意或者扭曲的把《詩經》教給我們的後人嗎?我們真的讀懂了先民的心嗎?
其實,《詩經》並不難,這是我們祖先最早的吟唱,是那時候的流行歌曲,在當初是最簡單的語言。
今天的人閱讀《詩經》,之所以覺得困難,最重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許多字詞的聲音發生了變化,如果按照今天的聲音來讀,很難體會到當年的音韻美,二是,許多字詞的本意也發生了變化、或者有了擴展,如果只知道今天的意思不知道當初字詞的本義,或者,只知道其中一個意思而不知道《詩經》中所用的意思,都容易感到莫名其妙、根本弄不懂當初作者想說什麼。如果能夠跟隨好老師,弄懂每個字最初的讀音和意思,就比較容易了。或者,如果找不到好老師,至少要讀《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裡面對於一些字詞,都有特別詳盡的解釋,權威性超越今天所有的著名學者專家。
《詩經》是最經典的天人合一的作品,是最美麗的詩歌,是最動聽的吟唱。
如果我們真的讀懂了每一首詩,眼前能夠看到那個美麗的畫面,耳畔能夠聽到作者動聽的吟唱,心中能夠感受作者的真誠熱烈的心跳,可以感同身受的理解作者的本意與感情,恍然成為當時的歌者和詩人,宛若置身於當時的場景,就會認同孔子說的「不學詩,無以言」。
例如這一首《螽斯》,只有我們讀懂了,才能明白,作者是多麼真誠而熱情的在祝賀其他人,子孫像螽斯一樣繁盛眾多、安樂健康,像螽斯一樣繁衍不斷、綿綿不絕,像螽斯一樣永遠聚集、永不分離!
《莊子·天地篇》中,有華封人三祝的記載,原文為:「堯觀乎華。華封人曰:請祝聖人,使聖人富,使聖人壽,使聖人多男子。」這是 華州人對上古賢者唐堯的三個美好祝願,合稱三祝,後世逐漸演化成華夏民族「多福、多壽、多子孫」的三多觀念與美好祝願。
而這一切,最早的緣起,便是這一首《螽斯》。
【編寫說明】
我不是專業文人,卻從七歲起開始寫詩,之後每天塗抹日記、散文、隨筆、詩歌,持續寫作多年,用其他名字出版了相關書籍。多年間,我輾轉變化若干個不同身份,住在國外那些年,用英文生活工作,浸泡在西方文化的懷抱樂不思蜀,後來回到臺灣居住,和我的毓爺爺(百歲大儒愛新覺羅毓鋆大師,世人尊稱「毓老師」)朝夕相處,得以系統學習華夏文化。
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和碩禮烈親王代善第十一世嫡傳長孫,6歲起即受嚴謹完整的宮廷教育,受業於陳寶琛、王國維、康有為、鄭孝胥、羅振玉、柯劭忞、葉玉麟等碩學鴻儒。1947年後,定居臺灣,因胡適力薦,自1958年起教授外國留臺學生,門下二百餘位外國學生遍布歐美,其中數十名已成為國際著名漢學家。1962年,他協助創辦中國文化大學,出任哲學系系主任,後相繼被禮聘到輔仁大學、政治大學等任教。1971年之後,他陸續創辦天德黌舍、奉元書院、華夏學苑,親授儒家經典及諸子等課程,踐行書院教育六十餘年,門生上萬人。
他最初教我讀書時,建議我從《大學》《中庸》入手,我卻說想從《詩經》入手,因為,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我生性又極愛寫詩。於是,《詩經》成了他教我讀的第一本書,第二本是《易經》,之後才是其他系列書籍.最終,他引導我真正愛上了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找到了自己的中國根,成為了一個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
我很感恩有這個機緣能夠為大家誦讀和解釋《詩經》,這使得我能夠拿出時間查找當年毓爺爺帶我讀《詩經》的筆記,翻閱當年爺爺為了讓我更理解《詩經》而帶領我學習的其他書籍,比如:《毛詩詁訓傳》,(西漢),大毛公毛亭,小毛公毛蕁,《毛詩箋》,(東漢)鄭玄,《御製題潔齋毛詩經筵講義》(宋)袁燮,《詩經集傳》(宋)朱熹,《詩經疏義會通》(元)朱公遷,《重訂詩經疑問》(明)姚舜牧,《詩經世本古義》(明)何楷,《詩經類考》(明)沈萬鈳撰,《詩經剖疑》(明)曹學佺撰,《詩經說約》(明)顧夢麟撰,《詩經偶箋》(明)萬時華,《詩經稗疏》(清)王夫之,《詩經通義》(清)朱鶴齡,《詩經通論》(清)姚際恆,《欽定詩經傳說彙纂》(清)王鴻緒……
正因為有毓爺爺和這些往聖先賢的幫助,我得以系統學習《詩經》,置身於這些先民用文字和歌聲記錄下來的最精彩的生命故事,感動於其中蘊含的美好情感、豐富智慧和時代風雲……
我很願意把這種感動和有緣人分享,也很願意用「心蓮」這個名字留下這本書稿和這些錄音,因為這是毓爺爺送我的名字。當我為大家誦讀吟唱《詩經》時,天上的毓爺爺一定很高興,他一定會看見,若干朵潔白美麗的蓮花,在許多人心中,淡淡的、靜靜的、美美的綻放……
【版權聲明】
此部書稿為原創,作者對文章內容負責,並保留所有相關法律權利。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作者名「心蓮」以及引自「奉元書院」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