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21日,希特勒驅車前往法國貢比涅森林。在路旁的林蔭道上,希特勒看到了法國在一戰後樹立的勝利紀念碑,上面刻著一隻跌落的德國鷹。
下午三點,希特勒到達了福熙車廂。1918年,法國元帥福熙在這個車廂裡籤訂了和德國的停戰協定,宣布了德國的戰敗。22年後,法國和德國將再一次在同一個車廂裡籤訂協定,只不過這次雙方的地位有所不同。
1940年6月22日下午6點50分,經過一天的討價還價,法國代表亨茨格和德國代表凱特爾在停戰協議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在場的記者第一時間將信息發送給了全世界——法蘭西向德意志投降了!
乳法時刻
如果有什麼東西還能讓德國在二戰戰敗後感到安慰的話,那就是德國在1940年徹底摧毀了法國的榮譽。
在1940年投降後,乳法就成為了全世界人民喜聞樂見的保留節目。乳法笑話和蘇聯笑話一樣成為了人類世界的共同遺產,舉個例子:
為什麼法國人在聯合國得票數多?
因為他們總是舉起雙手。
如何評價法國國旗?
就是一面白旗上畫了兩道彩紋。
為什麼北約會議說英語而不說法語?
因為說英語的人保證了法國人不說德語的權利。
法國在歐洲和近代史上強的一批,從阿維農之囚到拿皇,到天降猛男太陽王,一直都是惡霸級的存在,二戰前擁有號稱歐洲第一的陸軍。但二戰中法國跪的速度實在太快了。從5月10號法德開戰,到6月22日法國投降,全程不過42天,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蘇軍固守的巴甫洛夫大樓在槍林彈雨中堅持了兩個月。擁有三百萬士兵的法國抵抗的時間還沒有蘇聯的一座大樓時間長。
法國投降,就像是村裡某個每天橫行霸道的左青龍右白虎的大哥,整天訓這個罵那個。結果動起手來被一個愣頭青一拳放倒,跪在地上唱徵服,這畫面實在太美,以至於全世界都忍不住笑出聲來。乳法段子歷經八十年層出不窮,可見其頑強的生命力。
在可預見的未來,除了法國能夠單挑三體人,否則投降這個梗,他們是永遠也過不去了。
那麼,時隔70年,我們如何評價法國投降?
先說結論,1940年法國的投降行為,是一個有一定合理性,但依然值得唾棄的行為。
時間撥回到1940年6月,我們要搞明白一個問題:
法國為什麼會投降?
法國投降的直接理由很簡單,法軍的仗打不下去了。
雖然英法聯軍在開戰初期無論是兵力還是坦克數量都多於德國,但奈何曼施坦因計劃太大膽,德國軍隊素質過硬,讓法國軍隊在古德裡安穿插後迅速崩潰。實際上,一直到法國投降,英法聯軍也不過陣亡了8萬人,相比於總兵力而言不值一提,法國實際上是戰敗於崩潰上,而並非由於軍隊被拼光,這也讓法國投降多了一絲恥辱的色彩。
但這並不能全怪法國。在1940年,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知道該如何應對德國的閃電戰。一年以後,蘇聯在巴巴羅薩計劃中丟掉的面積相當於三個法國,但蘇聯地盤大,血槽厚,有容錯率。而法國由於本土面積過小,沒有迴旋餘地,在被曼施坦因一招制敵後只能感嘆一聲:
年輕人,不講武德啊!
主力被擊潰的法國,實際上戰爭形勢上已經不具備翻盤的可能性了。尤其是北部的巴黎盆地被佔領,法國最主要的工業區淪陷,法國基本無法維持在本土繼續進行工業化戰爭,因此法國政府決定投降。
但我們作為中國人不理解的是,就算工業區全丟,主力部隊被打垮,就是放棄抵抗的理由了嗎?
抗日戰爭中,中國的上海南京天津北京武漢廣州等大城市先後淪陷,不僅工業區,連農業區都丟了一大半,二十二次會戰勝果寥寥,但即使這樣中國人民也沒有放棄抵抗,依然在全國各地開展鬥爭。
而法國即使在投降時,還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上百萬人的武裝力量,東南部的國土也還在自己手中,海外還擁有比中國面積還大的殖民地。這樣的條件,怎麼就滑跪了呢?
而且,法國的投降並非統治者幾個人的決定,而是自上而下的一致心態。維希法國宣布投降後,法國地方政府和海外總督平靜的接受了這個決定,繼續聽從了維希政府的領導。反倒是戴高樂宣布自由法國宣言並給法國的封疆大吏們去信時,收穫了一片嘲笑。
法國人這種心態
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後世有人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是名義上的戰勝國,實際上的戰敗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陣亡超過一百三十萬人,負傷超過四百萬人。對於一個只有四千萬人口的國家,這幾乎就損失了整整一代男青年,法國人為了贏得一戰的勝利,流幹了一代人的血。
更重要的是,一戰讓法國從富得流油的「高利貸帝國主義」變成窮逼帝國主義。工農業受到重創不說,更重要的是,法國曾經充盈無比的國庫被花的一乾二淨。讓曾經到處放貸的法國欠了英美七十億美元的欠款,法郎變成了廢紙,曾經的世界帝國居然出現了大規模饑荒。
一戰後,當法國帶著殘缺的身體參加巴黎和會,準備徹底摧垮德國時,他才發現,曾經的盟友在戰後變成了敵人。法國人把一代人的血流幹,把百年積累的錢花完,但英美在巴黎和會上卻只想著大陸均勢,力圖保留下德國,讓他繼續跟法國對抗。
昂撒人不感謝法國。(註:昂格魯薩克遜人,英美主要民族)
法國想要徹底摧毀德國戰爭潛力的意圖沒有實現,而德國實際支付的戰爭賠款遠遠不足以恢復法國。一戰後,當美國終於拿出援助歐洲的計劃時,其目的卻讓法國大跌眼鏡——美國援助的是德國。
美國為了收回戰爭債務和賠款,在一戰後對德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援建。僅僅一個「道威斯計劃」,就讓德國獲得了326億馬克的貸款。1933年到1939年,與德國軍工企業合作的美國軍工企業有六十餘家,為德國提供了陶瓷、潤滑劑、飛機、汽車等各種技術,幫助德國進行工業復興。此外,美國還向德國提供了石油、鐵礦、有色金屬的戰略資源,美國鋁業公司將60%的鋁賣給了戰後崛起的納粹德國。對於華爾街財團來說,納粹德國並不是「外人」,福特、洛克菲勒(註:洛克菲勒不是猶太人)等財團在希特勒剛剛崛起時就給納粹提供了大量資金,亨利福特甚至在1938年被希特勒授予了「大十字勳章」,那是德國對外國人的最高獎賞。
美英之所以這麼做,是他們認為歐洲大陸需要保持均勢。法國是戰勝國,德國是戰敗國,所以英美援助德國,避免法國在歐洲一家獨大。
但他們沒意識到的是,經過一戰摧殘的法國,人口只有德意志民族的一半,實際上實力本已經不如德國了。
英美的種種背叛行為,被法國人看在了眼裡。一戰以前,英國是世界老大,法國是世界老二。可是一戰後英國人還是老大,法國人還是老二。
現在,昂撒人扶持的對手又捲土重來了。難道高盧人要再一次為了保住昂撒人的江山,再和日耳曼人拼到把血流幹嗎?
法國人死撐著再跟德國人拼個你死我活,再給昂撒人一次背叛自己的機會?同樣的當人會上第二次嗎?
而且希特勒給法國的條件並不算差。法國名義上簽訂的是《停戰協議》而非投降協議,法國保留了本土的民政權、海軍和海外殖民地,德國答應在戰後將大部分領土歸還法國,法國統治階級的地位得以保留。從協議內容上看,德國給予的停戰條件已經算是「慷慨」了。
所以法國統治階級想明白了,既然都是要當老二,英國人或德國人誰當老大都一樣。所以當邱吉爾力勸法國政府不要投降,堅持打遊擊時。法國人的腦海中響起了一個聲音:
「你這一生,有沒有為英國人拼過命?」
有,但他後來把我賣了。所以這次讓英國人玩蛋去吧,希特勒你想拼命,去找英國人拼吧,法國不想再死人了。
但這,只是法國投降的原因之一,法國投降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1936年大選,法國共產黨獲得了一百五十萬張選票,成為了勢力最大的在野黨。經濟凋敝使大量的無產階級士兵和知識分子心向法共,國家處於革命的邊緣。
在二戰開始後,就有傳言說法共要在巴黎發動革命,這一消息讓法國統治階級極為恐懼。一戰中沙俄的下場在午夜夢回,如果戰爭持續下去,經濟崩潰的法國必然迎來革命。
法國向德國投降,資產階級還是資產階級,如果法共掌權,資產階級就會被吊路燈。
所以,法國的統治者們迅速達成了共識——
寧贈納粹,不予法共。
國外的形勢想清楚了,國內的形勢也想清楚了。法國的統治者們達成了內部媾和——
別打了,投了吧。
但是,法國投降
雖有一定合理性,
卻依然是可恥的行為。
根本原因在於,讓法國為二戰後名列戰勝國,對不起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堅持抵抗的國家。
一戰戰損高所以投降?英國俄國同樣在一戰中血流漂杵,卻依然堅持抵抗。
怕死人所以投降?二戰中國和蘇聯死亡人數都達到了數千萬,撐著最後一口氣也沒投降。
怕本土淪陷所以投降?英國政府做好了遷徙加拿大的準備,法國同樣有廣大的殖民地,卻完全沒有這個打算。
說到底,慫就是慫,沒有什麼好講的。
將法國列為戰勝國,最令人不服的地方在於,法國對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完全是負的。
維希法國在籤訂投降條約以後,成為了納粹手下實力最強大的偽軍。維希法軍在達喀爾戰役中對抗英國和自由法國聯軍,差點擊殺戴高樂。
而更重要的是,維希法國將法國的生產力充分動員,有力的支援了德國法西斯的侵略行為。可以說,如果沒有法國如此順滑的投降,德國根本無法進一步擴大戰爭。
在停戰協議裡,法國被規定了要向德國支付「佔領費」,法國被佔領的時間裡累計向德國支付了340億馬克的佔領費,相當於一戰後德國向法國賠款額度的四倍多。一直困擾德國的糧食問題得到解決,德國終於有足夠多的糧食發動侵蘇戰役,代價是法國人民開始實行供給制,大量的法國人無法填飽肚子。
法國的軍工業在德國佔領下馬力全開,80%的飛機製造廠和70%的金屬加工廠為德國生產武器。僅在1940年到1942年,法國就為德國提供了5000輛火車機車和25萬節車皮,為德國生產的汽車足以裝備88個德國師,還為德軍提供了92個師的武器裝備。
而且,法國投降並沒有讓法國人擺脫成為亡國奴的命運。
僅僅在1942年二三月間,就有156000名法國青年被送往德國服苦役,從事超負荷的體力勞動。這些法國奴隸被德國人隨意處置,在布亨瓦爾特集中營,數十名有紋身的法國青年被殺死,僅僅是因為集中營司令官漢斯·科赫的妻子伊爾絲喜歡人皮做的藝術品。在比克瑙,12000名法國女囚僅有一個水龍頭,每人在完成超負荷的體力運動後只能得到四分之一升水,很多人被活活渴死。超過十萬名法國猶太人被逮捕,其中絕大多數最終被送往了奧斯維辛集中營。
在法國本土,由於男人被德國大量抓走,很多女人承擔起了養家的重擔。供給制下,一些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委身於德國軍人,其中包括已經年近六旬的可可·香奈兒。
法國的投降絕非什麼「體面的和平」,亡國奴該有的待遇,法國一樣沒少。自由法國對盟軍的貢獻,遠遠沒有維希法國對德軍的貢獻大。
1940年,法國的統治者們出賣了人民,這是永遠抹不去的事實。
而這樣一個開門揖盜、為虎作倀的國家,在戰後名列戰勝國之一,顯然是無法服眾的。
有人說,貝當和戴高樂實際上是在對賭,一個投靠德國一個投靠盟軍,這樣無論誰贏法國都是戰勝國。這種屁話跟給汪精衛洗地是一個道理,戰勝與戰敗與投靠誰無關,只與實力相關。一戰中中國也是戰勝國,但並不能阻止列強把青島割給日本。沒有實力支撐的戰勝國毫無意義,如果軸心國真贏了,汪偽政權和維希法國一樣只能繼續當亡國奴。
1944年8月25日,隨著西線戰場的節節勝利,戴高樂重返巴黎,巴黎人民夾道歡迎,但此時的法國,卻迎來了歷史上最應該被唾棄的一幕。
唐朝黃巢大亂後,唐僖宗在藩鎮的簇擁下回到了長安。唐軍將一些被黃巢擄掠的姬妾們送到了唐僖宗駕前。唐僖宗問道:你們都是國家勳貴的女兒,世受國恩,怎麼能夠委身從賊呢?(註:汝曹皆勳貴子女,世受國恩,何為從賊?)
為首的女子回答道:狂賊兇逆,國家以百萬之眾,失守宗祧,播遷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賊責一女子,置公卿將帥於何地乎?!
在盟軍解放法國之後,沉默了四年的法國人似乎一下子有了抵抗意志,他們紛紛走上街頭,將自己對法西斯的一切仇恨——發洩到了法國女人身上。
那些在淪陷期間曾經和德軍交好的法國女人,被扒光了衣服,剃光了頭髮,臉上紋上了納粹的標誌,被推搡著遊街。而那些在他們身邊進行正義審判的人,就是在德佔期間蓋世太保的鐵蹄下沉默的法國百姓。
魯迅說過,勇者憤怒,抽刀向更強者,怯者憤怒,抽刀向更弱者。當法國人對法西斯的怒火只能發洩在女人身上時,這個國家的形象就將永遠以懦夫的形象記載在歷史上。
茨威格在自己的作品《一夜天才》中,記載了法國國歌《馬賽曲》的誕生。這首歌由並無才能的上尉魯熱寫就,因為其激昂的革命鬥志而傳唱四方,最終成為了法國的國歌。
上尉魯熱的一生是如此的平庸,沒有名氣也沒有地位。但卻寫就了一首極其成功的歌曲,讓他的靈柩足以埋葬在法國先賢祠。我們要如何評價這個人呢?他有他英雄的一夜,也有他懦弱平庸的一生,正如法蘭西這個誕生過路易十四、伏爾泰、盧梭、笛卡爾的民族,也曾經屈辱地投降,如懦夫般地發洩。八十年後,當年決定的是非功過,也只能由後人評說了。
在《一夜天才》的最後,茨威格寫道——於是,這位小小上尉的遺體被安葬在榮軍院裡,同另一個小小的少尉拿破崙的遺體比鄰。這樣,這位創作了一首不朽之歌而本人卻極不出名的作者,終於得以在那個曾讓他感到失望的祖國的這塊榮譽墓地裡長眠,哪怕在他平庸的一生中,只有那一夜,是一位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