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宋詞是宋代盛行的一種文學體裁,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是我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兩顆璀璨奪目的明珠,但並不是說宋代以前就沒有傑出的詞作。事實上,詞始於南朝梁代,形成於唐代,只是說它極盛於宋代。如膾炙人口的名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便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組詞作品《憶江南三首》。
再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亦是一首出自唐代的經典詞作。而它的作者,正是我們都熟悉的唐代大詩人李白。值得注意的是,李白的詞《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與另一首詞《憶秦娥·簫聲咽》,均受到了後人很高的評價,且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那麼李白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好在哪呢?
首先,據宋僧文瑩《湘山野錄》記載,此詞題於鼎州滄水驛樓。所以人們便普遍認為這是李白的思歸之辭,重點在於展現豐富而複雜的內心世界活動。概括來說,這首詞主要寫的就是李白在深秋暮色中,獨立驛樓遠眺時那一剎那的愁緒。而為了更好地表達這種愁緒,李白創造了一個渾然天成的意境,即情景交織。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然後,我們便來具體看看李白這首詞。詞的開篇「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李白便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暮色蒼茫、煙雲交織的黃昏景色。即平原上的林木煙霧漾瀠,就好像織物一樣,遠處的山色則如同衣帶一樣,極為碧綠。從這裡的「寒山」二字,我們可知李白登上驛樓的具體時間是在深秋的傍晚。
正所謂「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很明顯,這兩句傳達出來的是一種空寞惆悵的情緒。所以李白緊接著就說:「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可見李白此次登高望遠,眼前的暮色那是使人著惱,叫人傷感,即便遠處有碧綠的山色也一樣。那麼李白「樓上愁」,他愁的是什麼呢?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即李白在玉石般華美潔淨的臺階上佇立遠望,發現了在歸心催促下急忙回巢的鳥兒。由此可見,宿鳥的急歸讓李白的內心產生了強烈的波動。即鳥兒尚且有巢可歸,可他李白作為一個身在他鄉的遊子,此刻又能回哪呢?
於是在詞的最後,李白便發出了深深的感嘆:「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即哪條路是我返回的路程?過了長亭,接著的又是短亭啊。這裡的「亭」是指古代設在路邊供行人休歇的亭舍,當時隔十裡設一長亭,五裡設一短亭。所以這裡的「長亭連短亭」,一方面說明了李白離家鄉太遠,另一方面則是表露了李白一種找不到人生歸宿的無限惆悵之感。
縱觀李白的這首詞,可以簡單理解為隨著暮色的越來越濃,高樓上主人公的愁思也就越來越重。而這不僅僅是李白一人的感受,相信絕大多數身在他鄉的遊子,都會有這種感受,且同樣在人生的漫長路途中,也會有「何處是歸程?」的迷茫和惆悵。不管怎麼說,李白這首詞情景交織、渾然天成的意境,那是令人讚不絕口。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