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義大利M37式75毫米野戰炮,意軍少有的可靠反坦克炮

2020-12-11 丹書戰史

二戰時義大利反坦克武器比較緊缺,尤其是隨著意軍參與到歐洲東線戰場,在那個裝甲大比拼的戰場上很吃不消,原本裝備的如百祿47毫米炮在面對T-34這樣的坦克時收效甚微,不過好在義大利還有M37式75毫米野戰炮,它在很大程度上扛起了反坦克的重任。

M37式75毫米野戰炮

上世紀30年代中期,義大利計劃研發新的野戰炮,用來替代原本裝備的18倍徑身管75毫米野戰炮,後者彈道過於彎曲,而且最大射程不到10千米,已經不符合新時代的作戰需求。

意軍高層對新的野戰炮研製提出了一些要求,除了火炮性能要提升之外,還要與舊式野戰炮的炮架實現一定程度的通用,這樣可以儘可能做到廢物利用,利於生產;另一個要求就是希望火炮具備反坦克能力,這一點很具有前瞻性,因為當時專業的反坦克炮都是37、47毫米口徑,給中口徑的野戰炮賦予反坦克能力的情況很少,事實證明這個要求非常明智。

M37式75毫米野戰炮

火炮在1937年定型,擁有一根34倍口徑的炮管,炮口處安裝有胡椒瓶式的炮口制退器,火炮許多零部件可以與舊式火炮通用。炮輪經過重新設計,最初為鎂、鋁合金的輪輻,後來改為鋼製,炮輪有類似於坦克的扭杆式懸掛,以便於高速拖曳行軍,最快60千米每小時。開式炮架可摺疊以利於拖曳,大概是在1943年生產的火炮,都增加了一面12毫米厚的炮盾,能給炮組提供必要的防護。

在進入那不勒斯的阿森納勒工廠生產時,工廠將火炮身管倍徑改為32倍,於是獲得了M37式75/32野戰炮,75對應火炮口徑,32對應火炮身管倍徑。

M37式75毫米野戰炮

火炮戰鬥全重1.2噸,拖曳行軍時1.25噸,一般使用TL37拖車拖動。火炮俯仰角度-10°~45°,水平射界共50°,可以發射榴彈、穿甲彈和破甲彈,最大炮口初速度為624米每秒,最大射程12.5千米。因為初速度太慢,普通穿甲彈只對輕型裝甲目標有效,因此在對付T-34這類坦克時更多的使用破甲彈。

雖然1937年就定型,但是真正的量產工作在1939年才展開,二戰中因為意軍坦克裝備落後,也曾將M37野戰炮適當修改作為坦克炮使用,如P26 / 40就曾計劃安裝,具體產量不明。

1940年,曾有人提出將M37作為意軍反坦克武器的主力進行生產裝備,但是陸軍總參謀長否定了這個意見,他認為M37本身缺少機動性,意軍本身就缺少機動車輛,而且該炮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直瞄用的光學瞄準設備。儘管如此,M37依然在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二戰義大利手中為數不多兼顧火力和數量的火炮。

M37式75毫米野戰炮

作為一款性能還算不錯的火炮,在1943年義大利投降後,德軍從意軍手中奪取了48門,並將它們命名為7.5 FK 248(i);除此之外秘魯也曾從義大利購買了一些,但數量不會太多。二戰後M37已經嚴重落後,加上很多都在戰場上折損,於是不再服役。

M37野戰炮與二戰時同類型同級別的武器相比並沒有什麼優勢,更談不上性能優秀,不過它卻是義大利能夠自產的重武器,對於保障作戰能力很重要。從「矮個子裡拔高個」這種思路來看,它確實是義大利裝備的優秀野戰炮,符合義大利的實際情況。

相關焦點

  • 3712門繳獲自法國的野戰炮變身反坦克炮 目標只為對付蘇聯T34坦克
    比如,這種利用法制75毫米野戰炮改裝而成的Pak 97/38型反坦克炮就是其中的一種。 該炮的改裝原型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這種火炮定型於1898年,作為史上第一種採用彈性炮架的速射火炮,該炮利用液壓氣動反後座裝置吸收後座力,開炮之後甚至不必重新校準,重新裝彈即可射擊
  • 二戰時期的步兵火炮與反坦克炮的區別解密二戰各個國家的經典火炮
    而德軍在二戰時期也相同級別的火炮裝備 德軍以營為單位部隊之中,該型火炮就是德軍的le.IG18步兵炮,在其研製日期在1932年左右,1939年時德軍一線部隊裝備該型步兵炮數量為三千門,但其持續生產日期一直到二戰結束,其口徑達到75毫米,倍徑24左右,炮彈初速為259米/秒,曲射最遠攻擊距離為3.7公裡,在威力上比日軍的92式步兵炮強上一個等級,並且具備發射穿甲彈的能力
  • 二戰日本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計劃用於本土決戰的反裝甲武器
    整個二戰時期,日本都缺乏可靠的自行式反坦克武器,儘管日本一直在努力的設計新型號武器,但前線的反饋總是讓日軍不安,盟軍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仍然是難以應付的目標,在二戰中後期,日本開始研製多種更具威力的反坦克武器,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Na-TO就是其中一款,另外它也被稱為五式炮戰車(不同於安裝105毫米炮的五式炮戰車Ho-Ri
  • 傳說中的「義大利炮」,竟然是法國造?丨局器
    不過或許很少有人知道,這門「義大利炮」其實並非是義大利貨,而是一門正經的法國炮:暱稱「75小姐」的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普法戰爭期間的法國火炮(圖源:Wikimedia Commons)在19世紀末,西方列強都已經開始研製火炮的反後坐裝置,其中液壓氣動長後坐結構的反後坐裝置最為常見,但都沒有推出一種成熟可靠的產品,直到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出現。
  • 二戰1945年8月遠東暴風雨日軍的150毫米野戰炮居然沒有拿去打坦克
    說到二戰時期的日軍火炮,雖然日本當時工業發達火炮種類繁多,卻沒有一款在二戰後期拿得出手能跟美軍交手的火炮,比如早期的日軍94式75毫米榴彈炮,該型火炮在30年代末算是達到世界水準的輕型榴彈炮之一,在中國戰場也稱為山炮,日軍同個時期生產的還有94式37毫米36.5倍徑速射炮,94式75
  • 二戰義大利最好的重炮,M1935式210毫米重炮,遺憾的是數量太少
    重炮在一戰、二戰中是重要的戰場主宰力量,那種毀天滅地的殺傷力是士兵最大的威脅。義大利作為傳統的工業國家,在火炮方面也頗有建樹,二戰期間使用的M1935式210毫米炮就是重炮中的翹楚,一向看不起義大利軍隊的德軍對該炮也頗為關心。
  • 二戰期間日本唯一量產的重型坦克95式重型坦克
    說到二戰期間的日軍的坦克部隊,似乎對比歐洲的戰場的正規裝甲力量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但是日本在二初期的97式改坦克除防禦力較弱外,基本與義大利的M14坦克是同個級別裝甲型號,與德軍當時裝備的38T坦克性能上差不多,到1942年後日本的坦克型號才開始跟不上世界中型坦克性能研發的腳步,開始漸漸處於落後地位
  • 它是反坦克炮,也是步兵炮,二戰德國Pak50型75毫米炮
    火炮炮管取自Pak 40型反坦克炮,將火炮原本3.45米長的46倍徑身管,截斷為2.3米長的30倍徑,保留半自動水平滑動炮閂和反衝機構。火炮彈藥能夠與Pak 40通用,但更短的炮管對發射藥燃燒不利,為了承受巨大的後坐力,設計師重新設計了炮口制退器,為一種大尺寸的三室制退器,另外還有一種更大的五室制退器。
  • 開罐神器——記抗日戰爭中的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
    日軍數量不多的薄皮坦克和裝甲車在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面前也如同紙糊地一般,被摧毀了六七輛。來自德國的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師出名門——大名鼎鼎的萊茵金屬公司。該型反坦克炮於1933年研發成功,1934年開始大規模裝備德軍,成為德軍二戰初期最重要的師團級反坦克炮。它的產量也相當驚人,整個二戰前後,德國共計生產了2萬多門。
  • 日軍90式75毫米野炮,是如何成為二戰日軍的主力反坦克裝備的?
    90式75毫米野炮一戰後日本從法國購買了少量的施耐德Mle1927型85毫米野炮,準備以它為基礎開發出新的75毫米野炮,也就是後來的90式75毫米野炮,替換老舊過時的38式;事實上兩者沒能實現替換,反倒是在二戰中共同存在。1930年完成了火炮設計,1932年進入軍中服役。
  • 名副其實的釣魚竿,二戰德國105倍徑的81mmPAW 1000反坦克炮
    雖然二戰德國在火炮數量上與盟軍相比差距很大,但是在質量上卻明顯技高一籌,尤其是以克虜伯、萊茵金屬為代表的幾家軍工企業,在相關領域確有不少優秀作品,戰爭中火炮身管倍徑越做越大,彈藥殺傷力越來越高。儘管當時德國研製了身管倍徑達100倍的75毫米炮,不過這並不是德國的極限,德國還有105倍徑的PAW 1000式81毫米反坦克炮。
  • 二戰日軍10釐米野炮,真實口徑105毫米,日軍最好的野戰炮系列
    38式105毫米野戰炮10釐米野戰炮的發展經歷雖然日軍稱其為10釐米野戰炮,但是火炮的真實口徑是105毫米,或許日軍也不在乎那克虜伯原版105毫米野戰炮這種火炮被日軍為三八式10釐米野戰炮,火炮全重2594千克,運輸重量3214千克,高低射界-2°~15°,方向射界6°,炮口初速度540米每秒,最大射程10
  • 二營長,你他娘的義大利炮呢?二戰義大利火炮盤點!
    圖為65/17莫代洛13山炮,重560公斤,口徑65毫米,射程6.8公裡。相較二戰的時間節點,這門炮是個老古董,其在1913年即進入部隊服役,二戰時期被義大利廣泛部署在北非戰場,當做反坦克炮使用,頗為有效。
  • 二戰中的義大利坦克與日軍的坦克誰更強一些數據基本可以證明一切
    當時義大利軍方重視的機動作戰能力,而日本也在1930年也推出自己首款坦克89式甲型坦克,坦克技術數據如下:全重12.7噸,正面裝甲17毫米側面,裝甲15毫米,車身後面10毫米,初期武備37毫米火炮,後來經過改進,武備日本當時唯一種仿英國艦甲炮,90式57毫米坦克炮。當時日本89式在各國之算是比較先進的。
  • 二戰時期各國火炮裝備介紹德軍二戰時期系列火炮最為強勁且實用
    瑞典福博斯40毫米高射炮福克斯75毫米35倍徑步兵炮要分為野戰炮和山炮兩種,具備承擔一線步兵師戰場火力支援能力,又具備對敵軍坦克進行反坦克作戰能力,在二戰時期曾經有大量福博斯火炮進口到中國戰場參與對日本法西斯的作戰,在戰場上有力打擊日軍各個主力甲級師單位,當時除日軍的105毫米榴彈炮能夠與福博斯火炮較量外,其餘的75毫米系列火炮無論是射程和威力都比上瑞典的福博斯
  • 山炮、野戰炮、步兵炮,它們三者到底有什麼區別?
    這種炮隨後得到多個國家的仿製,在一戰後逐步發展到75毫米口徑左右,例如德式le. IG 18型75毫米步兵炮,或者日式92式70毫米步兵炮。這些火炮的射程和威力比起其他山炮、野戰炮等要差得多,它們仍然是伴隨步兵行動,用來在一線拔除火力點,部分也可以發射破甲彈,關鍵時刻充當反坦克炮使用,但是效果並不好。
  • 《亮劍》李雲龍的義大利炮,綽號75小姐,是現代火炮的祖奶奶!
    拉出來義大利炮,最終一炮炸了城門樓,贏得了最後的勝利。那麼,這門李雲龍召喚的「義大利炮」,真的是義大利產的嗎?其實,這門炮的正式名稱是「施奈德M1897式75mm野戰炮」,有趣的是,這門炮並不是義大利研製生產的。這其實是一門法國炮,一門75毫米野戰炮,在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國內常常簡稱為「法75」火炮。這門炮還有一個響亮的綽號:「七五小姐」。
  • 抗戰神劇中的雷人火炮,從義大利炮到大和魂,如今更有九六式重炮
    首先當然是《亮劍》中的義大利炮,如今「義大利炮」已經成了一個享譽網絡的梗,「二營長,你他娘的義大利炮呢?給我拉來!」這句臺詞毫無疑問,已經成了《亮劍》中最經典的臺詞之一了。說是義大利炮,也就是因為八路軍看到炮身上都是洋碼子,也不知具體型號,聽說是從義大利進口的,就稱之為義大利炮了。
  • 美制M2A1式105毫米榴彈炮:長盛不衰的老兵,志願軍手中的利器
    以至於,一戰結束後,各國的師屬野戰炮,仍停留在75毫米口徑這個級別上。美國也未能例外。一戰的時候,美軍師屬火炮,是大名鼎鼎的法制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隨著時間推移,該炮越發難以勝任未來高強度戰爭的需求。一戰結束後,美國並沒有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而是開始研發建立自己的軍工體系,以改變武器裝備多為歐洲貨的情況,作為重要支援火力的火炮是其研發的重點。
  • 斯柯達KPUV vz34反坦克炮,二戰前捷克生產的小強
    在二戰爆發前的30年代,反坦克作戰已經是歐洲普遍認可的新戰術需求,鑑於同時期的坦克裝甲技術並不強,小口徑反坦克炮獲得各軍事大國的認可,包括37毫米、47毫米等幾種型號。捷克在30年代初也制定了研製37毫米牽引式反坦克炮的計劃,這個項目由斯斯柯達工廠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