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義大利反坦克武器比較緊缺,尤其是隨著意軍參與到歐洲東線戰場,在那個裝甲大比拼的戰場上很吃不消,原本裝備的如百祿47毫米炮在面對T-34這樣的坦克時收效甚微,不過好在義大利還有M37式75毫米野戰炮,它在很大程度上扛起了反坦克的重任。
上世紀30年代中期,義大利計劃研發新的野戰炮,用來替代原本裝備的18倍徑身管75毫米野戰炮,後者彈道過於彎曲,而且最大射程不到10千米,已經不符合新時代的作戰需求。
意軍高層對新的野戰炮研製提出了一些要求,除了火炮性能要提升之外,還要與舊式野戰炮的炮架實現一定程度的通用,這樣可以儘可能做到廢物利用,利於生產;另一個要求就是希望火炮具備反坦克能力,這一點很具有前瞻性,因為當時專業的反坦克炮都是37、47毫米口徑,給中口徑的野戰炮賦予反坦克能力的情況很少,事實證明這個要求非常明智。
火炮在1937年定型,擁有一根34倍口徑的炮管,炮口處安裝有胡椒瓶式的炮口制退器,火炮許多零部件可以與舊式火炮通用。炮輪經過重新設計,最初為鎂、鋁合金的輪輻,後來改為鋼製,炮輪有類似於坦克的扭杆式懸掛,以便於高速拖曳行軍,最快60千米每小時。開式炮架可摺疊以利於拖曳,大概是在1943年生產的火炮,都增加了一面12毫米厚的炮盾,能給炮組提供必要的防護。
在進入那不勒斯的阿森納勒工廠生產時,工廠將火炮身管倍徑改為32倍,於是獲得了M37式75/32野戰炮,75對應火炮口徑,32對應火炮身管倍徑。
火炮戰鬥全重1.2噸,拖曳行軍時1.25噸,一般使用TL37拖車拖動。火炮俯仰角度-10°~45°,水平射界共50°,可以發射榴彈、穿甲彈和破甲彈,最大炮口初速度為624米每秒,最大射程12.5千米。因為初速度太慢,普通穿甲彈只對輕型裝甲目標有效,因此在對付T-34這類坦克時更多的使用破甲彈。
雖然1937年就定型,但是真正的量產工作在1939年才展開,二戰中因為意軍坦克裝備落後,也曾將M37野戰炮適當修改作為坦克炮使用,如P26 / 40就曾計劃安裝,具體產量不明。
1940年,曾有人提出將M37作為意軍反坦克武器的主力進行生產裝備,但是陸軍總參謀長否定了這個意見,他認為M37本身缺少機動性,意軍本身就缺少機動車輛,而且該炮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直瞄用的光學瞄準設備。儘管如此,M37依然在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二戰義大利手中為數不多兼顧火力和數量的火炮。
作為一款性能還算不錯的火炮,在1943年義大利投降後,德軍從意軍手中奪取了48門,並將它們命名為7.5 FK 248(i);除此之外秘魯也曾從義大利購買了一些,但數量不會太多。二戰後M37已經嚴重落後,加上很多都在戰場上折損,於是不再服役。
M37野戰炮與二戰時同類型同級別的武器相比並沒有什麼優勢,更談不上性能優秀,不過它卻是義大利能夠自產的重武器,對於保障作戰能力很重要。從「矮個子裡拔高個」這種思路來看,它確實是義大利裝備的優秀野戰炮,符合義大利的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