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寺建塔
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長孫氏)祈求冥福,報答慈母恩德,奏請太宗敕建佛寺,賜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請高僧玄奘擔任上座法師,玄奘於此創立了大乘佛教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我,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於創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此寺遂成中國大乘佛教的聖地。唐顯慶元年(656年),唐高宗御書《大慈恩寺碑記》,從此寺名為「大慈恩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玄奘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玄奘法師在慈恩寺主持寺務,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希望妥善安置經像舍利為由,擬在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於唐永徽三年(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修建。
「二聖三絕」
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而後經歷代改建、修繕,逐漸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漸演變成具有中原建築特點的磚仿木結構,成為可登臨的樓閣式塔。這一過程生動地體現了佛教建築藝術傳入中國並逐漸的中國化。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進一步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
大雁塔基座有石門,門楣門框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及磚雕對聯。底層南門洞兩側嵌置碑石,西龕是由右向左書寫,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文、時任中書令的大書法家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東龕是由左向右書寫,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人稱「二聖三絕碑」。
兩碑規格形式相同,碑頭為蟠螭圓首,碑身兩邊線有明顯收分,呈上窄下寬的梯形(此為唐碑典型形制),碑座為有線刻圖案的方形碑座,兩碑通高337.5釐米,碑面上寬86釐米,下寬100釐米。碑文高度讚揚玄奘法師西天取經,弘揚佛法的歷史功績和非凡精神,世稱《雁塔聖教》,這兩塊碑石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
斯文所在
「雁塔詩會」曾是大雁塔最輝煌的一頁歷史,也是大唐長安斯文所在。
千百年來,登臨大雁塔,賦詩抒懷的詩人多達數百人,留下諸多詩作。「雁塔詩會」之所以在文化史上留下了濃重的篇章,首先有皇帝和朝廷官員的參與和推動。
早在寺塔建成初期,時為太子的李治就率百官親臨賦詩,當上皇帝後,又親謁慈恩寺賦詩一首:「日宮開萬仞,月殿聳千尋。花蓋飛團影,幡虹曳曲陰……」唐中宗時,專置修文館,招納文人雅士,往往隨駕遊宴。
其中每年九月九重陽節,皇帝都要親臨慈恩寺登高遠眺,吟詩作賦。學士們則紛紛唱和,曾被編輯為四十卷詩集,廣為傳誦,雁塔詩會一時蔚然成風。天寶十一年(752年)秋,杜甫與岑參、高適、薛據、儲光羲相約同登大雁塔,憑欄遠眺觸景生情,每人賦五言長詩一首,流傳千古不衰,今大雁塔六層懸掛有這些詩會佳作。
雁塔題名
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張莒遊慈恩寺,將名字題在大雁塔下,此舉引得文人紛紛效仿,尤其是新科進士更把雁塔題名視為莫大的榮耀。
凡新科進士及第,除了戴花騎馬遍遊長安之外,還要一起曲江流飲作詩品評(皇帝也必於曲江邊的樓上垂簾觀看),杏園探花參加國宴,然後登臨大雁塔,推舉善書者將他們的姓名、籍貫和及第的時間用墨筆題寫在牆壁上留念,象徵由此步步高升,平步青雲。這些人中若有人日後做到了卿相,還要將姓名改為硃筆書寫。在雁塔題名的人當中,最出名的當屬白居易。他27歲一舉中第,登上雁塔,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表達他少年得志的喜悅。
到了明代,長安雖已不是國都,但當地的文人學士追慕唐代雁塔題名的韻事,在每次鄉試(相當於省級考試)結束後,考中的舉人都要相攜登塔,題詩留名。直到現在,大雁塔有的門楣和石框上還有前人的部分題詩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