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知道——重用「客卿」 秦國天下無敵

2021-03-05 大秦帝國

在從秦繆公到秦始皇的400多年中,秦國從一個僻處西部的小國崛起為戰國七雄之一,進而吞併六國統一天下,這固然是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就「人和」而言,秦國之所以能夠後來居上,其人才戰略確實比其他諸侯國更勝一籌。

秦國的人才戰略與其他諸侯國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他諸侯國基本上都局限於使用本國人才,即使重用外來人才,也只是個別君主,而秦國從秦繆公開始,幾乎歷代君主都想方設法吸引外來人才,努力為各國賓客營造發揮才能的環境。

秦繆公用五張羊皮贖來賢士百裡奚,用重禮將蹇叔請來秦國,用詭計迫使戎國大夫由余投秦,在這三個賢人的輔佐下,秦繆公兼併西戎十二國,闢地千裡。

秦孝公一紙《求賢令》將法家大才商鞅吸引到秦國來,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實力大增。秦惠王用魏國人張儀,「外連衡而鬥諸侯」,破壞六國的合縱,使秦國的優越地位越來越明顯。秦昭王用魏國人範雎「遠交近攻」的計策,加強王權,蠶食諸侯,為秦王嬴政吞併諸侯掃平了障礙。秦王嬴政重用李斯、尉繚、王離、蒙恬等外來人才,最終完成了秦國的統一大業。

秦繆公

五張羊皮贖百裡奚 闢地千裡稱霸西戎

在群雄並起的春秋時代,秦國僻處西部,國小民弱,到了秦繆公時,才開始強大起來。秦國之所以能在他的領導下走上富強之路,是因為他成功地運用了兼收並蓄的人才戰略。秦繆公不僅重視本國人才,還大量招攬其他諸侯國的人才,百裡奚、蹇叔、由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秦繆公五年,晉獻公滅掉了虞、虢兩個小國,俘虜了虞國的國君和他的大夫百裡奚。百裡奚被晉國俘去後不久,晉獻公把太子申生的姐姐嫁給秦繆公,百裡奚作為陪嫁的奴僕被送到秦國,他從秦國逃跑到宛縣,被楚國邊境的人捉住。秦繆公聽說百裡奚是個賢士,想用重金將他贖回,但又擔心楚國人不答應,便派人對楚國人說:「吾媵臣百裡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我們秦國陪嫁的奴僕百裡奚逃到了你們這裡,我們想用五張羊皮將他贖回)。」楚國人答應了這筆交易,就將百裡奚交給了秦國,這時候,百裡奚已經七十多歲了。

秦繆公解除了對百裡奚的禁錮,虛心地向百裡奚請教,終於打動了百裡奚,兩人越談越投機,一連談了三天,秦繆公非常高興,請百裡奚執掌國政,因為百裡奚是用五張公羊皮換來的,便稱他為「五羖大夫」。

接著百裡奚向秦繆公推薦了他的好友宋國人蹇叔,於是繆公派人帶著厚禮去請蹇叔,任用他為上大夫。由余是戎國的大夫,他的祖先是晉國人。戎王聽說秦繆公賢明,就派由余到秦國考察。經過一番交談,秦繆公發現由余是個賢人,想把他招攬到秦國來,他採用內史廖的計謀,把由余留住,延誤他回國的期限,使戎王對由余產生懷疑,迫使由余離開戎國歸順秦國。秦繆公用對待貴賓的禮節對待由余,並向他諮詢徵伐夷狄的計策。

在百裡奚、蹇叔、由余等人的輔佐下,秦繆公兼併西戎十二國,「闢地千裡,遂霸西戎」,成為秦秋霸主之一,為秦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秦孝公

任用商鞅實行變法 家給人足秦國大治

戰國時期,周室微弱,諸侯爭霸,魏、楚、齊等國先後變法,走上富強之路。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被中原諸侯國視為「夷翟」。

秦孝公即位後,勵精圖治,發憤圖強,對國內廣施恩惠,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論功行賞的政策。為了吸引各地人才為秦國效力,秦孝公下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衛國人公孫鞅聽說「求賢令」,來秦後通過景監三見秦孝公,對秦孝公說「以富國強兵之術」,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種治國之策,秦孝公對帝道和王道不感興趣,只對霸道情有獨鍾,和公孫鞅「語數日不厭」。公孫鞅趁機提出變法的建議,得到了秦孝公的認可,秦孝公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並很快確定了變法的條令。

新法實行多年後,「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鬥,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國強大起來後,周天子承認秦孝公是天下的霸主,各國的諸侯們都來向秦國祝賀。公元前340年,公孫鞅率兵打敗魏軍,魏惠王把黃河以西的土地全部割給秦國。秦孝公把於、商一帶十五邑封給公孫鞅,稱他為商君,所以後人習慣把公孫鞅稱為商鞅。

張儀「散六國之從」 範雎提出遠交近攻

秦惠王雖然車裂商鞅,但他對外來人士並沒有成見,仍歡迎各國人才為秦國效力。公元前329年,魏國人張儀來到秦國,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和出眾的才智被秦惠王任為客卿,和他共商攻打各國諸侯的大計。次年,因張儀勸說魏王把上郡、少梁等地獻給秦國,秦惠王任張儀為相國。

張儀拜相後,積極為秦國謀劃。公元前325年,張儀率軍攻取魏國的陝縣。公元前323年,秦惠王派張儀與齊、楚的相國會盟。回國後,張儀為了秦國的利益,讓秦惠王免去了自己的職位,去了魏國當相國,目的是打破六國的聯盟,讓魏國率先歸附秦國。

公元前313年,秦惠王想攻打齊國,但憂慮齊、楚兩國關係密切,便派張儀入楚遊說楚懷王。張儀騙楚懷王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裡。」楚懷王信以為真,與齊斷絕關係,並派人入秦受地。張儀對楚使說:「臣有奉邑六裡,願以獻大王左右。」楚使回國後把張儀的話告訴楚懷王,楚懷王大怒,發兵攻秦。秦國聯合齊國攻打楚國,殺楚兵八萬,並攻佔了楚國的丹陽、漢中等地。張儀誑楚之後,又於公元前311年前往趙、齊、韓、燕、楚等國進行遊說,使得五國連橫事秦。

範雎是繼張儀之後為秦國作出重大貢獻的又一名魏國人。範雎歷經磨難後輾轉入秦,在與秦昭襄王的面談中,指出秦國的內政弊端,得到了昭王的信任,當即拜範雎為客卿。

對內,範雎提出「固幹弱枝」的建議,於是秦昭王「廢太后,逐穰侯、高陵、華陽、涇陽於關外」,拜範雎為相。通過這些改革,秦昭王消除了內部隱患,把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政權更加鞏固。

對外,範雎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建議秦昭王結交遠方國家攻打鄰近國家。秦昭王聽取了範雎的計策,派兵伐魏,攻下懷邑和邢丘。公元前265年,秦昭王又派兵攻打韓國的滎陽,將韓斷為三截,使韓國不得不聽命於秦國。公元前260年,秦昭王派兵伐趙,在長平之役中消滅趙軍四十多萬,使趙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秦國發生逐客事件 李斯上《諫逐客書》

李斯是戰國時楚國上蔡人,年輕時在上蔡郡裡當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後到秦國尋找發展機會。李斯先到呂不韋家中做門客,呂不韋推薦他當了郎官,後來李斯勸說秦王嬴政抓緊時機「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吏。秦王嬴政採納其計謀,派遣謀士「持金玉以遊說諸侯」,離間各國君臣,果然收到了效果,李斯又被封為客卿。

正當李斯春風得意、青雲直上時,秦國發生了「逐客」事件。原來韓國派了一個名叫鄭國的水利工程人員來秦國做奸細,鄭國為秦國修造一條工程浩大的水渠,目的是消耗秦國的人力物力。不久,鄭國的陰謀被發覺了,於是秦國的王族大臣勸秦王驅逐東方各國到秦國的遊士,秦王下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這時,李斯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這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秦王看了這封信後,馬上收回了逐客令,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舉報

如果你也喜歡大秦帝國的本期內容,請點擊右上角選擇「發給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吧!

======================

【推薦有趣的微信號】

如何激「秦」過一周?

星期一 秦·運

星期二 秦·謎

星期三 秦知道

星期四 秦·腔

星期五 斥候駕到

微信號:thechinempire_vip

如需查看過往推送的內容,請直接查看名片中「查看歷史消息」。

舉報

相關焦點

  • 秦國第一位客卿丞相:用五張羊皮換來的百裡奚
    秦國第一位客卿丞相:百裡奚百裡奚百裡奚在戰國時候就像傳奇一樣的人物而存在,他與蹇叔、由余輔佐秦穆公成就霸業,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宮之奇勸諫虞君,百裡奚不勸諫,因為他知道虞君是勸諫不了的於是就離去了。他到秦國時,已有七十歲了,竟然不知道以養牛的方式去求秦穆公是一種卑劣的方式?這能說是明智嗎?知道不可勸諫而不勸諫,能說是不明智嗎?知道虞君將要毀亡而事先離開他,就不可以說不明智了。當時在秦國被選薦,知道秦穆公是個有作為的人而輔佐,難道說不明智嗎?輔佐秦國而使秦國的君主揚名於天下,能留傳於後代,不賢明能做到這樣嗎?
  • 秦國為什麼重用張儀,而棄用了剛剛奪回河西之地的公孫衍?
    商鞅死後,公孫衍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也即公孫衍接替了商鞅的官職,成為秦國重臣。公孫衍(生卒年不詳),名衍,戰國時期魏國陰晉(今陝西省華陰市東)人。雖然是魏國人,但是,公孫衍一開始卻選擇為秦國效力,並獲得了秦惠文王的重用。作為秦國大良造,公孫衍多次率軍秦軍攻打魏國。最終,公孫衍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經過公孫衍的努力,秦國終於從魏國手中奪回了河西之地。
  • 容得下布衣卿相,不供養稷下學宮:看秦國如何招才引智?
    人們在研究秦帝國突然短命而亡的歷史成因時,又都在尋找秦帝國崛起的「密碼」,兩千多年間,無論從政治上還是文化上,從體制還是思維,我們至今沒有走出「大秦的磁場」。衛國人商鞅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公元前359年,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不斷增進農業生產。
  • 「創作開運禮」李斯的《諫逐客書》,拯救了秦國的百年基業
    一、嫪毐叛亂與鄭國間秦事件讓嬴政決定驅逐客卿秦王嬴政登基以後,秦國發生了兩件影響國運的大事。一是嫪毐叛亂事件,二是鄭國間秦事件。嬴政登基以後,並沒有掌控國家的權力。另外在嬴政元年,韓國為了削弱秦國,就派了一個水利專家鄭國去秦國,意圖實施疲秦政策,通過修建鄭國渠來消耗秦國國力。但鄭國渠還沒修完,陰謀就被秦國發現了,鄭國說,修這條渠不過「為韓延數歲之命」,為秦卻「建萬世之功」。秦國考慮到鄭國說得有理就讓他修完。到秦王政十年(前237年)鄭國渠修完了。
  • 公孫衍得到秦王的重用為什麼後來要反秦
    公孫衍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一個代表人物,他主張合縱抗秦。他一生曾在秦,魏,韓三國為官,他秦國時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被任命為大良造,掌握軍政大權。 後來,他卻去了魏國,韓國,這又是為什麼呢?他在秦國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後來一直要合縱抗秦?回答這些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 長平之戰後,廉頗再次獲得重用,為何最終客死楚國呢?
    趙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國進攻韓國的上黨郡。上黨郡的韓國守軍孤立無援,守將馮亭便將上黨郡獻給了趙國。於是,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於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帥趙軍阻秦軍於長平(今山西晉城高平市西北)。
  • 秦朝統一的關鍵要素──客卿
    莊襄王,是秦孝公以後第四任君主,由於得到陽翟大賈呂不韋的幫忙,才能夠得到君權,所以繼位之後,就重用呂不韋做相國,呂不韋也是歷史上的重要客卿之一。莊襄王在位僅僅三年就死了,他的兒子政繼任為國君,這時才十三歲,於是國家大事都由呂不韋掌握。這時呂不韋被封為文信侯,而秦王政就稱他為「仲父」。
  • 秦國確立天下無敵的超強地位,在昭襄王75歲的時候,他終於病倒了
    秦國確立天下無敵的超強地位,在昭襄王75歲的時候,他終於病倒了儘管範睢他自己走了,蔡澤又被秦昭襄王解僱,秦國短期內沒有什麼牛人,但秦國的壯大地位已經確立。秦國繼續向鄰國派遣軍隊。這一次,秦的國家與衛國作戰。
  • 【睡前故事】| 做過秦國大良造的公孫衍,為什麼後來一直在反秦、抗秦?
    話說秦惠文王繼位殺了商鞅,秦國失去了一個大人才,就要有新的人才補充,公孫衍就作為新的人才做了秦國的大良造。第一眼看到"大良造"這個官名,是不是覺得很有點日本味?這就對了,第一批到日本的中國人徐福本來就是秦始皇的全權大使嘛,應該說日本的官銜有大秦味。不過大良造可不是管織造的,它是秦國最大的軍事長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性質。各位可能不知道,在秦國當大官的公孫衍是魏國人。
  • 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佔兩位,為何秦國最終統一天下?
    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做為,趙國在於秦國抗爭的過程中,由於哪些原因導致失敗的呢?趙武靈王之後·無守國之君戰國初期,在變法潮流的推動下,各國皆因變法而強。最開始的便是魏國,在李悝、吳起的變法下,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到秦孝公商鞅變法後,秦國綜合實力超過其他六國。秦惠文王時期,山東六國合縱抗秦,兵敗函谷關。
  • 公孫衍離開秦國後為什麼一直堅定要反秦?
    再後來又因為為秦國奪取河西之地、打殘魏國而震動天下,但此後不久,他便離開秦國,後半生都在組織反秦,創立合縱之術。為什麼在他奪取河西之地後不久就離開秦國、堅定反秦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先梳理一下公孫衍的個人履歷:出生在魏國-任魏國「犀首」-被秦惠文王挖去秦國任秦國大良造,為秦國奪取河西之地-受猜忌和排擠,去魏國任魏相,開始合縱攻秦-五國攻秦失敗,去韓國任韓相,再次謀劃合縱攻秦,惹怒秦國出兵韓國,韓國大敗-逃回魏國,受奸臣排擠被魏王所殺。可以看到,公孫衍的一生夠坎坷,也夠精彩,兜兜轉轉最後悲劇落幕,但這不是公孫衍的失敗,而是時勢的無奈。
  • 權臣李斯的發跡史:自楚入秦,他為何不向嬴政自薦卻投靠呂不韋?
    這位自楚入秦的遊士擁有奇怪的仕宦履歷:他的前輩商鞅、範雎、蔡澤都是想方設法向秦王自薦,以圖獲取重用。但李斯入秦之後卻沒向嬴政報到而是徑直投靠了大權臣呂不韋。這個選擇的背後,究竟隱藏著秦國的政壇的什麼玄機呢?
  • 戰國六大老將:魏國一位,燕國一位,趙國兩位,秦國兩位
    燕國:劇辛趙武靈王麾下有樂毅、龐煖、劇辛三大名將,前295年沙丘宮之變後三人各奔東西,其中樂毅和劇辛到了燕國,不過兩人境遇卻有天壤之別,樂毅五國伐齊差點滅了齊國,並憑此戰功躋身於武廟十哲之列,劇辛在燕國蹉跎了幾十年一直鬱郁不得志,直到燕王喜準備對趙國用兵的時候才重用他
  • 為秦國立下不世之功的公孫衍為何後半生鐵了心的在反秦?
    再後來又因為為秦國奪取河西之地、打殘魏國而震動天下,但此後不久,他便離開秦國,後半生都在組織反秦,創立合縱之術。為什麼在他奪取河西之地後不久就離開秦國、堅定反秦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先梳理一下公孫衍的個人履歷:出生在魏國-任魏國「犀首」-被秦惠文王挖去秦國任秦國大良造,為秦國奪取河西之地-受猜忌和排擠,去魏國任魏相,開始合縱攻秦-五國攻秦失敗,去韓國任韓相,再次謀劃合縱攻秦,惹怒秦國出兵韓國,韓國大敗-逃回魏國,受奸臣排擠被魏王所殺。可以看到,公孫衍的一生夠坎坷,也夠精彩,兜兜轉轉最後悲劇落幕,但這不是公孫衍的失敗,而是時勢的無奈。
  • 一個老奴改變了秦國百年的命運,沒有他就沒有秦國的霸業
    原因無它秦穆,面對公所的敵人龐大,秦穆公憑藉自己過人的才智和敏銳的眼光,一步一步地將預算下達給了他們隨著秦穆公的強大,他明白了不能只靠打敗戎的敵人來稱霸,必須得到齊國晉國等強國的支持於是,秦國竟選擇了和平的方式建立這種關係——聯姻。
  • 餘姓,東周春秋時期秦國上卿由余之後
    視頻來源於《百家姓》餘姓餘姓,主要起源於姬姓,東周春秋時期秦國上卿由余之後。由余:春秋時秦國的上卿。他原先為晉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初在西戎任職,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便留秦國為相,很得穆公信任。時秦作為眾多諸侯國之一,其地位並不顯要。
  • 5本古言糙漢文,類似蓬萊客《闢寒金》,最愛意千遲《卿卿來吃》
    古言糙漢文,類似蓬萊客《闢寒金》,最愛意千遲《卿卿來吃》大家好,今天就來看看小編推薦的5本古言糙漢文,類似蓬萊客《闢寒金》,最愛意千遲《卿卿來吃》,希望你能喜歡。1.糙漢將軍:夫人好鮮美作者:冒泡小說簡介:古言糙漢文,將軍驍勇善戰威名赫赫,卻是出了名的寵妻狂。夫人想吃荔枝,他夜奔幾十裡地,揣了一籃子回來。
  • 「焚書」亡秦 ,空言無據
    同時,趙高操縱二世胡亥,先後殺死了丞相李斯、馮去疾;將軍馮劫、蒙恬;上卿蒙毅等,原秦始皇所重用的一些名臣重將,並且,還要追殺正在同六國復國者作戰的將軍章邯和長吏司馬欣。這就是趙高對胡亥所說的「盡除去先帝之故臣」。
  • 4、秦昭襄王——秦國在位時間最久的王
    秦昭襄王十年(公元前297年),楚懷王從秦國的囚拘中逃走,秦軍遍布在楚道上搜捕,楚懷王熊槐投奔趙國,趙國不敢收容他。在投奔魏國的時候,秦兵追到魏國抓住了楚懷王。    秦昭襄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死了,秦國歸還了他的屍體。     秦昭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秦國任命穰侯魏冉為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