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獨立戰爭時,英美力量懸殊。當然,當時投入戰鬥的還只是北美十三州,美國雖然建立,但一直未被承認。
早在戰爭爆發前,英國在北美駐軍約8000人,戰爭爆發後陸續增兵,後來達到了9萬人,這其中有相當部分是來自德意志的僱傭軍。
而北美那邊呢?只有分散各地的民兵,沒有統一動作,裝備還奇差,即便是後來建立了大陸軍,人數2萬餘人。這也只是整合編制,裝備、補給並沒有實質改觀。
實力如此懸殊的一場戰爭,卻持續了8年之久,最後以英國落敗、美國獨立而結束。
從實力對比來看,問題就出來了。那時候英國已經先後戰勝了西班牙、荷蘭和法國等勁敵,成為世界的頭號強國。從理論上,英國絕對不會,也不可能讓美國從英國獨立出去的。但最後,英國還是放棄了。
當時,英軍面對的主要有三難:
--補給難。英國出兵北美當口,同時也在同歐洲傳統陸權國家法蘭西作戰,而且就在英吉利海峽燃燒。同時,與對海洋強國西班牙、荷蘭作戰,多方戰事齊發,英國自顧不暇,而且直布羅陀海峽、亞述爾群島等海上要道被幹擾。在這種背景下,英國戰備持續補給北美的確是一個難題。一定程度上來看,美國獨立戰爭,並不是北美局部戰爭,而是一場波及範圍更廣的列強戰爭。
--運兵難。要知道,當時是18世紀,大洲之間的交流還停留在帆船時代。有人說,蒸汽船呢?其實還早著呢。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機輪船是恰恰是美國發明家富爾頓在1802年春天製造的,到1807年才試航成功。此時,美國獨立戰爭早已結束。在風的驅使下,英國的船隻到達北美需要2個月,最快也要一月有餘。這意味著什麼呢?你派兵過來,仗早就打完了。
--打仗難。英國是異地作戰,要面對的未知的東西有很多,如道路、地形、氣候、疾病等等這些都要適應。當然,最難應對的還是疾病。如1781年春末,有決定意義的南卡羅來納州的羅鎮戰役打響後。英國士兵儘管節節勝利,但還是遭到了一種叫做「伊蚊」的蚊子的攻擊。很快,瘧疾在英軍軍營裡傳播開來,半數的英軍士兵出現頭痛、發燒、抽搐等症狀,哪還有什麼戰鬥力。英國人堅守了兩個月,在援軍不至的情況下,統帥康華利勳爵只好舉白旗投降。
其實,除了以上三點,還有其他主要因素,給英國人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如從戰爭的第二階段起,法國人就摻和進來,與美國組成英法聯軍,並且進行了薩凡納、約克敦城等戰役,擊敗了英軍的一次次攻擊。
總體來看,民族獨立戰爭本來就勢不可擋,英國又遇到了一系列不利因素,這些都註定了英國不會調集更多的軍隊繼續和美國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