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堪稱三國第一謀士,為何卻要重用馬謖?背後或藏一個秘密!

2020-12-23 白馬晉一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中有這麼一小段描寫十分耐人尋味。這段話的描述是這樣,即孔明請入中軍,但見一人素袍白衣而進,乃馬謖也。為兄馬良新亡,因此掛孝。馬良亡於章武二年(222年)夷陵之戰中,而此時馬謖依舊素袍白衣是建興三年(225年)南中之戰期間,兩者相差近三年。

兩年已過,三年即到。身為馬良弟弟的馬謖,依然替哥哥馬良服孝,真有些超出《儀禮》要求。在古代,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個等級,稱為「五服」制。《儀禮喪服》記載:不杖,麻屨者。……大夫之適子為妻,昆弟;為眾子,昆弟之子;大夫之庶子為適昆弟適孫。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報。女子子適人者為其父母、昆弟之為父後者,繼父同居者,為夫之君。簡單來說,男子應為伯父伯母、叔父叔母和兄長服喪,服喪期為一年,不執杖(即不拿哭喪棒)。

按《儀禮喪服》要求,兄長去世了,弟弟只要替兄守孝一年就可以。但馬良已去世了兩年有餘,可馬謖卻素袍白衣從越巂郡(治邛都縣,今四川西昌市東南))到永昌郡(治巂唐縣,今雲南雲龍縣西南七十裡漕澗鎮)犒軍,一千多裡地。馬謖素袍白衣千裡奔波見諸葛亮,雖比不上趙範一面結義二面結親於趙雲這麼直接,但其行為,其目的與趙範欲借親情以獲得高爵豐祿如出一轍。可馬謖的行為,相比於趙範,更含蓄,更有深意。所以,馬謖素袍白衣犒軍,堪稱是趙範結義結親貪權的升級本。

具體如下。

其一,藉機。

南中平定戰前,馬謖的身份為越巂郡太守,專注於地方政務。越巂郡,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以鞏都國地置,治邛都縣;元封二年(前109年)分數縣入益州郡,轄境相當今四川省峨邊縣、冕寧縣以南,雲南大姚縣以北,麗江市以東,金沙江以西地區;三國蜀漢後轄境縮小,不包有今雲南部分。越巂郡正處於蜀漢都城成都與南中平定戰的總指揮諸葛亮駐地永昌郡的中偏北。因此,蜀漢後主劉禪命馬謖到永昌郡犒軍。馬謖就把握住犒軍這種難得機會,可以面對面接觸諸葛亮的尊面,時不時影響諸葛亮的決策,從而留在諸葛亮的身邊重用。

其二,趁勢。

諸葛亮與馬良非比尋常的關係,蜀漢滿朝文武大臣盡人皆知,甚至連後世史學家都推測馬良與諸葛亮或是結義兄弟或是兒女親家。不然馬良會在信中稱諸葛亮為尊兄。馬謖是馬良的親弟弟,自然而然熟知自己兄長馬良與諸葛亮這層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的昆弟之好。馬謖趁馬良新亡之際(不到三周年),按長兄如父的儀禮,即喪服之第一服斬衰來善待馬良,犒軍之時,依舊穿戴素袍白衣奔波於難上青天的蜀道,坦然地邁進威風凜凜的中軍大帳。諸葛亮看到馬謖為馬良掛孝,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再鐵打的硬漢也會萌生「逝者已逝」的愧疚感,對馬良的手足之情頓時轉移到與馬良骨肉相連的馬謖身上,才會有後來情同父子的諸葛亮與馬謖。

其三,用情。

自古以來,華夏大地都是充滿人情味。三國時,亦是如此。溫情脈脈的人際關係,就是獲得高官厚祿中最直接,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徑。在官場中,情感是一種政治行為,即鞏固差序等級以求地方派系的政治地位,也形成盤根錯節達到派系集團的感情紐帶。馬謖就是利用諸葛亮與馬良這層似結親似姻親的血緣關係來尋求個人在蜀漢帝國的政治利益。

馬謖身穿素袍白衣犒軍,其光輝且忠孝的形象已經成功印在了諸葛亮心中了,愧疚,補償,轉移。總之,馬謖就從身外人已成功邁進身內人,至少現在每天都能跟隨諸葛亮,並引為知己,仕途一片光明。

筆者按:做作,是指故意做出某種不自然的表情架勢和腔調,而且故意擺譜。所以,做作可能是矯枉過正的塗抹脂粉,可能是虛情假意的扭捏作態,也有可能是出於不三不四的東施效顰。總而言之,做作就是不真實、虛偽、假裝,惺惺作態。馬謖,馬良的弟弟,荊襄名士,為了尋求個人的政治目的,利用馬良與諸葛亮非同一般的特殊關係,為哥哥馬良服斬衰,身穿素袍白衣千裡犒軍,成功引起諸葛亮的關注。正所謂,狼頭上插筍——裝樣(羊)。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劉備認為馬謖不可重用,諸葛亮堅持要用?
    劉備認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堅持用馬謖,結果馬謖壞了大事。現在很多人以此來證明諸葛亮沒有劉備會看人。我覺得,論看人,曹操、荀彧、郭嘉是真牛,劉備與諸葛亮半斤八兩。關於劉備評價馬謖這個歷史,可能有兩種可能:第一,劉備沒有評價過馬謖。
  • 歪讀三國丨揮淚斬馬謖
    作為蜀軍中為數不多的謀士,究竟該如何評價馬謖其人,而劉備託孤單獨提到馬謖想說明什麼?而失街亭究竟是不是馬謖之罪?馬謖又是死於何時何地呢?今天不妨就來一次腦洞大開,回到三國那段歷史當中,來看看馬謖其人吧。馬謖,字幼常,三國時期襄陽宜城人,也就是現在的湖北宜城南。馬謖生於公元190年,死於公元228年,年僅39歲(虛歲)。
  • 街亭之戰,關乎全局,諸葛亮為什麼偏偏要用「言過其實」的馬謖?
    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等一批謀士,也均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可以說,劉備統治時期,蜀國不缺人才。馬謖在街亭之戰前任參軍,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諸葛亮的參謀長。可這個參謀長「既沒有實戰經驗,又沒有軍中威望,也缺乏臨場指揮能力」,況且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有言奉告過孔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這些短板,諸葛亮心中應該有數,可為什麼非得用馬謖呢?
  • 馬謖失街亭後,真的被諸葛亮處死了嗎?別再被《三國演義》騙了
    然而,同為亂世的三國,幾乎是家喻戶曉的時代,即使沒讀過史書的人,也能說出很多三國時期人物,比如曹操、諸葛亮以及武聖關羽等。 三國之所以被後人熟知,除了人才輩出的原因,明代小說家羅貫中功不可沒,他的代表作《三國演義》,讓人讀起來津津有味,適合不同年齡階段人群。
  • 三國五大謀士排行榜,三國時期最強的五位軍師
    最終以曹操、孫權、劉備割據一方,形成三國鼎立之勢。而在三國鼎立的背後,更是各大謀士雲集之場所,也是這些謀士智慧的交集。閱讀《三國演義》,我們無不為他們的智慧所折服。他們一方面各位其主,一方面為了展現自己的謀略,無不窮盡之智慧。排第五名 龐統 劉備的謀士龐統,「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 三國最強謀士並非諸葛亮?正史揭曉三國謀士排行榜
    三國時期湧現出許多智勇雙全的「謀士」,最有名的當屬諸葛亮,民間亦有俗語如「三個臭皮匠抵得過一個諸葛亮」來形容他的聰明才智,然而你可知道,諸葛亮並不是三國最強謀士,下面就揭曉三國謀士排行榜。
  • 諸葛亮是三國第一謀士?賈詡站出來第一個表示不服
    《三國演義》中神一般存在的諸葛亮,成了眾多三國迷們爭相研究的對象,當然,最後大家的結論是,在當時比諸葛亮聰明有才的人還是很多的,但諸葛亮遇到了真正的好老闆,給了他足夠的空間去發揮。很多人猜測,如果諸葛亮投靠的是曹操,那麼或許三國史上就少了這樣一個神奇人物,但是多疑的曹操手下真的沒有人才脫穎而出嗎?低調的賈詡,是如何在曹操強大的疑心病下成功活到76歲高齡的呢?
  • 三國死得最慘的十大謀士:龐統第六,田豐第三,前三位分別是誰?
    一個風雨飄搖的動蕩時代就此開啟,地方豪強逐漸崛起成諸侯,一般人們稱其為「三國時代」。這個時代有著兩面性,一面它戰亂頻繁,攪得百姓不得安寧。一面人才濟濟,數位軍事天才橫空出世,造就了又一次奇特的輝煌。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只是掩人耳目,馬謖之後改名滅掉了蜀國?
    三國的故事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從三足鼎立到後來的魏國統一,中間發生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三國後期,蜀國在五虎將相繼去世之後,已經沒有能拿的出手的大將,儘管如此還是發生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也算是最早跟隨劉備的一批將才,武力雖然沒有關羽張飛那麼高,但是才智過人,善用計謀,是為數不多能得到諸葛亮其中的人才。
  • 諸葛亮、龐統、郭嘉、司馬懿這四個人,你認為誰才是三國第一謀士?
    三國時期,群雄紛爭,各路人物紛紛登上這個歷史大舞臺,力爭演出自己最好的人生。在三國那麼多的謀士中,諸葛亮、龐統、司馬懿、郭嘉這四人誰才是你心中的第一謀士?誰最應該得到這個稱號?
  • 街亭失守後,看重馬謖的諸葛亮,卻為何一定要殺了他?
    後者幾次被太平天國石達開重創,羞愧得投水自盡被部下救起,後來總結經驗教訓剿滅了太平天國,成了「中興第一人」。但有的人一直順風順水卻因為一次敗仗就從天堂跌落地獄,三國時的馬謖便是這樣的一位悲劇人物。少年英才馬謖可以說是諸葛亮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出身荊州名士家族,兄弟五人,並有才名。
  • 三國十大謀士排行,第九名徐庶,第六名諸葛亮,第一名竟是他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有意思的時期,建安風骨和謀略計策是三國的代名詞,除了常勝將軍趙雲,古之惡來典韋,錦帆賊甘寧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武將之外,還有諸多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謀士,今天就來說一下我心中前十的三國謀士,此排名僅代表個人看法,不代表歷史準確排名。第一名我覺得是他。
  • 同樣在諸葛亮北伐中戰敗,馬謖被斬首,趙云為何只是官降三級?
    曹魏朝野震動,馬上組織援軍反擊諸葛亮的進攻。隴右和關中之間有一個隴山(六盤山)為天然屏障,想要阻擋住曹魏的援軍,就必須守好隴山的關口街亭。只能守住了街亭,隴右遲早會慢慢消化掉的。因此街亭阻擊戰成了這次北伐的生死之戰了。如此重要的戰役,諸葛亮派出了自己的心腹謀士馬謖前去守街亭。兩軍對壘,排兵布陣最重要。諸葛亮為保街亭不失,已經提前安排了街亭的防禦計劃。馬謖去老老實實走個過場就可以了。
  • 三國期間,著名的四大謀士,鬼才、臥龍、冢虎、鳳雛,得一可得天下!
    三國期間,人才輩出,各種謀士競相較計,自從《軍師聯盟》播出之後,大家對於早早就去世的郭嘉,扼腕嘆息,然而,在郭嘉之後,三國還有重要的三名謀士,與郭嘉並稱為三國四大謀士。 鬼才——郭嘉
  • 究竟是郭嘉厲害還是諸葛亮厲害?三國裡謀士排名應該怎麼來排?
    郭嘉和諸葛亮倆人沒有可比性,倆人不是一個類型。我們說「謀士」,將所有出謀劃策的文人都扔進這個大籮筐,一勺燴。這是不科學的。歷史上的郭嘉和諸葛亮各有所長。從郭嘉後來的行為來看也證實了這一點,郭嘉為人狂放不羈,不拘泥於章法,這種叛逆的風格很難是豪門望族子弟所為,與他同時代的潁川謀士戲志才也是寒門出身。諸葛亮的出身雖然不是「四世三公」的豪門,但是他的家族世代為官,是標準的官宦後裔。
  • 諸葛亮和馬謖之前都沒帶過兵,為何孔明武廟十哲,馬謖言過其實?
    在歷史上,有兩個人物很有意思,前者是趙括,帶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後者是馬謖,帶來一個成語「言過其實」。馬謖的問題就出在這裡,放到現實生活中,他屬於走了捷徑,沒有基層歷練,從參謀或者秘書一類的職務,直接提拔到一把手的位置,無論是大局觀,還是細節觀都不太夠用。造成馬謖悲劇的,並不是馬謖,還是諸葛亮!劉備在臨死前已經有先見之明,但是諸葛亮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將「言過其實」的馬謖給予重用。
  •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導語:三國時期蜀漢的創立可以說是所有勢力裡面最艱辛的一個,因為當時的諸侯都有身家背景,而劉備這邊只能白手起家,經過幾十年南徵北戰終於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
  • 易中天眼中的《三國演義》六大謀士,然而諸葛亮僅第二,第一開啟亂世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或聽過易中天評說《三國演義》,在易中天眼中,三國六大謀士或許與世人的普遍觀念並不一樣,比如世人都認為諸葛亮應該是《三國演義》第一謀士,比如魯肅這麼弱菜怎麼能上榜? TOP、6 魯肅
  • 三國故事:斬馬謖,諸葛亮為何落淚?
    三國故事:斬馬謖,諸葛亮為何落淚?文/歲月靜史在筆者看來,馬謖之死是蜀漢的重大損失,諸葛亮從此沒有了可以商量事兒的親密戰友,只能事必躬親,終於積勞成疾,五十三歲而亡。由於失去了馬謖,諸葛亮臨終前安排的是行政上讓蔣琬、費禕接班,在軍事上交付姜維。
  • 為何一定要殺馬謖?其實諸葛亮還有個目的,讓趙雲都感到心寒
    在三國時期的舞臺上,無數的英豪紛紛走向了天地間的疆場,兵戈相接,戰馬嘶鳴,為的不過是能夠建立一番豐功偉績。而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裡,出於戰爭的需要,謀略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史書對於謀略的描寫,大多都較為淺顯和簡單,實際上,很多謀略都是錯綜複雜的,遠不像史書上簡簡單單的記載的那樣,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便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