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西域使臣

2021-01-09 易燙YCC啦

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六月二十二日,朱棣接見了洪武時派往西域的使臣兵科給事中傅安、郭驥等人。他們是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奉命前往撒馬兒罕(帖木兒帝國)的,被羈留在那裡整整十三年之久。明朝自從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開始與帖木兒帝國通使往來,帖木兒表示願意對明朝稱臣納貢。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帖木兒還曾有致明太祖朱元璋的書信。但是第二年兩國關係卻發生突變,朱元璋派去的使臣傅安等人被羈留,此後便漸無消息。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朱元璋再派陳德文等人去了解傅安出使的情況,結果也被拘羈。第二年朱元璋便病逝,不久朱棣起兵奪位,明朝內部爭戰四年,也就不曾顧及帖木兒和派出的使臣們了。朱棣即位後,派遣使臣敕諭其國,但仍然不見反響,他放心不下,屢命甘肅總兵宋晟注意西陲動靜。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得到帖木兒率軍經由別失八裡東進的消息,急忙敕令宋晟作好迎敵的準備,當時朱棣並不知道,帖木兒這次率領數十萬大軍東進,正是準備遠徵中國,而且已經渡過了火站河。

此後帖木兒的大軍為什麼未繼續東進,明朝方面卻不大清楚。直到這次傅安、郭驥歸來,才帶回了有關撒馬兒罕的許多準確消息。跋子帖木兒是個野心勃勃的人,這個突厥化的蒙古貴族,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推翻了原撒馬兒罕的統治者,成為西察合臺的蘇丹。此後,他連年向鄰國徵戰,建立起當時中亞最強大的帝國。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當朱棣在北平起兵「靖難」時,帖木兒率軍侵入小亞細亞。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率軍攻入南京奪取皇位的同時,帖木兒也在安卡拉附近的激戰中戰勝了奧斯曼帝國的數十萬大軍,將蘇丹巴耶塞特一世俘獲。這是帖木兒帝國的極盛時期,帖木兒此時不僅不想再臣服於明朝,而且自以為可以用武力徵服中國。朱棣對這些情況一無所知,而帖木兒也絲毫不知道他將要對敵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如果不是帖木兒在率軍渡過火站河(錫爾河)後突然病死的話,也許一場戰爭會使他們之間互相了解起來。朱棣希望作一個萬國臣服的中國皇帝,然而卻並沒有帖木兒那樣的野心。他擁有最強大的軍隊,卻並不熱衷於武力的徵服。他只是以強大的力量為後盾,而以優厚的禮遇去「懷柔遠人」,「懷柔」不能成效時,才訴諸武力。傅安等人初到帖木兒帝國時,便遭到冷遇。帖木兒為表示對明朝以藩屬對待他的不滿,故意將西班牙的使臣們安排到明朝使臣前面就座,並以「賊寇」、「敵人」之類的惡語污衊明朝使臣。他們被羈留在撒馬兒罕時,帖木兒曾讓人帶著他們遍歷周圍數萬裡,以誇耀其國的廣大。這對他們了解帖木兒帝國的情況倒是絕好機會。不久原北平按察使陳德文也從撒馬兒罕歸來。陳德文是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奉命出使西域的,也被羈留多年。他遍歷當地山川,採訪風俗民情,寫成一帙詩集,這時也呈獻給了朱棣。一首首記事抒懷之詩,充滿了愛國思鄉之情:上林書札誰為將?漢節蘇卿憶帝鄉。萬裡承恩來虜地,何年歸覲列鵷行。

繡衣塵滿關山杳,驄馬星馳道路長。此日雲邊看雁字,老懷無計附同窗。許多的西域見聞足以使朱棣感到欣喜,諸使臣們被羈異國持節不辱的風骨,尤其使他感動。傅安、陳德文等人因此得到了朱棣優厚的賞賜。帖木兒死後,其孫皮兒摩哈美德嗣位,他放棄了東進的企圖,與明朝的關係重又友好了起來。四年後,帖木兒的另一個孫子哈裡在部將支持下篡奪了王位。帖木兒封於哈烈的第四子沙哈魯不肯臣服,曾於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和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兩次出兵,與撒馬兒罕對抗。並終於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廢掉哈裡,控制了全國。但這時帖木兒帝國的國力已經不如帖木兒在世時強大了。朱棣一直將撒馬兒罕、哈烈等地分為幾個國家來對待,不知道這是因為當時對當地情形不清楚,還是出於分而治之的對外策略的需要。

不過朱棣本意是希望與帖木兒帝國友好的,儘管帖木兒當初曾經有過東徵的行為,但是雙方畢竟並未交戰。自從被拘留的使臣傅安、陳德文等人歸來後,雙方便可化敵為友了。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傅安等人作為兩國關係恢復後明朝派出的第一批使者,又一次前往哈烈。他們經過艱難跋涉,於次年抵達哈烈。沙哈魯立即派遣使臣隨同傅安等人入朝。第二年再遣使入朝,表示了與明朝友好的意願。永樂九年(公元1408年)朱棣得知沙哈魯與撒馬兒罕的哈裡不合,幾乎兵戎相見的情況,實際上這時沙哈魯已將哈裡廢掉,但朱棣並不知悉,他特為此派遣都指揮白阿兒忻臺等人前往哈烈,致書勸諭。沙哈魯接見了明朝的使臣們。按照當地的禮儀,白阿兒忻臺等人同帖木兒帝國的大臣們一樣趨前持吻沙哈魯國王的手——當地被臣民們視為殊恩的大禮。

這同帖木兒當初對待明朝使臣的做法形成鮮明對照。使臣們呈上朱棣致沙哈魯的書信:天生民而立之君,俾各遂其生。朕統御天下,一視同仁,無間遐邇,屢嘗遣使諭爾。爾能虔修職貢,撫輯人民,安於西徼,朕甚嘉之。比聞爾與從子哈裡構兵相仇,朕為惻然。一家之親,恩愛相厚,足制外侮。親者尚爾乖戾,疏者安得協和。自今宜休兵息民,保全骨肉,共享太平之福。朱棣在這裡雖然以宗主國皇帝的身份致書,語氣卻是平和誠懇的,他希望兩國能夠友好相處。而沙哈魯也正有著同樣的願望。白阿兒忻臺的這次出使,使兩國關係漸趨密切。沙哈魯立即派遣使臣朝貢,獻上獅子、西馬、文豹等物。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特命中宮李達、吏部員外郎陳誠、戶部主事李暹、指揮金哈藍伯等護送帖木兒使臣回國。並帶去璽書、文綺、紗羅、布帛等物,分賜西域各國國王及各地方首領。這次出使,將明朝與帖木兒帝國的聯繫推向了新的階段。

兩國關係中最有趣的一幕是在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陳誠等人再使帖木兒帝國之後。朱棣這次派出使臣向沙哈魯提出兩國永遠友好相處,並準許民間互相貿易,這種許諾對帖木兒帝國政治經濟十分有利的。但卻並非當時中國的需要,朱棣又一次實施了他的「懷柔遠人」政策。使臣們帶去了大批珍貴的禮品,其中一幅白馬圖,畫的正是沙哈魯朝貢的那匹馬。沙哈魯大喜過望,他和他的兒子烏格·拜格多次設精宴招待陳誠一行,並派使臣阿兒戴細兒塔瓦斯吉陪同陳誠等人返國。沙哈魯寫給了朱棣一封書信,他「以朋友之誼」,勸朱棣皈依伊斯蘭教。這使朱棣感到有些為難,他不能斷然拂絕沙哈魯的情誼,又無法接受這番勸說,只好採取避而不答的策略。

喜歡小編寫的文章可以點讚評論轉發收藏哦!謝謝大家的支持小編會寫出更好的文章呈現給大家。

相關焦點

  • 【中亞歷史】明代撒馬兒罕來華使臣及朝貢貿易家族述略
    特別是在洪武至永樂時期(56年)和成化至正德年間(56年),《明實錄》記載撒馬兒罕向明朝派遣使臣朝貢分別達27次和29次之多,成就了撒馬兒罕與明朝交往中的兩個高潮。學術界對於明朝與中亞帖木兒王朝關係的研究,已經有許多成果,[2]但是僅就撒馬兒罕地區與明朝的往來,特別是撒馬兒罕來華著名使臣和朝貢貿易家族的研究尚有餘地。研究明代撒馬兒罕來華使臣和朝貢貿易家族,脫離不開當時的歷史背景。
  • 皇帝派使臣去換馬,結果使臣被殺,皇帝大怒直接派兵滅了國王
    中國皇帝派使臣去換馬,結果使臣被殺,皇帝大怒直接派兵滅了國王大宛國,費爾幹納盆地上的一個古國,多產良馬,自張騫出使西域時,中原王朝開始與其交往。最初,大宛國對漢朝態度友好,禮送張騫,可是後來,漢武帝派使臣拿財務去換馬,大宛國卻殺了漢朝使臣。這下可惹怒了漢武帝,直接派兵滅了大宛國的國王。
  • 學術研究 | 使臣授職:明代西北絲綢之路上的羈縻政策
    明代西域,指的是嘉峪關以西西域諸國,《明會典》稱「嘉峪關外,並稱西域」。對此西域,以哈密為界,可分東西兩部分,一是哈密以東、嘉峪關以西,二是哈密以西部分。如以關係的親疏和對明朝的重要性而言,明朝實際上對這兩個區域的西域使臣在待遇上有所區別。明朝以哈密領西域朝貢,以「關西七衛」作西陲屏蔽。
  • 肖超宇|《西域番國志》所見明代西域多民族社會
    關鍵詞:《西域番國志》;陳誠;西域;明代;民族;文化《西域番國志》是明代人陳誠根據自己出使帖木兒帝國途中見聞撰成的旅行記錄,內容包括明代西域諸民族歷史沿革、地理氣候、社會文化及宗教信仰等方面。作為目前僅存的明代西域行記之一,該書成為我們了解這一時期西域多民族社會的重要歷史文獻。
  • 歷史上的樓蘭古國,曾主動要求舉國遷入中國,因中國拒絕灰飛煙滅
    提起西域,在我們的記憶中,尤其是兩漢時期,這裡可是充滿了傳奇色彩。古時候的西域,也就是現如今的新疆,漢王朝曾經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從此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後來,李廣動用武力,搶奪汗血寶馬,又有傅介子刺殺樓蘭王,甘延壽、陳湯追殺匈奴郅支單于等等。一件件歷史典故,宛如一個個畫面,在人們的眼前盡情地描述著千年前的種種。
  • 漢朝最偉大的外交使節,以30多人徵服了西域幾十個國家
    歷史上最突出的偶然的機遇是赫赫名人、偉大人物的間歇出現。——阿倫·尼文斯(美)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3080,閱讀約7分鐘《孫子兵法·求攻》說:「上兵斷計,次以斷交,下以攻城,攻城之法,乃不得已而為之」,但在中國歷史上,有些人卻能遊刃有餘地運用謀略,外交,用兵。30多人,他一兵一卒都沒動。
  • 中國使臣在國外被害,他霸氣回應:直接派兵攻打,不聽話直接滅國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第七位皇帝,同時,也是歷史上的一位非常傑出的治國之才。他在十六歲的時候就登基當上了皇帝,在他在位期間,為大漢朝做出了很多貢獻,並且,開創了許多新的政策,積極聽從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完善了國家各方面。他設置了中朝,因他崇尚儒家學識,群臣也迎合他,主張將儒家思想作為統治國家的主要思想,漢武帝聽取了這一建議。
  • 《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歷史連接現實,西域與中原永為一體
    目前,八集歷史紀錄片《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已陸續播出,受到觀眾廣泛好評。該片將新疆置於中華文明的大視野下,第一次從歷史、民族、宗教、文化四大維度出發,講述在中國歷史、中華文明格局下新疆地區數千年來與中原地區的相融相知與同根同源。500多件文物、100多處遺址遺存,它們是新疆地區兩千年文明的演進史。
  • 一人亡一國,中國歷史上的最牛使臣是如何橫掃印度半島的?
    使臣也被稱為使節,用當下的話講被稱為「外交官」,在古代,一個好的外交官不亞於一個師的力量,戰火紛飛的年代,動不動就可能因為一些外交事務處理不當而引起邊境戰爭,因此有了大家所熟知的「蘇武牧羊」的典故,他們對外交涉的過程中遇到的險境是隨時可能發生的,在封建王朝二千多年的歷史上曾有這麼一個人,憑藉著一己之力而滅了一個國家
  • 《大寫西域》另一半中國史:西域48國
    西域是漢代以來,對於玉門關以西地區的總稱。狹義的西域專指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地區。廣義的西域包括中國西部、中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的統稱。史記提到的西域國家有15個,漢書收錄的西域國家有54個。而據作者介紹,他仔細查閱和反覆甄別,在漢西域都護府統轄範圍內的西域國家共有48個。
  • 印度國王侮辱我國使臣,卻被單騎滅國這不是神話而是實力!
    隨後天竺王建立起了印度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王朝~摩羯陀帝國 !此後摩揭陀國王與大唐開始互通有無、友好往來,我國歷史上的「唐僧取西經」便是在這段歷史時期。為了彰顯我國聲威,大唐皇帝任命王玄策與蔣師仁為使臣出使摩揭陀帝國!然而好巧不巧的是,摩羯陀國此時發生了血腥的政變。大臣阿羅順發動武裝政變,奪取了摩羯陀國政權,他自認新國王。
  • 班超出使西域,殺掉西域城國的受寵國師,國王看到後立即歸順大漢
    西漢末年,王莽亂政,絲綢之路中斷,西域各國一度被匈奴控制。東漢初期,由於國基不穩、國力羸弱,西域長期處在匈奴的控制下。漢明帝時期,東漢經過幾代的休養生息,積攢了相當的國力,於是明帝決意攻打匈奴,同時派遣使臣出使西域,遊說各國歸附東漢,削弱匈奴的實力。
  • 投筆從戎、出使西域、為東漢譜寫新歷史 紀錄片《中國》走近無畏...
    15日晚湖南衛視、芒果TV播出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六集《視野》,聚焦班超——這位在東漢年間無畏的探險者、在西域的土地上書寫了新的歷史。棄筆從戎,奇襲獲勝東漢時期,出身文史之家的班超被任命為管理皇家圖書館的蘭臺令史。但班超卻認為,自己的歷史不應該用筆來書寫。匈奴對西域的騷擾,讓班超棄筆從戎,奉命出使鄯善國。
  • 西域都護:兼具邊防與外交職能的職官
    漢代把玉門關以西的地方都稱為西域,在狹義上的西域主要是指今天我國的新疆一代,即蔥嶺以東三十六國。西域在漢朝以前被匈奴所控制,從張騫通西域以後,漢朝陸續往西域派遣使者,校尉以領護之,漢宣帝時開始設置西域都護。
  • 從「西域」到「西北」——西北邊疆拓殖與開發的歷史啟示
    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即由「西域」到「西北」的變化,不僅意味著指稱上的改變,其實質性的內容是「西北」邊地內化為「中國」國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北」成為「中國」的西北——儘管這一歷史進程中曾經歷戰亂、分裂、割據,但其總體的趨勢卻是指向中國「大一統」的歷史格局的最終形成。
  • 中國食用清油的歷史,是否與漢代西域的「胡麻」有關
    (胡麻花開)01、從辨別芝麻和胡麻,追溯中國清油的歷史我們都知道芝麻是一種油料經濟作物,從查閱大量的史料中顯示,我們今天所食用的「芝麻」,可以說來歷不明,有的說來自雲貴高原,有的說來自地中海一帶的國家等,我們暫且不管眾說紛紜,單從西域談起,追尋用植物作油料的「芝麻」,看看歷史上是如何描述的。
  • 西域樂舞與胡姬小考
    及至先秦,西域地區流傳過的很多古代異族的樂器,如角、笳、羌笛亦在中原地區一一現身。較之於先秦,兩漢時期則是西域樂舞在中原地區真正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的標誌性時段,彼時,上至帝王貴胄,下至使臣平民無不喜歡胡樂。當時的東漢靈帝,「好胡服、胡坐、胡床、胡帳、胡飯、胡笛、胡舞」,似乎這位皇帝的衣食住行無不與「胡」有關,喜怒哀樂無不因胡樂而起。
  • 「鑿空」西域張騫 | 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
    本文節選自《遠略雄心 | 西域兩千年》第一篇《鑿空西域的張騫》作者:張安福 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張騫(前175?一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漢武帝時期,張騫應募出使西域,東西文明的交往從此進入了新紀元。
  • 張騫出使西域的「西域」是現今的哪裡?
    張騫出使西域又稱張騫通西域,指的是漢武帝時期希望聯合月氏夾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的歷史事件。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
  • 唐使臣出訪的國家有哪些?唐朝使臣出訪,對當時的社會有何貢獻?
    在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以前,中國古代的歷朝歷代的外交政策皆呈現出兼容並包,開放自由的態勢。特別是在唐朝盛世下,民族融合,藩國來朝,形成了海內外多民族匯聚於長安,使得長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文化交流國際都市。幾乎每年,各藩國使臣帶著豐厚的土產物資前來朝貢進獻,以示兩國交好。而唐朝作為一方大國,亦會派遣使臣出訪周邊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