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六月二十二日,朱棣接見了洪武時派往西域的使臣兵科給事中傅安、郭驥等人。他們是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奉命前往撒馬兒罕(帖木兒帝國)的,被羈留在那裡整整十三年之久。明朝自從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開始與帖木兒帝國通使往來,帖木兒表示願意對明朝稱臣納貢。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帖木兒還曾有致明太祖朱元璋的書信。但是第二年兩國關係卻發生突變,朱元璋派去的使臣傅安等人被羈留,此後便漸無消息。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朱元璋再派陳德文等人去了解傅安出使的情況,結果也被拘羈。第二年朱元璋便病逝,不久朱棣起兵奪位,明朝內部爭戰四年,也就不曾顧及帖木兒和派出的使臣們了。朱棣即位後,派遣使臣敕諭其國,但仍然不見反響,他放心不下,屢命甘肅總兵宋晟注意西陲動靜。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得到帖木兒率軍經由別失八裡東進的消息,急忙敕令宋晟作好迎敵的準備,當時朱棣並不知道,帖木兒這次率領數十萬大軍東進,正是準備遠徵中國,而且已經渡過了火站河。
此後帖木兒的大軍為什麼未繼續東進,明朝方面卻不大清楚。直到這次傅安、郭驥歸來,才帶回了有關撒馬兒罕的許多準確消息。跋子帖木兒是個野心勃勃的人,這個突厥化的蒙古貴族,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推翻了原撒馬兒罕的統治者,成為西察合臺的蘇丹。此後,他連年向鄰國徵戰,建立起當時中亞最強大的帝國。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當朱棣在北平起兵「靖難」時,帖木兒率軍侵入小亞細亞。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率軍攻入南京奪取皇位的同時,帖木兒也在安卡拉附近的激戰中戰勝了奧斯曼帝國的數十萬大軍,將蘇丹巴耶塞特一世俘獲。這是帖木兒帝國的極盛時期,帖木兒此時不僅不想再臣服於明朝,而且自以為可以用武力徵服中國。朱棣對這些情況一無所知,而帖木兒也絲毫不知道他將要對敵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如果不是帖木兒在率軍渡過火站河(錫爾河)後突然病死的話,也許一場戰爭會使他們之間互相了解起來。朱棣希望作一個萬國臣服的中國皇帝,然而卻並沒有帖木兒那樣的野心。他擁有最強大的軍隊,卻並不熱衷於武力的徵服。他只是以強大的力量為後盾,而以優厚的禮遇去「懷柔遠人」,「懷柔」不能成效時,才訴諸武力。傅安等人初到帖木兒帝國時,便遭到冷遇。帖木兒為表示對明朝以藩屬對待他的不滿,故意將西班牙的使臣們安排到明朝使臣前面就座,並以「賊寇」、「敵人」之類的惡語污衊明朝使臣。他們被羈留在撒馬兒罕時,帖木兒曾讓人帶著他們遍歷周圍數萬裡,以誇耀其國的廣大。這對他們了解帖木兒帝國的情況倒是絕好機會。不久原北平按察使陳德文也從撒馬兒罕歸來。陳德文是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奉命出使西域的,也被羈留多年。他遍歷當地山川,採訪風俗民情,寫成一帙詩集,這時也呈獻給了朱棣。一首首記事抒懷之詩,充滿了愛國思鄉之情:上林書札誰為將?漢節蘇卿憶帝鄉。萬裡承恩來虜地,何年歸覲列鵷行。
繡衣塵滿關山杳,驄馬星馳道路長。此日雲邊看雁字,老懷無計附同窗。許多的西域見聞足以使朱棣感到欣喜,諸使臣們被羈異國持節不辱的風骨,尤其使他感動。傅安、陳德文等人因此得到了朱棣優厚的賞賜。帖木兒死後,其孫皮兒摩哈美德嗣位,他放棄了東進的企圖,與明朝的關係重又友好了起來。四年後,帖木兒的另一個孫子哈裡在部將支持下篡奪了王位。帖木兒封於哈烈的第四子沙哈魯不肯臣服,曾於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和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兩次出兵,與撒馬兒罕對抗。並終於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廢掉哈裡,控制了全國。但這時帖木兒帝國的國力已經不如帖木兒在世時強大了。朱棣一直將撒馬兒罕、哈烈等地分為幾個國家來對待,不知道這是因為當時對當地情形不清楚,還是出於分而治之的對外策略的需要。
不過朱棣本意是希望與帖木兒帝國友好的,儘管帖木兒當初曾經有過東徵的行為,但是雙方畢竟並未交戰。自從被拘留的使臣傅安、陳德文等人歸來後,雙方便可化敵為友了。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傅安等人作為兩國關係恢復後明朝派出的第一批使者,又一次前往哈烈。他們經過艱難跋涉,於次年抵達哈烈。沙哈魯立即派遣使臣隨同傅安等人入朝。第二年再遣使入朝,表示了與明朝友好的意願。永樂九年(公元1408年)朱棣得知沙哈魯與撒馬兒罕的哈裡不合,幾乎兵戎相見的情況,實際上這時沙哈魯已將哈裡廢掉,但朱棣並不知悉,他特為此派遣都指揮白阿兒忻臺等人前往哈烈,致書勸諭。沙哈魯接見了明朝的使臣們。按照當地的禮儀,白阿兒忻臺等人同帖木兒帝國的大臣們一樣趨前持吻沙哈魯國王的手——當地被臣民們視為殊恩的大禮。
這同帖木兒當初對待明朝使臣的做法形成鮮明對照。使臣們呈上朱棣致沙哈魯的書信:天生民而立之君,俾各遂其生。朕統御天下,一視同仁,無間遐邇,屢嘗遣使諭爾。爾能虔修職貢,撫輯人民,安於西徼,朕甚嘉之。比聞爾與從子哈裡構兵相仇,朕為惻然。一家之親,恩愛相厚,足制外侮。親者尚爾乖戾,疏者安得協和。自今宜休兵息民,保全骨肉,共享太平之福。朱棣在這裡雖然以宗主國皇帝的身份致書,語氣卻是平和誠懇的,他希望兩國能夠友好相處。而沙哈魯也正有著同樣的願望。白阿兒忻臺的這次出使,使兩國關係漸趨密切。沙哈魯立即派遣使臣朝貢,獻上獅子、西馬、文豹等物。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特命中宮李達、吏部員外郎陳誠、戶部主事李暹、指揮金哈藍伯等護送帖木兒使臣回國。並帶去璽書、文綺、紗羅、布帛等物,分賜西域各國國王及各地方首領。這次出使,將明朝與帖木兒帝國的聯繫推向了新的階段。
兩國關係中最有趣的一幕是在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陳誠等人再使帖木兒帝國之後。朱棣這次派出使臣向沙哈魯提出兩國永遠友好相處,並準許民間互相貿易,這種許諾對帖木兒帝國政治經濟十分有利的。但卻並非當時中國的需要,朱棣又一次實施了他的「懷柔遠人」政策。使臣們帶去了大批珍貴的禮品,其中一幅白馬圖,畫的正是沙哈魯朝貢的那匹馬。沙哈魯大喜過望,他和他的兒子烏格·拜格多次設精宴招待陳誠一行,並派使臣阿兒戴細兒塔瓦斯吉陪同陳誠等人返國。沙哈魯寫給了朱棣一封書信,他「以朋友之誼」,勸朱棣皈依伊斯蘭教。這使朱棣感到有些為難,他不能斷然拂絕沙哈魯的情誼,又無法接受這番勸說,只好採取避而不答的策略。
喜歡小編寫的文章可以點讚評論轉發收藏哦!謝謝大家的支持小編會寫出更好的文章呈現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