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徐文娟 動脈網
心臟,曾是手術刀難以觸及的禁區,心臟受損的人往往只有死路一條。歷經半個多世紀,人類挑戰這一禁忌的嘗試從未停止,心臟外科手術讓一顆顆即將停止跳動的心臟終於迎來重生的希望。
隨著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國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患者需求發生變化、微創介入技術的出現,傳統心臟外科手術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歷經著「蛻變」,開胸手術已不再是臨床心臟類疾病治療的唯一選擇。
「以前,心外科醫生會開刀就行。現在,社會在進步,科技在發展,心外科醫生必須與時俱進,既要會開刀,也要會使用導管、儀器設備等,充分接收和運用新技術。」孫立忠表示。
新時代心外科醫生的畫像是怎樣的?心外科醫生如何應對當下的挑戰?成為一名新時代的優秀心外科醫生,需要具備哪些品質?近日,心外科學科帶頭人孫立忠教授接受了動脈網專訪,他結合自身的經歷,發表了對於如何塑造新時代心外科醫生的觀點。
孫立忠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心胸外科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從事心血管外科臨床工作37年,獨立完成心血管外科手術上萬例,是我國心血管外科完成手術例數最多、病種最全的專家之一。首創的主動脈夾層細化分型和主動脈弓替換加支架象鼻手術(「孫氏手術」),極大的推動了中國主動脈外科的發展。
憶往昔
心外科醫生要有負重前行的堅持
在醫學界,心外科無疑是難度最高和風險最大的科室。對於心外科醫生來說,成就感和挫敗感,常常只是一臺手術的距離。
孫立忠介紹,中國的心外科發展緩慢,上個世紀50年代左右才開展體外循環,心臟手術在首都北京以及省份大城市都開展的極少,直到70、80年代以後,才逐漸普及。當時的心外科,是只有在外科表現非常出色的醫生,才有機會進入。
1983年,孫立忠以優異的成績從醫學院畢業,隨後被分配到當時國內最大的一所心血管病專科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成為一名心外科醫生。懷揣著救死扶傷的崇高理想,孫立忠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激情和抱負。而那年參與的第一臺主動脈手術,卻給了他重重一擊。
一名20多歲的小夥子,因患有主動脈瘤住進了阜外醫院,由於病情嚴重,當時院裡沒有醫生敢為他做手術。後來,有一位知名的國外專家來阜外醫院講學,醫院便請他主刀手術,孫立忠作為住院醫生參與其中。不幸的是,這場手術失敗了。
這名患者與孫立忠年紀相仿,住院期間孫立忠作為主管醫生一直在醫護他,較多的交談和溝通建立了真摯的醫患「友情」。看著手術室滿地的鮮血,一種從未有過的無力感爬上孫立忠心頭,孫立忠告訴我們,有一瞬間他甚至想要放棄這份工作。
「但是心裡的另外一個聲音說,如果能找到更好的技術,更好的治療方法,是不是就能救下他,讓他活下來……」孫立忠說道。
拋卻悲傷,立足當下,他給自己重新定了新的信念和目標。「堅持下來,然後去努力救治更多的人。」
「堅持」二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阜外醫院,孫立忠幾乎一天24小時奔走於病房和手術室,跟著老師一刻不鬆懈地學習。他深諳,只有牢牢打好理論基礎和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才能成為一名好醫生。
在心血管外科當中,大血管疾病手術相比心臟外科手術對於醫生的要求更高。
從一名小小的住院醫生到大血管學科的帶頭人,孫立忠在心血管外科領域做了很多突破。其中,在科研方面,他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國家科技部課題、「十五」攻關課題等數十個課題,取得了多個臨床成果獎項。
在臨床技術方面,發明了多項主動脈手術關鍵技術及設備,使手術死亡率大大降低,拯救了無數的患者的同時,讓中國的主動脈治療技術走向了世界舞臺。
1994年,在土耳其進修的孫立忠發現當地的醫務人員在做主動脈手術時使用右腋動脈插管技術進行腦灌注來保護神經系統,在看到突出的效果後,他回國後立即將這一技術引入國內,並創造性地運用到體外循環兼選擇性腦灌注,這一應用使得主動脈手術的神經系統併發症大大降低。
此外,孫立忠和團隊針對主動脈手術術中出血這一痛點問題,研發出血泵法自體血液回收和快速回輸技術,不但使得主動脈手術的庫血用量減少了30%以上,臟器血供也得到了保護。
類似這樣的改進和創新還有很多。這些充滿光環的成果,沒有負重前行的堅持,是難以達到的。
「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突破、再加上持之以恆的韌力,才有可能成為一名真正優秀的心外科醫生。」孫立忠說道。
論當下
心外科醫生要有迎接新技術的姿態
心外科的創立和發展歷盡艱辛,有著幾代人嘔心瀝血。過去動脈瘤患者難以救治,而今已經成為了臨床的普通手術。不只是動脈瘤,像心臟冠脈搭橋術、瓣膜成形術、瓣膜置換術、主動脈夾層手術等,已經成為常規手術。
2017年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中披露,我國有著2.9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心血管患病人數還在不斷升高。近年來,介入治療技術迅速發展,憑藉著創傷小、效果好受到患者追捧。由於其對於臨床具有極大的價值,當下介入醫學已與外科和內科並稱為臨床三大支柱性學科。
能夠採用介入治療的疾病種類非常多,幾乎包括了全身各個系統和器官的主要疾病,其優勢主要在於血管性和實體腫瘤的微創治療。介入治療的技術可以分為血管性介入技術和非血管介入技術。例如治療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冠狀動脈造影、溶栓和支架置入就是典型的血管性介入治療技術。
介入技術很好地解放了外科醫生的雙手。對於患者來說,無需被開腹開胸等形成大創傷,心理上也能更好地接受,願意為介入技術買單。介入治療的發展帶動相關醫療器械需求上升,在不同細分領域其技術發展成熟度不同。就國內市場而言,冠脈和大動脈的心血管介入器械的成熟度最高,國內產品市場佔有率也最高。
介入治療的大趨勢下,很多過去傳統外科開胸手術浴血奮戰的歷史正逐步翻頁。
「當下的心外科醫生會開刀,還不夠。」孫立忠指出。技術的革新,必然會給心外科醫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而心外科醫生必須自己推著自己前進,要既開得了刀也拿得了導管,充分迎接新技術。因為越來越多的患者希望能夠得到更小創傷的治療,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需求進行改進,做到與時俱進。
許未來
心外科醫生要有不滿足現狀的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放在孫立忠身上就是「愛琢磨」。不管是難度大的還是難度小的,他時刻都在琢磨如何才能將手術做的更好,讓患者少受疾病之苦。
廣泛的主動脈病變,特別是累及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的病變仍然是心血管外科面臨的巨大挑戰。儘管應用深低溫停循環和選擇性腦灌注等技術,主動脈弓部替換的死亡率和併發症發生率大大降低,然而一期置換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和遠端降主動脈不僅死亡率高,而且面臨諸多的手術併發症。
1983年Borst首次提出先行升主動脈和主動脈弓置換,並在降主動脈內置入一段游離的人工血管,在二期胸降主動脈手術時即可在左鎖骨下動脈以遠操作完成且不再需要深低溫停循環,這一技術被稱為象鼻手術。
1988年,孫立忠引入象鼻手術。在開展臨床手術時,他發現,象鼻手術的效果在我國主動脈夾層患者的手術治療上不是特別理想。經過幾年研究,2003年,孫立忠等根據我國主動脈疾病的形態學特點,應用自主研製的支架人工血管,開發應用新的主動脈弓替換和支架象鼻手術,即「孫氏手術」。
孫氏手術適用於治療複雜型主動脈夾層、累及主動脈弓和弓降部的廣泛主動脈病變。它不僅簡化了手術過程,而且在減少術後出血、提高遠端假腔閉合率、降低再手術率等方面效果更好。
十多年過去了,孫氏手術被公認為是治療複雜型主動脈夾層以及累及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擴張病變的標準術氏,同時也是我國大血管外科發展的重要裡程碑。目前,已經在全國上百家醫院推廣應用,並完成了數萬例的臨床救治。
從1998年的一個想法,到2003年的孫氏手術的面世,孫立忠身上的探索精神令人欽佩。也正是他的探索精神,讓中國大血管外科走向世界。
孫立忠指出,臨床工作中,仍有著許多未知的疑難問題,這些是醫生探索與發現的起點。醫學就是要勇於探索,不懈探索,只有這樣,才能推動醫學的整體創新和進步。
最後,針對心外科醫生的成長方向,孫立忠給出了幾點建議。他說,在國外,心血管外科醫生的成長時間比其他專科醫生都要長。一般來說,在成為心血管外科醫生以前,要做普外科、普胸科,基礎非常過硬以後才能做心臟外科醫生;在我國,由於實踐機會在減少,年輕醫生的學習曲線加長。
對於年輕一代的心外科醫生,孫立忠建議,在不斷做好紮實的理論+實踐的同時,要在優秀的老師帶領下,歷經5—10年的錘鍊,一定有機會成長為一名成熟的心外科醫生。
而面對時下這些挑戰時,要學會開闊思維,擁抱變化。比如新技術出現以後,不能墨守成規,要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大膽嘗試。
「目前心外科手術一年只完成了20萬例,意味著還有大量的患者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希望未來能完成50-80萬例,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孫立忠指出,心外科發展的路還很長,需要一代一代年輕的心外科醫生地接力下去。
*文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文 | 徐文娟
原標題:《孫立忠:新時代優秀的心外科醫生,不能只會「開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