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忠:新時代優秀的心外科醫生,不能只會「開刀」

2020-12-14 澎湃新聞

原創 徐文娟 動脈網

心臟,曾是手術刀難以觸及的禁區,心臟受損的人往往只有死路一條。歷經半個多世紀,人類挑戰這一禁忌的嘗試從未停止,心臟外科手術讓一顆顆即將停止跳動的心臟終於迎來重生的希望。

隨著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國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患者需求發生變化、微創介入技術的出現,傳統心臟外科手術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歷經著「蛻變」,開胸手術已不再是臨床心臟類疾病治療的唯一選擇。

「以前,心外科醫生會開刀就行。現在,社會在進步,科技在發展,心外科醫生必須與時俱進,既要會開刀,也要會使用導管、儀器設備等,充分接收和運用新技術。」孫立忠表示。

新時代心外科醫生的畫像是怎樣的?心外科醫生如何應對當下的挑戰?成為一名新時代的優秀心外科醫生,需要具備哪些品質?近日,心外科學科帶頭人孫立忠教授接受了動脈網專訪,他結合自身的經歷,發表了對於如何塑造新時代心外科醫生的觀點。

孫立忠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心胸外科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從事心血管外科臨床工作37年,獨立完成心血管外科手術上萬例,是我國心血管外科完成手術例數最多、病種最全的專家之一。首創的主動脈夾層細化分型和主動脈弓替換加支架象鼻手術(「孫氏手術」),極大的推動了中國主動脈外科的發展。

憶往昔

心外科醫生要有負重前行的堅持

在醫學界,心外科無疑是難度最高和風險最大的科室。對於心外科醫生來說,成就感和挫敗感,常常只是一臺手術的距離。

孫立忠介紹,中國的心外科發展緩慢,上個世紀50年代左右才開展體外循環,心臟手術在首都北京以及省份大城市都開展的極少,直到70、80年代以後,才逐漸普及。當時的心外科,是只有在外科表現非常出色的醫生,才有機會進入。

1983年,孫立忠以優異的成績從醫學院畢業,隨後被分配到當時國內最大的一所心血管病專科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成為一名心外科醫生。懷揣著救死扶傷的崇高理想,孫立忠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激情和抱負。而那年參與的第一臺主動脈手術,卻給了他重重一擊。

一名20多歲的小夥子,因患有主動脈瘤住進了阜外醫院,由於病情嚴重,當時院裡沒有醫生敢為他做手術。後來,有一位知名的國外專家來阜外醫院講學,醫院便請他主刀手術,孫立忠作為住院醫生參與其中。不幸的是,這場手術失敗了。

這名患者與孫立忠年紀相仿,住院期間孫立忠作為主管醫生一直在醫護他,較多的交談和溝通建立了真摯的醫患「友情」。看著手術室滿地的鮮血,一種從未有過的無力感爬上孫立忠心頭,孫立忠告訴我們,有一瞬間他甚至想要放棄這份工作。

「但是心裡的另外一個聲音說,如果能找到更好的技術,更好的治療方法,是不是就能救下他,讓他活下來……」孫立忠說道。

拋卻悲傷,立足當下,他給自己重新定了新的信念和目標。「堅持下來,然後去努力救治更多的人。」

「堅持」二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阜外醫院,孫立忠幾乎一天24小時奔走於病房和手術室,跟著老師一刻不鬆懈地學習。他深諳,只有牢牢打好理論基礎和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才能成為一名好醫生。

在心血管外科當中,大血管疾病手術相比心臟外科手術對於醫生的要求更高。

從一名小小的住院醫生到大血管學科的帶頭人,孫立忠在心血管外科領域做了很多突破。其中,在科研方面,他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國家科技部課題、「十五」攻關課題等數十個課題,取得了多個臨床成果獎項。

在臨床技術方面,發明了多項主動脈手術關鍵技術及設備,使手術死亡率大大降低,拯救了無數的患者的同時,讓中國的主動脈治療技術走向了世界舞臺。

1994年,在土耳其進修的孫立忠發現當地的醫務人員在做主動脈手術時使用右腋動脈插管技術進行腦灌注來保護神經系統,在看到突出的效果後,他回國後立即將這一技術引入國內,並創造性地運用到體外循環兼選擇性腦灌注,這一應用使得主動脈手術的神經系統併發症大大降低。

此外,孫立忠和團隊針對主動脈手術術中出血這一痛點問題,研發出血泵法自體血液回收和快速回輸技術,不但使得主動脈手術的庫血用量減少了30%以上,臟器血供也得到了保護。

類似這樣的改進和創新還有很多。這些充滿光環的成果,沒有負重前行的堅持,是難以達到的。

「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突破、再加上持之以恆的韌力,才有可能成為一名真正優秀的心外科醫生。」孫立忠說道。

論當下

心外科醫生要有迎接新技術的姿態

心外科的創立和發展歷盡艱辛,有著幾代人嘔心瀝血。過去動脈瘤患者難以救治,而今已經成為了臨床的普通手術。不只是動脈瘤,像心臟冠脈搭橋術、瓣膜成形術、瓣膜置換術、主動脈夾層手術等,已經成為常規手術。

2017年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中披露,我國有著2.9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心血管患病人數還在不斷升高。近年來,介入治療技術迅速發展,憑藉著創傷小、效果好受到患者追捧。由於其對於臨床具有極大的價值,當下介入醫學已與外科和內科並稱為臨床三大支柱性學科。

能夠採用介入治療的疾病種類非常多,幾乎包括了全身各個系統和器官的主要疾病,其優勢主要在於血管性和實體腫瘤的微創治療。介入治療的技術可以分為血管性介入技術和非血管介入技術。例如治療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冠狀動脈造影、溶栓和支架置入就是典型的血管性介入治療技術。

介入技術很好地解放了外科醫生的雙手。對於患者來說,無需被開腹開胸等形成大創傷,心理上也能更好地接受,願意為介入技術買單。介入治療的發展帶動相關醫療器械需求上升,在不同細分領域其技術發展成熟度不同。就國內市場而言,冠脈和大動脈的心血管介入器械的成熟度最高,國內產品市場佔有率也最高。

介入治療的大趨勢下,很多過去傳統外科開胸手術浴血奮戰的歷史正逐步翻頁。

「當下的心外科醫生會開刀,還不夠。」孫立忠指出。技術的革新,必然會給心外科醫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而心外科醫生必須自己推著自己前進,要既開得了刀也拿得了導管,充分迎接新技術。因為越來越多的患者希望能夠得到更小創傷的治療,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需求進行改進,做到與時俱進。

許未來

心外科醫生要有不滿足現狀的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放在孫立忠身上就是「愛琢磨」。不管是難度大的還是難度小的,他時刻都在琢磨如何才能將手術做的更好,讓患者少受疾病之苦。

廣泛的主動脈病變,特別是累及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的病變仍然是心血管外科面臨的巨大挑戰。儘管應用深低溫停循環和選擇性腦灌注等技術,主動脈弓部替換的死亡率和併發症發生率大大降低,然而一期置換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和遠端降主動脈不僅死亡率高,而且面臨諸多的手術併發症。

1983年Borst首次提出先行升主動脈和主動脈弓置換,並在降主動脈內置入一段游離的人工血管,在二期胸降主動脈手術時即可在左鎖骨下動脈以遠操作完成且不再需要深低溫停循環,這一技術被稱為象鼻手術。

1988年,孫立忠引入象鼻手術。在開展臨床手術時,他發現,象鼻手術的效果在我國主動脈夾層患者的手術治療上不是特別理想。經過幾年研究,2003年,孫立忠等根據我國主動脈疾病的形態學特點,應用自主研製的支架人工血管,開發應用新的主動脈弓替換和支架象鼻手術,即「孫氏手術」。

孫氏手術適用於治療複雜型主動脈夾層、累及主動脈弓和弓降部的廣泛主動脈病變。它不僅簡化了手術過程,而且在減少術後出血、提高遠端假腔閉合率、降低再手術率等方面效果更好。

十多年過去了,孫氏手術被公認為是治療複雜型主動脈夾層以及累及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擴張病變的標準術氏,同時也是我國大血管外科發展的重要裡程碑。目前,已經在全國上百家醫院推廣應用,並完成了數萬例的臨床救治。

從1998年的一個想法,到2003年的孫氏手術的面世,孫立忠身上的探索精神令人欽佩。也正是他的探索精神,讓中國大血管外科走向世界。

孫立忠指出,臨床工作中,仍有著許多未知的疑難問題,這些是醫生探索與發現的起點。醫學就是要勇於探索,不懈探索,只有這樣,才能推動醫學的整體創新和進步。

最後,針對心外科醫生的成長方向,孫立忠給出了幾點建議。他說,在國外,心血管外科醫生的成長時間比其他專科醫生都要長。一般來說,在成為心血管外科醫生以前,要做普外科、普胸科,基礎非常過硬以後才能做心臟外科醫生;在我國,由於實踐機會在減少,年輕醫生的學習曲線加長。

對於年輕一代的心外科醫生,孫立忠建議,在不斷做好紮實的理論+實踐的同時,要在優秀的老師帶領下,歷經5—10年的錘鍊,一定有機會成長為一名成熟的心外科醫生。

而面對時下這些挑戰時,要學會開闊思維,擁抱變化。比如新技術出現以後,不能墨守成規,要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大膽嘗試。

「目前心外科手術一年只完成了20萬例,意味著還有大量的患者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希望未來能完成50-80萬例,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孫立忠指出,心外科發展的路還很長,需要一代一代年輕的心外科醫生地接力下去。

*文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文 | 徐文娟

原標題:《孫立忠:新時代優秀的心外科醫生,不能只會「開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開設智庫,產學研醫深度合作|心外科|心血管|產學研醫|-健康界
    在心血管患病人群即將突破3億的情形下,心血管領域醫生數量緊缺的問題日益凸顯,尤其是心外科醫生數量以及相關亞科人才更是嚴重匱乏。如何更好地進行心外科建設?人才應當如何培養?產學研醫如何深度互動?成為了各個試圖發力心外科的醫院所要面臨的痛點難題。
  • 閆煬:從醫即從心,心外科醫生常思考才能不斷創新
    「從覺得醫生僅僅是個職業,到現在成為我所衷愛的事業;從最初和患者簡單地針對疾病的交流到現在能夠全方位的進行身體、心理、感情上的交流,甚至成為朋友;從初入臨床只會以醫生的角度想問題,到學會要從患者和家屬的角度去思考;從當初認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只要看好病就行到深刻體會到醫學領域中臨床技能與科研同樣重要,」閆煬說,「每一次蛻變都是一種成長,每一次成長都離不開老師、同事和患者朋友們的幫助。」
  • 為這片疆土搭心橋 ——記北京阜外醫院心外科援疆專家宋民
    院領導和科室主任們常常教導我們,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心外科醫生需要耐得住寂寞,成長周期很長,必須要經過長時間一步步的艱苦磨練,打牢堅實的基本功,一定不能急於求成,這既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患者負責。」這是宋民參加心外科工作25年來的切身體會。因為,宋民就是在北京阜外醫院前輩們的言傳身教下,這麼一步步走過來的。
  • 羅大佑自曝脊椎滑脫做手術 醫生:不開刀會癱瘓
    網易娛樂7月31日報導  據臺媒,66歲音樂教父羅大佑從1976年踏入歌壇,擁有《鹿港小鎮》、《光陰的故事》等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卻選擇回到音樂最初衷,將於8月8日啟動4場線上直播巡迴演唱會,今天中午與媒體餐敘聊到近況,透露今年6月因坐骨神經問題,被醫生提醒最嚴重恐癱瘓
  • 一位心外科醫生的「打怪」升級之路,曾經手了12000多顆心臟
    韋斯塔比覺得自己倒黴透了,他甚至想對他的上級醫生怒吼「你怎麼不告訴我這是二開的手術!」然而他卻不記得這一細節本應該由自己在手術前通過調閱病歷、查體等手段發現並向上級醫生匯報。兒童心胸外科醫生李清晨在評論此書時寫道,「一般人如果出現這麼低級的失誤,差點兒就讓自己的病人死在自己的眼前,那得是多大的心理陰影?」
  • 羅大佑脊椎滑脫做手術,醫生叮囑不開刀會癱瘓,女兒暖心陪伴
    提起羅大佑這個名字,你會想起什麼?是林蔭路上拿著磁帶準備聽歌的青春時光?還是與好友一起合唱《童年》時的快樂面龐?作為臺灣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曾靠歌聲打動一代又一代人,他的作品直到今天仍是經典,不知不覺間當年買磁帶聽歌的孩子長大了,羅大佑也在慢慢變老。
  • 毓璜頂醫院心外科田茂洲: 做真正讓病人安心的手術
    凱凱的媽媽李女士告訴記者,凱凱3歲時來到毓璜頂醫院心外科進行了微創手術,起初他們也不知道心臟還有微創手術。「以前只知道心臟手術都得開大刀,留下大疤痕,這一直是我們做家長的心病,擔心孩子長大後心理承受不住,不美觀……」  李女士告訴記者,凱凱當時是先天性房間隔缺損,房缺直徑將近3釐米,沒辦法封堵,只能進行手術。田茂洲跟家長說可以進行微創手術,這可把大人們都激動壞了。
  • 給患者「心」的未來——煙臺毓璜頂醫院心外科專家馬黎明:刀尖兒之...
    作為一名心外科醫生,卻也恰如他的名字一樣,給心臟病患者帶來了「心」的「黎明」與未來。主動脈內膜被撕裂,血液經破口進入到血管壁的中層,形成一個夾層,這時,血管壁只剩下一層薄薄的外膜,在主動脈血流的高壓衝擊下,一旦破裂就會像決堤的洪水一樣,患者死亡,往往只在瞬間。2017年12月的一個晚上,一位62歲的老年患者因胸部突然劇烈疼痛送進了醫院。
  • 不開刀,會癱瘓?66歲音樂教父羅大佑已開刀完55天,現在復健良好
    66歲音樂教父羅大佑,從1976年踏入歌壇,擁有《鹿港小鎮》、《光陰的故事》等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卻選擇回到音樂最初衷,將於8月8日啟動4場線上直播巡迴演唱會,今天中午與媒體餐敘聊到近況,透露今年6月因坐骨神經問題,被醫生提醒最嚴重恐癱瘓,他說:因為姿勢不良以前一直腰痛
  • 青島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外科主任呂振乾:醫療是我終生的工作
    他就是青島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外科主任呂振乾。他說,醫療是他終生的工作。從事心血管外科工作二十餘年,呂振乾至今已經參與完成了心外科手術4000餘例,擅長先天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冠心病、各類微創心臟外科手術、主動脈夾層等心外科手術的診斷治療,有心血管上的「拆彈專家」之稱。談起目前自己所獲得的成就,呂振乾很謙虛,他說這都要感謝集團和醫院搭建的平臺,還有一直給予他信心和力量的領導、前輩、同事,還有患者。
  • 開刀還是不開刀?
    社會上關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方法繁多,各種廣告對公眾的「誘導」更是錯綜複雜,一些錯誤的治療方法會導致痛苦的增加,造成不可逆的嚴重後果。那麼關於「怎麼治」這個問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大方向而言,無外乎:開刀 or 不開刀。
  • 華中阜外醫院心外科手術量增幅全國第一
    本報訊(記者 王平 通訊員 邢永田)11月12日,《中國心外科手術和體外循環數據白皮書》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華中阜外醫院、河南省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共完成心外科手術4296例,全國排名由2017年第十位躍升至2018年第七位,增長幅度達24.6%,增幅位居全國第一。
  • 3.5公分腦瘤不用開刀?
    有時早上醒來,感到頭暈,不能張開眼睛,必須要在床上至少躺半天。 這樣的頭痛一星期至少發生2到3次。我我帶著核磁共振掃描結果去看香港醫生, 想知道他們能做什麼,瘤是不是惡性的?就在同時, 有另一位姐妹也被診斷出有兩個腦瘤。 我們就一起禱告,互相鼓勵互相安慰。她說,如果醫生建議她開刀, 她願意開。我禱告求神,最好不要動手術,只想有一個特殊的處理辦法。
  • 長個麥粒腫而已,怎麼最後還要開刀呢?
    醫生拿著手電照了一下,告訴我是麥粒腫,讓我回家熱敷。可我已經熱敷三天了,沒有好轉還在惡化;而且因為我在哺乳期,也沒法吃消炎藥。醫生聽完,給出的建議還是熱敷。我不甘心,問什麼時候才能好?醫生說,整個發病期是兩周左右;從今天算起,如果一周還沒有消腫,就再來醫院開刀割掉,並且需要打點滴。開刀?麥粒腫而已啊,還需要開刀?
  • 腰椎間盤突出怎麼辦,開刀OR微創如何選?——吳星火
    30歲的小王,從去年開始,遭遇了腰椎間盤突出的打擊,最初只是腰疼,沒理會,沒想到越來越重,左下肢開始疼痛、麻木,行走受到很大限制,甚至洗臉、刷牙都受影響,咳嗽、打噴嚏也會疼痛加劇。真是日難熬,夜難眠,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牽引還是理療,都用過,可症狀還是越來越重!小王在網上搜索相關資料,決定手術治療,但到底是選擇開刀還是微創呢?
  • 高州市人民醫院心外科摘得「外科皇冠上的明珠」去年成功救治50多...
    而且,由於主動脈是人體全身的大血管,負責為各個重要器官提供血液和氧氣,因此手術難度大,對醫生的要求極高,被稱為「外科皇冠上的明珠」。高州市人民醫院能夠很熟練的進行此類手術,僅2019年就完成50多例,體現了醫院心外科以及醫院整體技術水平已經處於很成熟的階段。
  • 這位知名胸外科醫生的故事是很好答案
    讓他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關於心外科術後病人氣栓的問題。80年代國內醫學相對於西方還在初步探索的階段,很多心外科醫生就發現,明明很成功的手術,為什麼術後搬動病人病人就會突然死掉?當時一直沒弄清楚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直到那次美國留學,陳海泉才從老師Albert Starr那裡得知,這種情況是冠狀動脈氣栓所致。
  • 胡一天肖戰醫生造型引爭議,但當看到王一博的扮相,統統靠邊站
    而江辰是一位專業度極高的心外科醫生,胡一天正是因為這部劇的醫生角色,讓觀眾對他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要知道瘤子長在人的身體裡,想要去除大多數都是需要開刀的,而顧魏就是這麼一個幫他們治病的角色,每天要面對很多的病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