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46歲的信宜交警突然肚子痛、胸痛,去當地查心電圖未發現異常,遂回家休息。但是當天下午患者胸痛加劇,無法忍受,再次送往醫院,查CT發現主動脈夾層(A型)。當地第一時間聯繫高州市人民醫院,通過救護車接回。因情況緊急,醫院副院長,心外科專家曹勇,立即安排患者手術,經過6個小時的努力,手術順利完成,病人恢復很好。
曹勇副院長檢查患者康復情況。
作為心臟外科最為危急、複雜的疾病,主動脈夾層的高死亡率讓其擁有「旋風殺手」的稱號。而且,由於主動脈是人體全身的大血管,負責為各個重要器官提供血液和氧氣,因此手術難度大,對醫生的要求極高,被稱為「外科皇冠上的明珠」。高州市人民醫院能夠很熟練的進行此類手術,僅2019年就完成50多例,體現了醫院心外科以及醫院整體技術水平已經處於很成熟的階段。
死亡率高,24小時內須手術
主動脈瘤是指主動脈發生病理性擴張,最大內徑超過正常主動脈內徑的1.5倍。臨床分真性主動脈瘤、假性主動脈瘤(即夾層動脈瘤,也稱主動脈夾層)。真性主動脈瘤是血管壁(3層結構)整體擴張,而假性動脈瘤是指主動脈血管壁破裂出血,壁層間形成的假腔。
臨床發現主動脈瘤病人不少,其中夾層動脈瘤最兇險,尤以A型夾層動脈瘤最為致命。據了解,A型主動脈夾層破口位於升主動脈,一旦發生,「就像自來水管破裂大出血,生死是幾秒鐘的事情,即使心臟按壓也沒用,只會讓血流更快,病人往往搶救無效。」高州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心血管外科主任醫師曹勇說。
粵西地區心血管發病率不低,主動脈夾層很多是半夜三更的急診、重症。患者主要表現為胸痛,為撕裂樣劇痛,這種疼痛通常不能被止痛劑緩解,病人往往同時伴有血壓急劇升高,收縮壓可達180-200mmHg。
曹勇表示,主動脈夾層如不及時處理,隨時可能破裂,死亡率幾乎是100%,患者沒有存活下去的機會。據臨床統計,A型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每小時死亡1%的人,發病48小時之內死亡率達50%。「原則上搶救應爭分奪秒,到院24小時內要手術,和死神賽跑。」
三大風險,為心外高難技術
心外科ICU病房。
主動脈夾層處理比較困難。病人通常在家中、來院的過程中就死亡,有些患者因經濟原因、或因家屬意見不統一,在等待手術時就沒機會了。
「醫院發展這個技術,主要是滿足粵西人民的需要,為病人解決問題。」曹勇說,一方面需要家屬理解、配合;一方面也要整個醫院技術能力作為支撐。不僅要有強大的心外技術,足夠的手術量,還要整個團隊配合默契,對主動脈學科知識深厚,以及超聲、CT等多學科的配合,還要備血。
作為粵西心外龍頭學科,高州醫院心外科目前除了心臟移植、人工心臟外,其他所有心外技術基本做全了。在國內上千家開展心臟手術的醫療機構中,手術數量及手術種類排名均超過很多省級醫院。
曹勇解釋道,心外科的建立發展其實很困難,心臟大血管是密閉的系統,是外科最後才突破的,被稱為「外科皇冠上的明珠」。主動脈更是直到最近5-10年,技術在中國才發展比較成熟。開展主動脈夾層手術,術中需要患者深低溫停循環,全身溫度降到20-25℃,持續20-30分鐘。手術風險主要有三個方面:大出血,出血死亡;手術做完人醒不過來;截癱。「任何一個風險病人都是不能接受的,只有做到併發症很少,手術做完人要清醒,四肢能活動,家屬才會信任。」
「這類病人外地救治可能性不大。現在醫院基本能應對粵西地區危急主動脈疾病的救治,患者醫療費也相對便宜點。」曹勇說,除了就近救治周邊病人,科室也收治了不少來自湛江、陽江的患者,在危重主動脈瘤(包括A型主動脈瘤、複雜B型降主動脈瘤等)、主動脈夾層雜交手術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手術經驗。2019年,醫院完成了50多例主動脈瘤手術(含支架手術)。
控制血壓,減少動脈瘤形成
曹勇指出,主動脈夾層兇險,但很多病人意識不足,就醫太晚,錯過了救治時機。
臨床上,主動脈夾層的發生,大多數與高血壓有關係,血管長期壓力高,形成「瘤」。遺傳因素也是病因之一,如馬凡氏症候群。曹勇曾接診一對身高均達2米的「馬凡」父子,家庭中爺爺、爸爸、兒子均因「主動脈夾層」而接受手術。
「主動脈擴張是一個較長的過程,通常需要10-20年才發展為真性主動脈瘤。」曹勇表示,積極控制血壓,可以延緩病情發展。建議買一個血壓計每日監測,高血壓患者應遵醫囑正規服藥,預防高血壓腎病、冠心病,中風等併發症。血壓穩定在120/80mmHg,也可以減少主動脈瘤破裂風險。
同時注意常規體檢,包括心臟超聲、胸片、腹部超聲檢查,能夠比較早地發現動脈異常擴張,必要時進一步查主動脈CT。一旦確診,建議儘早手術。
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菸酒對心臟、主動脈都不好,注意戒菸限酒;工作學習壓力大,要學會自我放鬆;氣候、飲食也有影響。
| 心血管外科簡介 |
高州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外科是廣東省「十一五」醫學特色專科和廣東省農村兒童先心病定點救治專科,是廣東省心臟重大疾病診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醫學會心血管外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單位,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廣東省工人先鋒號」、「廣東省青年文明號」等榮譽。科室成立於1978年,年心臟外科手術量約2000例,位居全國前列,手術年齡最小的為出生不到1天、體重1.5公斤的新生兒,最大的為86歲老人。
科室分為三個區,技術力量強大,有高級職稱12名,博士2名、研究生5名。配備百級層流心臟無菌手術室9間和專用監護室床位30張,能常規開展各種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主動脈瘤等大血管疾病、冠心病等手術,以及介入治療室(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脈瓣狹窄,不開胸換瓣、雜交手術,低體重小嬰兒的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經胸封堵術等微創手術。
科室還在雙向格林術聯合全腔靜脈肺動脈吻合術,重症法洛氏四聯症根治術,大動脈調轉術和Taussig-Bing型右室雙出口,重症聯合瓣膜置換及成形術,房顫射頻消融手術和重症高齡冠心病冠脈搭橋術,危重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雜交手術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參與國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計劃課題共計5項,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2項,榮獲廣東省科技廳社會發展項目計劃支持立項1項。
記者 江玲 朱斌
通訊員 林巧文 李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