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期間,雲南麗江華坪女高的張桂梅老師走入大眾的視野。不僅是因為她堅持十年送考不缺席,更是因為她在貧困山區辦學,幫助大山裡的女孩走出去,用生命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
每當看到類似的新聞報導,我們總能回想起在自己懵懂時期,那些給予過我們溫暖和關愛的老師。「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種無私、偉大的愛給學生以溫暖和力量,促使每一個學生實現自己的追求。像張桂梅一樣把教育事業作為畢生追求的老師在中華大地上不斷湧現,方敬老師就是其中之一。
從華東師範大學退休後,方敬放棄在上海的舒適生活,回到位於蘇北農村的家鄉,傾盡200餘萬元積蓄,累計幫扶260餘位寒門學子步入高等院校,用崇文興教、反哺桑梓的追求和情懷,帶動了一個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鄉賢」。
自1949年7月起,方敬年年記日記,從未間斷。65本日記,真實地記錄了方敬一生的所作所為、所言所行、所善所愛。今天,讓我們翻開方敬先生的第一本日記,去看看進步青年方敬的青春歲月。
早在上海華東模範中學時期,方敬就有輔導工人夜校的經歷和經驗。也是從1949年7月起,方敬開始在上海第二工人夜校正式任教,「工人階級要文化翻身嘛」,來的工人多數比他大。校長是徐聯勝,比方敬大十歲左右。
初為人師的方敬,在第一次走上講臺之前,就開始精心備課。這是他人生的第一堂課,也給他的學生留下了很深的第一印象。同學們給了他這樣的評價,板書清晰,發音準確,口齒清楚,重點突出,形象生動。方敬笑著回憶:「我以前沒有教過書,可是我一教,工人們都懂了。結果半個學期不到,一本書給我教完了,我就找校長換書,校長說,哪有這樣教的?這要教一個學期。」
解放初期的上海,工業凋敝,市場混亂,物價飛漲。上海人民在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克服重重困難,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勇氣和鬥志,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開始了改造山河、建設家園的英雄壯舉。
年輕的方敬思緒飛揚,建設新上海,建設新中國!他的內心深處豪情萬丈。母校「一團火」的精神,就是對待工作始終要激情似火。方敬要把火一樣的青春年華,獻給崇高的新中國、新上海。
積極要求進步的方敬,對自己有嚴苛的要求——隨時進行自我解剖。魯迅說過:「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18歲的方敬也是如此。
這從他「1949年12月25日小結」裡可以看得出來:
向上滑動閱覽
這幾天可以說比較進步點了,也就是更能看出自己的缺點了。最近看出工作無計劃無步驟,理論和實踐不能統一,舉例說明一下並分析分析客觀與主觀的原因吧。
今天上午講好和鄭裕家一起到區裡去,但是買了一回布,看到報上登著勝利大戲院放映《青年近衛軍》上集,又想看電影去,當時的想法是看了電影也是上了一課書。在這前面,蕺山小學校長來找我說,一個同志不肯工作,所以請那個同志來談了一談,約定下午再做決定。到了12時剛近的時候,便和裕家一起到勝利大戲院去,順便到區裡走一走。區裡人沒在就和他到勝利(大戲院)去了,然而勝利(大戲院)電影不放映便又走回來。到了儲能(中學)。我說,我回家看看。到了家裡,大家都在打籃球,我也打了一會兒。因為錫義腿疼不肯上來,屢叫不應,我便體責(罰)了他一頓。突然想起校裡要開教務會,便急急地趕去了。
不用說,就可以看出裡邊對事情無計劃無步驟了。講好兩點鐘去蕺山(小學)的,但是因為要看電影,所以不去;講好到區裡去談關於建團問題的也沒去,下午4時開會也沒開成。從這一點講起來對事情不夠負責任,各種事情的配合與分工進行的步驟也沒有。懵懵懂懂地過了一天,而且要進行說服教育的,但是又體罰了錫義。並且,在以前對很多事情講好了,沒好好地去做。東也失約,西也失約,在自身的學習上也沒計劃。還有生活不夠嚴肅和緊張,這樣下去,能不能成為一個布爾什維克,那是大成問題的。在以前檢討自己,檢討過了也就算了,而沒有真正地執行。所以現在可以說一有缺點,非改過不可。現在沒有很多的計劃,不過是有偏向一定改,已改繼續進行,並於最近進一步作深刻的自我檢討。
客觀與主觀的原因,因為來不及寫就不寫了。
方錫敬
1949年12月25日晨
應該說,方敬18歲的「自我檢討」給我們許多人都上了一課。在沒人會怪罪他的情況下,一個參加工作才幾個月的年輕人卻以近乎自虐的方式解剖了自己。
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才有自我前進的不竭動力。方敬的這一行為不也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最應該做的嗎?
1950年2月,方敬轉到老閘區第一工人夜校任教員。這期間,他還兼任中小教育聯合會組織部幹事、中等學校政治教員學習班副組長。
方敬之所以自願畢生從教,與母校和老師對他的影響密切相關。「華模」教書育人、艱苦創業的辦學傳統,都成了他寶貴的借鑑。
最難忘的是1950年5月13日,那一天方敬在入黨介紹人徐聯勝的介紹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鮮紅的黨旗下,他莊嚴地舉起了右手。
徐聯勝校長為他寫下這樣的入黨評語:方錫敬同志在候補期中,以其實際行動和工作表現,對黨忠實,服從黨的紀律,完成黨給他的任務。工作很積極,平時經常很早到校,很遲回去。工作負責,肯鑽研,關心和團結同志,積極參加組織活動。
在夜校任教期間,方敬有一個去東北魯藝讀書的機會,他也特別想讀魯藝。徐聯勝說,現在夜校工作很忙,缺乏教師,就這樣把上學的事耽擱下來。
年輕的方敬除了教學工作,還經常出去聽講座,看報紙,為自己充電。
1951年2月18日,上海《解放日報》大樓。
一個20歲出頭戴著眼鏡、上身穿中山裝的青年在認真地做著筆記。他,一頭烏黑柔軟的頭髮,眼睛明亮,面目清秀,身板有些單薄但充滿活力。
他時而凝神前望,時而埋首記著筆記,一行行漂亮的行書字落在筆記本上:「人民報紙的任務:報紙不同於一般書籍,報紙是時間性很強的。人民報紙必須在人民事業中起到指導作用,要把黨的政策、好的經驗及時地進行報導。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報紙與人民的聯繫就靠人民的通訊員……」
風華正茂的方敬,正在參加由《解放日報》與《勞動報》《青年報》聯合組織的通訊員學習班。
毛澤東曾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又說:一天不讀報是缺點,三天不讀報是錯誤。方敬愛報、讀報,這個習慣貫穿了他的一生。讀報、聽廣播,以至於晚年每天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更是他雷打不動的必修課。
方敬的一生,邊工作邊寫下大量的學習日記,強調要密切聯繫群眾。他記下「要革命,要堅持,要終身,要到底」!
本文摘編自《先生方敬》、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圖片來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