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65本日記中的人生

2020-12-27 人民讀書

今年高考期間,雲南麗江華坪女高的張桂梅老師走入大眾的視野。不僅是因為她堅持十年送考不缺席,更是因為她在貧困山區辦學,幫助大山裡的女孩走出去,用生命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

每當看到類似的新聞報導,我們總能回想起在自己懵懂時期,那些給予過我們溫暖和關愛的老師。「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種無私、偉大的愛給學生以溫暖和力量,促使每一個學生實現自己的追求。像張桂梅一樣把教育事業作為畢生追求的老師在中華大地上不斷湧現,方敬老師就是其中之一。

從華東師範大學退休後,方敬放棄在上海的舒適生活,回到位於蘇北農村的家鄉,傾盡200餘萬元積蓄,累計幫扶260餘位寒門學子步入高等院校,用崇文興教、反哺桑梓的追求和情懷,帶動了一個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鄉賢」。

自1949年7月起,方敬年年記日記,從未間斷。65本日記,真實地記錄了方敬一生的所作所為、所言所行、所善所愛。今天,讓我們翻開方敬先生的第一本日記,去看看進步青年方敬的青春歲月。

早在上海華東模範中學時期,方敬就有輔導工人夜校的經歷和經驗。也是從1949年7月起,方敬開始在上海第二工人夜校正式任教,「工人階級要文化翻身嘛」,來的工人多數比他大。校長是徐聯勝,比方敬大十歲左右。

初為人師的方敬,在第一次走上講臺之前,就開始精心備課。這是他人生的第一堂課,也給他的學生留下了很深的第一印象。同學們給了他這樣的評價,板書清晰,發音準確,口齒清楚,重點突出,形象生動。方敬笑著回憶:「我以前沒有教過書,可是我一教,工人們都懂了。結果半個學期不到,一本書給我教完了,我就找校長換書,校長說,哪有這樣教的?這要教一個學期。」

解放初期的上海,工業凋敝,市場混亂,物價飛漲。上海人民在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克服重重困難,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勇氣和鬥志,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開始了改造山河、建設家園的英雄壯舉。

年輕的方敬思緒飛揚,建設新上海,建設新中國!他的內心深處豪情萬丈。母校「一團火」的精神,就是對待工作始終要激情似火。方敬要把火一樣的青春年華,獻給崇高的新中國、新上海。

積極要求進步的方敬,對自己有嚴苛的要求——隨時進行自我解剖。魯迅說過:「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18歲的方敬也是如此。

這從他「1949年12月25日小結」裡可以看得出來:

向上滑動閱覽

這幾天可以說比較進步點了,也就是更能看出自己的缺點了。最近看出工作無計劃無步驟,理論和實踐不能統一,舉例說明一下並分析分析客觀與主觀的原因吧。

今天上午講好和鄭裕家一起到區裡去,但是買了一回布,看到報上登著勝利大戲院放映《青年近衛軍》上集,又想看電影去,當時的想法是看了電影也是上了一課書。在這前面,蕺山小學校長來找我說,一個同志不肯工作,所以請那個同志來談了一談,約定下午再做決定。到了12時剛近的時候,便和裕家一起到勝利大戲院去,順便到區裡走一走。區裡人沒在就和他到勝利(大戲院)去了,然而勝利(大戲院)電影不放映便又走回來。到了儲能(中學)。我說,我回家看看。到了家裡,大家都在打籃球,我也打了一會兒。因為錫義腿疼不肯上來,屢叫不應,我便體責(罰)了他一頓。突然想起校裡要開教務會,便急急地趕去了。

不用說,就可以看出裡邊對事情無計劃無步驟了。講好兩點鐘去蕺山(小學)的,但是因為要看電影,所以不去;講好到區裡去談關於建團問題的也沒去,下午4時開會也沒開成。從這一點講起來對事情不夠負責任,各種事情的配合與分工進行的步驟也沒有。懵懵懂懂地過了一天,而且要進行說服教育的,但是又體罰了錫義。並且,在以前對很多事情講好了,沒好好地去做。東也失約,西也失約,在自身的學習上也沒計劃。還有生活不夠嚴肅和緊張,這樣下去,能不能成為一個布爾什維克,那是大成問題的。在以前檢討自己,檢討過了也就算了,而沒有真正地執行。所以現在可以說一有缺點,非改過不可。現在沒有很多的計劃,不過是有偏向一定改,已改繼續進行,並於最近進一步作深刻的自我檢討。

客觀與主觀的原因,因為來不及寫就不寫了。

方錫敬

1949年12月25日晨

應該說,方敬18歲的「自我檢討」給我們許多人都上了一課。在沒人會怪罪他的情況下,一個參加工作才幾個月的年輕人卻以近乎自虐的方式解剖了自己。

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才有自我前進的不竭動力。方敬的這一行為不也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最應該做的嗎?

1950年2月,方敬轉到老閘區第一工人夜校任教員。這期間,他還兼任中小教育聯合會組織部幹事、中等學校政治教員學習班副組長。

方敬之所以自願畢生從教,與母校和老師對他的影響密切相關。「華模」教書育人、艱苦創業的辦學傳統,都成了他寶貴的借鑑。

最難忘的是1950年5月13日,那一天方敬在入黨介紹人徐聯勝的介紹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鮮紅的黨旗下,他莊嚴地舉起了右手。

徐聯勝校長為他寫下這樣的入黨評語:方錫敬同志在候補期中,以其實際行動和工作表現,對黨忠實,服從黨的紀律,完成黨給他的任務。工作很積極,平時經常很早到校,很遲回去。工作負責,肯鑽研,關心和團結同志,積極參加組織活動。

在夜校任教期間,方敬有一個去東北魯藝讀書的機會,他也特別想讀魯藝。徐聯勝說,現在夜校工作很忙,缺乏教師,就這樣把上學的事耽擱下來。

年輕的方敬除了教學工作,還經常出去聽講座,看報紙,為自己充電。

1951年2月18日,上海《解放日報》大樓。

一個20歲出頭戴著眼鏡、上身穿中山裝的青年在認真地做著筆記。他,一頭烏黑柔軟的頭髮,眼睛明亮,面目清秀,身板有些單薄但充滿活力。

他時而凝神前望,時而埋首記著筆記,一行行漂亮的行書字落在筆記本上:「人民報紙的任務:報紙不同於一般書籍,報紙是時間性很強的。人民報紙必須在人民事業中起到指導作用,要把黨的政策、好的經驗及時地進行報導。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報紙與人民的聯繫就靠人民的通訊員……」

風華正茂的方敬,正在參加由《解放日報》與《勞動報》《青年報》聯合組織的通訊員學習班。

毛澤東曾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又說:一天不讀報是缺點,三天不讀報是錯誤。方敬愛報、讀報,這個習慣貫穿了他的一生。讀報、聽廣播,以至於晚年每天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更是他雷打不動的必修課。

方敬的一生,邊工作邊寫下大量的學習日記,強調要密切聯繫群眾。他記下「要革命,要堅持,要終身,要到底」!

本文摘編自《先生方敬》、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圖片來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廢料箱裡的148本日記,被搞丟的人生究竟藏著什麼秘密?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書籍是一本集懸疑、愛情、社會史於一體的書籍——《被搞丟的人生》,這本書的作者是亞歷山大·馬斯特斯,他是英國的傳記作家和編劇。2001年,148本被丟棄在劍橋廢料箱的日記本被人發現,後經轉到本書的作者手裡。
  • 我偷看了奶奶的日記:只有在日記本裡,她才是她人生的主角
    和不少是由家中老人帶大的孩子一樣,奶奶貫穿了我迄今為止的所有記憶,可以說是我生命中最重最重的存在。 但從小到大,在我的世界裡,「奶奶」是瑞華永恆的代號。 我對「奶奶」之外的她沒有好奇心,有時候甚至想不起來她的名字。 但是在這個日記本裡,她是那樣的鮮活。
  • 嵊州:為民服務初心不改 「民情日記」歷久彌新
    「這不是二十年前,鄉裡開展『民情日記』活動,我們在田間拍的照片麼?」2001年5月2日,胡錦濤接見《民情日記》發源地雅璜鄉黨委書記(資料圖)  雅璜是「民情日記」制度的創始地,周先樵和張榮喜便是該制度從嵊州走向全國的重要實踐者和見證者。
  • 65件話劇小品寫盡人生百態
    65 件作品反映人生百態此次出版的《武楊話劇小品選集》共含 " 廉政 "" 行業 "" 軍旅 "" 社會 "" 童話 "" 校園 " 六個篇章,收錄小品作品共計 65 件,涵蓋生活方方面面,反映人生百態。
  • 「初心圓夢」成為他們人生中的關鍵詞!
    「初心圓夢」成為他們人生中的關鍵詞!4月12日,來自菁華鋪鄉的學子姜佳正式入讀我市「初心圓夢」班,她將在紫金中學校園裡學習生活三年,為了自己的夢想全力拼搏。當天,50名來自各鄉鎮(街道)的貧困學子,在楚天科技、加加食品、松井新材、星邦重工、萬鑫精工、精量重工、湖南小洋人、東方時裝、瑞捷機械、陸戈鞋業等10家先進位造業企業家的幫助下,一起走進了「初心圓夢」班大家庭。
  • 五十六本日記
    今年4月22日,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農牧局局長吉日嘎拉在撲救一場草原大火時不幸犧牲,生命永遠定格在了42歲。在清點人數的時候,大家卻突然發現吉日嘎拉不見了。大家回到最後見到他救火的地方,卻只找到一個燒得變形的滅火器。吉日嘎拉犧牲後,同事蘇米亞從他辦公室的柜子裡,發現了56本日記,摞起來將近1米高,密密麻麻地寫滿了他2004年以來的工作記錄。在他的日記中記者發現,他經常要面對各種突發情況。在他的日記裡,從來沒有一個字是關於他自己的,點點滴滴記錄的都是群眾的事。
  • 《盜賊之海》被詛咒的惡棍任務五本日記在哪 五本日記位置分享
    導 讀 《盜賊之海》中的被詛咒的惡棍任務需要五本日記才可以完成任務,那麼這五本日記都在哪裡呢?
  • 【扶貧日記①】19本扶貧日記譜出扶貧路上酸甜與苦辣
    即日起,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將推出《扶貧日記》系列專題,從無數電信扶貧人的手記中見證脫貧攻堅路,從他們的扶貧足跡裡探尋貧困地區的變化。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29日17時訊(記者 劉柳 張雪瑩 實習生 黃宇琴 通訊員 周序)「我暗暗給自己定下目標:積極工作,履好職、服好務,到群眾中去,拜人民為師,爭做一名為群眾辦實事的合格駐村幹部,讓百姓滿意、讓組織滿意、讓自己滿意,無愧於我所代表的中國電信,無愧於中國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這是初到高莊村何開軍在日記中寫下的話。
  • 《人生初年》:6年爸媽日記 解讀「咿呀學語」
    《人生初年》的底稿是11本22開日記本、百萬字記錄,自冬冬出生開始,持續了2200餘天。時光荏苒,長大後的冬冬學有所成,考取北京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美國著名大學博士後,現在國內高校擔任博士生導師。回顧往昔,李宇明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記錄也顯示出其特殊的價值:不僅為語言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也為一個家庭留下了珍貴的記憶,更為了中國社會發展留下了時代底片。
  • 12本民情日記 3年脫貧故事
    本文轉自【光明網】;12本民情日記 3年脫貧故事——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墨玉縣扎瓦鎮敦巴格村第一書記樊勇光明日報記者 王瑟走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墨玉縣扎瓦鎮敦巴格村第一書記樊勇的辦公室,12本民情日記本十分顯眼。
  • 「白衣戰士」湖北戰「疫」日記:「我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
    2月12日晚上,他們從湖北武漢最前線發回了戰「疫」日記,有的輕鬆描摹卻真摯鮮活、有的落筆莊重且飽含深情……  桑寧的戰「疫」日記:「我做了一個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  今天(12日),我做了一個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 執行日記(一) | 重新開始的人生
    執行日記(一) | 重新開始的人生 2020-05-29 0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讀書日來椰子日記讀一本好書
    很多時候人生就是一本很大的書籍,我們要讀完這本書非常的久也非常的不容易,其實來椰子日記你可以讀到一本「好書」,這本好書就是交際的魅力,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你會發現很多朋友都喜歡來這裡,那麼這裡就是你的一個交際圈。
  • 這本「全日記」幾乎就是一部吃貨大全
    小津安二郎有兩個人生,一個是他自己的,一個是其電影所描繪的人生,二者構成了他的整個世界。要了解前者,新出版的《小津安二郎全日記》(田中真澄編,周以量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1月版)不可或缺。這部不完整的日記,如一部自傳性默片,以簡單的文字、緩慢的節奏、平淡的飲食眠寢呈現出一個知味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寂寞中的樂趣。
  • Memoires for mac(好用的日記本軟體)
    Memoires for mac版是一款強大的日記本軟體,Memoires具有漂亮的用戶界面,非常易於使用。沒有幹擾,沒有複雜的形式:只有兩個按鈕和一個搜索欄位。比紙質日記更容易,Memoires支持AES-256加密,能夠很好的保護你的日記安全Memoires軟體特點簡單而美麗Mémoires具有易於使用的華麗界面以及零無用功能。立即開始寫日記,而不是搜索幫助文件。
  • 解讀這本日記,亟需日文翻譯
    「我們博物館有一本關於抗日戰爭期間臺兒莊戰役的日軍日記,裡面記錄了戰事的一些訊息,因為記錄有漢字也有日文,我們對裡面的內容一知半解,現在誠邀一名日文翻譯,幫助我們詳細翻譯一下這本日記的內容,讓我們能更好地掌握日本侵略中國的罪證。」8月11日,在膠州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趙方賢誠懇地說。據了解,趙方賢收藏這件藏品約三年,一直未完全破譯其中內容。
  •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最美的顏色是紅色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雕塑隨處可見最美的顏色是農家院裡紅紅的辣椒,是紅色記憶收藏紀念館珍藏的那面不褪色的紅旗,是東七家子村紅彤彤的糖心沙果,是麥新舊居紀念館裡的軍功章,是安樂村村民增收致富幸福的笑臉。初冬的早晨,開魯大地天空湛藍,空氣清新,安靜祥和。春天的計劃正在冬天裡孕育。
  • 男人日記-6
    日記繼續開寫啦!(最主要的還是介紹女優,更多的番號可以百度女優名字哦!)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奮鬥司法戰線32年,初心在堅守中閃光
    一名法官的「初心」是什麼?「做一個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好法官,讓老百姓在每一個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與正義!」這是連維勝給出的響亮回答。連維勝是包頭市九原區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審判員。7本日記「2012年3月22日,金融借款合同案,結案時間6月10日。」「2015年4月19日,買賣合同糾紛案,已判決,訴訟費12550元。」「2017年1月6日,離婚案,已調解。」翻開連維勝的日記本,寫得滿滿當當。在一個最普通不過的日記本上,連維勝在每一頁上打上豎格,將每天經手的案件基本情況隨手記錄。
  • 忠信、初心和以人為本
    因為忘本而迷失在權力的遊戲中。有的人默默無聞,一步一個腳印,雖然歷經艱難曲折,最終能夠成就自我,實現人生理想。作為個體的人,應該以何為本?現在流行的另一句話:「立身之本 成事之基。」《周禮》中云:「一曰慈幼。」《管子》中說:「慈者,父母之高行也。」《賈子》中說:「親愛利子謂之慈,惻隱憐人謂 之慈 。」父母對兒女付出了慈愛,兒女回過頭在父母年老的時候「反哺」父母,所謂「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就是世間最最美好的溫情。哥哥對弟弟友愛,弟弟自然而然向比自己年長的兄長討教人生道理,聽取人生建議,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在一個和諧友愛之家,正是這種良性互動,是一個家族得以繁衍壯大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