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頭號昏君,因此人的一系列操作,大唐帝國無法避免地走向覆滅

2020-12-14 大咖說史

唐朝存在289年,但是大多數人對唐朝的印象,存在著大量的空白時期,比如安史之亂後,唐朝存續了一百多年,但是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很少有人記得發生了什麼。

事實上,安史之亂後的唐朝被稱之為「中唐」,中唐和更往後的晚唐,充滿了戰亂和各種腐朽,因此乏善可陳。而一般人認為,導致中唐局勢惡化的是這位君主,這位君主被視為唐朝最大的昏君,並且,唐的滅亡,其實也和此人有著一定的關係,那麼,這位君主是什麼人?

圖片:中唐時期戰亂頻發劇照

一、安史之亂後的局面

安史之亂對於唐朝的歷史來說,算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屬於盛唐時期,而在此之後,則要屬於中唐時期。不過,中唐初期的局勢,其實也沒有太過糟糕。

1、安史之亂的爆發

唐朝玄宗在位四十多年,在玄宗掌權的前三十年時間裡,皇帝算得上勵精圖治,大唐的國力也算是登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不過,這一切到玄宗皇帝在位後期,便戛然而止了。

因為玄宗在位後期貪圖享樂,唐朝的吏治開始腐化起來,甚至到了更後期,玄宗皇帝在官吏任免方面,已經不考慮才幹,而是考慮自己的個人好惡,

比如李林甫和楊國忠讓唐玄宗感到開心,因此就先後委任這兩位為宰相,在李林甫和楊國忠的折騰下,安史之亂爆發了。

圖片:李林甫任職宰相期間劇照

2、黑色幽默的一幕

安史之亂爆發初期,安祿山的大軍勢如破竹,一番西徵洛陽和長安,各地官吏紛紛趕緊向唐玄宗匯報安祿山造反的事情,緊接著,事情出現了黑色幽默一幕,唐玄宗堅持表示安祿山不會造反,這分明是有人嫉妒安祿山功勞大、本事強,才來污衊安祿山的。

唐玄宗對於安祿山的高度信任,也錯過了最佳的防禦時間,等到安祿山的大軍逼近唐朝的東都洛陽以後,唐玄宗這才相信,安祿山是真的造反了。

此時的唐玄宗陷入一團慌亂的狀態,最終,在玄宗的慌亂下,大唐朝廷做出了一系列的錯誤決策,讓安祿山大軍在佔領洛陽之後,順利攻入關中,玄宗只好帶著楊貴妃等人逃亡,至於如何善後,大唐的明天怎麼辦?唐玄宗其實已經考慮不到那麼多了。

圖片:唐玄宗陷入慌亂的狀態劇照

3、安史之亂的結束

唐玄宗逃亡路上,部分大臣擁立太子李亨登基,李亨登基後,開始聯繫各地反對安祿山的勢力,對安祿山進行圍剿,最終,基本上消除了安祿山的勢力。

隨後不久,安祿山的部將史思明繼續造反,史思明的叛亂,直到李亨的兒子,唐代宗在位初年才得以平息,安史之亂前後經歷長達八年。

圖片來源於網絡:唐代宗繼位

二、唐德宗敗光家底

唐代宗過世後,太子繼位,這便是唐德宗,而本文要說的這位昏君,也正是這位唐德宗。

1、唐代宗的遺產

唐代宗去世後,給唐德宗留下的遺產,主體來說還是不錯的,此時的大唐在和安史叛軍的交戰中,做出了各自的妥協,安史叛軍的基本盤河北軍閥在叛亂結束後繼續割據河北。

不過,朝廷許可這種割據,本身也是因為八年戰爭下來需要休養生息,而軍閥表示服從朝廷號令,因此雙方也還算太平。

此時的唐德宗,需要做的就是儘快恢復唐朝的國力,而後為唐朝掃平河北軍閥做準備,客觀來說,和大唐天下相比,河北軍閥割據的地盤並不大,其實力也非常有限,只要後繼的君王稍微努力一番,唐朝雖然未必能恢復到開元盛世時的局面,但是,實現中興是不難的。

圖片:河北軍閥劇照

2、唐德宗的荒謬

唐德宗上臺初期,也還算勵精圖治,並且針對節度使進行了打壓,不過,由於唐德宗的政治手段太過拙劣。導致涇原鎮的駐軍起來造反。面對造反的局面,唐德宗拿不出任何解決方案,只好逃離京城,涇原鎮的叛軍,也在隨後不久佔領京城。

當然,這場叛亂的根本原因是在於,唐德宗派遣涇原鎮的軍隊進攻河北的軍閥,以及其他不服從號令的節度使,唐德宗先前承諾給這些軍隊一定的餉銀,而實際上,唐德宗並沒有支付這筆錢。

其實皇帝也想一言九鼎,但此時的唐朝需要休養生息,國庫裡確實沒錢,正確的操作是盡力恢復生產,積累國力,如果能在數年後做到財雄勢大,就可以討伐河北軍閥。

如果自己在位期間沒能完成這一點,可以讓下一代人繼續努力,比如西漢初年,西漢為了反擊匈奴,但是又忌憚實力不夠,因此,西漢朝廷隱忍了六十年,直到漢武帝時代,西漢有了足夠的實力,才開始針對匈奴動手。

圖片來源於網絡:唐德宗人物畫像

唐德宗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輕易發動戰爭,導致軍隊因為沒有軍餉而發起兵變,在兵變平息的過程中,唐朝的宦官出來力挽狂瀾,士大夫則作壁上觀。

於是,在叛亂平息以後,唐德宗做出了兩個決定,第一就是對士大夫不再繼續信任,讓宦官掌握兵權。有了兵權的宦官,從此崛起,成為影響深遠的宦官集團,從唐德宗以後,唐朝的很多皇帝的廢立,都被宦官所操縱,其原因就在於唐德宗的這個政策。

其次,唐德宗對於兵變的總結也很膚淺,他認為如果朝廷有足夠的錢財,就不會發生兵變,而對於沒錢的解決之道,就是要去橫徵暴斂,於是,唐德宗開始重用酷吏。

這導致唐朝的動亂更加嚴重,各地農民起義也隨之此起彼伏,在動亂中,原本割據一方的軍閥趁機擴大影響,而原本對朝廷態度還算恭敬的地方軍政人員,也覺得朝廷已經沒什麼權威可言了,也開始紛紛割據自立。從此,唐朝滅亡的禍根算是埋下了。

圖片:唐德宗與宦官劇照

之後的唐朝,在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的狀態下,苟延殘喘百餘年,最終被軍閥所滅亡,這一切的禍根,正是唐德宗。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地圖上的大唐帝國
    因此,在唐高宗在位期間,大唐帝國繼續向前發展,並且國力達到鼎盛,史稱「永徽之治」。唐高宗在位期間,再平西域,將疆土開拓到中亞。此外,唐高宗最終消滅高句麗,完成了唐太宗的未竟遺願。但是,唐高宗執政末年,因為用人不當,導致大非川一戰葬送幾十萬精銳,以及任由武后掌控權柄,為日後政局的動蕩埋下了伏筆。五、唐玄宗時期形勢圖
  • 大唐歷代皇帝簡介,強盛的大唐帝國,後期皇帝個個是慫包
    唐朝從公元618年高祖李淵建立大唐起,到公元907年後梁太祖朱溫廢唐哀宗李柷終結,大唐共傳289年曆21帝,此篇來簡單介紹下曾經強盛的大唐帝國的歷代皇帝。1:唐高祖李淵(566-635年)大唐開國皇帝,公元618年-626年在位。
  • 怛羅斯之戰:大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交鋒
    唐字大纛下,陽光耀眼地照在明光鎧上,仿佛給士卒們穿上了一層金甲。少傾,地平線盡頭響起了雷鳴般的馬蹄聲,一排排裹著頭巾的大食騎兵向潮水般向軍陣拍來。450步,唐軍的伏遠弩已開始齊射,戰馬嘶鳴著倒下,大食的騎兵試著還擊,箭矢卻無力地落在軍陣前。幾個呼吸,騎士已衝到了近前,唐軍士兵們踩著口令放平了長矛,狠狠地朝前方戳去。帶著血窟窿騎士從馬上跌落,餘下的則在驚慌下潰逃。
  • 大唐女皇和她的帝國
    大唐與吐蕃的戰爭,唐軍以損失1.5萬的代價殲滅吐蕃軍25萬。吐蕃大汗聽聞5萬大軍在崑崙山谷全軍覆滅的消息後,目瞪口呆。歐陽婉兒派被俘的人員前往拉薩要求吐蕃大汗投降。吐蕃大汗見大勢已去,決定投降。按照歐陽婉兒的要求,甘布率領皇族、大臣和1萬吐蕃軍抵達格爾木,向唐軍投降。
  • 鼎盛時期的大唐王朝,卻兩次敗給同一小國,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滅
    很多人認為,大唐朝廷立國之本府兵,正是在這場戰爭中傷亡殆盡,以至於內地空虛,給了安祿山可乘之機,終於釀成安史之亂慘禍。 回頭再看高適這洋洋灑灑數百言,上不明和戰大計輕重,下不察士卒遠徵疾苦,一味稱頌昏君權臣庸將,字裡行間分明透出諂媚猥瑣,無怪乎文學史上將其作為反面典型。
  • 河隴歸地:賴得將軍開歸路,一振雄名天下知.大唐帝國最後的榮耀!
    一群衣衫襤褸的人跪在唐宣宗面前,宣宗望著這群使者五味陳雜,隨之而來的是大臣們的哽咽甚至是哭泣聲。從安史之亂以來,節度使專權和宦官弄權已經讓曾經不可一世的大唐帝國日薄西山。公元850年的唐宣宗和大唐帝國,太需要一場勝利來重振大唐帝國的榮耀了。沙州人張議潮率領河西子弟光復沙州後,派遣十隊使者都未能到達長安。
  • 唐朝最大的昏君,因為此人,世界第一的大唐帝國徹底走向覆滅
    而若提起李适,大部分人可能都有一個疑問,他是誰?李适,唐朝第九位皇帝(武則天和唐殤帝除外),唐代宗李豫的接班人。天寶元年(742),時年十五歲的皇長孫李豫迎來自己的長子李适。當時,李唐的天下正處於繁盛之中,唐玄宗正與楊玉環如膠似漆,李适的祖父李亨正戰戰兢兢地做著太子,李适的父親李豫也還是個"毛頭小子"。
  • 大唐帝國是如何失去西域的?中華文明在中亞的潰敗
    儘管與吐蕃幾經爭奪,但唐帝國的勢力,還是順利地拓展到了中亞;而在東方,唐帝國又在660年滅百濟,668年滅高句麗。到了怛邏斯之戰前的唐玄宗時期,大唐帝國達到鼎盛巔峰,成為西起鹹海、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東達朝鮮半島的大帝國。儘管在怛邏斯之戰中敗北,但大唐的元氣並未受損。
  • 唐德宗李适給唐朝帶來哪些負面事件,從而被後世評為昏君
    為了完成父皇振興大唐的遺願,李适登基後頗有一番作為。在個人生活上,他節衣縮食,低調簡樸。在治國理政上,他重用賢臣,疏遠宦官,支持楊炎等改革派官員以兩稅法代替租庸調製緩和國內矛盾。在李适的領導下,經歷了安史之亂國力凋敝的大唐帝國似乎在重新抬頭,走向復興。
  • 黃巢之亂為什麼能顛覆大唐帝國
    從安史之亂開始後,反叛大唐帝國的力量,那是一撥接一撥。在此前後的叛亂力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是體制內的力量,領頭叛亂的人,不是國級大佬,就是省軍級大佬;一個市師級大佬,也敢領銜叛亂,肯定會讓人笑它自不量力的。但是相關的叛亂,都讓大唐帝國打翻在地了。
  • 大唐簡史
    公元626年6月4日,玄武門之變,震驚帝國的玄武門政變持續了僅僅幾個小時,大唐皇帝的第二個兒子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取得了帝國的最高權力。開國皇帝李淵退位,兒子李世民登上帝位,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玄武門之變極大地影響了大唐帝國的歷史,它不僅造就了一位名垂千古的帝王。在中國歷史上,唐太宗是一個幾乎完美的帝王。
  • 大唐解析系列
    原本我沒打算寫大唐的解析,只是自己看著喜歡,寫了兩篇隨感但是昨天有粉絲問我,為什麼前面七集沒有解析呢緊接著又有粉絲因為看了我寫的《大唐榮耀》而決定跟我一起追劇所以我決定寫大唐解析系列(這柄長劍也是有故事的,後面會交待)任嘉倫真的是很適合古裝的無論是《錦衣之下》的陸繹,還是大唐裡的李俶這個扮相都很精緻、帥氣讓人忍不住想多看幾眼然後,你會發現你的視線就再也挪不開了
  • 唐宣宗去世之後,大唐帝國為何急轉直下?
    當然了,這對大唐帝國而言,就是標準的小兒科之事。因為翻開大唐帝國的歷史,皇位交接通常都是在血雨腥風中渡過,平穩交接的時候非常罕見。而在唐懿宗上位的過程中,也沒有死幾個人,也算交接比較順利了。但是大唐帝國的真正危機在於,上層與下層的矛盾已漸漸激化了。唐懿宗8月當皇帝,同年12月,東南就爆發了一起底層叛亂。
  • 党項人前傳:曾受大唐庇護、也為大唐流血,卻為何要在北宋造反
    由於蒙古草原幅員廣闊,所以最容易形成堪與中原爭霸的草原帝國。東胡系的副業,也是搶劫,但因為經濟方式更多樣,而且能夠發展小規模的農耕。因此,東胡系雖然在武力上不如草原系,但韌性更強,往往能夠建立兼具兩種生活方式的王朝或帝國。今天重點要說的就是羌人系。羌人系既能遊牧又能農耕還能漁獵。但是,羌人系卻一直沒能建立強勢王朝。
  • 大唐盛世,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在依循該一邏輯分化並擊潰突厥帝國之後,又將突厥部落組織併入唐朝政府機構之中,突厥首領成為大唐官員,突厥人是因為尊太宗為「天可汗」而接受了這種官員身份,而非因為尊其為皇帝,當然,與中原式官僚體系裡面的官員並不是一回事。太宗的這種草原視野,是以其與鮮卑遊牧軍人常年打交道的戰爭經驗為前提的。
  • 大唐帝國六十年:治平之世 不測之憂
    大唐帝國,是李氏父子、兄弟合夥做大的一家家族公司,在那樣的時代,無論在哪個行當創業,最佳的人力資源配置是「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因血緣而結成的信任機制,所激發的競爭力是巨大的。很幸運,上天賜給李淵的幾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無一不是人中俊傑,特別是二子李世民,這種優勢隋末爭霸的群雄中,無人能比。
  • 大唐帝國的迴光返照,唐宣宗李忱和他的大中之治
    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輝煌不在,一步一步地走向了黑暗的深淵。藩鎮自立,君主無為,外敵入侵,宦官幹政,奸臣當道,黨爭愈演愈烈。這是自安史之亂以後唐帝國的狀況,然而在無比黑暗的晚唐時期卻有一抹亮色,它照亮了黑暗,然而這抹亮光卻沒有持續多久,最終還是被黑暗吞噬,唐帝國走向了滅亡。
  • 950年前後的世界,進入後大唐帝國和後阿拉伯帝國時代
    公元950年,在這個時間點,當年的世界兩極――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都已成為過去,大唐已亡,阿拉伯帝國則名存實亡,世界進入「後大唐」和「後阿拉伯帝國」時代。1,在我國中原地區是五代十國時期――後漢和後周之交,公元950年,郭威被部下黃袍加身,代漢建周。
  • 滿城白髮兵,未敢忘大唐——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帳
    一、大曆『十五年銅錢』又稱中國最珍貴的銅錢。 去年,一枚唐大曆十五年通寶的劣質紅銅錢在國博展出。 公元808年,安西四鎮已經孤懸異地四十多年,當吐蕃大軍攻入安西都護府的所在地龜茲城時,郭昕率領幾千名已是蒼髯皓首的大唐安西軍全部陣亡,安西軍與大都護郭昕用鐵和血,詮釋了他們對大唐帝國最後的忠誠
  • 世紀對決27 7世紀:大唐崛起鑄就輝煌霸業,阿拉伯帝國一統中東大地
    阿拉伯帝國建立後,最高統治者哈裡發開始對外擴張同時向拜佔庭帝國和薩珊王朝開戰,並於651年滅亡了薩珊王朝佔領了其領土,控制了整個西亞大地。隨後向西,阿拉伯帝國佔領了拜佔庭帝國治下的北非地區,控制了地中海。661年,倭馬亞王朝建立,代替了阿拉伯的四大哈裡發時期。此後,阿拉伯帝國繼續對外擴張,向東擴展到了中亞與吐蕃接壤,勢力範圍直逼大唐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