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麒說歷史 明倭戰爭3 抗倭援朝

2021-02-07 聊爸


【聊爸第44期431號】


嘉靖四十四年福建抗倭戰役結束後一年,明世宗駕崩。明穆宗繼位,定國號隆慶,任用賢臣徐階、高拱、潘季馴,開始恢復生產,調整經濟,治理災害,護衛邊疆。


史稱:隆慶新政


五年後,明穆宗駕崩,明神宗繼位,定國號萬曆。此時徐階已經退休,高拱離去,張居正成為了明朝的內閣首輔並繼續為國計民生而奮鬥不息。



萬曆皇帝  朱翊鈞(1563年-1620年)


直到……



萬曆五年,兵部尚書太子太保譚綸逝世。

萬曆六年,內閣首輔,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高拱逝世。


萬曆八年,平蠻將軍左都督俞大猷逝世。

萬曆十年,內閣首輔,太傅太師,上柱國,建極殿大學士張居正逝世。


萬曆十一年,內閣首輔,太師,文淵閣大學士徐階逝世。

萬曆十六年一月,薊州總兵戚繼光逝世。


萬曆十六年九月,宣大(宣府和大同)總督,刑部尚書王崇古逝世。

萬曆十九年初,遼東總兵李成梁被彈劾罷官。


萬曆十九年八月,邊關急報,近日來有多數倭人在朝鮮一帶收購海圖,火藥和木材,原因不明。

萬曆十九年十一月,倭酋豐臣秀吉於九州北部肥前國築成,聲勢浩大。


萬曆二十年五月二十六,倭人自朝鮮釜山登陸,突襲朝鮮,水陸並進合計約六萬人已經攻克王京漢城!

萬曆二十年六月十三,倭人增兵朝鮮,水陸軍共計約十五萬八千餘人,傾國而來!


萬曆二十年七月三日,平壤失陷,朝軍無能,全線崩潰!




萬曆二十年七月十六日,兵部尚書石星急奏:「啟稟陛下,倭人入侵朝鮮已經兩月,朝鮮全境八道已失七道,僅剩鴨綠江一帶全羅道,十萬火急,是否派軍入朝作戰?請聖上儘快定奪!」




時間倒退回兩百年前


明太祖朱元璋橫空出世,手下猛將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橫掃元朝奪回燕雲十六州及長城防線,建立漢本位的明朝。蒙古的附屬國,高麗國王辛禑不願歸順大明,派大將李成桂攻擊遼東半島與明朝開戰。


李成桂自知蒙古人已經隕落,高麗勢微,與明朝開戰猶如蚍蜉撼樹。遂起兵返回王京,殺辛禑向明朝稱臣。


明太祖朱元璋改高麗為朝鮮,意為朝日鮮之國,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自此歷經五百餘年,二十七世的李氏王朝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朝鮮太祖李成桂


萬曆二十年,日本的實際統治者(解釋起來比較複雜,他不是天皇,觀眾朋友們可以想像成挾天子以令諸侯)豐臣秀吉,突然發難攻打朝鮮。和之前嘉靖年間的戰鬥不一樣,這一次不再是小打小鬧了,而是


決定亞洲版圖的

國家級戰爭


為了這場戰爭的必勝,日本的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派出了全日本最精銳的部隊,傾國之兵猛攻朝鮮。



第一軍,小西行長為箭頭,一萬八千人(豐成秀吉嫡系,最有腦子的);


第二軍,加藤清正二萬二千人(傳說中的虎加藤,戰鬥力在賤嶽七槍之上);


第三軍,黑田長政一萬兩千人(臣秀吉養子,人稱「兵法大家」,賤嶽七槍之一);


第四軍,島津義弘一萬五千人(熟悉無雙系列的孩子們應該認識他,傳說中的鬼石曼子,精銳中的精英,九州人,日本戰國史上第一猛將);


第五軍,福島正則兩萬五千人(黑田長政的好友,豐臣秀吉養子,賤嶽七槍之一);


第六軍,小早川隆景一萬五千人(日本「第一智將」);


第七軍,毛利輝元三萬人(小早川隆景的侄子,日本史上的海賊王);


第八軍,宇喜多秀家一萬一千人(豐臣秀吉養子,人稱「備前宰相」);


第九軍,羽柴秀勝一萬一千人(織田信長的四子,豐臣秀吉的養子);


號稱五十萬大軍水陸並進,半年滅朝鮮,五年滅大明國!



我們都知道,日本人做事非常仔細認真,這其中的佼佼者豐臣秀吉,更是細緻入微,他一直在關注著明朝。


這些年來,明朝的國之柱石,一個個崩塌,無數名將賢臣先後老去逝世。他得知萬曆皇帝身體也不如從前了,時常暈倒不能上朝,朝野上下,黨爭不斷,亂成一片。反看他自己,則是上下一心,正可以一統日本之勢將朝鮮連根拔起,直逼大明。


但他還是錯了,不僅現在錯了,三百多年以後,他們依然錯了——即使那時的中國軍閥混戰,科技落後,老百姓怕死,漢奸遍地走。


可是當戰爭真正爆發以後,一切都改變了,

老百姓可以不怕死;

軍閥可以上下一心;

漢奸似乎也不會不要臉,也能重生為愛國的壯士。


更不要提三百年前的大明,此時雖然已經立國兩百餘年,在經歷了徐階,高拱,張居正,申時行一行人的努力後,依然國強民富,兵強馬壯,這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自秦朝以來直到清末,也僅此一例的存在!


大明不是南宋,沒有割地賠款送禮物嫁公主的習慣,立國二百七十六年,再加上南明政權在內,一共三百多年,明朝沒有籤過一個合約,沒有割讓過一寸土地,從開國到終焉都是轟轟烈烈,剛烈不屈的。


既然豐臣秀吉要挑起戰爭

那好

我們就給你戰爭


既然要出兵朝鮮,就要保證這一仗一定要打贏。一時間群情激憤,眾臣血灌瞳仁,發誓要把豐臣秀吉抽筋扒皮挫骨揚灰,以壯國威,尤其是兵部尚書石星,主動請纓親自帶隊遠徵朝鮮。


當時,萬曆雖然病了,但是腦袋卻很清醒——石星什麼貨色?嚷嚷兩句,做個形象代言人,講講話還行,真要打起來的話,只能是被打,去給豐臣秀吉送菜(明間俗稱「麥樂送」)。


此時萬曆皇帝登高遠望,內心惆悵。這十幾年來還真是名將凋零,所剩無幾了啊……


看來只能動用他了。


召,神機營右副將

山西總兵 李如松 覲見



李如松,李成梁的長子,徐渭的學生,明朝中後期偉大的愛國將領,抗倭援朝戰爭第一階段總指揮。



之所以上面說「只能動用他了」,是因為李大將軍為人嫉惡如仇,又無比自視清高,覺得全世界就屬他最會打仗,其他人都是笨蛋。他曾經被萬曆皇帝派去平定寧夏叛亂,叛亂是平定了,可是,他把原平叛軍總指揮麻貴,及其一個系列下來的將軍們都給得罪了。


沒別的,就是因為他太傲。


果不其然,六部九卿的大佬們,一聽說要派李如松去入朝作戰,立刻就爆炸了,各種彈劾的文書漫天飛舞,總結起來一共四個字:驕兵必敗。



李如松


然而萬曆皇帝挺住了,這位在歷史上褒貶不一,罵名不少的皇帝,實際上是個極端聰明的人。要知道當年他的老師可是張居正!在這個關鍵的時候,萬曆皇帝壓下了所有的彈劾文書,


上吧  李如松

就是你了


就此李如松走馬上任,第一個要求就是:「皇上,我需要四個月的時間,去召集一支特殊的軍隊,無論如何要讓日軍等我四個月。」


這個難度有點大,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別說四個月,四個星期全羅道估計都撐不住,朝鮮國王本人都渡過鴨綠江,跑到遼東來避難了。難不成要萬曆皇帝和豐臣秀吉說:「你等我四個月,等我把人湊齊,槍擦亮了再和你打?」


這個問題被扔給了兵部尚書石星,而石星不負眾望的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在北京城的菜市場(西市)裡,張貼英雄榜搜羅人才……


我只想說:大哥,您當年怎麼考上進士的?這種餿主意我以為只有看過《神鵰俠侶》的人才想得出來,好吧?


還別說,武林盟主石大人,還真選了個老百姓出來背鍋,此人叫沈惟敬,就是一菜市場的混混。


十天後,沈惟敬就作為大明的使臣,出使日本去面見日軍最高指揮官小西行長了。臨行前,石星告訴他,要不惜一切代價拖住日軍。沈惟敬微微一笑:「包在我身上!」



他先到達了鴨綠江邊,見到了朝鮮的丞相柳臣龍,朝鮮丞相很緊張的問他:「大明朝會來多少人呢?」


沈大混混傲慢的把手一擺,「天朝百萬雄兵不日便到,丞相無需驚慌……」



然後他就進入了小西行長的營帳,話說日本人估計是三國演義看多了,上來還搞了個刀槍劍林的儀式。即,將刀懸空中,槍衝沈惟敬胸口形成一條甬道。只可惜沈大混混是混菜市場的,最熟悉的就是這種做樣子情節,他昂首挺胸,面不改色的衝著刀槍劍林走了過去,所過之處刀入鞘,槍退後,劍全收。


他見到了,小西行長,開口第一句話就是:「我代表大明天子來和談的!」


我……(一下省略一萬字*&^%$#)


小西行長欣喜若狂,果然明朝很軟,很容易欺負,索性提出了一大堆無理的條件,比如割讓朝鮮領土一半,賠錢賠人(嫁公主)等等。


其實小西同學,你可以過一把大癮的,你就是說把全銀河系都要了,沈惟敬都會給你,反正他不會買單的。


就這麼著談著,沈惟敬提出要小西行長等著,他要上報給萬曆皇帝請求正規國書,小西行長連忙答應,並且把平壤以北的軍隊都撤回到了平壤城。



等著等著,四個月就過去了,明朝的先鋒官祖承訓到了,帶來了三千人。由於被沈惟敬忽悠了,柳臣龍把百萬雄兵信以為真,結果過來一數,「祖將軍你怎麼才三千人啊!說好的百萬雄兵呢?」


祖將軍冷笑一聲,「小小倭賊,三千人足以將其秒殺了。」


話音剛過,祖將軍就帶著三千人衝著小西行長殺了過去。接著,就以更快的速度被擊潰敗退了回來。


柳臣龍這下是真絕望了,沒想到天朝將官也這麼不靠譜。想想也確實是祖承訓不靠譜,別說是十五萬最精銳的日軍!就是十五萬個木頭人給你三千人站著砍,也要砍上十天半個月。


在一片絕望與哀嚎中,李如松全軍集結完畢,於萬曆二十年底,跨國鴨綠江來到朝鮮。成分比較雜,總計四萬有餘,五萬不到。



抗倭名將 李如松


柳臣龍一數,暗自搖頭,感覺這波人又要完蛋,尤其是他發現李如松比祖承訓還要傲得飛起。


就這節骨眼上,沈惟敬跑來向李如松獻計,他有辦法可以兵不血刃拿下平壤,李如松將信將疑,他呵斥沈惟敬,如果要議和趁早歇息了,小心我一刀砍了你。


沈惟敬把頭搖的和撥浪鼓似的,不不不,李將軍我的意思是能騙開城門。


於是,沈惟敬寫信給小西行長說天朝的國書到了,趕緊打開平壤城來迎接——奇蹟發生,小西行長竟然真的拉著儀仗隊,開城門迎接李如松。


李如松大喜,他立刻下令全軍衝鋒立刻拿下平壤。


好了,奇蹟發生完了,現在是奇葩,絕大部分的明軍,面對如此大好機會,竟然張大了嘴巴,瞪大了眼睛,就是不動。


原因是日軍的盔甲太詭異了,有的帶著沖天頭套;有的帶著鬼面具;有的赤膊著上身全是紋身;有的腦子上長倆犄角。一句話,沒見過這麼喜感的軍隊啊,都看熱鬧呢!


例外還是有的,遊擊將軍吳惟忠,就領著他的四千步兵,無視這些Cosplay衝了上去。原因無他——因為他們是滅倭專家戚家軍。


只可惜,戚家軍是以步兵為主,而小西行長畢竟是日軍總指揮,腦子是遲鈍了點,但也總算反應過來,立刻關閉城門,收起吊橋,就地死守。


李如鬆氣的破口大罵,這麼好的機會,可一不可二的就這麼錯過了,而且自此以後,小西行長絕對不會再相信談判了。



前半句說對了,後半句嘛……一來李將軍高估了小西行長的智商,而來他低估了沈惟敬的情商,當然這是後話,一會兒說。



氣急之餘,李如松開始調兵遣將,準備掃平平壤城。他發現平壤北城特別高,重兵集結易守難攻;南城防守極弱,卻面臨大海無法攻擊;西城一馬平川非常坦途,很適合那個日後神機營發揮,那麼……


三天後破曉,李如松先是招來了吳惟忠,他要吳惟忠率領全部戚家軍,攻擊平壤北城,要牽制住小西行長的主力部隊,命他們牢牢的逼在北城,只許進,不許退,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吳惟忠沒有多說什麼,他領兵前去,在北城高地牡丹臺前,吳惟忠將令旗指向了前方,「敵人就在那裡。」於是戚家軍毫不猶豫的發動了死亡衝鋒,他們用自己的鮮血死死的纏住日軍主力。


平壤之戰,激鬥一天一夜,全城都被攻克後,北門才陷落。曾經戰損比在1:1000的戚家軍,經此一役,死傷過半,吳惟忠親自衝鋒,頭盔和胸口皆中槍,好在盔甲厚,沒有就此殉國。


於此同時,西城的戰鬥也展開了。


好了我不賣關子了,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再加上南明三十九年從始至終,即使山河破碎,漢史淪亡,都不曾戰敗過的精兵就此出場!


漢之虎賁;

唐之玄甲;

宋之西軍;

明之神機!


神機營,那是大明三百年歷史中,最強大的一支軍隊,由全火器組成,步騎混合,水路皆有。


步兵配備大銃 (讀音:chòng )(大炮),子母銃(連射炮,十連發),小銃(相當於火箭炮),萬人敵(就是燃燒瓶),地雷,三連火槍陣(後來的拿破崙也用過這招)。



神機營 步兵裝備


騎兵配備三眼神銃(三連發散彈槍兼大鐵棍),史稱鐵騎。海軍配備虎蹲炮(艦對艦火炮),火龍出水(艦對艦飛彈)和水雷。



神機營【火銃騎兵】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除了成化年間的土木堡之戰,神機營從沒輸過一場,而後來土木堡之後,兵部尚書內閣大學士于謙,用以戰勝土木堡,先奪回北方的主力部隊的也是神機營!


不僅如此,明朝後期,瀕臨亡國,偌大的江山分崩離析,農民起義,清軍肆虐。可無論情況有多麼糟糕,無論對手是李自成,還是皇太極,是順治還是孝莊皇太后,這支軍隊都沒有敗過,他承載著明王朝最後的希望,直到最後一刻。


順便一說,努爾哈赤就是被神機營一炮轟死的;皇太極被大炮打懵的;李自成被關寧鐵騎神機營追著滿街跑,被打成了光棍司令(即只剩一人跑到山裡面啃人參,連夫人都投降了)。超級漢奸尚可喜、孔友德被打的吻劍自殺。



馬上小西行長就會感受到來自情報組的惡意,為啥明朝人不用葡萄牙人的火槍呢?


答:國產的好用,為啥要用國外的?


戰鬥開始,李如松先把一排二十個子母統往地上一放。每個子母統十連發,二十個的話,那簡直是流星雨級別的。日軍瞬間死傷狼藉,小西行長本人身負重傷。


不過要說日本人也不是孬種,被流星雨洗了波澡後,依然死戰不退,建制不散。只是賴在別人的國家就是不走,實在是讓人鄙視。


李如松見日軍如此頑強,二話不說把大銃拿出來。這炮全長兩米半,口徑超大需要兩匹馬才能拉著走。只一炮,平襄城西城牆直接倒塌。



神機營 大銃


都這樣了,日軍依然還不肯退去。在小西行長的指揮下,撤出城牆轉為巷戰。李如松命鐵騎手持三眼神銃反覆衝殺,日軍損失慘重,陣亡超過一萬,邪門的是,他們依然不肯撤退。


神機營【三眼神統】


正當日本人挺著被打腫的臉,死撐的時候,東城也被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攻破了,並切斷了小西行長與北城的聯繫。而北城被吳惟忠的戚家軍死死的咬住,根本完全騰不出手來救援。


可是(有好多個可是)一直堅持到入夜,日軍竟然還能死撐!李如鬆氣急敗壞開始放火燒城,屆時風起,對著日軍猛吹。風借火勢,火借風威,日軍終於死撐不住,要撐死了,聽說南城沒人,他們開始往南城跑。


我上面說了,南城是大海,日軍估計被火燒的快集體切腹了,看著一條生路就跳了下去,根本不管此時正是深冬……


冰火兩重天,鬧了一宿,小西行長算是消停了,他一邊一路狂跑,逃回日軍駐朝鮮根據地王京,一邊召集九路大軍向他靠攏。


李如松沒給他機會,平壤戰役後,李如松命祖承訓率領兩千騎兵一路追殺。祖承訓估計追的太High了,一不小心在王京附近的碧蹄館被包了餃子。祖承訓心一橫,大不了今天就為國捐軀了,遂開始大殺特殺。


李如松就知道祖承訓又要壞事兒。他帶著兩千鐵騎,跟蹤祖承訓一路來到碧蹄館,在這裡他看到好多明軍和日軍的屍體,遠出殺聲陣陣,李如松頓感不對。他留下一千鐵騎原地待命,如果一個時辰李如松還沒回來的話,這一千人就要殺進去解圍。


說完,李如松帶著一千鐵騎就衝了進去。衝進去以後發現,這個餃子可真是白金典藏版的。小西行長估計是被李如松打怕了,為了圍住這點人,他把黑田長政,島津義弘,小早川隆景,加藤清正全拉過來了,總計五萬多人。



李如松抗倭援朝畫像資料


本已經下定決心為國捐軀的祖承訓,一看李如松也進來了,眼淚瞬間就流了下來。畢竟從小看著長大的,李公子這要是因為自己死了,將來有何顏面去見李成梁?


李如松倒不這麼認為,雖然重圍三箍,他依然猶如閒庭信步一般,左一槍右一槍的打著。鑑於他實在太囂張了,日本人受不了,在金甲將軍的帶領下,殺散了李如松身邊的騎兵們,開始向李如松突擊。


關鍵時刻,李如梅(李如松的三弟)手起一槍,把金甲將軍擊落。這才為李如松解了圍。


一個時辰後,外面的待命鐵騎殺入,日本人終於扛不住了,開始撤退,李如松裝模作樣,追殺了一會兒後,也立刻撤離了這片臨時戰場。


第二天,小西行長派人前來和談,表示咱不打了,可以和解不?李如松派沈惟敬前去搭話 ,沈惟敬前腳剛進王京,李如松後腳就把小西行長九路大軍的糧草給燒成了灰燼。


小西行長驚怒交加,想拿沈惟敬練練手。

沈惟敬靈機一動,說李如松只是個武夫,他違抗皇命,我沈惟敬才是使臣,放了我,我幫你給萬曆打小報告,砍了李如松。


就這麼個蹩腳的謊言小西行長竟然信了……




小西行長放走了沈惟敬。由於對著和平以及金錢、公主的貪婪,小西行長竟然真以為會有和談出現,導致城防疏漏,又被李如松搶劫了一波糧道。


這回是真的撐不住了,糧倉被燒,糧道又被打劫,小西行長只好撤退回釜山,蔚山一帶——


自此:王京光復


順便一提,在撤退的過程中還打了場敗仗。不過這次主角是朝鮮軍。


朝鮮海軍提督李舜臣,也是朝軍唯一有戰鬥力的軍人。


之前海賊王毛利輝元帶領日本鐵甲艦隊(日軍艦船都用鐵皮貼在木頭外面做防護)全殲朝鮮海軍,當場擊斃朝鮮海軍提督元均。這其中包括了李舜臣本人的發明創造——龜船(一種渾身包鋼,長滿倒刺撞杆的中型戰艦,速度極快特別硬。)艦隊,全軍覆沒,一個沒剩。



龜船(朝鮮語:거북선 或 구선)


元均在政治鬥爭上完爆李舜臣,結果在戰爭上被人完爆。不過事實證明,毛利輝元打打元均還可以,碰上李舜臣只能跪地叫好哥哥。


李舜臣在鳴梁海上,利用暗流,僅僅用十四艘民用的板屋船就擊穿了毛利輝元超過兩百艘的鐵甲艦隊……


這場偉大的海戰,後來被拍成了一部電影,我看過,拍的挺好的,叫《鳴梁海戰》。



鳴梁海戰 宣傳海報


至此抗倭援朝戰爭第一階段結束,以明朝完勝,日軍慘敗而告終。


豐臣秀吉派使臣小西飛來明朝和談,明朝和日本開始了扯羊皮,這個羊皮扯的怎麼樣嘛,我下周再說,絕對精彩無比,因為沈惟敬同學又來了,他將要面見豐臣秀吉。




出現太多次不得不給一張畫的  沈惟敬


李如松被調回國內,派往北方面對付明朝的老冤家蒙古人,他於萬曆二十六年,因為追殺的太狠,被蒙古人包圍,力戰而亡。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徵戰幾人回


終明一朝,為主帥者依然帶頭衝鋒陷陣的,只有這幾位——


明成祖朱棣;

于謙;

明武宗朱厚照;

俞大猷;

盧象昇;

還有李如松。


包括戚繼光,袁崇煥在內他們都是在陣中指揮。畢竟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囉囉嗦嗦說這些話,只是想告訴大家,霸道的驕傲的衝動的李如松,他一往無前的氣勢,不應該因為他的結局而被人指責,說那是他的汙點,是他的不成熟。


因為他那份——


對國家的熱愛

對國土的熾烈忠誠

對天下百姓的慈悲憐惜

讓他寧願犧牲自己的性命

也不要讓他們受到傷害!



李如松走了,戰爭還在繼續,而明軍將要面對的是——


倭寇最後的瘋狂……



附錄:明倭戰爭(續) 人物介紹:








01 樂麒說歷史 | 開篇——世界的縮影

02 樂麒說歷史 | 劉娥傳——感恩的心成就了她的人生和時代

03 樂麒說歷史 | 鋼琴是怎樣煉成的?

04 樂麒說歷史 | 莎士比亞之殤

05 聖人年少也輕狂?——王守仁故事開篇

06 樂麒說歷史 | 王守仁傳之江西大火

07 樂麒說歷史 | 王守仁之光之所向

08 樂麒說歷史 |  被遺忘的史詩——吉爾伽美什

09 樂麒說歷史 | 亞歷山大大帝的磅礴東海

10 樂麒說歷史 | 誓約的勝利之劍

11 樂麒說歷史 | 鋼琴詩人蕭邦

12 樂麒說歷史 | 鋼琴王子李斯特

13 樂麒說歷史 | 明倭戰爭1   反擊的狼煙

14 樂麒說歷史 | 明倭戰爭2 俞龍戚虎



相關焦點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明朝萬曆年間,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抗擊侵略的戰爭,戰爭一方是豐臣秀吉率領的日軍,另一方是中、朝聯軍。這場歷時7年的戰爭,參戰三國的叫法各不相同,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我們更熟悉歷史書上的名字:東徵御倭援朝,或者說抗倭援朝。 這場戰爭以平壤戰役為轉折點,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 壬辰倭亂戰爭中明朝文化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引言壬辰倭亂是指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的一場持續七年(1592--1598年)之久的由剛統一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發動的對朝鮮王朝的侵略戰爭以及明朝出於宗藩關係和自身利益所進行的抗倭援朝戰爭。在戰爭期間,明、朝兩國將領及士兵共同作戰,明朝將士使中國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得到了朝鮮王朝軍民的認可和接受。
  • 說說中國與日本歷史上的幾次著名戰爭
    ,但我們不能忘記,忘記歷史等於背叛」近代,日本侵略中國給中國人民帶來沉痛的災難,八年抗戰,八年浩劫,這是我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中日之戰,但除此之外,中國和日本之間歷史上還發生過幾次著名的戰爭。第一次是唐朝和日本的白江口之戰,發生在公元663年,即唐高宗時期,唐朝、新羅聯軍(唐軍1萬3千餘人,戰船170餘艘,新羅軍5千餘人)對陣倭國、百濟聯軍(倭軍 4萬2千餘人,戰船1000餘艘,百濟軍5000餘人),此戰唐軍在人數及戰船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水陸並進,四戰皆捷,大敗倭國百濟聯軍,倭軍溺水不計其數。
  • 古代中國的援朝戰爭——萬曆朝鮮戰爭,你知道嗎?
    背景:戰爭前期的各國生態明萬曆十三年,風和日麗,國內形勢看似一片大好,實則暗流湧動。不過,當時,明王朝的內部問題更大(註:具體內部問題重明鳥下次分享給大家),實在是抽不開身,沒辦法關注國外的事情。開戰:明王朝的援朝的酸甜苦辣韓戰一觸即發,日本開始攻佔當時的朝鮮首都——王京(今首爾),萬曆皇帝知道時間不多了,必須開始做進一步的謀劃,開始應朝鮮的請求,積極籌劃援朝。
  • 萬曆援朝戰爭:明朝軍隊到底能上多少人?
    文/格洛米許多小夥伴都對萬曆援朝戰爭頗有疑惑,可能大家比較糾結的就是明到底派了多少人參戰?明、日各自的損失又有多大?由於中、日、韓三國史料記載差距甚大,因此很難直接從史料裡面尋找精確答案。而網上也出現一些比較極端的聲音,認為明朝抗倭援朝是勞師百萬,拉鋸戰七年,還損失慘重,得不償失。
  • 戰爭史上有哪些勝局已定,卻被反殺的戰役?
    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作者|我方團隊張嶔字數:3028,閱讀時間:約10分鐘歷史提問戰爭史上有哪些勝局已定,卻被反殺的戰役?但尤其叫後世讀史者哭笑不得的,當屬中國戰爭史上的這幾仗。首先值得一說的,就是北宋晚期一場重要戰爭:河湟之戰。北宋元符二年(1099)六月,銳意變法的宋哲宗君臣痛下決心,對長期勾結西夏的河湟吐蕃部落發起打擊。
  • 視界 | 援朝抗倭卻被韓國傳為「貪婪小人」 這位中國將領終於「沉冤昭雪」
    在韓國的歷史記載中,中國明朝一位援朝抗倭的將軍曾被描述成貪婪、膽小的人物。最近,韓國終於著手修正這段誤傳的歷史。
  • 虎蹲炮:明朝國產的抗倭利器
    明代繁華的東南地區一時倭患嚴重、戰火紛飛。面對全新的敵人明軍措手不及,連戰連敗。入侵的倭寇往往有極強的戰鬥力,單兵素質領先明軍,武器裝備也不比明軍落後。倭寇使用的「鐵炮」在與明軍對壘之時能壓制明軍使用的單兵火器,明軍的火炮在地形複雜的東南沿海地區,極為笨重,不能及時提供火力支援。
  • 豬八戒的武器,原型竟是抗倭神器
    編者按:《說唐全傳》當中,天寶大將軍宇文成都所用的鳳翅鎏金钂,可以說是古典小說戲曲中最負盛名的兵刃之一了。在真實的歷史中,钂又名钂耙,由長槍演化而來,在明後期的抗倭戰爭中大放異彩。那麼,這種武器,到底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呢?
  • 明代東南沿海抗倭鬥爭的第二戰場和民間主力 ——長泰民眾抗倭鬥爭的典型性及其時代意義
    [關鍵詞] 明代抗倭 長泰 第二戰場 民間主力一、明代東南沿海抗倭鬥爭形勢(一)明前期倭患日盛(二)倭患愈烈與抗倭首捷認為嘉靖年間的抗倭戰爭是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的階級鬥爭,其根據主要是兩條:其一是倭寇中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因此他們或說倭寇的主體歸根到底是中國人,或者說構成倭寇的主體,體現倭寇運動本質的,是佔倭寇總數十分之八九的假倭,即偽裝成真倭的中國東南沿海特別是浙閩漳潮等地區違禁出海從事貿易的人民,有的甚至說就是只佔十分之三的真倭,實際上也是由中國人僱募而來的。其一是倭寇的頭子是中國人。
  • 抗倭抗日: 刀光炮火裡的中韓關羽崇拜
    比如,唐代乃至中國詩歌史上絕對的天皇巨星李白,那副睥睨仙人睥睨古人天上地下惟我獨尊的強大無敵的氣場,一個不能忽視的成因就是,李白是真的就認為自己是仙人下凡,當時的一些人也這麼看。  而前面說過,關羽原為歷史上號稱萬人之敵的勇將,軍人崇信關羽,早在大明開國前就已成悠久傳統。
  • 「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一代抗倭名臣胡宗憲傳奇的一生
    做為前線戰場,蒙古騎兵經常燒殺搶掠,百姓家破人亡,血肉橫飛;在生死懸於一線的戰場,胡宗憲終於懂得了戰爭的法則,他了解了戰爭的殘酷。正是在這個地方,那個曾經喋喋不休、滿口聖人之言的書呆子,已然變成了一個沉默寡言的實用主義者,而這段經歷最終成就了他。由於他在邊關表現良好,胡宗憲奉調前往浙江,擔任浙江巡按,正式開啟了他的抗倭之路。
  • 萬曆朝鮮戰爭:四百年前的中日鏖戰(壬辰倭亂)
    侵朝日軍指揮官及各軍人數(資料來源:《萬曆東徵》) 「壬辰倭亂」 1592年是壬辰年,因此朝鮮及韓國稱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這次戰爭為「壬辰倭亂出兵鴨綠江 在壬辰倭亂之前,明神宗就不斷接到日本入侵朝鮮的奏章,但朝鮮勾結日本共同作亂的謠言四起,明廷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急需摸清事情的真相。而每次朝鮮的使臣到了京城,通常是一把鼻涕一把淚的一邊痛訴日本的侵略行徑,一邊哭訴朝鮮面臨的危急局面,懇求明廷早日出兵,助朝鮮復國。
  • 中日之間歷史上的三次大戰,結果只有清朝丟人
    西元663年,也就是在我們中國的唐高宗龍朔三年的時候,大唐王朝為了援助朝鮮(當時叫新羅),與日本(當時叫倭奴國)展開了白江口之戰。唐倭白江口之戰當時倭奴軍有42000人,戰船1000多艘,而我們唐朝軍隊只有17000人,戰船170艘,但唐軍的戰船都是更先進的戰艦,倭奴軍的都是很落後的船隻,結果唐軍把倭奴軍打得全軍覆沒
  • 日本劍聖都是槍劍雙修,為何明代軍隊抗倭,只提倭刀不提倭槍?
    但是在明代抗倭的戰鬥中,戚繼光評論倭寇的倭刀:「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喜躍,一併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但是卻絲毫沒有提倭槍。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倭寇不用長槍嗎?
  • 援朝戰爭:朝鮮弓箭強,日本火繩槍強,大明則這個東西最強!
    我們可以把四百多年前的萬曆援朝戰爭,看做一個東亞三國武器博覽會。朝鮮、日本、明朝各有所長。
  • 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抗倭名將胡宗憲何以落得自殺的下場?
    戚繼光能在剿倭戰爭中發揮巨大作用的原因就是,他「攀」上了一棵嚴黨大樹,嚴黨中的實幹家、江南地區最高軍事指揮胡宗憲。胡宗憲和只會斂財、欺上瞞下的一般嚴黨不同,他公私分明,對社稷有利之事,他會義無反顧的去做,可見胡宗憲雖然依附嚴黨,卻是心繫天下。從某些層面來說,正是胡宗憲成就了戚繼光。
  • 抗倭名將陳璘紀錄片《鐵血龍崖》今晚首播!
    抗倭名將陳璘紀錄片《鐵血龍崖》劇照 雲浮廣播電視臺、雲安區委宣傳部聯合攝製的長篇歷史紀錄片《鐵血龍崖》,將於 攝製組遠赴韓國取景拍攝 紀錄片《鐵血龍崖》沿著陳璘的戰鬥足跡,先後赴韓國、貴州及省內多地拍攝,歷經近3年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