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劍聖都是槍劍雙修,為何明代軍隊抗倭,只提倭刀不提倭槍?

2020-12-10 騰訊網

編者按:老話說: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而長槍作為長度最長的兵器也一直被稱為百兵之王,刀劍與長槍相比也是公認的難以抗衡。但是在明代抗倭的戰鬥中,戚繼光評論倭寇的倭刀:「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喜躍,一併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但是卻絲毫沒有提倭槍。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倭寇不用長槍嗎?

上圖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抗倭圖卷》的局部,可以看到倭寇並非只有長刀,一樣也使用長槍與明軍作戰。就算是日本的那些著名的劍聖,比如天真正傳香取神道流的宗家,被封為劍聖的冢原卜傳,在繼承流道之前是武士,也是擅使長槍,現今的香取神道流之中槍術也是不傳之秘。而另一位被授予「天下第一」的劍聖稱號的上泉信綱,在《渋川流柔道大成錄》中曾提到上泉信綱乃是劍槍二道之達人。長野業政亦曾授予過上泉秀綱「上野國一本槍」的感狀。所以即便是以刀法聞名的日本劍聖上戰場也一樣拿長槍作為主武器。那麼為什麼明軍根本沒有提到過倭槍的厲害,卻總是強調倭刀很厲害呢?明明倭刀面對長槍其實比較吃虧才對。

▲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青銅槍矛頭

日本廣泛應用長槍的時間其實比較晚,這得從元朝東徵日本,當時相當一部分元朝士兵登陸日本後與日本武士們作戰,只有薙刀和太刀這些刀類兵器的日本人吃了大虧,只是因為颱風和缺乏補給最終元朝東徵失敗,但是卻讓日本開始學習使用長槍。等到長槍在日本被廣泛使用的時候已經到了明代了。也就是說明代倭寇其實只是才開始廣泛使用長槍,而我國成建制使用槍矛的時間,就算石器時代不算在內,從青銅槍矛開始算也已經早了日本2、3千年了。

日本的長槍雖然從中國學習而來,但是很神奇的依然走著中國從青銅時代長槍的發展模式,最為流行的是長刃鋌裝內插結構的長槍,這種東西在中國先秦時期一度非常流行,當時在中國被稱為鈹。

▲秦代青銅鈹

不過鈹這種東西在漢代進入鐵器時代以後就迅速被淘汰了,因為披甲率的上升,這種長刃更多用於劈砍的長槍類武器吃不開了。在青銅時代因為青銅太重也太脆,盔甲主要是皮甲,皮料畢竟難以廣泛大批量獲得。所以披甲率較低,對於無甲對手來說這種可以劈砍的長槍類武器還是比較好用的,而到了漢代冶鐵技術上去了,更方便批量製作的鐵甲拉高了披甲率,於是這種又廢料又因為重心太靠前做不了太長的鈹迅速被淘汰。而一千多年後在日本又開始流行起來,這大約也是因為日本普通足輕的披甲率不高,所以更適合用這種更利於劈砍的長槍。

▲日本長槍槍頭

雖然日本也有小型銎裝套筒結構的素槍,但是根本不受重視,沒有發展出很成熟的使用技術。而明代已經強調「槍頭不過兩」的小槍頭,因為夠輕,杆子可以做的更長,集團列陣使用的技術非常成熟完備。所以日本倭寇在和明軍對抗時,笨重的日本長槍和不成熟的長槍對戰技術根本無法抗衡明軍的長槍陣,明軍可以很驕傲的說玩自己長槍是日本人的祖宗。更不用說倭寇根本不是正規軍,只不過是戰敗的流浪武士和海盜組成的強盜組織,根本沒有玩長槍陣集團作戰的能力。在面對中國長槍陣時,倭寇如果也用長槍是很難在正面作戰中取勝的。

《明實錄》記載嘉靖三十三年:「倭寇自嘉興還屯採淘港、柘林諸處,進薄嘉定。會募兵,參將李逢時、許國以山東民槍手六千人至,與賊遇於新涇橋。逢時率麾下先進,敗之。賊退據羅店,官軍追及之,斬八十餘人。」在面對中國民兵槍手,倭寇也一樣連敗兩陣。但是再好的武器也得看誰用,嘉靖年間南方的明軍軍備廢弛,明代是軍戶制,軍戶這個身份是永久的、世襲的,後代子孫都只能幹這一行。每戶出一男丁當兵,稱為旗軍。旗軍需要做的是操練守衛以及屯田種地。如果一個軍戶的家裡沒有成年男丁的話,那就必須選一個未成年幼兒成為「幼丁」,等到成年後就去當兵。而且出徵時軍戶的軍裝路費都是自備的。軍戶耕種的軍田在三頃以內者免雜役,三頃以上的必須與民戶一起承擔雜役。不僅於此,屯田軍戶還要納稅。早期每畝地要交稅1鬥,後來加稅到每畝2.4鬥。而且衛所長官侵吞土地,私自加稅,剋扣月糧的行為愈演愈烈。衛所軍戶淪為農奴,戰鬥力自然是上不去了。這也是明後期家丁私兵成為主流的原因。

相比需要列陣施展的長槍來說,倭寇作為流竄的匪徒,沒有條件進行軍團作戰的訓練,這種情況下就只能靠個人武力來作戰了。當時的日本比較流行野太刀,這種超長雙手刀甚至一度成為武士們炫耀武力的工具,甭管武藝怎麼樣,扛著一把超長大刀看起來就很厲害的樣子,唬人的效果一流。這也是戚繼光所說的:「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看對方明晃晃的長刀,缺乏作戰經驗的新兵就已經害怕了。而很多浪人和流浪武士也有戰場作戰經驗,個人武力要遠遠超過承平已久的明帝國南方衛所士兵。

另一方面因為雙手刀造價高,但是對抗長杆武器比較吃虧,同時對抗單刀盾牌也比較吃虧,雙手拿刀也缺乏對抗遠程武器的能力。雙手刀的性價比較低,所以明軍並不使用雙手刀,這也導致了明軍缺乏對抗雙手刀的經驗。所以當戰鬥經驗比較豐富的那些流浪武士拿野太刀衝陣時,往往能出其不意的近身,讓承平太久的普通明軍士兵驚慌失措,導致陣型被衝散。

長槍只要一旦被對方近身就很難翻盤,雖然正常情況下受過正經訓練的長槍手是很難被敵人近身的,如何防止敵人近身這是所有長槍手必練的內容。但是由於軍備廢弛,普通的軍戶甚至可能根本沒受過訓練或是只受過一點簡單的訓練,這種情況下就很容易被戰鬥經驗豐富的倭寇近身。於是就變成戚繼光所說的「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

筆者和小夥伴打兵器對抗時,因為小夥伴長槍技法訓練時間較短,我還是能夠比較容易的抓到破綻近身。即便是穿著護具使用安全武器,並不會受傷的情況下,小夥伴一旦發現自己要被近身都會慌神,因為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就會本能轉身逃竄。更不用說明代軍備廢弛的那些軍戶了。但是正規訓練的正規軍就可以用各種兵器進行配合作戰,只要不害怕正確應對,雙手長刀其實並無優勢,所以戚繼光可以打出己方傷亡個位數這種驚人的戰損比。這也是為什麼戚繼光誇了一通倭寇的長刀,卻並不給肉搏部隊配備,僅僅配發給鳥銃手作為防身的副武器使用。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連戚繼光都嘆氣,明刀真不如日本刀?收藏者眼中明代中日刀劍比拼
    編者按:在冷兵器研究所的《武士刀明明是刀,日本人為何非說是劍?收藏者眼中的中日刀劍比拼》文章發表後,有讀者留言,提到了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天工開物》。而其實,這本書還正式介紹了明朝人所接觸到的日本刀。那麼作為飽受倭寇所擾的明朝人眼中的日本刀什麼樣呢?
  • 樂麒說歷史 明倭戰爭3 抗倭援朝
    這個難度有點大,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別說四個月,四個星期全羅道估計都撐不住,朝鮮國王本人都渡過鴨綠江,跑到遼東來避難了。難不成要萬曆皇帝和豐臣秀吉說:「你等我四個月,等我把人湊齊,槍擦亮了再和你打?」沈大混混傲慢的把手一擺,「天朝百萬雄兵不日便到,丞相無需驚慌……」然後他就進入了小西行長的營帳,話說日本人估計是三國演義看多了,上來還搞了個刀槍劍林的儀式。即,將刀懸空中,槍衝沈惟敬胸口形成一條甬道。
  • 有人說中國武術不傳統?雙手刀劍技術是日本刀法,連抗戰大刀也是
    所以在中國不存在拿更貴的武器顯示自己財力和階級的成分,這就導致了在中國古代更加追求實用性,雙手刀劍這種性價比較低的武器在中國相當的冷門。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雙手刀的刀譜是明代的,主要是在抗倭戰爭中學習改進的日本野太刀技術。其中包括戚繼光記載的《辛酉刀法》、程宗猷的《單刀法選》、吳殳的《單刀圖說》,尤其是戚繼光的《辛酉刀法》說明了這是在抗倭戰場上倭寇屍體中繳獲的日本刀譜。
  • 明代東南沿海抗倭鬥爭的第二戰場和民間主力 ——長泰民眾抗倭鬥爭的典型性及其時代意義
    (五)「四出」高安奇兵(六)抗倭英烈傳三、長泰民眾抗倭鬥爭歷歷在目卻又為何鮮被論及(一)史跡尚存論者無視(二)真倭假倭皆是罪惡朱元璋還連續派使者到日本,以恢復兩國關係,更重要的是為了消弭倭患。但由於日本處於分裂對抗狀態,幾次派使都毫無結果,倭寇侵擾日漸繁複。北起山東,南到福建,到處受到劫掠。洪武二十五年(1392),北朝統一日本。南朝的武士、失意政客和浪人失去了依託,於是流落海上,盤踞海島,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不時侵擾中國沿海,造成洪武末年日漸熾盛的倭患。正統以後,隨著明朝政治腐敗,海防鬆弛,倭寇氣焰便日益囂張。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這場歷時7年的戰爭,參戰三國的叫法各不相同,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我們更熟悉歷史書上的名字:東徵御倭援朝,或者說抗倭援朝。 這場戰爭以平壤戰役為轉折點,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 明代從日本進口又仿倭寇造刀,戚家刀也是屬於仿倭刀嗎?
    刀一直作為明代步兵和騎兵的主要格鬥短兵器,形制多樣,其來源有三:一為宋代遺留;二為明代自製;三為日本輸入之倭刀。 據載:明太祖洪武十三年置軍器庫,專典應用軍器,其中「有摩挲刀、腰刀、滾刀、倭滾刀、米昔刀、黃蓮刀、開腦大刀、大樣摩挲刀、馬刀等。」永樂元年,腰刀靶通用斜皮為飾。明代後期,腰刀大量使用,成為軍隊的制式武器。腰刀二字也成為專屬名詞,多指軍用短柄單手彎刀。 腰刀有三種形制:其一傳承宋手刀,其二改良元彎刀,其三仿製日本刀。
  • 都知道武士刀,可你知道日本劍嗎?
    書中敘述三國時日本邪馬臺國同曹魏之間的交往。據《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載,日本邪馬國的女王卑彌呼,曾於魏明帝曹睿景初二年(238 年)六月,派大夫難升米等來中國通好。魏明帝盛情接待這些友好使者,多次來往,在魏國每一次饋贈日本的禮物中,也總是有刀。證明到三國時代,中國製作的刀仍然受到日本的珍視。
  • 決鬥用火槍,日本劍聖不講武德「只狼」
    遊戲中,當玩家被遊戲中的BOSS「劍聖」葦名一心用火槍擊敗後,「劍聖」葦名一心就會很裝X地教會你這句話猶豫就會敗北這是劍聖嗎,這分明就是不講武德,然而實際上不講武德的點並不只是如此,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劍聖」葦名一心的「無敵劍法」第一式,正義地戳腳背
  • LOL:拿的明明是刀,卻偏偏叫作劍聖,無極劍聖真的是翻譯錯誤?
    刀和劍究竟有什麼區別?查看古代兵器譜,發現區別刀和劍無非一個定義:單刃為刀,雙刃為劍。然而當第一次未接觸LOL看朋友打時,聽到他喊「劍聖」兩字,我卻將肥碩的蓋倫當成了「劍聖」。星戰、御劍等等皮膚尚且不談,單單看劍聖的原畫,很明顯,劍聖手上拿的是一把環刀。拿的明明是刀,卻偏偏叫做劍聖,中間有什麼貓膩?
  • 中華自有絕刃在,刀橫沙場兩千年!
    皇甫江曾經在日本大阪四天王寺內瞻仰過聖德太子(公元574年-622年)所佩帶的「丙子椒林」劍和七星劍,以及收藏在奈良正倉院內聖武大皇(公元701年-756年)的太刀水龍劍。它們雖然叫「劍」,其實卻是單面有刃的「刀」。它們在日本世代被當做「國寶」,保存極為完美。
  • 苗刀真的是由日本刀演變而來,它和抗倭利器戚家刀有何淵源?
    其刀身修長形似禾苗 所以被稱為苗刀。所以明代時打擊倭寇(官修《明史·日本傳》裡說:「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嘉靖實錄》裡也說:「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日本刀殺傷力巨大非一般兵器所能抵擋。戚繼光以日本刀改進成戚家刀,大破倭寇。
  • 龍泉寶劍 | 中華自有絕刃在,刀橫沙場兩千年!
    皇甫江曾經在日本大阪四天王寺內瞻仰過聖德太子(公元574年-622年)所佩帶的「丙子椒林」劍和七星劍,以及收藏在奈良正倉院內聖武大皇(公元701年-756年)的太刀水龍劍。它們雖然叫「劍」,其實卻是單面有刃的「刀」。它們在日本世代被當做「國寶」,保存極為完美。
  • 中華苗刀,日本刀的剋星
    倭人受蒙古鐵騎影響將唐大刀製成弧形也是要把其運用到騎兵上。至於中國,恐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騎戰都是靠關刀和槍矛之類的長兵器吧。   明朝倭寇擾華時這種刀形也確實讓已然開始衰落的明軍吃了大苦頭。不過後來戚大將軍想出了辦法——將唐大刀(其時稱苗刀,以其刀身修長)帶回軍中,結果大破倭寇。
  • 虎蹲炮:明朝國產的抗倭利器
    明朝中葉日本正處於戰國時期,戰國時代戰敗的武士浪人勾結中國海盜入寇中國。明代繁華的東南地區一時倭患嚴重、戰火紛飛。面對全新的敵人明軍措手不及,連戰連敗。入侵的倭寇往往有極強的戰鬥力,單兵素質領先明軍,武器裝備也不比明軍落後。
  • 刺激日本寶藏院流槍術誕生?豬八戒的武器,原型竟是抗倭神器
    在真實的歷史中,钂又名钂耙,由長槍演化而來,在明後期的抗倭戰爭中大放異彩。那麼,這種武器,到底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呢?冷兵器研究所之前曾有文章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吳承恩之所以設定豬八戒使用九齒釘耙,正與钂耙在明後期對倭戰績有關,暗含降妖伏魔之意。可以確定的是,抗倭戰爭確實對豬八戒的形象造成一些影響。
  • 明代倭寇使用的長倭刀,有何獨特之處?為何能把明朝將士打的措手不及?
    從明代人的著作中我們看到,當明代中葉,日本海盜對我國沿海地區大規模的侵擾中,日本刀作為倭寇最主要的戰鬥手段,曾對中國軍民造成很大威脅。
  • 《只狼》劍聖一心的原型巖明均的獨特歷史微觀「雪之崖.劍之舞」
    《只狼》有無數劍戟交鋒、令人心潮激昂的時刻;一如宮崎英高(1974-)歷來動作冒險類型作品的「優良」傳統,這其中又以高強度的Boss戰為極致。特別是前葦名國主、素有「劍聖」異名的葦名一心,作為壓卷最終橫阻在玩家面前的高牆,其遠遠強過尋常劍豪之上的超人武藝,和仿佛斷然看破一切的氣魄,都無愧於劍聖封號,令人印象深刻。
  • 世界著名的十大名刀,個個精美絕倫
    不過隨著烏茲鐵礦的開採枯竭,大馬士革刀只剩下一個名動寰宇的傳說。二、優美鋒利的武士刀說到日本這個民族,雖然跟中華民族有著深仇大恨,但還是不得不佩服人家善於學習和精益求精的民族精神。真正的唐刀工藝使得唐刀的成本太過昂貴,所以在中國歷史上,也就只有唐代才用的起這樣精良的兵器,有許多當時的名人,都只為弄一把上乘精良的唐刀而下盡血本。但是到唐代之後,中國的唐刀鍛造技藝逐漸失傳,就算以現代工藝,也無法複製一件真正的唐刀了,而且因為太昂貴,加之官府的規定不允許將唐刀帶進墳墓,以致現在在國內都見不到一把真正的唐刀了。這不得不說是一件令國人非常遺憾的事。
  • 明朝人是如何看待日本武士刀的
    這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寫的「日本刀歌」,歐陽修偶得一把日本刀,對其讚嘆無比,乃賦詩一首。日本武士刀號稱「世界三大名刀」之一,冷豔奪目,寒氣逼人,是能「切玉如割泥」的「昆吾之劍」。製作臻精,享譽天下,被宋朝人視為稀世珍寶,「太刀十把,則可自宋人易六七千匹之物」。但是,到了近代,日本刀在中國人眼裡又有另一番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