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本號*
王宮已逝瓦礫珍存
中山四路一帶,是秦任囂所建番禺城,廣州建城之始,各朝代的廣州都城相繼以此為原點發揚光大。趙佗在番禺兩山懷抱中建南越宮苑,宮殿仿漢皇宮而建。番山多木棉,禺山多松柏,番山後還有層疊的山巒,南面一片茫茫珠水接伶仃洋,山是番禺城的皇冠,水是玉帶。公元前111年,南越都城被攻入城的漢軍大火燒成灰燼。
萬歲瓦當
南越國空心磚熊飾
南漢王在南越宮苑廢址上建築王宮,悉取南海珍寶,以為玉堂珠殿。這一片南漢最大的宮殿群,宮殿多達45所,此宮是劉王接待使節的要殿,恐也無多少日子安待期中,城內行宮遍布,劉王多的是縱情玩樂之所。宋滅南漢,劉鋹火燒府宇,宮殿又一次灰飛煙滅。
南漢黃釉鴟吻建築構件,雖然鴟首已殘,魚身、鳥羽、鳳尾、龍爪通體黃釉,光彩奪目
陶鳩建築構件,我國漢代對70歲以上老人授予拄杖,拄杖上端用鳩鳥裝飾,象徵老人飲食如鳩,咽而不噎之意
瓊樓玉宇已逝,各個朝代重要的府衙要署相繼建於泮宮舊地之上:秦漢時期的南海郡治、隋代廣州刺史署、唐代嶺南道署、宋代經略安撫使司署、元代廣東省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明清時期的廣東行中書省和廣東承宣布政使司署,清鹹豐年的法國領事館。
20世紀30年代,宮苑舊址建起永漢公園,是廣州最早的動物公園。抗戰期間,變成日軍「神社」。抗戰勝利後,改為漢民公園,藥洲著名的「藥洲」石、中華路(今解放路)兩座建於明代的四牌樓牌坊,都曾置於公園內。1955年,正式改名廣州動物園。
20世紀30年代永漢公園大門
永漢公園裡的動物棚
40年代的漢民公園
明洪武三年,宮署舊地旁建起城隍廟,雍正年間,升格為廣東都城隍廟,為明清時嶺南最大之城隍廟。城隍廟是地方官祈晴祭祀之所,香火無虛日,二月二日土地會最盛。七月二十四都城隍誕,相傳是日築城之始。清末民初,城隍廟周圍還有關帝廟、祀孫思邈的藥王廟、祀廣東總督石琳的大司馬祠。
廣東都城隍廟
土地誕,光緒三十三年(1907)時事畫報
廣州城隍廟經修復後光彩重現,小小的城隍廟,囊括了「三雕二塑一彩」嶺南建築傳統工藝
6米長的高棉花梨木雕貢案後,三城隍端坐
城隍廟內的金漆木雕
簷上宿草自春菲
城隍廟後的這一片街巷,名聚星裡凌霄裡登雲裡梯雲裡朝天坊。星雲蒼穹,一色雲天相接的街名,似在敘述著南越王國天高任鳥飛,舉杯邀明月的往事。歲月蒼老,王宮盡毀,殘垣瓦礫在千百年的覆蓋下。宮址後一片市井巷陌縱橫,那段傷逝,卻在時光的流淌中淡如青煙。
朝天坊
梯雲裡
聯珠坊
斷片,殘垣。
從街巷深處望城隍廟屋頂
小巷裡,腳步聲近了又遠,光陰便在這人來人往中生動起來。這樣的,忙碌的時光匆匆流走,回頭卻是——驚鴻一瞥,浮生若夢。
聚星裡
人文薈萃草木森森
宋淳祐元年(1241),知縣諸葛鈺在城東南五裡建縣學,經略使方大琮築浴沂亭而被毀,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番禺學宮秉承著中國儒家祭廟與官學合一的功能,是番禺縣最高官辦學府,士子們通過考試取得生員資格才能入讀。學宮內又分設文武生員,番禺學宮內建有射圃等習騎場地。學宮的學生,有機會通過貢舉成為「貢生」,直接升入京師國子監。
清代的番禺學宮
廢除科舉後,學宮先後改為中學、兵營、後防醫院。1926年5月,東皋大道的農民運動講習所遷到番禺學宮,舉辦第六期培訓班。1953年,番禺學宮舊址闢為紀念館,幸有農講所護身,番禺學宮故跡得以保存,是廣州唯一保存下來的學宮和孔廟建築。與農講所紅牆之隔,是建於1982年的廣州圖書館,圖書館的前身原是建於1969年的農講所輔助陳列館,現已改作廣州市少年兒童圖書館。
番禺私立中學,校址及今農講所、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地
20世紀50年代番禹學宮改名農講所
陽春三月,明倫堂前的簕杜鵑開得如火如荼
屋頂上的鰲魚雕飾象徵準發科名、獨佔鰲頭
紅棉爬上了雕龍畫鳳的屋脊
從大成殿望大成門
大成殿是學宮中建築等級最高的,紅牆黃瓦,享皇家禮遇
雕刻精細的磚雕
文德路小學一年級新生在番禺學宮舉行開筆禮。同學們列隊走過狀元橋,念誦《弟子規》繞泮池一周
清時聚星裡仍是小山崗,乾隆狀元莊有恭倚小山而居。今凌霄裡往聚星裡而行,有一面何氏書室的門額,是後來莊氏轉予何氏的府第。嘉慶年,莊公在府內溫莊亭施教;光緒年,康有為梁啓超在長興裡邱氏書室開辦長興學舍,培養戊戌變法的骨幹。從今天的地圖來看,兩址僅夾著一條中山四路。
凌霄裡
凌霄裡往聚星裡方向要上一個小斜坡,是舊時的山勢使然
康有為祖屋在大塘街「雲衢書室」
1891年,康有為在長興裡邱氏書室開設長興學舍,次年遷往衛邊街鄺氏宗祠,1893年遷入廣府學宮仰高祠,人們把三址統稱為「萬木草堂」
今日的萬木草堂生氣盎然
宋時這一段尚不成陸,從今小北路經倉邊路方向流過來的文溪靜靜流淌。天空高遠,星河璀璨,閃耀星光的文溪河,兩行岸堤芙蓉點翠,隱隱飄來夏花暗香,盞盞燈影明滅,孜孜挑燈夜讀,李公故居在水一方,小溪潺潺恰如李公文思泉源。南宋李昂英,廣東歷史上第一位探花,李公師從崔與之,棄官隱居文溪著書講學。
等到風景都看透,也許你會陪我看溪水長流,溪水卻乾涸,說好的天長地久呢?
李家巷
中山四路長塘街、李家巷一帶是李昂英故址,內有一橫巷名仰賢裡,賢估計是指李公,或指廣府學宮內祈拜的聖賢
李公在今長塘街與中山四路交界處建起文溪橋,利百姓渡水之便,明末溪河淤塞成塘,故此地有名大塘街長塘街。
今中山四路一帶曾經小橋流水夢芳菲
古時長塘街口曾建有文溪橋,與賢思街相交處西側建有文廟
雖然文溪自此消失,在崇八股的光緒年,這裡卻輕輕地流淌著一股新文化覺醒的清流。南有廣府學宮,往東番禺學宮,時空交錯,鬱蔥佳氣,文氣斐然。
惠愛老街遍布古蹟
中山四五六路相連,古稱惠愛坊惠愛街,民國建成路後改稱惠愛路,後改名中山路,中山四路即惠愛東路,中山五路即惠愛中路,中山六路即惠愛西路。由西往東,今中山六路至中山四路,即舊時正西門的惠愛首約到正東門的惠愛十約。
惠愛路
中山四路
惠愛十約,東門下,明時廣州左衛指揮署,清初兩王入粵時改為備調軍裝公所。同冶年間,此地改為皇華館,是明清鄉試考官下榻之所,相去不遠的今廣東省實驗中學後的地塊是古時貢院之地。皇華館所在地後來建成惠愛堂,之後被拆去建成高樓。
大東門附近的城牆
中山路與越秀路交界為大東門所在地
大東門下一座古老的東平大押遺世孤立,俯視著腳下滾滾車流。廣州以舊城門命名的地名只兩處,正西門的西門口和正東門的大東門,不作路名,但公交車站均以此名代之,正東門宋時名有別,稱震東門。
明信片 城東當鋪街
東平大押
東平大押西側,有建於清末的廣東省實驗中學。90年代初期建地鐵一號線,中山四路沿線店鋪拆遷,「省實」旁的商鋪也一併拆除。直到1998年,「省實」旁的地鐵上蓋建成東興順購物中心,東興順酒家杯酒勸辭,好不熱鬧。
東興順購物中心
2013年,承載著14年老廣回憶的「東興順」及後側的菜市場遭拆除,街坊們依依懷舊,買碗紀念。2015年11月,這片工地上發現五代南漢建築基址,揭露出36個磉礅支撐的大殿,可能是宮殿或寺廟。
惠愛九約,元明康熙年番禺縣署舊地,番禺縣署衙佔地寬廣,約在今德政北路南,標著禺西路禺東路的皆是舊日署址。乾隆年間,此地建有開越大夫祠,祀勸說趙佗歸漢的陸賈,址約在今榨粉街街口。
1927年,惠愛東路番禺縣立師範學校改建的私立廣州大學,1930年後在漢民路和文德路分別建校舍
秉政街,得名於此地東漢的秉政祠,祀秉公廉潔的張買父子。乾隆年間,秉政街建有祀上蔡侯曹印的曹先賢祠
百歲坊,因乾隆年99歲中生員的百歲老人黃健寒得名,其孫黃天球亦80高壽
惠愛八約,宋時17城門之行春門舊址,在今長塘街口與中山四路交界處,城門往南而開,「穴城而達諸海,古東澳也」。東澳碼頭邊多鹽倉,故此地街巷多倉字,如倉邊路舊倉巷。
2007年,中山四路長塘街一工地上,考古人員首次發現了一段長達3.6米的南漢城牆
19世紀的廣州水城
大塘街西側挖掘出來的河堤和臨河木構建築
惠愛七約,開篇有述,南越南漢宮苑舊址、城隍廟。
惠愛七約石大司馬祠為僧人佔踞,易名廣福祥林,遭縣衙幹究,光緒三十二年(1906)《賞奇畫報》
19世紀五十年代,城隍廟關門,廟址被廣州試驗儀器廠使用
中山四路舊惠愛七約路段
麟趾巷,取名於麟趾呈祥,平民偶像向秀麗曾居於此街
長興裡
粵味雜陳老廣情結
清末民初,城隍廟前街魚龍混雜,各式補鞋檔、小食檔、舊書攤、理髮檔、古董玩具檔、佔卜檔等小販攤檔多達一百幾十檔,市井百態盡收其中。直到民國新政府重整城隍廟周邊社會秩序,「走鬼」們方曲終散場,城隍廟也改為國貨市場。
清末民初廣州街頭小販、佔卜算命、街頭雜耍,城隍廟前諸如此類民間百態
街道秩序規整了,卻控制不了老街的人氣旺盛不歇。民國年間,惠愛東路印刷業裝裱業鏡器業釀酒業菸絲製作業百業興隆,創辦於民國的惠愛東路嘉頓餅乾廠、成昌酒廠有一定規模。連現在的居民區大塘街、秉政街、長塘街、麟趾巷都儘是各式旅店商鋪。
1921年商辦長途搭汽車,廣州最早的汽車停在大新公司以東,約在今中山四路李佔記騎樓附近
民國惠愛東路
民國時,廣州兄弟圖書公司位於今中山四路328號房子西面部份
民國後期,這條老街逐步發展成為商肆為主的騎樓店鋪,一溜的金鋪銀號、百貨店、藥店、書店、糖煙商店。始建於明萬曆年的致美齋醬園和清光緒年的滄洲棧腊味,在惠愛路上香飄飄兮客盈盈。茶樓、甜品店、齋菜館、外江菜館林立,福來居、雲來閣、冠東、利南、妙奇香等茶樓遠近聞名。
利南茶樓
20世紀20年代惠愛路中央影畫院
創於1903年滄洲棧腊味,店址原在惠愛中路後來中山四路大學鞋店附近一條小巷內,1928年遷往惠愛中路
廣州淪陷(1938年)時的惠愛東路
改革開放前後,人們物質生活剛剛復甦,逛中山四路置物拍照下館子看電影,甚至是小朋友去一回兒童公園,都是多麼難忘的往事。一年裡,可能就在節日或大日子裡去那麼一兩次。
20世紀70年代初廣州兒童公園
20世紀80年代廣州兒童公園正門
舊時兒童公園正門旁是豔芳照相館,從「豔芳」到「雄志」,以前人們拍證件相全家福是很有儀式感的事情,能拍好黑白照片的攝影師不多。後來都降低要求了,將就在路口小相店用自動相機拍方便快捷,何必一定要到名店。大家都很忙,快餐文化卷土而來,如進駐「豔芳」舊址的表叔茶餐廳。大學鞋店走了,妙奇香酒家、東江飯店也相繼消逝,「奇香豆豉雞」「東江鹽焗雞」成為老一代廣州人舌尖上的記憶。
舊時兒童公園正門旁是豔芳照相館,現在是南越南漢宮苑舊址博物館和表哥茶餐廳
幾度風雲幾度春秋,中山四路的變化確實很大。老店還是在的,李佔記鐘錶店,大躍進時期,廣州生產的第一隻手錶在此誕生。難得的是,這間建於19世紀末的老店在中山四路的幾度變遷中靜靜地守候著。
李佔記鐘錶店
2011年 9月,「致美齋」在中山四路原址復業,復業當天市民在門前排隊打醬油,久違的醬香魔力依舊。失而復得卻也三分熱度,不復當年盛況,生活習慣改變了,難復當年。
復業後的致美齋
20世紀90年代致美齋
過去已過已飄去,流逝片段總念記。
~~
小編整理了一下20世紀70-90年代中山四路的門牌號,按著順序排列,是否能重拾你我那段中山四路騎樓下的依稀記憶?遺漏之處,請讀者們在文末留言補充。
中山四路34號惠愛堂,1930年由叢桂新街的沙基堂遷入,改名惠愛堂
中山四路42號農民運動講習所,前身是番禺學宮;相鄰的是廣州圖書館
1982年,廣州圖書館以「星火燎原館」為館舍建館
中山四路170號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前身是開越中學。
中山四路178-184號新以泰體育用品商店,前身是創於鹹豐年的新以泰文房四寶店,1946年開始轉營體育用品。每當五星紅旗在國際賽場上冉冉升起,總教人熱血沸騰。「新以泰」還曾代售體育比賽門票,還記得年少時在「新以泰」搶購大熱的雙魚牌桌球,新華牌足球嗎?
1995年的「新以泰」
如今的「新以泰」已變成一座「新以泰」命名的大樓,進駐了各類培訓補習機構
中山四路189號陸羽茶莊,前身是創辦於20世紀40年代的陸羽軒茶莊。
中山四路225號「致美齋」,前身是創辦於清末的致美齋醬園,文革期間,「致美齋」招牌被認為是「四舊」,曾改名「永為民」。
1996年的「致美齋」
中山四路城隍廟東側中山五路百貨商店,1985年,中山五路4號的中山五路百貨商店被鑑定為危樓,臨遷至中山四路紅旗劇場舊址營業,紅旗劇場前身是建於清時的東樂戲院,因而有一段時間,中山四路高掛著中山五路百貨商店的牌子。1989年中山五路新大新百貨大樓重建後復遷回原址。
中山四路309號妙奇香酒家,前身是創辦於光緒年的妙奇香飯店,毛澤東柳亞子曾在此「飲茶粵海未能忘」。
1998年的妙奇香酒家
中山四路334號廣州兒童公園,1958年6月1日,廣州兒童公園建成,小小的公園,設施簡單,卻放飛著幾代人的歡樂童年。
20世紀80年代廣州兒童公園
中山四路336號豔芳/雄志照相館,創於1912年的豔芳照相館在惠愛中路(今中山五路)開業,後移於中山四路廣州市兒童公園正門側。
雄志攝影店兒童攝影室,「雄志」是「豔芳」屬下五個基層店之一
中山四路337號東江飯店。原設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內的寧昌飯店,1946年由國民黨要員創辦,1956年遷往中山四路,改名東江飯店。
中山四路338-342號稻香村糖菸酒商店。20世紀七八十年代市內有不少糖菸酒商店,稻香村比較有名,和其他糖菸酒商店不同的是店內多江浙土特產,二樓是江浙菜館。
20世紀80年代中山四路
中山四路344-348號李佔記鐘錶店,始建於1915年,是廣州最古老的鐘表店之一,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
1996年李佔記
中山四路361-369號大學鞋店,創辦於民國的老字號鞋店,鞋類品種齊全,有市內首創的訂製大碼鞋服務。
1994年的大學鞋業公司
end
若走心,點個讚唄~~
~~以小古典的心情讀廣州~~
長按或掃下方二維碼關注本號
往期文章回顧,點擊圖片下方藍字進入↓
巷陌|德政中路
巷陌|一德路
巷陌︱回龍路
~關於老廣州的城事,歡迎有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