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孔子曾對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可見詩經在春秋乃至於後世,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走進詩經的世界裡,我們看到了先民百姓的喜怒哀樂,我們感受到了歷史的脈搏跳動,顫顫而潺潺,是不息的生命力在表達。
手捧詩經,便會讓人情不能自已,手不釋卷,樂此不疲。詩經中有很多愛情經典的詩句,流傳至今。比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再比如「既見君子,云何不喜?」比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等等詩句,給人描繪了一幅又一幅唯美的愛情畫卷。
詩經鄭風裡有一首詩,描寫了一對處在熱戀中的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往來。刻畫傳神,尤其寫盡了女孩子的心思,這在後來看來都是極不可能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詩經《國風·鄭風·子衿》
這是一個女子,心裡生著怨氣呢。看她美麗嬌好的樣子,是一個絕代佳人,情思綿長,意味深遠。仿佛是一聲嘆息。女子仿佛看到了男子穿著青衣的樣子,站在那裡,你可知道我的內心?我在這裡想你。可能是兩個人鬧矛盾吧,縱我不往,你為什麼不向我傳遞一下音訊呢?一個縱字,一個寧字,活脫脫寫出了女子的情緒,是不舒服的,是有氣忿在成分的。
第二段,仍是重複著那青青,那青青的重複便是對男子的愛,是不舍是思念。悠悠我思。所描述的事物是子的佩,古人帶玉是君子高潔人格的象徵,這男子是一個君子,是如圭如璧,這是女子想念的人呀,這也許是愛情發展到第二個階段了,兩個人已經由相思到相會,只是仍是那女子在等待著。
第三段詩寫這女子內心無比的焦急,自己獨自步上高樓,城闕就是城樓上。那裡晴空萬裡,或是陰雲密布,或是春花,或是秋月,或是那滿庭芳,或是無盡巖,都不關心的,只愁花開無盡時,不見春芳四月開。女子一心只在男子的身上。最無情是等待,最傷心是無情。
一部詩經,就是一部人文生活的歷史,靜如處子,默守千年,如蓮花,如默月,美麗著,孤獨著。讀詩經,走近古人的生活,才發現一切並不遙遠,心同心,理同理,無論時空怎麼改變,愛情就在身邊。這一美好的戀愛鏡頭,定格在了那一時刻,被傳唱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