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班主任,真有意思!》一書可以幫助覺得班主任工作沒意思的老師,找到工作的樂趣;幫助缺少方法的班主任,腦洞大開;幫助感到職業倦怠的老師,注入滿滿的正能量;幫助感到迷茫的班主任,找到方向。
張玉石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外國語學校教師,佛山市南海區首席班主任,佛山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第五屆廣東省班主任專業能力大賽(初中組)冠軍。《班主任》《班主任之友》《新班主任》封面人物。
新班主任如何進行心理調適,儘快進入角色?
班主任如何應對班級裡的各種突發狀況和日常管理工作?
班主任如何調動班級所有學生的積極性?
班主任如何和家長互動更有效?
如何把有意義的班主任工作做得有意思?
如何把繁雜的工作變得輕鬆、高效?
班主任工作千頭萬緒,十分繁雜,許多班主任感到困惑和糾結。《做班主任,真有意思!》一書圍繞班級管理模式、班級文化、班級活動、家校共育、專業成長等內容展開,有分析、有案例、有反思。
作者張玉石老師積極尋找理論、原理與班主任實踐之間的橋梁,通過體驗班主任工作中的成就感來尋找其中的價值感、幸福感,努力尋找走進學生心靈、引導學生自主成長的鑰匙。
精彩書摘:
1.班級有問題?交給 「班級法庭」 !
處在青春期的學生獨立意識和逆反心理增強,對長輩的說教和指導往往抱有抗拒心理。他們渴望獨立,渴望親身體驗、探究,不願意一味聽從成年人的教導。所以,他們經常故意犯錯,犯錯後又不接受說教,更別提處罰了。
基於這一特殊階段學生的心理狀況,張玉石老師的班級設立「班級法庭」。在這裡,學生自己判斷是非對錯,自己考慮如何承擔責任,從而自覺地改變自己、改變他人,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而這個「法庭」則是「清官來斷家務事」。這是一個專斷「家務事」的「民間法庭」,「法庭」所審的「案件」均來自班級日常事務。
「清官」是誰呢?不是班主任,不是科任老師,也不是家長,而是全體學生。與正規法庭一樣,這個「法庭」裡也有法官、檢察長、被告、陪審團、控方律師和辯護律師等職務。職務的承擔者不是固定的,只有「法官」固定由班主任承擔,其他職務在不同案件中均由不同學生承擔。
「檢察長」由班委會成員擔任,要負責找出班級中所有不「法」行為,確認不「法」之人(「嫌疑人」)並將案件呈交「法庭」。其他學生負責舉證,在「法庭」上陳述平時看到的事實。同時,「嫌疑人」亦可「自辯」或「上訴」,但一切皆需以事實為基礎。最後,「陪審團」提出決議,「法官」做最後裁決。
這個「法庭」雖然帶有娛樂性質,但「審判」的內容是嚴肅的。
在這個「法庭」上,人人平等,人人都有說話的權利和義務,人人都樂於在這種虛擬角色的體驗中發現班級中不好的言行,並思考其影響及解決方法。
這個「法庭」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班主任的壓力,減少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摩擦。班主任還能在學生激烈的辯論中了解到大家的思想動態、價值觀等,並及時做好溝通、引導。
2.家長總是幹涉班主任的工作,怎麼辦?
家長總是對我們班的管理指手畫腳,還特別喜歡指揮我,作為班主任該如何應對?
張玉石老師指出:「家長總是對我們班的管理指手畫腳」,這個說法本身就已經把家長放到了班主任的對立面上。首先我們要知道班級不是班主任一個人的班級,家長是重要的教育資源,要學會利用這種資源,不能認為家長參與班級生活就是「幹政」。其次家長有參與班級生活的權利,老師對家長的建議也有選擇的權利。無論家長說什麼,都應予以尊重和理解。家長說得對,我們則取其精華;家長說得不對,我們也要保護好家長參與的積極性。
若家長過多的參與班級事務,可從這三方面妥善處理。
(一)觀念轉變:換位+反思,化幹預為參與
我們應該冷靜下來,換位思考。你可以告訴自己:「家長不是在幹涉我的工作,而是在關心孩子的成長。」站在家長的角度想問題,你就會釋然。
面對家長的「幹涉」,我們不妨試著問自己三個問題:第一,我是不是真的沒有做好?第二,家長是不是在吹毛求疵?第三,是不是我在家長的心中沒有威信?倘若是我們沒做好,我們就要虛心聽取建議,不迴避,不牴觸,改正並完善自己;倘若我們的做法沒有問題,是家長在找碴兒,那就要問問自己:他為什麼總是找碴兒?他對其他老師也是如此還是單單對我如此?他提的建議是只代表他一個人的想法還是代表一群家長的想法? ...我們要不斷地追問自己,在追問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二)心態轉變:理解+共情,化擔心為放心
學校是學生成長的必經之地,九年義務教育是大多數家長必然的選擇。孩子可能會被同伴影響性格,可能會被老師改變價值觀,所有的不確定讓家長們分外擔心,於是家長們格外關心孩子,關注老師和學校。
所以,面對家長,要有同理心,家長覺得自己被理解了,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三)方式轉變:溝通+合作,改配合為支持
通常,學校和班級很少給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機會,大多數情況下老師有需要時才發通知,家長聽從指示配合老師做事。我們可以試著轉變工作方式,變被動問詢為主動溝通,變被動配合為交流合作。
1.家委會,變老師命令為家長號召
家委會是為班級發展出謀劃策的群體組織。家委會既可以為家長了解和監督學校工作提供便利,也可以更好地組織家長配合、支持老師的工作,確保教育渠道的暢通和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
2.「發聲筒」,變誤解為理解
家長常通過學生的話來了解學校和老師,學生的話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家長對學校和老師的看法。家長了解學校不能僅僅依靠學生做「傳聲筒」,班主任應主動去做班級的「發聲筒」
班主任應運用多種方式增進家長對學校的了解,如學生每日在班級微信群裡發布班級新聞,班長定期打電話給家長匯報學生情況,每次家長會印發班級報紙,每學期期末把班級日誌裝訂成冊發給家長,製作優秀作品集....信息發布儘量做到全面(涉及學習、生活、活動、比賽等各個方面)和全員發布(每個學生都可以成為小記者)。
班主任要利用多種渠道發布班級消息,可以讓家長全方位了解班級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因為了解,所以理解;因為理解,所以諒解。
3.茶話會,變個別交流為家長沙龍
通常班主任與家長溝通的地點選在學校的接待室或者老師的辦公室。家長接到班主任老師的邀請後總是惴惴不安,猜測著種種不好的可能性,做各種心理準備等著老師告狀。老師大多也是等到問題比較嚴重了才請家長來學校談話,且報憂不報喜。面對這樣的情況,班主任老師們可以換一種方式。
為何不換種方式? 我們可以針對某個階段學生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提前做好預防工作。如,初一新生的適應問題,初二學生的青春期叛逆問題,初三學生的心理壓力過大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提前預防。提前做好預防工作,學生的問題就會少很多,班主任也就不用請家長到學校來了。
為何不換一個地點?我們可以約幾個問題類似的學生的家長一起舉行茶話會,共同為學生的成長點一盞心燈。 孩子身上的問題相同,家長們聚在一起便有共同的話題, 大家可以一起想辦法。專題式的茶話會,不但可以一次討論幾個學生的問題,而且更容易讓家長放鬆身心。家長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裡打開心扉暢所欲言,問題也就能在「閒聊」中迎刃而解。
為何不換一下對象?我們可以讓優秀學生的家長給「問題學生」家長傳授經驗,既是對「問題學生」家長的指導和督促,也是對優秀家長的肯定和鼓勵,同時也可以減輕班主任的工作壓力。
與讀者對話:
讀者李老師:
18年起開始關注張玉石老師的微信公眾號,裡面乾貨滿滿,許多案例都可以直接拿來用的,而且很實用,看到「把有意義的事做得有意思」自序,就知道這是滿滿乾貨的書,可以說得上是班主任老師修煉的秘籍!大愛張張 感恩遇見,感恩張張
【來源:中國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