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1271—1368年)全稱大元或蒙元,由元世祖忽必烈於1271年所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帝國。它的前身是成吉思汗於1206年建立的大蒙古國。大蒙古國建立後,成吉思汗不斷對外擴張,最後控制了中國西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所以,成吉思汗在歷史上的出名,不僅僅是因為他建立的蒙古國或者他的後代建立的元朝,更為重要的是他和他的後代到各處徵服打仗,建立了一個更大的世界帝國。
今天,我主要是講講成吉思汗個人的生平和他人生中的一些重要事件,我想在大家了解的基礎上,再補充一些不同的方面。
關於成吉思汗的資料,其實並不多。因為他距離我們差不多八百年,而那個時候蒙古剛剛崛起,它的文化水平還比較低,還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歷史記錄的制度,所以留下的資料非常零碎。關於它們的很多問題,我們還沒有搞清楚,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增加了這一歷史人物的神秘性。
由此看來,對成吉思汗的研究可能會比較複雜。有的問題經過仔細研究可以得出結論,比如成吉思汗的出生年份,他是哪年去世的,這些都有記載。但是他是哪年出生,歷史書上有很多的說法,大家對各種材料進行對比,經過一番研究,最後得出一個比較公認的結論,成吉思汗是1162年出生的,像這樣的問題通過大家一起研究就解決了。但是有的問題,雖然大家有很多研究,但還是解決不了。比方說「成吉思汗」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叫這樣的稱號?關於這個問題,史書上有很多記載,很多說法,根本無法判定哪個說法是百分之百準確,因為「成吉思汗」首先應該是一個蒙古語,但是作為蒙古語,它卻在現在的蒙古語裡已不存在。像漢族的歷史,古漢語有的單詞現在也不用,但是漢族文化傳統記載比較多,書裡面有很多古詞,古詞是什麼意思,古書裡面都會記錄下來。而在剛剛形成的蒙古族,它沒有這麼高的水平,它只記載了這個單詞,並沒有文案記載這個單詞的具體含義,所以今天我們就不知道「成吉思汗」的含義。於是大家就有各種推測,有藉助別的語言的一些資料進行揣摩的,有通過漢文裡面的蛛絲馬跡來進行推斷的,總之提出了不同的說法,但沒有一個是大家公認的。像這樣的問題,我們這樣研究起來,還是會比較複雜。
成吉思汗出生於1162年,當時中國的形勢非常混亂。南方有南宋,北方有金,西邊有西夏,再往西有西遼。西遼是遼的後代,遼本來是跟北宋對立,後來金崛起之後先滅北宋,進而滅遼,北宋人在南方建立南宋,遼人又建立西遼。這個時候中國版圖各地政權很多,有的是一個統一的政權,像雲南有所謂的「大理國」,是歷史持續很長的一個政權,從唐朝末年建立一直持續到宋朝末年,存在四百多年;有的就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權,比如「吐蕃」,「吐蕃」不是統一的,它是一個部落或者宗教勢力割據的政權。同樣在草原上,有內、外蒙古,蒙古高原也有好多吐蕃,它們並不是一個統一政權,地圖上稱之為「蒙古諸部」。通過觀看地圖,我們發現這些政權概念,凡是一個字、倆字的是統一政權,如果概念跟諸部相關,那說明這些地方並不是一個統一政權,它有好多力量存在。
成吉思汗就出生在這樣一個時代,他是在所謂的「蒙古諸部」的一個部落出生的。其實,我們稱之為「蒙古諸部」是因為後來蒙古統一了這塊地方,統稱為「蒙古」。這些部落一開始很複雜,不同的部落有不同的名稱。「蒙古」是一個後起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在部落統一後逐漸形成的。
那麼,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吉思汗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政權,他是蒙古族的締造者。蒙古民族在古代是沒有的,在古代我們知道有過匈奴、突厥、回紇等好多北方少數民族,但那些民族後來都跨掉了,有的遷走,有的跟別的族融合。古代不斷地在草原上出現遊牧民族,它們頻繁的出現,又相繼滅亡,每個民族大約存活一二百年。後來成吉思汗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建立政權後,他的部落改造成一個長久的、有生命力的民族,能夠在草原上長期生存下來,從而改變了過去草原上民族更替頻繁的混亂局面,蒙古民族非常崇拜他,沒有成吉思汗就沒有蒙古民族,這是他一個重要的貢獻。
我們在對歷史人物做出歷史評價的時候,往往會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客觀限制。比方說我們講歷史,講中國歷史,歷史人物有好多,我們可以隨便講,因為古人離我們很遠了,我們無論是表揚或者批評都沒有太大關係。但是像成吉思汗,他算古代人物,我們也不能胡亂評價,因為他是蒙古的締造者,你要尊重蒙古民族的感情。
成吉思汗生活的那個時代,應該是在金和南宋對峙的時期,他建立的蒙古族又跟南宋相隔很遠,所以他主要的敵人是金朝,也包括西夏、西遼,但這兩個勢力偏弱。金朝是女真族,它從東北入主中原滅了北宋,它雖然是一個少數民族,但它並不是草原遊牧民族,而是東北比較落後的農業民族,或者叫狩獵民族。相對於草原遊牧民族來說,它還是比較落後,生活形態、生產方式都比較低。金朝從東北打到中原,因為它不是在草原生活的民族,所以他對草原就沒有進行認真地經營或者控制。沒有控制好草原區域也成為金朝統治滅亡的重要原因。
這就是說,金朝的疆域從東北擴展到中原,草原它是控制不了的。那麼草原當時是什麼情況呢?在成吉思汗那個時代,草原存在蒙古諸部,它有一些主要部落,在南邊有金朝,西邊有西夏,再往西邊有西遼,這個大草原包括內蒙古、外蒙古。它大概有這樣一些大的部落集團,這裡面有好多名稱,「蒙古」最初是好多部落中的一個,只是一小塊,位置在草原中部,中東一點,中部偏東,在它的東面還有別的集團,在它的西面,再往西,再往南都有一些集團。總之,草原的政權很複雜,部落遷移非常誇張,各種部落的分化組合情況也非常頻繁。蒙古是其中的一個集團,但蒙古不是唯一的,是因為蒙古不是最大的集團,它只是一個較大的集團。
這些部落集團之間,部落集團與金朝之間,它們的關係十分複雜。一方面它們互相爭奪,另一方面還要跟金朝不斷周旋。當時金朝算中央王朝,一般來說,它們是向金朝進貢的,少數民族、邊疆民族應向中央進貢,但它們和金朝的戰爭是打一打、停一停,拖了很久。這些部落有時候聯合起來一起攻打金朝,有時候它們自己也會發生衝突,這時金朝就會趁機介入,利用它們的內部矛盾,攻打另外一個部落,當時的關係是比較複雜的。局勢在不斷變化,作為女真族的王朝,金朝在剛建立的時候很強,戰無不勝,但後來入主中原也逐漸的腐化、墮落,最後和其他部落接觸,越來越被動,所以金朝在邊境上修了很長的防禦攻勢,這個歷史上叫「金界壕」。這是一個挺有名的工程,但是可能了解它的人不是特別多,因為我們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有長城,其實這個所謂的「金界壕」是金朝修的一條長城,它基本上是沿著大興安嶺往西南延伸過來,有的地方還不是一條線。,因為都是土的,所以到今天已經看不到什麼了。當時金朝的對手並不是一個,它的對手並不統一,並且它的對手之間經常互相攻打,這個形勢變化比較多,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專業特長及近期研究方向為,蒙元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國古代法制史、中國古代史學史。
陳洪 | 說「三教互補」格局的形成
商傳 | 永樂皇帝(全文版)
楊念群 | 清朝正統性建立的代價
劉澤亮 | 禪道與人生智慧(全文版)
劉夢溪: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與理念(上)
謝維和:老子對現實的獨特批判
樓宇烈先生: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重人文的文化
杜維明:儒家心學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