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DNA揭開昭通「僰人」懸棺葬人群族屬之謎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光明日報

昭通威信瓦石懸棺遺蹟。餘騰松供圖

【科技前沿】

近日,國際權威雜誌《細胞》的子刊上發表了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的研究成果——《華南和泰國北部懸棺葬習俗的母系遺傳視角研究》,標誌著雲南昭通「僰(bó)人」懸棺葬人群族屬的古DNA研究獲得重要突破。研究表明,昭通懸棺葬人群屬古代百越族群的後裔侗傣語系民族的先民。

據了解,懸棺葬是我國南方一種古老而奇特的喪葬習俗,最早發現於大約距今3600年的福建武夷山地區,之後以人群遷徙和流動的方式在華南地區的福建、江西、廣西、四川、雲南等地區傳播。大約2000年前,該習俗傳播到了泰國北部等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原住民群體中。絕對年代測定顯示,懸棺葬習俗在中國大陸最晚的記錄,是昭通市鹽津縣豆沙關的懸棺葬(可能也包括相鄰的四川珙縣麻塘壩懸棺葬遺址),明代末期之後就不見蹤跡。但清代以後泰國等東南亞地區還流行這種葬俗,而臺灣蘭嶼的耶美人和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上的託拉賈人至今還保留此種習俗。

「僰人」是已經消失的少數民族,懸棺葬在昭通當地一直被稱為「僰人」懸棺。關於懸棺葬習俗的起源、人群源流、文化傳播和擴散模式、族群歸屬以及與現生人群的關係等,一直存在許多爭議。體質人類學研究認為懸棺葬人群與侗傣語系人群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而懸棺中隨葬品分析的結果則顯示,南亞語系的孟高棉族群和苗瑤語系人群是懸棺葬習俗重要的實施者和傳承者,甚至還帶有少部分中原漢文化因素。

為探明這些重要問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昭通市威信縣和鹽津縣、廣西百色市華村和泰國邦瑪帕地區,年代在2500~660年前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研究發現,昭通地區的懸棺葬人群母系遺傳世系的遺傳多樣性非常高,而泰國北部懸棺葬人群的遺傳多樣性相對較低,該結果符合懸棺葬習俗在中國南方起源並向南流傳到東南亞的觀點。研究者將遺傳學分析結果與考古學、體質人類學、民俗學和歷史學等證據相結合,推測懸棺葬習俗約在距今3600年前起源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如武夷山地區)的百越族群(現今侗傣語系族群的祖先),之後懸棺葬習俗因人群大量遷徙和流動,在華南地區廣泛流傳(這就是母系遺傳多樣性非常高的原因)。大約在兩千年前,非常少數的懸棺葬習俗傳承者(G3a1世系人群)將該習俗帶到泰國北部等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原住民群體(比如孟高棉民族)中,形成大面積傳播。

研究結果顯示,昭通懸棺葬人群屬古代百越族群的後裔侗傣語系民族的先民。

此項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張曉明副研究員、李春梅博士和周亞楠碩士生為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宿兵研究員、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吉學平研究員和泰國藝術大學的拉斯米·舒孔德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昆明理工大學的石宏教授為本研究前期樣品的收集和實驗平臺的搭建作出了重要貢獻,雲南大學雲南省地理研究所的地理學家和探險隊為採集樣品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和團隊支持,本研究還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雲南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等項目的資助。(記者 張勇)

相關焦點

  • 昭通懸棺葬人群族屬古DNA研究取得突破
    近日,國際權威雜誌《細胞》子刊《iScience》以《華南和泰國北部懸棺葬習俗的母系遺傳視角研究》為題發表了我國首篇關於懸棺葬人群的古DNA研究成果。研究結果顯示,昭通懸棺葬人群屬古代百越族群的後裔侗傣語系民族的先民,這標誌著昭通「僰人」懸棺葬人群族屬的古DNA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 歷史之謎|僰人為什麼要行懸棺葬?
    據文獻資料記載,古僰族,主要生活在川滇交界今四川宜賓地區的珙縣、興文、高縣和雲南昭通、鹽津一帶的崇山峻岭之中,而古僰人的大本營和生活最集中的地方就在今天的珙縣洛表鎮。宜賓古時候為僰候國,漢代時設置僰道縣,僰人曾經在川滇山區的崇山峻岭中創造過燦爛的文明。早在3000年前,僰人先祖的首領因率領部落助周滅殷有功,受到分封,稱著僰候,他們生活的川滇山區一帶,被叫著僰候國。
  • 千年懸棺迷霧重重 古DNA技術能否窺見真相
    懸棺葬,是把殮屍棺木高置於臨江面海、依山傍水的懸崖峭壁上的崖壁、洞穴、裂隙的一種喪葬習俗,廣泛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在東南亞乃至太平洋群島也能看到。由於存在大量未解之謎,這種古老而奇特的喪葬習俗,也包裹著一層厚厚的神秘色彩。  長期以來,懸棺葬文化一直受到考古學界的廣泛關注。
  • 科學證明,昭通懸棺為古代百越族群的後裔侗傣語系民族支系的先民
    威信瓦石懸棺葬遺址(餘騰松 提供)鹽津豆沙關懸棺葬遺址(鄺振宇 拍攝)鹽津豆沙關懸棺葬遺址文物巡查(劉宏 提供)「僰人」是已經消失的少數民族,懸棺葬在昭通當地一直被稱為「僰人」懸棺,但懸棺葬民族的族屬長期存在爭議。
  • 懸棺葬:失落的僰人文明
    150年前,一個多愁善感的文人對僰人懸棺發出了深深的哀嘆。僰人懸棺葬是古代比較奇特的安葬形式,被理論界的學者稱為「上古遺存、天下奇蹟」。僰人為什麼民族?怎樣斷代?他們為什麼要行懸棺葬,用什麼樣的方法將沉重的棺木放在了高高的懸崖上?僰人懸棺至今仍然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永善縣是我國西南地區懸棺分布較廣的地區之一。
  • 僰人再現!華夏第57個民族的消亡之謎
    (僰人的祭祀堂)僰人再現?丘北縣的僰人談起自己的來歷是這樣敘述的:「我們的祖先,是為了躲避戰亂才從『江外』渡江逃到這裡的。為了紀念祖先渡江逃難的歷史,我們僰人的嬰兒出生後,都要放到冷水裡讓他過一次『江』。」這樣的敘述或多或少透露了古僰人遷徙的軌跡。自1997年至今,筆者先後深入丘北縣雙龍營鎮的野豬塘村、白石崖村、捨得鄉的白泥塘村等10多個僰人村,了解僰人的基本情況和神奇的習俗。
  • 西南夷「僰」之史辨
    「阿」改「何」新說與「僰人」遺裔考       明萬曆九絲之戰後,都掌蠻被明軍鎮壓,殲珍無遺了。
  • 消失的僰人,神秘的懸棺
    提到僰人,留給後世的似乎只有懸棺之謎,但是這個神秘的族群似乎自帶許多神秘力量,為什麼利用懸棺葬人?懸棺又是怎麼弄上去的?.
  • 神秘的「僰人懸棺」 場面震撼恐怖
    我國古代的南方民族中,百越、幹越、僚人、僰人(都掌人)民族都有懸棺葬的習俗。而最有名的就是川南的僰人懸棺和福建的船形懸棺。《珙縣誌》載「珙本僰地,僰人多懸棺」。僰人懸棺被稱為世界之最、巴蜀一絕。懸棺葬是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葬制。「僰人懸棺」崖葬墓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僰人故事系列之馬桑的來歷
    馬桑樹一般生長在高巖的腳下,長高后樹杆幾乎就挨到峭壁上了,那濃密的樹枝緊緊貼在峭壁上,僰人不僅砍馬桑樹做棺材,而且還是順著馬桑樹爬到高巖上行懸棺葬的。後來,羅因秀才罵了桑樹,從此以後桑樹就長不高了,還被人們稱為「馬桑」。這是怎麼回事呢?羅因秀才因為與僰人有仇恨,所以想方設法陷害僰人。
  • 懸棺葬和巖畫群:一個已遠逝民族的神秘印記
    僰人村落隱匿於高山之巔的石崖石屋史料記載,僰人自春秋時期即居於川南,至萬曆元年(1573年)為明朝所滅,歷2300餘年。僰人文化—興文縣苗族花山節據傳,僰人身材矮小,在先秦時常被作為奴隸所掠賣。先秦的達官顯富也以擁有「僰奴」為一時之風氣,侏懦、雜耍班子的演員大都由僰奴擔當。
  • 丘北發現神秘僰人 曾為一個消失於幾百年前的古代民族
    此次我與雲南省彝族學會考察團的專家學者們踏訪白泥塘村,是因為之前有人向考察團透露,他們不僅知道僰(音「勃」——編者注)人,而且還在趕街的時候見過僰人,僰人的寨子就在大山深處。  白泥塘村打牙的風俗,是不是古代僰人鑿齒習俗的傳承或演變?這還有待深入研究。  DNA檢測的思辨  丘北縣境內的僰人後裔,自稱「鍋潑」「僰族」,其他民族稱他們「海巴族」「伯族」,1956年民族識別時,將其歸入彝族白彝支系。
  • 「古蜀文明」之懸崖上的民族——僰人!
    僰(音伯)人的發源和古羌人一樣,來自於南亞古人沿瀾滄江而上,沿途的都是同祖同源,而終點則是古羌人。僰人廣泛分布在今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山谷和河流,後來他們一度發展到和邛人、冉人靠近的青衣江流域。結果遭到了蜀地開明王朝的攻擊,保子帝開明尚率蜀軍將僰人擊敗,僰人退居今川南的宜賓珙縣一帶。
  • 中國古代懸葬之謎:崖有千年骨,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
    有時也可看到懸崖上插人一個個粗大的橫木,橫木上架著棺柩。懸棺葬的風俗不僅中國有,東南亞和太平洋群島的居民中也盛行。這種船棺懸葬的習俗歷史非常悠久。武夷山蓮花峰白崖的絕壁巖洞中的懸棺,1978年9月中國學者對它進行了年代測定,用放射性同位素C14測定,棺木的歷史有3445±150年,這相當於殷商時代。
  • 僰人史辯
    在珙縣,大做「僰人懸棺」的文章,甚至煞有介事的說僰人的後裔就在珙縣,而且姓何。近年,僰人問題的所謂研究文章更是越炒越熱。然而仔細閱讀那些文章,很多都是相互抄襲,以訛傳訛,其始作俑者便是珙縣曉帆、範仲成於1986年出版的《懸棺之謎》(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更有甚者,其歪曲歷史、漏洞百出的文章,竟堂而皇之地在百度百科知識及各種網上百科知識上發表。
  • 劉伯溫預言詩五百年後應驗:夜郎自大啟盛世、黔馿技僰無窮根!
    僰人阿楠 攝      明王朝繁華無盡江南的千條水,與夜郎故地的深度貧困的雲貴萬重山,五百年後,誰將勝出?果不其然,公元2017年下半年,夜郎一哥(李才武)歷時7年揭開「神秘不可攻破」的夜郎之秘,並從西南絲綢之路這條畫在地圖上的紅線,找到僰人遺蹟,從而尋找到如今還遺留於貴州屋脊的僰人痕跡,阿西裡西僰人風俗。
  • 你知道「貴州僰人」嗎?從《皇清職貢圖》說起……
    「僰(bó)人」一詞,最早見於《呂氏春秋恃君篇》,其記載為:「氐、羌、呼唐、離水之西,燹人、野人篇之川,舟人、送龍、突人之鄉,多無君。」《說文人部》:「僰」,鍵為蠻夷,從人,棘聲。其意為「生活在刺巴林裡的人」或說「棘從中生活的人。」「僰」與史書記載的「濮」是一回事。中原人將其西南諸族統稱為「濮」,又稱「百濮」。  一提到僰人,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
  • 古DNA研究確認 福建及周邊古南方人群是南島語系人群祖先
    中新網北京5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史前人群南北格局怎樣形成?又是如何遷徙擴散及遺傳混合傳播?這項備受關注的東亞南北方人群尋根、華夏族群探源的議題,已被中國科研團隊歷時8年持續探索、通過創新古DNA技術揭開神秘面紗。
  • 宜賓科普:探索僰人製作蒟醬的歷史之謎.
    郡守李冰修了個都江堰治了治岷江水,順便設立了「僰道」來管轄當時的宜賓地區。再後來,到了漢朝,而僰人和他們的文化也已慢慢融入蜀中地區為華夏之大一統。 自漢朝開始,有一種叫做蒟jǔ醬的東西,就從蜀中(今四川)流經牂牁江(今貴州)販賣至番禺(今廣州),甚至風靡全中國,後來又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鮮為人知。
  • 僰人最早釀造的蒟醬
    蒟醬(jǔjiàng),僰人釀造的世界上最早的果汁飲料,是僰人在飲食文化上對社會的巨大貢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