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發現翻車魚幼魚,僅2毫米長,成年後可長到3米、2噸重

2020-12-26 八兩科學

一條1.4米左右的魚一次可產下3億顆卵,相信大家都知道它是什麼魚。但即使翻車魨的繁殖力如此驚人,為什麼在野外從未發現過它們的卵以及幼魚呢?這一直以來是科學家的一個謎。據《每日郵報》報導,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科學家首次找到隆頭翻車魚的幼魚,不過其體型極小,遠不是科學家所期待的巨魚。

翻車魚(Mola mola),屬於翻車魨屬、翻車魚種的一種大型硬骨魚類,遍布全球的熱帶和溫帶海洋。幾個世紀以來,這種魚類因獨特的形狀和大尺寸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不過長期以來科學家都混淆了翻車魨屬的物種分類,甚至一度認為矛尾翻車魨是體型最大的硬骨魚。事實上,翻車魨屬中目前發現有3屬共5種魚,其中體型最大的是隆頭翻車魨(Mola alexandrini)

隆頭翻車魨通常生活在赤道以南,澳大利亞、紐西蘭、智利和南非的外海中,不過因為少見以及很難保存下來用於研究,直到近年才從翻車魨裡分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物種。隆頭翻車魨的特徵很容易辨認,頭部隆起、下顎膨大。它的體長可達3米,體重超過2.3噸。迄今記錄到體長最長的隆頭翻車魨為3.32米(體重沒測,雌性),最重的為2.3噸(體長2.72米)的雌性。

雖然科學家早已發現翻車魚的繁殖力逆天,但從未發現過翻車魚的卵和幼魚。然而在2017年,澳大利亞海洋研究船「CSIRO」在新南威爾斯州海岸附近收集了幾個疑似翻車魚幼魚標本保存在酒精中。隨後在2019年底,翻車魚專家、紐西蘭奧克蘭博物館的瑪麗安·奈加德(Marianne Nyegaard)博士注意到這批幼魚標本,並試圖鑑定這幼魚標本是不是翻車魚。不幸的是,用來描述成年翻車魚的身體特徵在此標本上都找不到。

幸運的是,幼魚標本保存在酒精中,這意味著它可以用於DNA分析。澳大利亞博物館分子生物學家安德魯·金(Andrew King)在儘量減少對標本的損害情況下,煞費苦心地從一個2毫米長的標本取出一隻眼球進一步分析。通過提取的基因序列與博物館收藏的翻車魚標本進行比較,與之匹配的是一隻成年的隆頭翻車魨。從而確定了這2毫米長的標本屬於隆頭翻車魨的幼魚,也是世界上首次通過遺傳學方法鑑定出翻車魚的幼魚。

地球上的生命就是這麼奇妙,很難想像這2毫米的小魚長大後體長超過3米,體重超過2.3噸,這得翻了多少倍了?

奈加德表示:「要想找到幼魚和成年翻車魚之間的聯繫非常困難,因為它們兩者之間的差別是天與地,同時翻車魚幼體在海洋中並不常見。如果我們想保護這些海洋巨人,我們需要了解它們的整個生命史,其中包括了解幼體的長相以及它們在哪裡出現。」

「而幼魚的基因識別非常重要,但這只是描述所有三個翻車魚物種早期個體發育的漫長旅程中的一步——這需要全球合作。」

其實學界對整個翻車魨科生物的特點所知甚少,科學家還在2017年於紐西蘭海域發現一個翻車魚新品種——「騙子翻車魚(Mola tecta)」。而IUCN也以充分的理由將翻車魚列為瀕危物種,雖然它不是世界上商業性捕撈的對象,但誤捕的機率還挺高的。另外在日本和臺灣,常將翻車魚製成了美味佳餚。再加上愈發嚴重的海洋塑料汙染,翻車魚的魚生前途渺茫呀……

感謝閱讀!希望大家隨手點點關注(需要鼓勵),關注了解更多科學趣聞~~

-THE END-

相關焦點

  • 從2毫米長到3米,翻車魚的「長高」秘訣能告訴我嗎?
    翻車魨可能是這個星球上幼體到成年體型跨度最大的物種了。剛孵化出的翻車魨僅有2毫米長,擁有原始的尾鰭和明顯的胸鰭,全身布滿小棘刺,如同一粒脾氣不太好的小刺球,這樣的外形有利於它們隨波逐流,浮遊生活。翻車魨的仔魚 | Matthew Wittenrich / fishbase「小刺球」們長到10毫米左右,棘刺便開始消退;等長到30毫米時,棘刺已經不那麼明顯了,它們看上去就像一隻迷你的小河魨,原始尾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圓形的「尾鰭」和怪異的「舵鰭」,身體也逐漸變厚,最終長成我們熟悉的翻車魨模樣。
  • 幼體僅幾毫米,成年後身體放大6000萬倍,科學家首次鑑別小翻車魚
    人們幾乎不知道翻車魚早期的成長生活,它是世界上看起來最神秘的海洋動物之一。更令人困惑的是,翻車魚擁有所有脊椎動物中最高的繁殖力記錄(每次繁殖最高可達3億多粒魚卵)。但科學家在世界範圍內僅發現了少量野生的小翻車魚及其幼體,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無法確定這些幼體屬於翻車魚的哪一種。「它們何時何地產卵」?
  • 醜萌的巨型海怪 多半都是翻車魚
    它是動物界的生長冠軍   翻車魚,又叫翻車魨、曼波魚、頭魚,隸屬於翻車魨科/翻車魨屬、矛尾翻車魨屬、長翻車魨屬,翻車魚又被人們叫做「太陽魚」,因為它們喜歡浮在海面上曬太陽。生長在世界所有的熱帶及溫帶海洋。   翻車魚長得很怪,它的體型很大,但就長著半個身體,只有頭,沒有尾巴,背鰭和臀鰭如同張開的翅膀。
  • 【海洋生物科普系列】翻車魚
    拉丁名:Mola
  • 一生都在「翻車」的翻車魚,連其死法都被人調侃
    如今,人類探索的海洋區域不及總面積的百分之一,預計還有近百分之九十的生物從來未曾被人類發現。而已知的海洋生物有一種叫做翻車魚的怪魚,它絕對是海洋中一種另類的存在,也擁有非常多的稱號。翻車魚的一生似乎都在「翻車」,成年雌性翻車魚可以一次產下3億枚受精卵,但是最終可以長大成年的翻車魚確實寥寥無幾,據統計,3億枚卵最終能長到成魚的不及二百萬分之一。
  • 地球最大的食肉目動物,近6米長、重達4噸,只有虎鯨才能威脅到它
    數據顯示,僅倫敦一年就曾使用了20000噸象海豹油。在19世紀末,很多科學家都假設這種體型巨大的象海豹(指的是北象海豹)已經滅絕了,幸好在1910年,發現了一小群的幸運者,目前現存的種群都是當年倖存者的後代。南喬治亞島的大塊頭,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鰭足類動物!
  • 獨家:巨大翻車魚湧入英國水域 體重可達2噸
    體重可達2噸國際在線 www.crionline.cn 2006-07-26 14:52:00  國際在線消息:英國科學家日前表示,一大群翻車魚已經湧入了英國水域。,它的身體扁平且成橢圓形,體重可達2噸,體長可達3米。
  • 在兩釐米的小世界裡,發現0.2毫米長精子,封存1億年後被專家圍觀
    世界上被發現的琥珀有不少,但現在的這塊兩釐米琥珀再次深深吸引了科學家,因為發現一種不可思議的物體,完好封存了1億年的巨型動物精子,長度是人類精子30倍以上,肉眼都可以看見。這塊琥珀化石來源於盛產琥珀的緬甸,重約僅0.67克,有1億年歷史。
  • 【rlyl物種說】今日--翻車魚(Sunfish)
    翻車魚體大,灰或淺褐色,最長可達4米,重2300公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海面平躺的翻車魚體長:3.3米左右另外翻車魚有其保護眼睛的肌肉,有著像眼臉般閉合眼睛的保護作用。成年翻車魚體長在3.3米左右,重量在1300-1900公斤,最大的體長可達4米,重量在2300公斤。翻車魚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厚皮,它的皮由厚達15釐米的稠密骨股纖維構成。
  • 藍鯨心率首次被測到!最低竟可降至每分鐘2次
    日前,美國科學家們成功在加州海岸外的蒙特雷灣測得一頭藍鯨的心率,他們利用吸盤將心率檢測器附著到一頭體長22米的藍鯨身上,並進行了9小時的監測,首次測到了這種世界上最大生物的心率最低可達2次/分鐘,最快時也僅為37次/分鐘。
  • 南美洲發現超大滅絕烏龜,重1噸,長3米,僅外殼都有汽車那麼大
    而這次在南美洲發現的巨型龜殼,根據美國一家新聞網發出的報導,這塊龜殼其實屬於一種已經滅絕很久的淡水龜:地紋駭龜,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烏龜種類之一。南美洲是一片神奇的大陸,在這裡養育了眾多體型巨大的爬行動物,其中就包括了長達14米的泰坦蟒、以及10米長的普魯斯鱷。
  • 奉化一外海漁船誤捕一條兩米多長的成年「翻車魚」!
    4月27日晚上7點左右,浙奉漁13035號漁船在東海作業時,意外捕獲一條兩米多長的成年「翻車魚」,見「翻車魚」依然存活,漁民第一時間選擇將其放歸大海,使其重獲自由。 在漁民拍攝的現場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翻車魚」在捕獲上岸的魚群中顯得無比大,一個成年人站其旁邊也變得微小了很多。
  • 2.4米長,超1噸重!南美發現史上最大龜殼
    來源:海外網圖源:CNN海外網2月13日電美媒12日報導稱,刊登在美國期刊《科學進步》上的一篇研究顯示,一位名叫埃迪溫·卡迪納的古生物學家在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發現了眾多龜殼化石,其中包含一塊史上最大的龜殼,其長度約2.4米,重約1.1噸。
  • 河南農民做出3.2米長的大秤!能稱1噸重的東西
    舊時當學徒可不是件容易事,想要當學徒還得先找保人,給師傅送一定數目的押金,辦了拜師酒才行。當上學徒後,苦日子就來了。   「徒弟徒弟,三年奴隸;吃的是剩飯,招不清的沒趣。」陳學增想起那時候的一個順口溜,笑了,「這三年裡你等於是伺候師傅,他讓你幹啥你幹啥,他讓你學啥你學啥。」   三年的學徒生涯裡,首先要接受師傅考察。
  • 直降13萬,重2噸長4米8,450牛米噪音近零
    新車直降13萬,車重2噸,車長4米8,爆450牛米噪音接近零!公認的「最美路虎車」,連隔音棉都是進口,機械增壓爆出380馬力,這才是高端SUV!下面就讓我們一探究竟!今天說的這款車就是路虎攬勝星脈。在外觀設計方面,路虎攬勝星脈堪稱為「最美路虎SUV」,在顏值和氣場方面足以秒殺同級別所有競品車型,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都霸氣十足,極具豪華設計感;路虎攬勝星脈車身長度達到了4811毫米、車身寬度達到了1930毫米、車身高度為1685毫米,車身軸距達到了2874毫米。路虎攬勝星脈不僅顏值超高,還是優雅奔跑的公路紳士!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的「恐龍」:頭骨長約14毫米,有100顆牙齒
    3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蜂鳥般大小的恐龍新物種,代表了迄今為止最小的恐龍。該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動物的軟組織和骨骼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 南美洲發現滅絕大烏龜,重達1噸,長3米,殼上有被咬痕跡
    左挖挖右鏟鏟,他們還真沒有失望,挖到了一塊龜殼,確切地說,像一面牆似的龜殼。500萬年前,南美洲部分地區還是澤國大海,與現代海洋相比,那時所有東西都很大,大到匪夷所思,比如說這次挖到的叫Stupendemys geous的遠古巨龜,居然有3米長,重達1.1噸。我們暫且稱它為「S龜」。
  • 又一陸地「巨無霸」,車長5米3重2.7噸,V12發動機+全時四驅
    超過5米3的寬2米,重2.75噸,簡直就是一輛陸地巨無霸。為此,勞斯萊斯選配了一臺6.75升V12雙渦輪增壓發動機作為它的推進系統。又一陸地「巨無霸」,車長5米3重2.7噸,V12發動機+全時四驅造型方面,勞斯萊斯庫裡南也採用了帕特農神廟式的銀色進氣格柵和直瀑式的中網,再加上兩側圓角矩形的全LED大燈,給人帶來了十分莊嚴和肅穆的感覺。
  • 科學家發現,格陵蘭島冰融化加速,海洋上升已現僅2個月達2.2毫米
    但是在2000年左右,格陵蘭島的冰川融化速度穩步增加,到如今每年的冰損量比增加的要多出大約500億噸,所以顯示是損失多,增加少了。同時研究人員表示,自1985年以來,格陵蘭島上的大型冰川平均後退了約3公裡,這個速度肯定是比我們想像的要快很多,這個通過數據可以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