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1.4米左右的魚一次可產下3億顆卵,相信大家都知道它是什麼魚。但即使翻車魨的繁殖力如此驚人,為什麼在野外從未發現過它們的卵以及幼魚呢?這一直以來是科學家的一個謎。據《每日郵報》報導,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科學家首次找到隆頭翻車魚的幼魚,不過其體型極小,遠不是科學家所期待的巨魚。
翻車魚(Mola mola),屬於翻車魨屬、翻車魚種的一種大型硬骨魚類,遍布全球的熱帶和溫帶海洋。幾個世紀以來,這種魚類因獨特的形狀和大尺寸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不過長期以來科學家都混淆了翻車魨屬的物種分類,甚至一度認為矛尾翻車魨是體型最大的硬骨魚。事實上,翻車魨屬中目前發現有3屬共5種魚,其中體型最大的是隆頭翻車魨(Mola alexandrini)。
隆頭翻車魨通常生活在赤道以南,澳大利亞、紐西蘭、智利和南非的外海中,不過因為少見以及很難保存下來用於研究,直到近年才從翻車魨裡分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物種。隆頭翻車魨的特徵很容易辨認,頭部隆起、下顎膨大。它的體長可達3米,體重超過2.3噸。迄今記錄到體長最長的隆頭翻車魨為3.32米(體重沒測,雌性),最重的為2.3噸(體長2.72米)的雌性。
雖然科學家早已發現翻車魚的繁殖力逆天,但從未發現過翻車魚的卵和幼魚。然而在2017年,澳大利亞海洋研究船「CSIRO」在新南威爾斯州海岸附近收集了幾個疑似翻車魚幼魚標本保存在酒精中。隨後在2019年底,翻車魚專家、紐西蘭奧克蘭博物館的瑪麗安·奈加德(Marianne Nyegaard)博士注意到這批幼魚標本,並試圖鑑定這幼魚標本是不是翻車魚。不幸的是,用來描述成年翻車魚的身體特徵在此標本上都找不到。
幸運的是,幼魚標本保存在酒精中,這意味著它可以用於DNA分析。澳大利亞博物館分子生物學家安德魯·金(Andrew King)在儘量減少對標本的損害情況下,煞費苦心地從一個2毫米長的標本取出一隻眼球進一步分析。通過提取的基因序列與博物館收藏的翻車魚標本進行比較,與之匹配的是一隻成年的隆頭翻車魨。從而確定了這2毫米長的標本屬於隆頭翻車魨的幼魚,也是世界上首次通過遺傳學方法鑑定出翻車魚的幼魚。
地球上的生命就是這麼奇妙,很難想像這2毫米的小魚長大後體長超過3米,體重超過2.3噸,這得翻了多少倍了?
奈加德表示:「要想找到幼魚和成年翻車魚之間的聯繫非常困難,因為它們兩者之間的差別是天與地,同時翻車魚幼體在海洋中並不常見。如果我們想保護這些海洋巨人,我們需要了解它們的整個生命史,其中包括了解幼體的長相以及它們在哪裡出現。」
「而幼魚的基因識別非常重要,但這只是描述所有三個翻車魚物種早期個體發育的漫長旅程中的一步——這需要全球合作。」
其實學界對整個翻車魨科生物的特點所知甚少,科學家還在2017年於紐西蘭海域發現一個翻車魚新品種——「騙子翻車魚(Mola tecta)」。而IUCN也以充分的理由將翻車魚列為瀕危物種,雖然它不是世界上商業性捕撈的對象,但誤捕的機率還挺高的。另外在日本和臺灣,常將翻車魚製成了美味佳餚。再加上愈發嚴重的海洋塑料汙染,翻車魚的魚生前途渺茫呀……
感謝閱讀!希望大家隨手點點關注(需要鼓勵),關注了解更多科學趣聞~~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