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信民窯青花瓷片大觀-人物篇 Xinzhong Wu Ceramics Shards Collection – Figures

2021-02-06 景德鎮三寶國際陶藝村博物館

前言
《清風吹大野》


        青花之美,樸素為第一也。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此莊子之言,以應合民窯青花,最是相宜。世人從眾,每樂道於官窯青花之高貴、精緻、稀有、市價之巨,而忽略了瓷本生於泥土的屬性。泥土腳下便是,但離了泥土,哪裡有青山,哪裡有高峰。

        瓷器作為日用之器,首先是實用器。實用、好用之餘,延展出美。又因人以觀先入,故有美觀實用大方之說。美觀不實用,乃"花瓶"死物。實用不美觀,是乏味之生活。日用之量,不可計數,又因南北有別,時風各異,體現於日用青花常物上的藝術便獨具官窯無可比擬的自由、性靈、拙樸、逸趣、禪味以及生動鮮活。

        當我們看一件件器物乃至若星辰一般的青花碎片時,那千百年未曾減一分光輝的朗潤,足以讓觀者動容。古人生活的點滴在一圈一點一勾一染一塗一抹之中,淋漓盡致。

        民窯的青花,就是中國畫,是中國畫中的水墨畫,並且是大寫意的水墨畫。同一鼻孔出氣,無二無別地綻放出大中華之內美。她以無比宏闊的胸襟,涵容了:諸佛群仙異怪、老翁童子美人、樵夫鉤叟孤旅、將軍武士書生、山林鳥獸蟲魚、花木幽草奇珍、亭臺樓閣山庵、街頭巷尾農耕⋯⋯廟堂之高、江湖之遠、出塵之清曠味、市井之煙火氣、如是種種,盡在一抹幽幽的青藍中。這煙雨天青碧水如藍,把一日二日十年百年娓娓道來。

        民窯青花的美,是真美、無雕琢的美、漫不經心的美、本樸的美、勞苦大眾對太平安穩嚮往的美、平常百姓對時光珍惜的美、老少鹹宜捧在手心的美、更是一種粉身無礙深埋無懼的美。這種美,豈是深宮高牆院的囚錮人可以體會的。更不是能用金銀可以計量的。我們祖祖輩輩在這種美中滋養、生活,何其偉哉、何其幸哉、何其快哉!

        能識此大美者,雖不乏其人。然能以此為心,以此為念,心心念念不離日夜左右者,非潯陽吳老衷信先生莫屬。半百時光都付了一片兩片三片四片,片片寶光心上見。萬古不磨,千秋不朽,吳老的家珍,如珠如月,潤己宜人,此文脈之承傳,眾寶之凝聚,心血之大成,令人景仰。

        吳老於平常之中,深掘大美,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令同鄉愛瓷人,三寶國際陶藝村博物館主理人文英女士動容,遂蒙發為其所藏籌展以利同好之願。

同願同行,擇取星海之吉光片羽,特展於春和景明之際,落花流水之間,君得其信,緩緩來,可矣。

        往來人,莫作等閒看。
        一眼古到今來,一片芥子須彌。

        好一片清風吹拂於大野。
        問君,會否?

戊戌寒食
本樸禪院劣慧沙門和堂空一記於海上

吳忠信


     一九三九年六月生,十九歲進九江瓷廠(後為九江電瓷廠)學徒,當過工人,做過技術工作。由於職業,經常來往於景德鎮,從此,一生與景德鎮陶瓷結緣。上世紀六十年代起,由喜愛人民瓷廠的青花瓷到建國瓷廠的柴窯瓷,由收藏不起眼的青花釉裡紅鯉魚盤到民窯青花瓷片,由喜愛現代陶瓷到宋元影青瓷,就這麼一路走了五十多年。

       與瓷訴衷腸,與瓷結瓷友,苦樂我自知。

地點:三寶秘境一號

時間:4月20日 下午3點

策展人:李超越

「要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眼中所無的先人,只有看民窯青花瓷。」-曹新吾

  相較於官窯對器形的注重,民窯則沒有那麼多的講究,民間藝人在表達創作上更具個性化和多樣性,其之所以能成為經典,便在於他們大膽的非經典。

        人為萬物之靈,故寫人更需先得天地之靈氣。

        破碎的瓷器片就整體而言,它是殘件,就殘件上的某個花紋來講,它又是完整的。吳忠信就想像攝像機的特寫鏡頭,放大取材,再配以銀線裝飾。管中窺豹,以小見大,超越時空與古人對話。

       「於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淘來的青花瓷片佔滿了書桌、書櫥、窗臺。在我的眼裡他們都是生命的造化。穿越時空,我與它噓寒問暖,談天說地。它教我知識,明我眼力,潤我心田,悟我人生,」玩」得我不知老之已至。」  -吳忠信

        吳忠信在一處處被挖掘出來的民窯舊址上,痴迷地拾掇著殘瓷碎片。掏錢把這些在他人眼裡毫無價值的碎瓷片儘可能地帶回家,日復一日,幾十年來已經收集了四五千片。

        問收藏之道,吳忠信答:「獨闢蹊徑,化平凡為神奇。」

        難得的是,展覽當天,吳老先生將會從九江來到三寶,跟大家做分享。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每一塊瓷片都是故事,以及,這樣一個在背後說故事的人。

注意(Attention):工作室活動158.00/人

申請人付費成功後可享受10天的觀摩與交流(僅限20人)

申請方式——長按下面二維碼

或電話聯繫:18007986768(孫先生)

相關焦點

  • 明代民窯「青花瓷器」鑑定要點(全是乾貨)
    由於民族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時局不安定,民窯生產受到影響而減勢,但沒有象官窯那樣大起大落。這段時間民窯生產可以分為兩期,前期繼承宣德風格,後期開成化先河,是承上啟下的一期。典型器有江西省新建縣正統二年朱盤烒墓出土的青花纏枝蓮紋蓋罐,高20、口徑8.9釐米。南京博物院藏南京牛首山弘覺寺正統七年塔基出土青花纏枝花卉紋瓜稜蓋罐,青花開光雜寶紋瓜稜蓋罐。
  • 明代民窯青花瓷斷代的理論思考
    至於目前書店流行的各類關於青花瓷斷代的,諸如紋飾圖典、款識大典、裝飾大典、青花瓷畫、瓷片鑑賞等圖錄式收藏類圖書,其錯謬情況則更為普遍。中國的文物鑑定類著作歷來重視圖譜,在民窯青花瓷器斷代標準模糊不清的情況下,各著作間相互參照借鑑,以訛傳訛自然難以避免。目前民窯青花瓷的斷代,尚未確立一套科學的標準體系,大多數學者對民窯青花瓷的斷代依靠的是經驗,具有很大的隨意性。
  • 涉筆成趣的明代民窯青花瓷
    明代青花的輔助紋飾有弦紋、福字、兔紋、海螺紋、卷草紋、纏枝紋、蕉葉紋、海水紋、幾何紋等,寥寥幾筆卻趣味盎然。除了官窯氣派恢弘,在民窯瓷器中簡練的紋飾、流暢的筆法也讓整個器物有拙樸之美。  明代民窯青花瓷器賞析  本文介紹幾件館藏明代青花瓷器各具風採,青花色澤和紋飾均不同。但是以紋飾簡約的民窯為主,線條飄逸,畫面隨性,無拘無束,古趣橫溢。
  • 人物篇 瓷藏:吳忠信
    明清民窯青花瓷畫上異彩紛呈的人物,訣竅就在大膽地非經典。對民窯青花匠師來說,藝膽包天,吾膽可包天之外。      民窯匠師這種非凡膽識,實出於對「民」刻骨銘心之「識」。歷代統治集團無不用愚民政策來蒙蔽百姓心眼,讓「老百姓」變成「老百信」和「老白信」。「民」,依舊是「盲」。      洞悉這一切的民窯匠師利用手中畫筆,把民窯的功用發揮到了極致。圖一 窈窕淑女
  • 中國青花瓷器的發展
    1957年浙江省博物館在龍泉縣金沙,發現了13塊北宋時期青花瓷片,三件青花瓷碗殘片,其中兩件胎質潔白細膩,釉色青白、青灰和白中泛藍。火候較高,無吸水性,與浙江省江山鈷土礦原礦接近,經有關專家研究認為,北宋青花使用的鈷料是浙江料。1970年在浙江紹興的環翠塔基中出土的青花瓷片,胎質細膩、色澤潔白,釉色白中泛青,無吸水性,青花色澤也較淺淡。
  • 清康熙青花人物棒槌瓶鑑賞
    其造型規整,盤口直頸,平肩直腹,頸部凸起一道弦紋,平添動感,弦紋之上於三個開光內繪人物故事,口沿、頸部繪回紋、如意雲紋等一周,肩部四組海棠形開光內繪花卉博古紋,周圍襯以梅花紋及金錢紋,構圖簡約而清新。清康熙    青花人物棒槌瓶   高55cm其勾畫的技法亦有創新,改變了前代單線平塗的手法(即以青花先勾勒花紋輪廓線,然後塗色的傳統方法),採用渲染的筆法,用筆梢蘸濃淡不同的料水繪製圖案。
  • 筆鋒婉轉,畫風舒展,宣德民窯青花瓷絕對不簡單
    大家先腦補一下周杰倫那首《青花瓷》,第一句我覺得就是說的永樂、宣德青花瓷,拋開動輒幾千萬的官窯,我們來一同欣賞下民窯,筆鋒婉轉處畫風舒展,宣德民窯青花同樣不簡單,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民窯器在明代是個什麼角色。其實,一句話就可以概括,民窯生產的是民用瓷器。
  • 精品推薦—大清康熙年制款青花人物故事圖橄欖瓶
    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並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推崇藏品介紹中文名稱:大清康熙年制款青花人物故事圖橄欖瓶英文名稱:Qing Kangxi
  • 經典收藏·青花花卉碗
    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  (青花花卉碗) 清代民窯瓷器價格,它在近期各大拍賣現場的交易情況,對於廣大陶瓷收藏愛好者來說,元青花和明清官窯價格昂貴,動輒上千萬,可望不可及。
  • 康熙青花瓷水準高,人物圖案青花瓷多,例如這件王羲之寫經罐
    康熙帝畫像 網絡圖片康熙青花瓷素以胎釉精細、青花豔麗、造型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其瓷質和藝術水準均達到歷史上的最高峰,堪稱青花瓷器的楷模。這一時期,作為裝飾主題的人物故事畫已廣泛應用,在康熙民窯青花瓷器上尤為多見。
  • 如何鑑定弘治年青花瓷器
    史料記載,官窯的燒造活動不多,曾幾度停燒青花瓷,但民窯的生產並沒有受到官窯的影響,各種青花瓷生產仍然較多。明弘治 青花茅山道士圖三足香爐弘治瓷的造型較成化豐富,主要有葫蘆瓶、香爐、折沿盤,撇口盤、三足爐、罐、收口碗、撇口碗等,各種飾耳的瓶、尊、罐都是新創品種。
  • 古玩市場上,3千元淘到一隻乾隆青花碗,看看值不值
    雖然清代瓷器的燒造水平已經具有較高的規格,但是能夠傳世的精品還是有限,最近藏友老王在逛古玩市場的時候就一眼相中了一隻青花瓷碗,攤主告訴他這隻瓷碗是乾隆時期的民窯,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以3000元的價格成交。那麼乾隆時期的青花瓷碗到底值不值這個價格呢?這個時期的青花瓷碗又具有什麼樣的特點,該怎麼辨別呢?
  • 明成化青花瓷器市場行情,風格特徵,明成化青花瓷器值多少錢?
    成化官窯青花料有濃淡之分,濃者多勾勒紋飾線條,淡者則平塗上色,使圖案開始出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夔龍也稱草龍,是成化時出現的一種抽象變形圖案化的龍紋。成化官窯青花底部有帶釉與砂底兩種,帶釉者居多。砂底有些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這種類似火石紅的「米糊底」用手摸時,沒有粗糙之感,仍感細潤,這是成化官窯青花特有的風格。
  • 汴梁收藏|皇宋大觀:小瓷片,大收藏
    古瓷片是文明的碎片,鑑賞古瓷片是對華夏璀璨歷史的見證。 古瓷片殘存的圖案、文字、色彩、胎釉、開片等細節,蘊藏承載著大量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社會綜合信息。
  • 【吳氏驕子】民國脊梁吳忠信
    吳紅原藉安徽合肥,她的爺爺叫吳忠信。乍聽到吳忠信這個名字,覺得耳熟,又聽是安徽人,竟在腦海裡尋出清嘉慶安徽休寧狀元吳信中來,以為二者或有牽聯關係。待聽到介紹人講吳忠信曾當過中國五省主席,是辛亥革命的參與者,是孫中山的革命黨之一,是老蔣執政時期的重要成員之一,頓時令人肅然起敬。
  • 康熙瓷片上的孟浩然詩劍贈友
    ■江蘇南京 胡劍明 藏友示我一塊巴掌大青花碗底瓷片,正面有行草豎式書寫一首孟浩然的五言詩(圖1);底部(圖2)方形雙線款識為篆書「淡雅」二字,圈足打磨得很精細,青花的發色也好。可以看出,這是清康熙年間的遺物。 「遊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
  • 揚州古瓷收藏愛好者用137片瓷片組成「武漢加油」
    揚州古瓷收藏愛好者高明生,用137塊瓷片,組成了「武漢加油」的字樣。137片瓷片,每一片都有獨特的寓意。137片瓷片「武漢加油」每片瓷片都有獨特寓意這些瓷片是擺放在一張中國地圖上的,通過各種不同的組合,既有「武漢加油」的四個大字,也有匠心獨運的圖案,充分表達著高明生的創意。
  • 從青花鈷料了解青花瓷——我國青花瓷器鈷料使用歷史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觴期。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豔,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
  • 染付 日本的青花
    明代天啟年間景德鎮民窯所產青花稱「古染付」。(そめつけ)とは、白色の胎土で成形した素地の上に酸化コバルトを主とした絵の具で模様を絵付し、その上に透明釉をかけて高溫焼成した陶磁器。おもに磁器で、模様は藍青色に発色する。中國語で"青花"、または"釉裡青"と呼ぶ。英語で"blue and white"。
  • 晚明青花上的《吳牛喘月圖》
    楊先生的文章,主要針對金代北方耀州窯和定窯陶瓷器上的「一種以月亮和牛樣的動物為題材的裝飾圖案」進行論證。楊先生的觀點作為一家之言,雖然對愛好者深入探討這種紋樣有啟發,但從文章的附圖「定窯印『吳牛喘月』紋瓷片摹本」(圖1)看,說它是「吳牛喘月」,其實也不確當。筆者以為這個圖應該是宋代流行的禪畫《牧牛圖》中的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