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風吹大野》
青花之美,樸素為第一也。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此莊子之言,以應合民窯青花,最是相宜。世人從眾,每樂道於官窯青花之高貴、精緻、稀有、市價之巨,而忽略了瓷本生於泥土的屬性。泥土腳下便是,但離了泥土,哪裡有青山,哪裡有高峰。
瓷器作為日用之器,首先是實用器。實用、好用之餘,延展出美。又因人以觀先入,故有美觀實用大方之說。美觀不實用,乃"花瓶"死物。實用不美觀,是乏味之生活。日用之量,不可計數,又因南北有別,時風各異,體現於日用青花常物上的藝術便獨具官窯無可比擬的自由、性靈、拙樸、逸趣、禪味以及生動鮮活。
當我們看一件件器物乃至若星辰一般的青花碎片時,那千百年未曾減一分光輝的朗潤,足以讓觀者動容。古人生活的點滴在一圈一點一勾一染一塗一抹之中,淋漓盡致。
民窯的青花,就是中國畫,是中國畫中的水墨畫,並且是大寫意的水墨畫。同一鼻孔出氣,無二無別地綻放出大中華之內美。她以無比宏闊的胸襟,涵容了:諸佛群仙異怪、老翁童子美人、樵夫鉤叟孤旅、將軍武士書生、山林鳥獸蟲魚、花木幽草奇珍、亭臺樓閣山庵、街頭巷尾農耕⋯⋯廟堂之高、江湖之遠、出塵之清曠味、市井之煙火氣、如是種種,盡在一抹幽幽的青藍中。這煙雨天青碧水如藍,把一日二日十年百年娓娓道來。
民窯青花的美,是真美、無雕琢的美、漫不經心的美、本樸的美、勞苦大眾對太平安穩嚮往的美、平常百姓對時光珍惜的美、老少鹹宜捧在手心的美、更是一種粉身無礙深埋無懼的美。這種美,豈是深宮高牆院的囚錮人可以體會的。更不是能用金銀可以計量的。我們祖祖輩輩在這種美中滋養、生活,何其偉哉、何其幸哉、何其快哉!
能識此大美者,雖不乏其人。然能以此為心,以此為念,心心念念不離日夜左右者,非潯陽吳老衷信先生莫屬。半百時光都付了一片兩片三片四片,片片寶光心上見。萬古不磨,千秋不朽,吳老的家珍,如珠如月,潤己宜人,此文脈之承傳,眾寶之凝聚,心血之大成,令人景仰。
吳老於平常之中,深掘大美,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令同鄉愛瓷人,三寶國際陶藝村博物館主理人文英女士動容,遂蒙發為其所藏籌展以利同好之願。
同願同行,擇取星海之吉光片羽,特展於春和景明之際,落花流水之間,君得其信,緩緩來,可矣。
往來人,莫作等閒看。
一眼古到今來,一片芥子須彌。
好一片清風吹拂於大野。
問君,會否?
戊戌寒食
本樸禪院劣慧沙門和堂空一記於海上
吳忠信
一九三九年六月生,十九歲進九江瓷廠(後為九江電瓷廠)學徒,當過工人,做過技術工作。由於職業,經常來往於景德鎮,從此,一生與景德鎮陶瓷結緣。上世紀六十年代起,由喜愛人民瓷廠的青花瓷到建國瓷廠的柴窯瓷,由收藏不起眼的青花釉裡紅鯉魚盤到民窯青花瓷片,由喜愛現代陶瓷到宋元影青瓷,就這麼一路走了五十多年。
與瓷訴衷腸,與瓷結瓷友,苦樂我自知。
地點:三寶秘境一號
時間:4月20日 下午3點
策展人:李超越
「要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眼中所無的先人,只有看民窯青花瓷。」-曹新吾
相較於官窯對器形的注重,民窯則沒有那麼多的講究,民間藝人在表達創作上更具個性化和多樣性,其之所以能成為經典,便在於他們大膽的非經典。
人為萬物之靈,故寫人更需先得天地之靈氣。
破碎的瓷器片就整體而言,它是殘件,就殘件上的某個花紋來講,它又是完整的。吳忠信就想像攝像機的特寫鏡頭,放大取材,再配以銀線裝飾。管中窺豹,以小見大,超越時空與古人對話。
「於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淘來的青花瓷片佔滿了書桌、書櫥、窗臺。在我的眼裡他們都是生命的造化。穿越時空,我與它噓寒問暖,談天說地。它教我知識,明我眼力,潤我心田,悟我人生,」玩」得我不知老之已至。」 -吳忠信
吳忠信在一處處被挖掘出來的民窯舊址上,痴迷地拾掇著殘瓷碎片。掏錢把這些在他人眼裡毫無價值的碎瓷片儘可能地帶回家,日復一日,幾十年來已經收集了四五千片。
問收藏之道,吳忠信答:「獨闢蹊徑,化平凡為神奇。」
難得的是,展覽當天,吳老先生將會從九江來到三寶,跟大家做分享。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每一塊瓷片都是故事,以及,這樣一個在背後說故事的人。
注意(Attention):工作室活動158.00/人
申請人付費成功後可享受10天的觀摩與交流(僅限20人)
申請方式——長按下面二維碼
或電話聯繫:18007986768(孫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