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是景德鎮優秀傳統名瓷,也是中國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瓷器品種之一。它色澤典雅,細潤高潔,物象表現力強,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珍視。學者黃英在紫禁城雜誌發表的 《清康熙青花王羲之寫經博鵝圖罐賞析》一文中,這樣為我們解讀這件瓷器背後的故事。
康熙青花瓷素以胎釉精細、青花豔麗、造型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其瓷質和藝術水準均達到歷史上的最高峰,堪稱青花瓷器的楷模。這一時期,作為裝飾主題的人物故事畫已廣泛應用,在康熙民窯青花瓷器上尤為多見。
仿嘉靖款青花人物故事圖罐 清康熙高15釐米口徑5.1釐米足徑4.8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仿嘉靖款青花人物故事圖罐底款 清康熙高15釐米口徑5.1釐米足徑4.8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康熙仿嘉靖款青花人物故事圖罐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件。此罐高15釐米,口徑5.1釐米,足徑4.8釐米。敞口,短頸,圓腹下收,圈足。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三行款,外圍雙圈。外壁通體以青花裝飾。腹部僅以大面積的人物故事畫作為主題裝飾,不加任何輔助邊飾。
畫面中有三個人物,形態栩栩如生,面部表情描繪得生動傳神。正中坐者為一官員裝扮的中年男子,手執毛筆,作欲在身前案上白紙書寫狀;其對面一年輕男子,手捧白鵝;中年男子身後為一手持團扇的書童。畫面布局疏密有致,主題鮮明。
經考證,這應是一幅《寫經博鵝圖》,取材於王羲之為道士抄寫《道德經》以換取鵝的故事。此事出自《晉書》。此罐畫面中倚案而坐、手執毛筆者,即為王羲之。他身體微微前傾,右腳跨出,兩眼仔細端詳白鵝,眼神流露出喜愛之情。
明末清初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稱為「轉型期」,所產瓷器中繪有人物故事或山水、花鳥題材的比任何時候都多,尤其是人物故事題材。
這件康熙仿嘉靖款青花羲之寫經博鵝圖罐,形體飽滿,釉面瑩潤,構圖主次分明,虛實得當。採用「分水」畫法描繪物像,人物刻畫生動傳神,青花發色純正,整個畫面給人以清新雅致之美感,顯然是明末清初藝術氛圍影響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