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2021-01-10 唐龍陶瓷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制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制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並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並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巖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幹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發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制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4)回青

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窯和高檔瓷器多用。回青也稱佛頭青,回青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與蘇麻尼青,平等青色調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景德鎮御窯廠使用的一種進口原料。多與石子青配製,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濃豔紅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則呈灰藍色。

(5)浙料

過渡期:天啟、崇禎至順治多使用——浙江紹興、金華一帶所產青料,也稱「浙青」。國產料中以浙料為上乘。發色重則濃紅,輕則淡翠。浙料又有元(頂)子、紫料、天青等品種。明代萬曆中期以後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均採用此料。

(6)珠明料

明晚期到清康熙朝所用。珠明料是清代青花主要著色原料。雲南、福建、江西等省均有生產。特別是從順治、康熙年間開始盛行的青花五色,配製為瓷器上的青花料所用為珠明料,翠毛純藍,多階濃淡。

(7)洋藍。

清晚期開始使用「靛青」這種化學青料,即俗稱「洋藍」。浮躁刺目,這些必是光緒之後。青末青花瓷還有在青花瓷中因燒制時發生由裡向外的爆釉,這個特色是晚清青花的特色,凡爆釉是晚清到民國。

本文轉載自夏志鋼(武漢壺語堂博物館館主)

相關焦點

  • 古陶瓷的老化痕跡和鑑定方法(舉一反三視頻講解)
    謹記搜索「伍秋鵬去偽存真古瓷學院」業界知名教授伍秋鵬教授手把手教您古董古瓷器鑑定秘籍④、去偽存真古瓷鑑定學院的教學內容(一)、古瓷鑑定與收藏概論 (免費)學習古瓷鑑定的基礎常識(1)古瓷鑑定的基本原理(2)古瓷鑑定如何入門(3)古瓷收藏的誤區(二)、古瓷鑑定入門班(收費)
  • 估價10億的青花第一瓷,為何40年來只露半邊「臉」?
    中國古陶瓷鑑定大家耿寶昌先生觀看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梅瓶是明代高等級墓葬隨葬品,有鎮墓闢邪的作用 據當年資深文物專家王引先生介紹,當時有人在新街口附近,抱著個大瓷瓶子兜售。
  • 耿寶昌:永樂青花鑑定四大基本細節,牢記這些特徵,讀懂文物
    永樂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永樂時期,一改洪武時期瓷器燒制的風格,器型趨於中等,開始偏向於實用,而不是洪武時期主要以陳設為主。永樂時期器型很多都來自於中西方文化交流,出現了如天球瓶,抱月瓶,花澆,無擋尊,臥壺等獨特器型,後世雖有仿製,但均有時代差異。鑑定時應當熟記永樂瓷器的器型特點,對於臆造品和仿製品就會有正確認識。
  • 鑑定古瓷的特徵
    主要表現是側光看,可以看到釉面有類似橘子皮的效果,這個橘子皮可是那種比較細的橘子,不是那種大蘆柑的疙疙瘩瘩的樣子。 正面看,釉面還是顯得很整潔的,所以橘皮釉在瓷器鑑定裡,雖然不算是優點,但也不算是缺點,只是一個鑑定要點而已。
  • 「藝展中國」周思中陶瓷藝術作品欣賞
    2009、10、12、17年獲景德鎮陶瓷學院年度教書育人先進個人。2010年6月,獲中國教育界聯合會評定的2010年度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榮譽稱號。2011年8月,獲江西省教育廳「江西省高校第七批中青年骨幹教師」榮譽稱號。
  • 絕世珍瓷:宣德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碗發現記
    2007年12月出版的《中國文物鑑賞大系》一書中《中國陶瓷鑑賞圖典》談到薩迦寺宣德青花五彩器時說:「此器是目前所發現燒造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宣德青花五彩器,國內僅見兩件,極為珍貴。」她不懂陶瓷,不知道它是什麼時候、什麼窯口燒制的,但這對碗實在太精美了,王露被深深吸引,於是便將它拍攝了下來,準備編入《薩迦寺》一書中。
  • 清代瓷香筒的定價標準
    瓷器的價格高於日用瓷和圓口器。近兩年來,市場上的熱門商品是書房中使用的印泥盒、筆筒等小文具配件,其中筆筒價格上漲迅速。品種。目前,我們可以在清末民初投資,尤其是粉彩展示瓷,具有較高的升值潛力。一般來說,清末民初粉彩瓷器的價格高於同期青花瓷。在著名的香筒中,自然首推上海寶山明朱守誠夫婦墓所出朱小松款劉阮入天台香筒。竹筒高16釐米,直徑3.6釐米。
  • 宣德青花的特徵及辯偽,這五大鑑定要點吃透從此不打眼
    但是在目前市面上各類古瓷琳琅滿目,其中又有多少真品?要知道精品名瓷畢竟是少數,而當下很多古玩市場在利益的驅使下,充斥了太多的仿製品,其中的精品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在當下市場上如果能夠從中淘到一些老普的藏品都算甚好的結果了。如果你連這點都沒搞懂,那懷疑你沒入行。收藏界裡內行和外行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 景德鎮:「英語說陶瓷 英語講瓷都」
    景德鎮:「英語說陶瓷 英語講瓷都」 大字 日期:1970-01-01 來源:景德鎮日報)     景德鎮在線訊(雷晨 張德威)瓷博會期間,一支「紅領巾英文志願講解員」隊伍兩人一組活躍於各大展廳,這些「小天使
  • 耿寶昌成化鬥彩瓷看三點斷代,建議收藏!
    鬥彩是中國傳統制瓷的珍品。其始於宣德年,後來到了成化時的鬥彩深受收藏界的推崇。成化鬥彩是在青花抹紅彩繪畫的基礎上再次創新創造出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結合的新品種,鬥彩以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新的且符合明代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鬥彩是瓷器史上一大重要成就,也是為彩瓷燒制起來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 耿寶昌:藏家必知的宣德青花五大鑑定,學會這幾招從此不打眼
    關鍵詞:宣德青花鑑定玩收藏,玩瓷器,誰不希望能收藏到精品?但精品名瓷畢竟是少數,目前市面上各類古瓷琳琅滿目,但是其中又有多少真品?在利益的驅使下,當下很多古玩市場上充斥了太多的仿製品,其中的精品是少之又少,現在能夠從中淘到一些老普的藏品都是甚好的結果了。如果你連這點都沒搞懂,那懷疑你沒入行。
  • 瓷中貴族(青花釉裡紅)不同時期的釉裡紅如何鑑定 2
    洪武釉裡紅纏枝牡丹紋軍持 一、洪武釉裡紅 早期的洪武釉裡紅髮色多呈黑紅跟元代是差不多的,發色不夠鮮豔,可能是因為比較難以燒制,一些釉裡紅被燒成了"釉裡黑"的瓷器也未被打碎埋掉,該時期發色區域比較寬廣,自灰黑至暗紅,且時常因釉裡紅料研磨不細,而出現類似元青花青斑感覺的局部紅斑,即使這樣,釉裡紅的品種還是貫穿了這個時期,若你手上有珍貴藏品困於出手,想找正規拍賣平臺運作,有緣者可與大林千裡傳音聯絡壹捌捌,貳肆貳陸,伍捌柒壹如文物局老師鑑定藏品屬到代臻品,可免費送拍保利,嘉德,蘇富比,藏品前期涉及每件200鑑定門檻,接受不了勿擾!
  • 中國工藝美術:陶瓷、宋瓷
    讓我們去了解一下宋瓷: 中國工藝美術,向推陶瓷為首,這無疑是正確的。經過近年採考古發掘證明,我國陶瓷的生產,遠在商周時代,後經長期的歷史發展,至唐逐漸形成以越窯青瓷、邢窯白瓷為代表的兩大系統,為宋瓷的發展打了基礎。
  • 昆明家和富貴禮品碗、富貴花開禮品碗,臉譜禮品碗,和諧盛世禮品碗、卡通元素禮品碗,青花瓷元素禮品碗禮盒套裝批發
    昆明家和富貴禮品碗、富貴花開禮品碗,臉譜禮品碗,盛世開元禮品碗、卡通禮品碗,青花瓷元素禮品碗禮盒套裝批發,廣告促銷活動禮品首選,4碗4筷和4碗4
  • 重讀經典|香港東方陶瓷學會《明末清初瓷展》
    時任香港東方陶瓷學會會長的葉義醫生指出:「明末清初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是一段多姿多彩的時代,大量的加櫓瓷運銷歐洲,對歐洲瓷器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展覽的核心是一類稱為『明末清初瓷器』的青花佳品。這類作品帶給陶瓷藝術一種創新的繪畫風格——自然、寫實、從傳統和皇室的款式中蛻變出來。
  • 中國彩繪文化藝術,陶瓷雕塑,景德鎮陶瓷
    此書是《陶瓷美術》雜誌從1958 ~ 1968年間所出雜誌的合訂本,其中涉及景德鎮眾多陶瓷雕塑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及論文,儘管彩圖很少,仍然是我們研究這一時期陶瓷藝術的重要文獻資料。書中有這一時期重要的陶瓷雕塑家,如曾龍升、曾山東、周國楨、劉遠長等,以及這一時期出現的制瓷機構,如陶研所、雕塑瓷廠等,是我們研究20世紀60年代前後陶瓷彩繪雕塑發展的重要依據。
  • 張文進與元瓷
    這兩件瓷就是元「青花雲龍紋雙象耳瓶",文博界稱戴維德大瓶。事關此瓶在民國期間在北京琉璃廠想出售時,被琉璃廠之幾乎所有專家鑑定為贗品,而當時也與現時同樣一股歪理,即「民間無元青花」。因此歪理斷送了這二件赫赫的元青花無緣在中國大地上生根,可見歪理之影響力多大!而此二件元青花結果被當時出名的英國收藏家戴維德爵士所收藏,最後轉到大英博物館,號稱大英博物館中國瓷器部之鎮館之寶!
  • 明代民窯「青花瓷器」鑑定要點(全是乾貨)
    胎色米灰,個別米黃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強,常有未燒透的孔隙,為窯溫掌抽不好所致。釉有很濃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發青,這是造成青花發色灰暗的原因之一。釉厚渾濁,出現開片,釉面鬆散。
  • 上課了,今天講嘉靖五彩4大鑑定要素,一分帶你漲姿勢!
    嘉靖瓷業雖然繁榮,但瓷器水平卻相對退步,不過,在明中後期還是比較著名的。古代收藏家有點評曰:「首成,次宣,次永,次嘉」。嘉靖官窯文物名列永樂官窯文物之後,可見不虛 這一驚世之舉由臺灣收藏家曹興誠創造,他也憑此揚名全球拍賣界。全球最貴瓷器的身價,本器維持了整整四年。而佳士得所拍的魚藻紋大罐也經歷了其傳奇的藝術,並且故事仍在繼續
  • 2020「盛世收藏」文物鑑定正式收官,「金繕」絕技讓瓷器「復活」!
    此次活動由深圳市文物考古鑑定所聯合深圳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資產運營分公司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欄目、深圳市收藏協會共同舉辦。本場活動的主題是陶瓷、書畫和雜項,邀請到鑑定諮詢專家、廣東省文物鑑定站副站長何鋒、原深圳市文物考古鑑定所所長任志錄、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和原深圳市文物管理辦公室調研員劉濤為廣大藏友現場「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