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寶昌:藏家必知的宣德青花五大鑑定,學會這幾招從此不打眼

2021-01-14 騰訊網

關鍵詞:宣德青花鑑定

玩收藏,玩瓷器,誰不希望能收藏到精品?但精品名瓷畢竟是少數,目前市面上各類古瓷琳琅滿目,但是其中又有多少真品?在利益的驅使下,當下很多古玩市場上充斥了太多的仿製品,其中的精品是少之又少,現在能夠從中淘到一些老普的藏品都是甚好的結果了。如果你連這點都沒搞懂,那懷疑你沒入行。收藏界裡內行和外行的區別,在於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你如果真喜歡收藏古董瓷器,喜歡文物,那麼一定要靜下心來,少看熱鬧。平時那些電視臺說文物收藏的,鑑寶一類的欄目,其實就是給外行看的熱鬧,其本質是娛樂節目,砸寶也好,鑑寶也好,它都是要保證它收視率,不深究其有多少內容能夠參考,這些節目它都會為了節目效果而包裝。咱們玩家還是少看電視多看書,避免受到一些幹擾,在日後的藏購過程跌跟頭。

玩瓷器,都想收藏到精品名瓷,那都有什麼?我們今天就聊聊瓷器中的青花瓷。研究考察發現青花瓷最早出現於唐代,到了元代青花瓷燒造技術日趨成熟,一直到明代宣德時期青花瓷在燒造技術上到達了巔峰,以至於瓷器裡有"青花首推宣德"的這一說法。對於宣德青花瓷器文物的喜愛,應該是每一個熱衷收藏朋友心中的痛!筆者著文三百,還是覺得很難下筆對於這個時期的瓷器文物進行深刻的論寫,原因無他,王冠太貴,不堪其重!

宣德時期是明代制瓷業燒造的巔峰時期,也是我國瓷器燒造的巔峰時期。不管是紅寶石入釉的鮮紅祭器,還是那種以蘇麻離青為飾的青花瓷,都是是國之瑰寶,都是為世人珍視的珍貴文物。若你手上有珍品瓷器困於出手,想找正規平臺參加拍賣,有緣者可與筆者聯絡壹叄玖,貳貳壹玖,叄伍伍壹不成交無任何前期費用無奈幾百年來,這些珍奇的宣德瓷器文物,大多都收藏於皇宮內院,民間罕有,欲窺其全貌而不得。器之不見,不明真相,遑論研究,更況且收藏?好在近些年來,社會進步,信息便捷,才通過各種途徑讓我們得以見識這些珍奇的瓷器文物。宣德青花瓷的造型秀美,器型多樣,主要是以日常生活用具為主,如碗、盤、罐等,其中盤尤為的雅致華貴,目前這些瓷器文物都價值高昂。

宣德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瓷器,以青花最富盛名。因其胎質細膩純淨、釉層滋潤沉靜、釉色晶瑩豔麗、紋飾多姿多彩而聞名於世。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制技術絕無僅有,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這時不僅官窯產物質量極其講究,數量有限的民窯產物亦很精緻,頗具典雅之風。宣德瓷器總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燒制精緻的青花瓷器在後世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甚至凌駕了永樂朝瓷器。而鑑於宣德瓷器的龐大成就,後世競相仿製,而尤以清朝康熙、雍正時期摹仿的水平最高,以清宮舊藏的宣德青花為藍本,去精心燒造,造型、尺寸、紋飾都十分酷似,頗具宣德青花的韻味。而追隨著近現代科技的發展,市面上的仿品越發是火熱朝天,仿得險些無以爭辯,因此我們在藏購過程中就更要擦亮眼睛仔細辨別,今天筆者就講一些關於宣德青花的鑑別技巧。

說到瓷器鑑定,相信很多讀者朋友都知道,耿寶昌老先生在古瓷器鑑定這方面的成就之高,在《明清瓷器鑑定》耿老整理描繪了非常多的宣德瓷器器型介紹,看已經十分完備,但在今天更深入的研究看來,還是有不少滄海遺珠,未被選進。筆者認為關於明清瓷器鑑賞上,耿老的那本著作在基礎上尚有不少可供完備之處,當然這也是因為各自所站的角度不同,這些只能待於當世學者共勉力為之。宣德瓷器文物以青花名動天下,然而有不少海內外存世極罕的品種,而流落於民間,沒被官方研究證實,其身份正統性都還不能被徹底認同,這也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學術研究是件嚴謹的事情。

一、青料

在青花瓷的鑑定中,所用青料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特點。每個時期所燒造的青花瓷器所用的青料都是有其特有的特徵。宣德時期青花瓷所用青料是進口料或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蘇泥麻青(蘇麻離青)"料,以上兩種料實為一種料,同出於一個產地,中文譯為玻璃藍。這種青料含鐵量特別高,含錳量較低,所以也被叫"高鐵低錳"料。這種青料燒造的青花瓷器發色濃豔,凝重;在火候把握較好的情況下能燒出寶石般的色澤。青料中含鐵量高容易使瓷器發色呈現深藍色,色料凝聚厚處會形成黑褐色的結晶斑點,在一定光線下會出現錫光色,而且有三角形結晶,下凹深入胎骨的特徵;用手撫摸釉面凹凸不平,釉層較薄的地方會出現乾澀、無光的現象。宣德青花也有一些器物的發色稍淡,雅致,且無"鐵鏽疤",這類可能就是較優質的國產和進口料的混合料燒造的,這類器物相對較少,在《景德鎮陶錄》也得到了證實:繪製紋飾時既有單獨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據紋飾的不同而決定使用哪種鈷料描繪那個部位的紋飾。在繪製時常使用國產料淡描勾線,進口料渲染。

可以看圖中蘇料不管其設色深淺,都能展現藍寶石質感的發色特徵,並透射出淡淡的紫羅蘭色調(這兩特徵最宜在太陽光或日光燈下觀察)。由於其自身的暈染性,往往筆未處也有毛茸茸豆沙狀的染色現象,線條間易串色,邊緣不清晰,呈互漬浸狀,且在線條及濃點等處多見不規則的顆粒放射結晶點(此現象在元、永樂發色純正的青花瓷中亦常見)。

很多的仿品的發色是:濃青發色藍中泛灰,濃豔處有明顯深褐色斑,疵斑處呈硬黑漆狀,和真品蘇料常有的濃淡處發色均藍中略泛紫及煙灶灰狀褐斑是完全不同的。也有部分高仿品為了掩蓋濃青發色泛灰且邊緣不互浸染的這個缺陷,常以側鋒運筆蘸濃淡青料補色(線條間較明顯),其越軌的浸染筆觸痕與蘇料自然的參差互浸染狀效果是不一樣的。

二、胎質

宣德青花瓷所用胎土淘煉更加精細,燒結後更為縝密堅硬。其胎質特徵是精密細膩、潔白堅硬。和永樂時期的相比,永樂的胎體細潤有餘而堅硬不足,同樣大小的物件,宣德時期的胎體要比永樂的重一些。這是大器多為厚胎,底為無釉的砂底,用手撫摸十分光滑,足邊有火石紅斑點,中小件器物是釉底。很多都說露胎為細砂底,其實宣器的砂底上面抹一層釉漿或護胎土的不在少數,以起到一種護胎作用。至於火石紅的問題,有的有火石紅,有的沒有,這是因為火石紅形成的機理導致。

後仿的宣德器物,胎體處理生硬而顯矯揉造作,於砂底常可以看到清晰的旋痕。琢器胎體一般為分段橫接,處理雖較好,但仍能看出。漿胎的胎質疏鬆、色黃,胎體開白色片紋,使其斷面有燒結不透的現象,扣之發聲沙啞。部分仿品為接近真品重量,故意將整個胎體修薄,以致近乎於蛋殼瓷,這與真品隨不同部位的弧線而厚薄適宜的胎體異於霄壤。

三、釉面

明宣德瓷器釉面肥厚滋潤,光澤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稱"亮青釉"。與永樂相比,仍屬細潤,但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稱"橘皮釉",極少數有開片。若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釉面氣泡密集,大小不一,顯雲霧狀,稱為"朦釉",俗稱"唾沫釉"。在清仿宣德的器物中,這種雲霧現象更是多見。宣德時期的高溫色釉中,都具有釉面桔皮紋和氣泡密集現象,少有例外。琢器器裡釉汁淌流不勻,可見垂流痕。除大器為無釉白砂底外,中小器物底足多施釉,但器身與器足釉面色澤往往不一。

橘皮紋是瓷器在燒造時候形成的氣孔,從明代宣德年間就出現了橘皮釉現象,所以橘皮釉也是宣德器物的鑑定的參考依據。宣德朝器物的橘皮紋釉面幾乎涵蓋其所有的品種,尤以青花器為甚。而宣德瓷器釉面上橘皮棕眼的"棕眼"很少有人談起,往往被大家所忽視,"橘皮棕眼"有兩層意思:其一、是指橘皮紋釉面。其二、是指橘皮紋釉面上有棕眼。

四、紋飾

宣德以紋飾取勝,取材範圍比較廣闊,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無所不有。紋飾畫得十分規矩,從不出邊線。是採用雙勾填彩的方法,一律是用小筆觸填就,無論大塊花瓣或是小塊葉瓣,人物衣著,龍鳳軀體毫無例外都是用小筆觸填彩,絕無一筆平塗之法。畫筆分實筆和勾勒渲染兩種,實筆多為細線條,勾勒渲染多為粗線條和紋飾,線條流暢,紋路清晰,有一氣呵成感。仔細觀察只要是真正宣德青花,無論是大塊青或小塊青,都有濃淡,尤其是大塊如牡丹花、月季花等,雜陳著黑色晶體,在較強的光源下,閃爍亞光,煞是好看。還有裝飾紋中也出現梵文,用作邊飾,有的就用做主題紋飾如出戟梵文蓋罐,祭祀用的大匙等。紋飾粗獷、隨意點繪沒有輪廓,俗稱"一筆點畫"。

五、款識

宣德青花的款識有滿器身這種說法,根據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頸、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書寫。根據出土器物的研究表明,早期為四字篆款,其他多寫楷書。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雙圈雙行楷書款、六字橫款、六字豎款。

由於宣德青花市場價值高,故市場上歷來贗品滿地。鑑假容易鑑真難。三藏以為,看假只要抓住一條就可以作出明確結論;看真卻要謹小慎微,面面俱到,儘量抓住每一個細節,把所有可能出現疑點的地方都排除後,才能作出肯定結論。三藏將這些技巧分享給大家,有緣者得見,可關注筆者,收藏轉發,以傳播瓷器鑑定之真知識,則某拳拳之意,可得而彰也。在此感謝大家關注。

相關焦點

  • 宣德青花的特徵及辯偽,這五大鑑定要點吃透從此不打眼
    收藏到精品名瓷是每個玩瓷器的藏家都夢寐以求的,誰不想收到瓷器精品?但是在目前市面上各類古瓷琳琅滿目,其中又有多少真品?要知道精品名瓷畢竟是少數,而當下很多古玩市場在利益的驅使下,充斥了太多的仿製品,其中的精品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在當下市場上如果能夠從中淘到一些老普的藏品都算甚好的結果了。如果你連這點都沒搞懂,那懷疑你沒入行。
  • 絕世珍瓷:宣德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碗發現記
    她不懂陶瓷,不知道它是什麼時候、什麼窯口燒制的,但這對碗實在太精美了,王露被深深吸引,於是便將它拍攝了下來,準備編入《薩迦寺》一書中。事情巧的是——胡昭靜當時住在文物出版社所在的北京沙灘紅樓的三樓,而四樓正住著大名鼎鼎的古陶瓷鑑定大家耿寶昌的助手、學生陳華莎女士,而胡昭靜和陳華莎又偏巧是平時一起出出進進撿拾瓷片的好友。      陳華莎看到照片後十分驚異,馬上把照片拿給耿寶昌看,耿寶昌回憶說:「我仔細觀看照片,心中激動不已,確認這就是多少年來夢寐以求、苦苦尋覓的宣德官窯五彩瓷。
  • 耿寶昌:永樂青花鑑定四大基本細節,牢記這些特徵,讀懂文物
    無奈幾百年來,這些永樂宣德瓷器文物,都收藏於皇宮內院,民間罕有。欲窺其全貌而不可得。器之不見,不明真相,遑論研究,更何況收藏? 它和宣德青花瓷器並稱為「宣青」,在我國文物藝術史上極為出名,屬於傑出珍貴文物一類。永樂青花瓷,採用麻倉御土為胎,蘇麻離青為飾,異國情調濃厚,屬於那種一見傾心的寶物。永樂青花瓷器,雖然永樂一朝時間遠遠長於宣德時期,但永樂青花文物存世量卻遠遠少於宣德青花文物。由於無款,名氣沒有宣德青花瓷器大,但永樂文物精品極精,收藏價值和升值潛力極高,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永樂青花瓷器如何進行文物鑑定。
  • 耿寶昌成化鬥彩瓷看三點斷代,建議收藏!
    如今隨著收藏的熱度之高且藏友之多。隨之也是很多的拍賣行出現,如何選擇也是要多方面去考慮的,現今拍賣行魚龍混雜,考量的時候,首先以實力來看,實力就是看註冊資金,還有資質證書。如果這些都沒有,那麼說明實力不夠,那麼這家拍賣行怎麼可能有資源給你介紹私下高價出手呢?就這一步就能篩選掉很多不正規的拍賣行了。
  • 明宣德千萬級的青花葵花式洗
    宣德皇帝對燒瓷一事尤為關切,故使江西景德鎮御器廠發展迅速。儘管中國青花瓷在此之前已經遍及亞洲,甚至遠輸東非,可謂名揚四海,然而中國士人普遍仍崇尚宋代素雅之風,視青花流俗而不以為然。直至十五世紀初,景德鎮窯廠制瓷技術屢創高峰,青花精品層出不窮,各式器形古樸莊雅,紋飾繪畫精美絕倫,遂漸為世人所推崇。宣德以降,官款青花瓷器燒制幾乎皆由宮廷管控,不可外傳。
  • 考眼力:你能一眼分辨雍正仿宣德青花嗎?
    當然,相信各位早已明眼如炬,一眼就能看出來第一件為 清雍正青花龍紋盤,第二件為 明宣德青花十稜葵瓣式洗。問題是,這兩件明明出產年份相差數百年,可無論從青花發色,還是紋飾特點,以及龍爪龍紋這些小細節來看,為何都形神皆似呢?
  • 明代民窯「青花瓷器」鑑定要點(全是乾貨)
    胎色米灰,個別米黃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強,常有未燒透的孔隙,為窯溫掌抽不好所致。釉有很濃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發青,這是造成青花發色灰暗的原因之一。釉厚渾濁,出現開片,釉面鬆散。
  • 【收藏故事】宣德官窯與宣德皇帝
    作為古陶瓷第一高峰的宋朝,誕生了名揚四海的五大名窯——「汝、官、哥、定、均」;到了第二高峰期的明宣德年,產生了以青花為勝的諸多品種,幾乎囊括明以前的所有出現過的器形和種類,前朝有過的,它產生了,前朝沒有的,它也創燒了,其品類之多,色釉之豐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第三大高峰,當然數清朝康雍乾三代而莫屬了。本文重點敘述第二高峰期,即明宣德的官窯佳器。
  • 傅抱石傳奇家藏《春光》現金陵 收藏愛好者聞風而動
    傅抱石家藏的《春光》、黃賓虹晚年近六十平尺巨幅傑作《花鳥草蟲六扇屏風》、石濤的巨幅立軸《謫仙樓山水》、存世稀少的元代界畫代表李容瑾《漢宮秋苑圖》、全球記載最重的80kg的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籽料、明朝成化年間青花天馬紋臥足碗、元青花留白花卉紋花口大盤和堪稱宣德早期遺物的明宣德青花花果紋大
  • 絕代雙驕:明宣德青花石榴紋盤、南宋龍泉花插領銜佳士得7月拍賣
    一件是明宣德御製青花石榴花紋盤,此盤發色清麗,釉汁肥厚瑩潤,紋飾清晰洗鍊,雅致宜人,為宣德官窯之傑作。明宣德青花石榴花紋盤 六字楷書橫款直徑 29.8 cm.明宣德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 「大明宣德年施」刻款高 27.3 cm.
  • 瓷中貴族(青花釉裡紅)不同時期的釉裡紅如何鑑定 2
    ,這是因為當時柴窯溫度難以控制火候不到所出現的顏色,而如果窯溫過高則會揮發,從釉層中逸出來,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燒飛了,紋飾也就不連貫了,而真正能掌握這些窯溫的要靠有經驗的師父來,所以當時根本沒辦法大規模生產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
  • 耿寶昌:成化鬥彩與雍正鬥彩有何不同?五大鑑定圖文詳細對比!
    如果僅僅是瓷器辨真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看新老,這個還是屬於比較簡單的瓷器鑑定。通常來講,對於舊器如舊的古代瓷器,從這三個角度去了解,基本上都能分辨個八九不離十。不管是之前本朝的成化鬥彩還是後清三代所仿鬥彩的一個製作工藝都是非常複雜的,且生產數量少,通觀彩瓷的存世數量,它僅比琺瑯彩多,所以鬥彩瓷器倍顯珍貴。
  • 嘉德北京 | 墨香居藏12件盛世御窯精品瓷器搶先預展!
    瓶底白釉微微閃青,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官窯六字款。雍正一朝紅釉器以盤、碗較為常見,比較瓶類則數量較少。膽瓶因形如懸膽而名。古人用以插花雅玩,《遵生八箋》云:「瓶用膽瓶花觚為最,次用宋磁鵝頸瓶,餘不堪供。」雍正皇帝對瓷器燒造要求嚴格,紅釉亦不例外,據《清宮造辦處活計檔》記載,雍正七年(1729)八月十七日,「據圓明園來帖內稱本月十四日郎中海望持出碎霽紅磁碟邊五塊。
  • 宣德官窯殘器(百餘件)高清鑑賞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的長子,漢族,生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死於宣德十年(1435年),在位10年。有了前面幾位皇帝的勵精圖治,明朝的社會經濟狀況有了恢復和發展,到了宣宗統治的時期已是國泰民安,他統治的時期是明朝政權最穩定的時期。明宣宗在文化上的造詣也很深,詩文很有文採。他也經過了良好的武備訓練,是一位能文能武的明君。
  • 中國青花瓷器的發展
    重慶市博物館在該市郊一座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墓中發掘出土一件青花瓷碗。從這些青花瓷實物來看,宋代青花器在製作、彩繪等方面都比唐代青花大有進步和提高。青花瓷經過唐宋兩代300多年的不斷發展,到元代中期終於在景德鎮燒製成功。從此奠定了景德鎮為中國瓷都的基礎。元代青花的釉料是進口料。
  • 中漢拍賣:秋季專拍中那些大雅之風,明代青花瓷器的瑰麗之態!
    雙系小罐為明永樂朝御窯特有品類,傳世器見有甜白釉與青花兩種,拍品即為青花一類。外壁通以青花繪六朵纏枝蓮紋,紋飾布局疏密得當,枝葉蔓延,蓮花開敷,青花發色濃豔,鐵鏽斑明顯,為使用進口蘇麻離青所致效果。而於單色釉一道,明代可謂將色釉之道發展至登峰造極,從永樂的甜白釉,到宣德的寶石紅釉、寶石藍釉等,都無不為後代所仿效,卻至今都無人超越。本場拍賣中的明代單色釉也都頗為值得關注。
  • 作為瓷器的主流,明代各時期的青花瓷都有什麼特徵?
    筆者就天津博物館藏明代青花瓷器中幾件代表性器物做簡單分析。洪武~宣德青花瓷器洪武時期的青花瓷器,正處於從元代向永樂、宣德時期發展的過渡階段,風格承上啟下。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鄭和出使西洋,帶回了進口蘇麻離青料,青花呈色濃豔,並有黑色的結晶斑,器物造型豐富,種類繁多。明洪武 青花雲龍紋盤
  • 宣德官窯標準器形學習(多圖)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的長子,漢族,生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死於宣德十年(1435年),在位10年。有了前面幾位皇帝的勵精圖治,明朝的社會經濟狀況有了恢復和發展,到了宣宗統治的時期已是國泰民安,他統治的時期是明朝政權最穩定的時期。明宣宗在文化上的造詣也很深,詩文很有文採。他也經過了良好的武備訓練,是一位能文能武的明君。
  • 筆鋒婉轉,畫風舒展,宣德民窯青花瓷絕對不簡單
    大家先腦補一下周杰倫那首《青花瓷》,第一句我覺得就是說的永樂、宣德青花瓷,拋開動輒幾千萬的官窯,我們來一同欣賞下民窯,筆鋒婉轉處畫風舒展,宣德民窯青花同樣不簡單,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民窯器在明代是個什麼角色。其實,一句話就可以概括,民窯生產的是民用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