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會看到瓷器上面有大量不同類型的人物紋飾,它們在瓷器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為什麼說瓷器收藏以人物畫紋飾最貴呢?
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小編開始古瓷人物紋飾的探究之旅!
1、人物紋是早期出現的陶瓷紋樣之一。
如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人面紋彩陶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馬家窯類型舞蹈紋彩陶盆等。
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就有不少人的形象作為裝飾,如著名的半坡人面魚紋裝飾彩陶盆。
這時期的人,多是圖案化了的,有圖騰意義的紋飾,如人面魚身,舞蹈的人帶尾巴等。
新石器時代 人面魚紋彩陶盆
2、歷代名窯都大量採用了各種題材的人物紋,而人物紋的真正成熟是在元代。
元代青花瓷裝飾受興盛的戲曲影響,多採用歷史題材的人物紋,如昭君出塞、三顧茅廬、桃園結義、蕭何月下追韓信等。
元青花的人物歷史故事紋飾,最早的是寫春秋戰國故事,從目前查閱的情況來看,應該就是這件鬼谷子下山圖罐,表現歷史人物故事的年代為最早。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
其次就是反映秦朝大將蒙恬將軍的元青花「蒙恬將軍」圖玉壺春瓶(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然後比較多的在漢朝,比如說「周亞夫細柳營」圖罐(現藏於日本松岡美術館)、「昭君出塞」圖罐(日本出光美術館收藏)、「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現藏於南京市博物館)和「三顧茅廬」圖帶蓋梅瓶(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元青花蒙恬將軍擎旗圖玉壺春瓶,高30釐米,湖南常德市出土
元青花周亞夫細柳營圖罐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高44.1釐米,江蘇南京博物館藏
魏晉南北朝沒有故事在元青花上,由於《隋唐演義》等唐代故事流傳盛廣,在元青花中隋唐的故事也特別多,有戰爭中的「尉遲恭單騎救主」圖罐,也有反映文人的「江洲司馬青衫淚」圖罐等。
元青花尉遲恭單騎救主圖罐,廣西博物館
也許是因年代太近的緣故,也許是封建社會的統治者對前朝的事情是比較忌諱的原因,元代戲曲和當時百姓流傳的歷史故事都很少有宋代的故事。
因此,「鬼谷子下山」就成了我們找到的完整元代青花瓷中所繪的歷史故事圖的最早年代的畫面。
元青花 昭君出塞圖罐,日本出光美術館收藏
3、明清時期的人物紋更為盛行,題材也不斷拓展,有取材於神話故事的八仙過海、女媧補天、西王母祝壽、和合二仙、鍾馗嫁妹等。
另外,自唐代始,還有一種以兒童題材為裝飾的嬰戲紋,構圖生動活潑,至明清時期仍極流行,深受人們喜愛。
北宋 青釉印花四嬰戲蓮紋碗 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耀州窯遺址採集
宋 磁州窯白釉剔花嬰戲紋八角枕,白鶴美術館藏
歷代陶瓷的人物裝飾有什麼不同呢?
下面分析希望能為你的古瓷斷代帶來參考依據:
1、秦漢:陶瓷器上的人物紋飾,多帶神話色彩,如西王母等。
這時期最成功、最震撼人心的陶瓷人像,是名揚中外的親兵將俑,雖然它不是作為裝飾的」人紋「,但是陶瓷人形象的偉大傑作,也具有很高的創新意義。
2、六朝:作為裝飾紋飾,此時人形象多出現在祭奠人的器物魂瓶上。
裝飾均為堆塑,造型簡單,手法粗獷,但神形逼真,較為生動。有少量描畫的如前述三國吳釉下彩繪神仙圖。
還有人的形體作為器物造型的,如西晉青瓷湖人騎馬獅燭臺,人的形體既是造型主體之一,也是裝飾。
西晉青瓷人物堆塑罐,浙江省博物館藏
三國青釉堆塑穀倉罐
3、唐代:物形象大量在陶俑得以表現並形神兼備,陶瓷上僅見一件出土長沙窯釉下褐彩的嬰戲荷紋圖。
4、宋代:是人物紋飾發展並成熟的時期,如磁州窯的釉下彩繪人物,定窯、耀州窯印花、刻花、劃花人物。
宋代人物紋飾特點是人物形象生動,活潑,充滿生活氣息,無論刻、劃、印、繪畫,均用筆簡練,高度概括,藝術性很高,形象地表現了當時的民情風俗。此外,又作器物主體,又作器物裝飾的孩兒枕、侍女枕之類,人物形象生動有神。
五代越窯 宴樂人物持壺,出土於北京韓佚墓
北宋磁州窯珍珠地道教人物梅瓶
宋-元 影青人物鏤空雕瓷枕
5、元代:繪畫人物紋飾佔主導地位,另外也有不少印花、堆塑人物紋飾的酒具、茶杯。
繪畫人物紋飾以戲劇故事、典故為多,雖然亦神形兼備,但終有些戲劇化、臉譜化,生活氣息少了。
元代人物紋飾的一個重要變化是出現了八仙形象。
元青花茂叔愛蓮紋人物故事玉壺春瓶,高28cm, 江西上饒市博物館藏
元 青花模印人物盤
6、明代:青花及其他彩瓷上人物紋較前代大為增多,以青花器的人物紋飾為主。其中以嬰戲紋時代特徵比較鮮明。
明代嬰戲紋,宣德以前多為所謂」庭院嬰戲」的花瓶,孩子們在庭院內活動。
宣德後,多為郊外嬰戲,孩子們嬉戲在戶外,人物畫得比較抽象,近乎簡筆畫風格。
(1)明代嬰孩的形象變化尤為分明:
永、宣時期,孩童矮胖,頭大,前腦尤大,圓圓的臉,額上幾根流海,幾個孩子一起玩,又叫群嬰戲。孩童形象折射出社會的安定。
嘉靖、萬曆時期,孩子們長袍大褂,顯得頭重腳輕,頭特大,後腦凸出。較多用的圖案是加官進爵圖、百子圖。
明永樂-宣德 青花十六子嬰戲紋碗(香港天民樓藏)
明成化鬥彩嬰戲圖杯-北京故宮
明成化青花嬰戲圖紋碗局部
(2)晚明:明代晚期社會現實動蕩,矛盾尖銳、封建政權江河日下。這些社會現實折射在此時的瓷畫嬰戲人物上,孩童們瘦骨嶙嶙、腳奇長,後腦特大,形體十分抽象,看起來奇形怪狀,全是戶外嬰戲圖。
明嘉靖 青花嬰戲紋執壺
明萬曆 青花百子嬰戲罐
7、清代:人物紋飾內容非常豐富,用得十分普遍。
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幾種:
(1)嬰戲舞龍:始見於乾隆時,晚清特別多。晚清嬰戲舞龍,多為粉彩,人和龍均畫得草率,尤以其神形皆無,全為玩物,孩童倒不失一些天真爛漫的情趣。而這些人物紋飾多以出現在茶具、花瓶見之。
清乾隆 黃地軋道錦紋粉彩開光式「嬰戲龍舟」圖螭龍耳扁壺
晚清粉彩嬰戲舞龍紋碗
(2)刀馬人:康熙時多見,將明代興起的這一題材推向成熟,繪畫精細,著色鮮明。此題材光緒時又多起來,不過光緒時為粉彩多,康熙時多為五彩。
漁樵耕讀:大量出現在康熙時代,清代一直沿用不斷。
西洋婦女:乾隆時興起,後少見。
清康熙五彩人物故事盤
清康熙五彩耕織圖瓶-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清乾隆黃地琺瑯彩開光西洋人物紋綬帶耳葫蘆瓶
(3)在古代崇尚多子多福,又認為蓮諧音「連」,故童子玩蓮目口寓意「連生貴子」。紋飾圖案多以一個或幾個頑皮可愛的男嬰組成,或肩負荷葉交腳而行,或幾個嬰孩同戲一束荷花。有坐、有立、有玩、有鬧,將不同姿態的遊戲和動作刻畫得生動活潑,情趣盎然。
清代 青花開光童子戲蓮壺
(4)四妃十六子圖,又名庭院嬰戲圖,它是明清時期瓷器人物畫常見的題材之一,也見於年畫、瓷塑、竹木雕等藝術門類。
到了雍正時,直接將「人頭稅」取消掉,將歷代相沿的丁銀併入了田賦徵收。於是,在政府提倡的大背景下,百姓沒有了稅收的後顧之憂,就開始了長達幾百年的人口增長高峰期。
此時瓷器畫面上象徵著喜慶吉祥的寓意紋飾屢見不鮮,諸如仕女嬰戲方面的題材也就成為當時所崇尚的風格,「四妃十六子紋罐」也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被生產的。
清代 五彩四妃十六子人物故事圖將軍罐 (一對)
(5)福祿壽三星是起源於漢族對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
福星,祿星,壽星,古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賦予他們非凡的神性和獨特的人格魅力。
清雍正 粉彩福祿壽觀音瓶
清末 青花福祿壽雙耳瓶 (一對)
(6)麻姑又稱壽仙娘娘、虛寂衝應真人,屬於道教人物。又流傳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麻姑於絳珠河邊以靈芝釀酒祝壽的故事。過去漢族民間為女性祝壽多贈麻姑像,取名麻姑獻壽。
清康熙 五彩麻姑獻壽大盤
(7)銀燭高秉照天明:仕女在庭園中秉燭,此圖多為明永樂、宣德時器上見。
明宣德青花仕女秉燭夜遊圖高足碗,北京故宮藏
清康熙青花仕女圖折沿盤-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8)峭壁題詩、三仙煉丹、八仙祝壽、松下夜讀,多為明末至清康熙時器上見。
順治 乙未年制」四字篆書款青花八仙祝壽圖盤 ,高5.1釐米口徑20.9釐米足徑9.4釐米
清 康熙 五彩「飲中八仙」臥足杯兩雙
(9)四愛圖:陶淵明愛菊,王羲之愛鵝,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一人一物一器,也有幾個幾物共器,明代所見較多,清代,特別是晚清也有。
清康熙 鬥彩羲之觀鵝圖小杯一對
(10)蓮生貴子:一童子坐在蓮花中。百子圖、多子圖、舞龍圖。麒麟送子圖:麒麟背乘坐一童,前後若干嬰童護從。此種圖晚清多。
清康熙 五彩麒麟送子圖罐
(11)其他還有:達摩渡江、文王訪賢、攜琴訪友、張騫乘槎、太白醉酒、踏雪尋梅、吹簫引鳳、平步青雲、秋江待渡、臨水吟詠、山水高士、書生夢幻、竹林七賢、踏雲摘桂、曲水流觴、雪壁題詩.......
清康熙 青花人物筆筒
康熙粉彩鍾馗醉酒像
清光緒 程門淺絳彩人物象耳方瓶
清代康、雍、乾時人物,題材高雅,繪畫精工。
明末草率,筆簡意深,清末則流於庸鵒,有不少人物紋飾,徒有其形而已。
古陶瓷的繪畫紋飾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個奇葩,而人物紋飾則最為珍貴。
由於在陶瓷上繪畫圖案對製造陶瓷的工匠藝人們要求甚高,為此能夠畫出精美紋飾的陶瓷作品是非常難得的。
明宣德青花人物圖碗
收藏界對於瓷器繪畫精美的人物紋飾古陶瓷器物的追求,也是十分受到收藏家和投資者們的青睞。
因為人物圖案是最難以繪畫的,為此它的價值往往高於其他繪畫紋飾的同類型瓷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