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吐納築基功法

2021-01-09 易經文化

功法篇 須擇空氣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園、湖邊、田野皆 可,室內可以打開窗戶。時間可以選擇在子、午、卯、 酉四正時,且此時一般工作較少,也便於自我安排。 1.身法 煉功之時,最好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可以松一松,以利氣血流通。姿勢不限,行、立、坐、臥均可。行、立、坐、臥之法則如下: 行,可緩步許行,神態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在體側,或雙手相疊,放在臍下。 坐,最好盤坐,雙手相疊,放在肚臍,或掐訣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撫兩膝。 臥,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於體側,或雙手相疊,置於臍上。或者側身臥最佳,一手置於頭側或枕肱,另外一手放於肚臍,兩腳一伸一屈,與手相反。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然後做功。 以上四種姿勢,可以自由選擇。但求其自然安適,以利人靜。 煉功時雙目微閉,含光內視,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觀丹田者,觀丹田之炁是也。所以微閉者,睜開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沉入睡,皆於養炁不利。微閉時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兩耳須屏卻外界一切幹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凝韻聽息。《莊子》云:「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此即「莊子聽息法」。要求兩耳返聽於內,聽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所以聽息者,是求其絕利一源,專心養炁。 煉功時要求舌頂上顎,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頂住。 因人之上顎有兩個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漏 神漏炁。故煉功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 2.心法 行功前必須排除雜念,念想不除,無法馭炁。《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 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 即止,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靜無 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華秘文》論述止念之法時說:「但於一念妄生之 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 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裡回思則不怒,喜裡知抑則不 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心求靜必先治眼, 眼者神遊之主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 使之歸於心。」即言內觀返照,亦可止念。 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 3.息法(命功有為之法,復歸無為) 首先開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中吸入清 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補 充呼出之氣。呼必呼盡,吸必吸滿。吸時小腹圓起,呼 時小腹回收,叫做順呼吸。初學吐納必須如此,這樣口呼鼻吸三次。 然後抿口合齒,舌頂上顎,收視返聽。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於丹田。務必做到以心領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出竅外,謂之心息相依。 開始人的呼吸之氣,並不能直達丹田。人之心臟原有一管,上繫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之後變為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老子》說:「天地之間豈有橐龠乎,虛而不屈。」就是指的這根管。有人初學氣功為什麼會發生胸悶胸痛呢?就是由於行炁不當,把橐龠管衝壞的緣故。所以行炁之時,不可強迫壓炁,也不可強制憋炁。勿執著,勿勉強。只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悶就往上一點,時間長了,慢慢衝開,自己是有感覺的。 吐納還有一個重要的口訣,謂之吸長呼短。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後才能收腹呼氣。作用在於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潤丹田積蓄下來,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為天,腎為地,隨著行炁,心性漸漸伏下,與腎炁交合。《老子》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內自然生出甘涼津液。此津液乃煉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待至滿口,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汩汩有聲,亦可幫助入靜。津液為人養生之寶,益津可化炁,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炁」,肺主炁屬金,金能生水,水為腎主精,亦為造精捷法也。隨著修煉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若非修真之士誰能知之。呂祖喻為「長生酒」,日:「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行炁既久,成為自然,即使不用意領,氣息自回丹田之內,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這時只將微意守於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此時逐漸將有為之法,歸於無為,先存後忘,知而不守。丹經云:「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積久純熟,有心化為無心,有意化為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休歇,達至無念無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莊子》日:「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中效驗不可思議。 最後神意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氳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相應。靜到極處,但覺炁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之中,是為胎息。《老子》說:「專炁致柔,能如嬰兒乎。」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遠矣。 但是達到如此境界,隨各人秉賦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懶勿怠。《太上老君內觀經》說:「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長存也。」 養生篇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饑渴,可就地靜心吐納服炁,則無饑渴之感,所謂「炁滿不思食」。種種效驗,日久自知,不必詳述。 2.煉習吐納,最好結合太極拳之類的動功。蓋「有動乎中,必有其靜。」動靜相兼,互相增益。煉武術者,亦可以此作為內功,只知蠻用拙力,不知以意領炁,以炁領形,終究落於下乘,且於養生無益。 3.《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此法貴在堅持,行立坐臥之間,隨時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時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後,方去尋求氣功療法,一旦病有好轉,卻又置之不理,學者切忌此種弊端。 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話宜少說,言多傷炁。(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虛其心,實其腹。」所謂「大巧若拙,大辨若油。」內含侈煉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則心安,心安則炁順,試看哪位修養高深之人沒有德行。 5.葷腥香辣之物,不利養炁,應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應注意。蓋葷腥之物,性屬沉濁,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組而難伏;香辣之品,性主輕浮,食之必使先天之炁散而不聚。故均應避之。應持清淡飯食,以養真廂。食可則止,不宜過飢過飽,過飢傷炁,過飽傷神。此飲食之道,修真煉炁者不可不知。 6.不可當風吐納,煉到好處,全身發熱,毛孔開張,更不可見風。若盤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驟然下地,最傷筋骨。先把兩腿伸開,手撫兩膝,養靜片刻,待覺身輕,方可下地。 7.煉炁當禁菸灑,煙為火之象,火能爍金(肺),故抽菸多者肺先損,肺損則無以生禿。酒者,入於心經則多說話,人於肺經大聲叫喊,人於腎經情慾不節,入於脾經不願吃飯,人於肝經大動肝火……種種危害,皆令人性亂而炁耗,故宜戒之。 8,即此一法,已為養生不二法門。但這在中華道家修煉之中,只為築基功法。學者得其真超,欲求上層接命之術者,再訪高師深造可也。道家靜功訣-靜功法訣 為了使讀者進一步了解具體的中華道家修煉法,以及修習道家功法的實際需要,特將中華道家靜功之法訣,披露於此。 1.靜功總說 道家修煉,從靜功起步。其實修煉功夫的一切層次,都離不開靜功的作用。無論是人手、了手以及中間過程,其中每一階段的各個層次以及同一層次的不同側面,都是靜功在起主導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煉總 煉之中的重要性。靜功在中華道家修煉功法之中,是最 基礎的起手功法。而在社會上流行的氣功之中,卻屬於 最高級的功法。修煉與氣功在層次上的差別,於此可見。 2.靜功之道 道家修功,在於修煉身體內部的精、炁、神,外部的姿式動作,並不重要。只求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立、坐(或平坐或盤坐)、臥(側臥為宜)均可,要求: ①雙目垂簾。 垂簾即微閉之義。眼睛睜開容易滋生雜念,閉攏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於入靜。此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此公開就是雙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②兩耳返聽。 返聽即返聽於內。屏除外界一切幹擾,如人萬籟俱寂之境,凝耳內聽。內聽之義,非在於聽聲。乃是凝其耳韻,神意內注,以便收心人靜。 ③口須塞兌。 兌為口,塞兌即閉口之義。要求抿口合齒,忘言默守。 ④舌抵上顎。 即把舌面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住上顎。因為上顎有兩個小窩,謂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以舌抵往,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⑤自然呼吸。 隨著靜功層次的不斷深入,鼻息應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達到以上要求之後,即可逐步鍛鍊「聽息」的功夫。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用功,只用耳聽,不加意念。但是並非要求死守耳竅,也不是聽呼吸的聲音。只須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似聽非聽的慢慢體會,這就算是得法。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強行支配。聽到後來,心息逐漸相戀相依,雜念不知不覺泯滅,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了入靜的境界。 3.靜功的層次 道家靜功,有三大層次,皆須逐步印證: ①身靜。 身體不動,謂之身靜。靜功之時,不要穿過緊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緊張的情緒,身心放鬆,自然利於入靜。做得恰到好處之時,煉功時間雖然長久,自己心中並不煩躁,身上也沒有難以忍受的感覺。只要能夠坐得住,做得輕鬆,甚至感覺舒適,不願再動,這樣就是身體已經得到安靜,謂之身靜。身靜,為靜功之初層。 ②心靜。 念頭不動,謂之心靜。做到身靜之後,心中的念頭尚未完全清除。,這時,要用上述聽息的方法,做到以心聽氣,心氣合一。此時心無雜念,萬緣放下,已往事情不回憶,眼前事情不記掛,未來事情不打算,大腦神經完全進入虛無狀態,這樣就是內心世界得到安靜了。心中不起念,即是心靜。心靜,為靜功之中層。 ③意靜。 不知有我,謂之意靜。心中無念之後,還有一個「我」存在,尚未徹底乾淨。更進一步,由心氣合一,做到忘記自我,進入混混沌沌的境界。空而不空,有而不有,故曰混沌。一直做到忘我一層,才是真正的入靜。做到意靜,即為靜功之高層。 氣功家講靜功,做到身體不動就是成功,很難深入內在的念頭把握,僅能維持身靜。而且強調意念,更加難以做到心靜,這樣的做法不過達到初層而已。一般人講靜功,最多講到念頭不動,即心靜的境界,只能到達中層。只有道家真正的靜功之學,由身靜之後,進一步培養心靜,又以為心靜並不徹底,還要深入修習意靜,方為靜功之真境界,於此可見中華道家功法之高妙。道家所謂玄之又玄,除將靜功分為初層、中層、高層三階修習之外,往上並無止境。尚有最高一層,可以頓悟直超;即身得道,但這屬於「道功」一方面事,且非一般人所能悟及,茲略不述。上述身靜、心靜、意靜之三大層次,看似平常,並不平常。有人誤認為做靜功偏於性功,對於命功沒有關係,其實不然。道家靜功之奧妙,直指修煉真機。丹書云:「身不動日煉精,心不動日煉炁,意不動日煉神。」可見築基靜功的三大層次,已將煉精、煉炁、煉神之功,貫串在內,成為一部修煉大法。煉精就是補精,煉炁就是補炁,煉神就是補神。於是通過靜功築基,可以補足精炁神三寶之虧損,直至「精滿不思欲,炁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的境地,這也正是丹道人手築基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靜功的內在法訣 (1)聽息 靜功的目的,在於入靜。入靜的含義,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為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築基法最為關鍵的一大原則。但是人們的思想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做到。為了達到入靜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創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息、坐忘、守一、數息等等。比較起來,以道教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息」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前面我們說了,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聽,即屏除外界一切幹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於內,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內注,專心養靜;並非死死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聽」的意思,就是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 慢慢似聽非聽的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 (2)觀光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煉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空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是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性」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 這兩段之間有一段無法發送,請點擊網址閱讀 注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鍊氣功的人士,往往就在這裡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裡。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就可能出現自已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開始似乎由外而來,出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照攝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於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是則最後終於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漸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光是性的表現,觀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圓滿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圓滿」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觀」法,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強,從波動而至光定,從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煉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炁 ;無光之光,謂之真性。由此參悟,方入真道。

相關焦點

  • 道家築基煉炁法——吐納法
    道家築基煉炁法——吐納法    中華道家修性學,首先講究祛病健體,其次著重延年益壽,最後追求長生久視。命即炁也,煉命即煉炁,這是中華道家修煉築基法的第二步功夫。這也正是中華道家修煉學所獨具的精華所在。佛家修煉,只講修持心性,對於鍊氣功夫則不重視,所以性命雙修是中華道家的獨特學術。         中華道家雖講煉炁的功夫,但是與社會上所傳的氣功絕不相同。觀見社會上各派氣功,五花八門,雜而多端,頗令學習者眼花繚亂,無所適從。
  • 說一說道家內丹術和簡單的吐納法
    唐宋時期,那些經常吃死人的丹藥被統治者們所摒棄,煉丹師們也漸漸明白他們煉製的丹藥一般都有毒,外丹術漸漸失去了市場,轉而崛起的則是道家內丹術。道家內丹術也是煉丹,不過卻是以自己的身體為鼎爐來修煉,醞養精氣,在體內形成內丹,也有叫陽神的說法,也有元嬰的說法。修真類小說裡很多描述其實都是引用一些內丹術的修煉方法和術語。
  • 修真入門道家百日築基
    在道家氣功修煉中,入門後的第一個階段便是築基階段。亦稱:「百日築基」 所謂百日築基,顧名思義就是打地基的意思。大家都知道,高樓萬丈平地起,關鍵在於打好地基,地基打好了才能蓋起大樓,倘若地基不穩固,即便蓋好大樓也會毀於一旦。
  • 吐納秘訣
    吐納法      一種練功方法。
  • 3種道家的吐納功法(氣長了命也就長)
    ,本文將介紹道家的3種吐納行氣方法。行氣,呼吸也,是吐納、閉氣、存氣、胎息的稱謂。亦屬道家真人練功行氣的術語,總稱調息。。人三五天不吃飯照樣有生命的存在,若三五分鐘不呼吸就沒有生命的可能。氣乃人身生命之本,氣行則血行,氣洩則血凝。息乃煉功之根蒂,氣與息合而為積性存命之本源。人之呼吸,起於心肺之間,行於通體百脈。出入於口鼻,一時有一千一百五十息,一晝夜計有一萬三千五百息,多則不善,少亦不利。若倘有增減,久之則非病即亡也。在道家養生長壽的法門中非常注重吐納行氣的方法
  • 道家吐納功之秘術,簡單易學,學會不僅祛病強身還能延年益壽
    道家養生著重於自身修煉,道教修性煉命之術,首先講究的是祛病強身,其次著重延年益壽,最後追求長生久視。道教練功鍊氣,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家吐納功之秘術一種練功方法。指通過呼出濁氣吸進清氣,或伴隨發音來調整身體各部機能的氣功鍛鍊方法。做法是用滿吸的呼吸法,先把氣呼淨,腹部自然放鬆,然後吸氣使肺部開張,再慢慢把氣呼出去,以此來加強吐納的過程,關鍵是為了換氣。
  • 道家傳統內丹功入門功法,通俗易懂,立竿見影
    中國道家傳統內丹功,在道家氣功流派中一直秘密流傳著。時至今日,許多紙媒和網媒關於內丹功修煉法多有涉獵,其修煉方法基本一致,且「四平八穩」,但往往這些修煉方法入不了行家之眼。其主要原因在於入門之法不明朗,陰陽及先後天之妙理太玄虛。
  • 道家呼吸吐納法,呼吸吐納功法初學入門
    吐納者,呼吸也。莊子云,「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為壽而已矣。」意即吐出濁氣,納入人體所需之清氣,以幫助培蓄人體內部之元氣,達到養生長壽之目的。道教修煉,重視氣對人體的作用。洗髓功之吐納,採用獨特的逆腹式呼吸法門,能快速地氣、活化氣血,補益腎氣、填充腎陽。為什麼需要「逆腹式呼吸」?
  • 易筋洗髓功是一套「返老還童」的功法
    該功法集禪武為一體,歷來僅供寺中高級僧人修持,密不外傳,被譽為少林鎮寺之寶。歷代高僧在對易筋洗髓功的實修過程中,不斷對其加以驗證、補充完善,逐漸形成了以佛為體,兼以道、醫、儒、武,動靜雙修,內外同練的一套完整養生體系,正因為此,易筋洗髓功具有內外兼修及奇效驚人的顯著特點。
  • 揭開中國禪密功築基功法的秘密(收藏)
    作者:劉漢文練功夫,先要講築基,這是寶貴的經驗。練氣功,要求得氣,這是練功的關鍵。建房有築基的過程,沒有堅實的房基,硬是要加磚添瓦,也壘不起高樓大廈。氣功流派多,功法相異,但各有所長,學練的人均想有所收穫,但結果不盡然。究其原因,大多是急於求成,忽略了築基功夫,在起步伊始就犯了關鍵性的錯誤。錯誤定型後,糾正起來,煞費力氣。由古至今,眾多師輩強調築基,如「百日築基」等等,理由就在這裡。「一寸光陰一寸金」。「光陰」,在這裡說的是築基過程或功夫,「金」,喻做成效即得氣;就是說,花費時日和氣力,扎紮實實練好築基功,是必需的。
  • 混元丹法 築基之妙
    功法中以丹法最好,丹法中以金丹大法最妙,此法同金丹大法同理,或有為者可探得金丹大法之妙。內丹修煉的起步便為築基,亦稱「百日築基」。有時築基亦稱為煉己築基,其實煉己和築基是同一個道理,築基不在煉己之外,煉己即在築基之中,二者屬於同一個意思。
  • 道家內丹返還功法
    返還功是古代道家功法,具有強身延年的功效,由湖南瀏陽縣中醫院沈嶽武老中醫繼承下來。練功只需一席平坦場地,以空氣新鮮、潔靜之處為宜。靠山水花木之處更好。早晚面向規定方向。排除雜念,須無為中求有為,立正,兩目直觀。
  • 中國道家天山派功法 上
    中國道家天山派功法,始創於南宋光宗趙 紹熙元年(公元ll 90年),至今已80 0餘年了。
  • 性命雙修的道家氣功養生!
    道家氣功養生帶你領略精氣神,下面就來見識下什麼是道家氣功。現代「氣功」一詞包括了古代的「吐納」、「導引」、「存神」、「靜功」、「動功」、「內功」、「外功」、「修練」、「打坐」、「入定」、「坐禪」、「靜坐養生」、「修身養性」、「呼吸養生」等等,甚至太極拳等某些武術,只要以內功為基礎,都屬氣功的範圍。氣功又分動功與靜功兩大類,前者也叫外功,後者也叫內功。
  • 練這個道家功法可讓你快速打通任督二脈,疾病,衰老統統一邊去
    任督二脈在中醫診脈與道家導引養生上相當重要,同時也因武俠小說裡渲染與誇張的描述,如可藉由武功高強之人打通自身的任督二脈等,任督二脈一旦被貫通,武功即突飛猛進,故也成為一般人最為熟知的氣脈名稱。至於如何「打通任督二脈」,可用道家①導引②吐納③內視這些功法來打通,具體三種功法的練習,可以點擊關注就可以查看到這幾種秘術的修煉方法呀。如果喜歡記得點讚與分享呀。
  • 修煉必讀:築基之法,丹功入門,此法最為至簡至易.
    功法中以丹法最好,丹法中以金丹大法最妙,此法同金丹大法同理,或有為者可探得金丹大法之妙。
  • 傳統功法:廣渡吐納術
    全功法共有18式,每式又各自獨立,可酌情選練適合功式。第一式:獨享天福松靜坐在床沿、公園的凳上或湖邊石頭上。眼半閉,大腦入靜,思想集中。深、長、細、勻、穩、悠地呼吸,每分鐘10次以下為宜,以感到舒適、自然為度。這是腹式呼吸法。第二式:二丹吐納靜坐,盤腿,兩手心捂住膝蓋,頸部松直,思想屏除雜念,口輕閉,舌舐在上唇與牙齒之間。
  • 百日築基|達摩祖師九年面壁,呂洞賓九年丹成的背後竟是最容易被人忽視的百日築基(建議收藏)
    初習者往往咬文嚼字地去理解氣功術語,以為百日築基,就是一百天完成,其實這裡所指的「百日」並非百天的意思,而是以百日來形容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完成的意思。至於到底需要多少天來築基堵漏,這與所選的功法、有無明師指點、練功時的入境程度、每天所花的練功時間、及每個人不同的身體狀況等諸多因素有密切的關聯,無統一標準可循,更不是修煉者的主觀願望所能決定的。
  • 《橐龠集》功法篇:內家拳四階行功法
    內丹築基文‖橐龠先生 郝山指內家拳行功分階略解內家拳者,猶如一樹,內丹為其根,筋骨為其幹,拳式為其冠丹道四階:百日築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洗髓經中有易形九階: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發、九年易形。亦可概括為四大階:易氣、易肉、易骨、易形。一、第一階段:內家拳明勁變暗勁,對應丹道的百日築基和洗髓經中的易氣之前的階段。
  • 《覓長生》築基心魔特點是什麼 築基心魔特點介紹
    導 讀 《覓長生》中角色築基時產生的心魔是很強的,但是很家都不太清楚築基時產生的心魔有什麼特點玩家們都不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