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在西北前線指揮所
1947年8月18日,西北野戰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的率領下發起沙家店戰役。戰至20日黃昏,殲滅胡宗南部三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36師6000餘人。
沙家店戰役成為西北野哉軍轉入戰略反攻的轉折點。
戰鬥結束後,毛澤東來到野戰軍司令部,高興地說:「胡宗南是個沒有本事的人,陰險惡毒,志大才疏。他那麼多軍隊,打我們沒有一點辦法!」
胡宗南被毛澤東的「蘑菇」戰術搞得焦頭爛額,幾十萬大軍在陝北的黃土高坡上被只有3萬人的西北野戰軍牽著鼻子走,屢戰屢敗,早就沒有半年前進佔延安時的豪情壯志了。眼見自己的部隊被共軍一口口吃掉,才半年不到就損失了2萬多人,胡宗南真是又心痛又害怕。鑑於手裡可以機動的部隊越來越少,繼續對陝北共軍發動全面攻勢已不現實,胡宗南冥思苦想,最後決定由攻轉守。
10月,胡宗南從陝北、晉南抽調所部整編第1、第30、第36師至潼關及其以東地區,採取重點機動防禦的戰術,據守延安、洛川、宜川各要點,阻止西北野戰軍南進。
部署完畢後,胡宗南即從延安返回西安,將陝北的爛攤子一股腦兒丟給了整編第29軍軍長劉戡。
▲解放軍西北野戰軍某部向敵人發起進攻
劉戡,字麟書,號三壽,湖南桃源人,黃埔一期生,國民黨陸軍中將。
1923年,年僅17歲的劉戡考入長沙陸軍講武堂,次年入黃埔軍校,與徐向前同學。畢業後,劉戡參加北伐戰爭,因作戰勇猛,屢立戰功,官運亨通,由排長迭升至旅長。28歲時即授少將,一年後又晉升中將,在黃埔一期生中都是極為少見的。
1933年初,劉戡升任第17軍第83師師長,隨衛立煌「圍剿」鄂豫皖蘇區。在戰鬥中,劉戡右眼被流彈射中,摘除眼球後配上假眼,自此便有「獨眼龍將軍」之稱。
這一年,劉戡率部參加長城抗戰。他指揮的第83師是第17軍中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的一個師,有1萬多人,清一色的德制武器,士兵都佩戴德軍M35鋼盔,被稱為「德械師」。
3月14日,第83師在南天門與日軍展開激戰。日軍第16旅團在飛機、坦克、重炮的掩護下發起瘋狂進攻。第83師依託工事拼死抵抗,戰鬥慘烈無比,劉戡甚至將衛生兵、炊事兵都組織起來投入戰鬥,而日軍也死傷慘重,被迫從騎兵第4旅團抽調部隊增援。戰至4月28日,第83師因傷亡過半、陣地被敵全部摧毀,放棄南天門。就這樣,日軍耗時1個多月、以2000餘人的巨大代價,在南天門僅僅前進了600米。
血氣方剛的劉戡見部隊折損過半,痛心之餘竟拔出手槍要自殺殉國,被參謀長符昭騫等人奪下了槍枝。
1937年七七事變後,劉戡率部參加忻口會戰,重創日軍。戰後,劉畿晉升為第93軍軍長。
1940年初,劉戡率部駐防陽城,封鎖陝甘寧邊區。時任軍部參謀長的魏巍是中共地下黨員。在魏巍的力勸下,劉戡配合八路軍發動的「百團大戰」,牽制日軍,並以軍用物資接濟八路軍。
不久,魏巍被軍統特務告發。蔣介石、何應欽兩次電令劉戡,假借調魏巍到中央訓練團受訓為名欲除之。
劉戡愛惜魏巍之才,一面電復蔣、何,以「前線工作繁忙,不能離開」為由,請求緩調;一面將此事告知魏巍,並贈以馬匹供其潛赴延安。
臨行前,劉戡設宴踐行。席間,劉戡說:「我與魏參謀長多年共事,情同手足,現在因思想不同,他要離去,也挽留不住,只好分別了。」並表示「我可以保證,在抗日期間,我堅決抗日,不打內戰。抗戰勝利後,如果國共兩黨爭天下,我還要為三民主義奮鬥到底,但願我們日後不至在戰場以兵戎相見。」
蔣介石得知此事,龍顏大怒,撤銷劉戡軍長之職,赴陸軍大學受訓。後在胡宗南的請求下,蔣介石重新起用劉戡,任第36集團軍總司令。抗戰期間,劉戡率部南徵北戰,多次重擊日寇,被譽為「傑出的抗日將領」。
歷史給劉戡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當年的一句讖語竟真成了現實。
1946年春,劉戡赴陝西任第37集團軍總司令。同年秋改編為整編第29軍,出任軍長,駐防洛川、涇陽、潼關、耀縣、天水等地,作為胡宗南集團進攻陝北的主力兵團。
此時的劉戡再無抗日戰場上的英勇和豪邁,屢屢遭解放軍的痛擊。
1948年初,西北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關於以主力轉至外線作戰的指示,彭德懷決定向延安、宜川線出擊,得手後再向該線以南、渭水以北進擊,以建立渭北根據地,殲滅胡宗南集團主力和調動其在潼關及以東的部隊回援。
面對當前敵軍部署,彭德懷判斷:若先攻奪延安,雖在政治上影響大,但延安守敵有4個旅,依靠堅固設防及交通運輸便利條件,以逸待勞負隅頑抗,會形成僵持不下的局面;而宜川守敵只有2個團,兵力薄弱,我軍背靠陝甘寧解放區,便於行動和後方供應,第2縱隊可隨時西渡黃河,迅速參加作戰,且能獲得晉南解放區的直接支援。再者,我軍圍攻宜川,敵必會馳援,時值冬春之交,尚未解凍,援軍不宜在運動中構築工事,利於我軍圍殲。
據此,西北野戰軍決定發起宜(川)瓦(子街)戰役,以一部兵力圍攻宜川城,集中主力殲滅洛川東援之敵,爾後攻殲宜川守軍,進而解放黃龍山麓各城鎮,收復延安,使陝甘寧與晉南解放區連成一片。
▲西北野戰軍某部攻佔宜川城
彭德懷判斷,我軍圍攻宜川城後,敵人增援的路線可能有三條,但可能性最大的是從洛川的永鄉、黃龍的小寺莊和瓦子街到宜川縣城。據此作出部署:以2個縱隊攻打宜川城,以3個縱隊分別在接近宜川城的三條大川裡設防。無論敵軍走哪條路線,都先放其深入,然後以1個縱隊斷敵退路,其他縱隊兩翼夾擊,對敵實施圍殲。
2月22日,按照戰役部署,第3縱隊司令員許光達、政治委員孫志遠和第6縱隊司令員羅元發、政治委員徐立清率部向宜川方向攻擊前進。
第1縱隊司令員賀炳炎、政治委員廖漢生和第4縱隊司令員王世泰、政治委員張仲良率部進至瓦子街以北指定地域集結,待機打援。第2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震率部由禹門口強渡黃河,擊潰守敵保安第6團後,向宜川西南圪臺街地區開進。
宜川守將整編第24旅旅長張漢初驚慌失措,連電胡宗南和劉戡呼援求救。
胡宗南一面嚴令堅守宜川縣城,一面急令劉戡指揮整編第27、第90師共4個旅2.4萬餘人,立即沿洛川至宜川公路,經小寺莊、瓦子街輕裝馳援宜川。
29日,大雪仍下個不停。凌晨2時,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在瓦子街以西向劉戡所部後衛發起攻擊。至6時攻佔瓦子街,並以一部兵力攻佔瓦子街以南高地,封閉了敵軍回撤的道路。
時任國民黨軍整編第27師師長的王應尊回憶道:
正面攻擊頓挫,後方瓦子街已被截斷,全軍處於不利地位。因此,我向劉戡提出最後建議,主張乘在公路南側尚未發現情況之前,立即向黃龍山撤退,變內線為外線, 以解宜川之圍。劉戡深知處境危險, 同意了我的意見,並對我說:「要得深夜12時以後,才能行動;天降大雪,道路泥濘,等大家走完了,恐怕你的部隊走不出去, 因為你的部隊正在前面打,勢必你要擔任掩護,走在最後。」我當時回答他說: 「我走最後沒有關係,充其量損失一部分部隊,主力是沒問題的。」於是他即叫參謀長劉振世徵求整編第九十師的意見。孰料整九十師師長嚴明因腿部有傷,經過數日行軍,深感疲睏,到達後即入了夢鄉;參謀長曾文思接得電話,生硬地對劉振世說:「仗還沒有打,就想跑,這種仗我們還沒有打過。」劉振世見話不投機,要我與嚴明直接商量,後我曾兩度打電話,都未找到嚴明。及至深夜,整二十七師所擔任之正面,全面發生了戰鬥,整九十師的正面也有了情況,該師六十一旅亦由前方敗退下來,並遭受了損失。至此,遂形成了劉戡全軍被包圍的形勢。
劉戡做夢也沒有想到,解圍不成,自己反倒身陷重圍,當即命令嚴明派1個團搶佔瓦子街以南高地,以防後路被共軍切斷。
客觀地講,這個戰術判斷很精準。許多年後出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戰史》中寫道:「如不迅速堵住這一缺口,將給敵留下突圍逃竄的道路」。
於是,雙方圍繞這個高地展開了殊死爭奪。小小的陣地上,雙方死傷超過千人。西北野戰軍第358旅第714團團長任世洪、參謀長武治安,國民黨軍第53旅副旅長韓指針、第158團團長何怡新均戰死在此。
在這場驚心動魄的血戰中,第714團打出了一個只剩13個人的「硬骨頭六連」和一個負傷11處、連續刺倒7名敵人的戰鬥英雄劉四虎。最終,第714團佔領了高地,「封住了敵軍南逃的唯一缺口,為全殲援敵創造了條件」。
3月1日晨,西北野戰軍主力已將敵4個旅壓縮在喬兒溝、丁家灣、任家灣之間狹小地區內,形成鐵桶包圍之態勢。
戰至16時,公路兩側陣地均被西北野戰軍攻佔,敵軍全部被壓到瓦子街至丁家灣相距10裡的川道裡,潰不成軍,四處逃竄。劉戡雖親臨督陣,終不能挽回敗局,位於乙莊寨的指揮所也被攻破。至17時,戰鬥結束。
國民黨軍第90師參謀長曾文思回憶道:
劉戡在乙莊寨子裡要自殺,被劉振世奪了手槍,後採逃出寨子,跳下土坎,劉振世在前,劉戡在後拾了一顆手榴彈自炸斃命。
2日晚,攻城部隊乘勝對宜川城發起總攻,至3日8時,攻克該城,全殲守軍。
此役,西北野戰軍殲滅胡宗南部1個整編軍軍部、2個整編師師部、5個旅共2.9萬餘人,其中斃傷7500多人,俘虜整編第29軍參謀長劉振世、第27師副師長李奇亨、第90師參謀長曾文思等以下21000多人。第90師師長嚴明、第31旅旅長周由之、第47旅旅長李達等被擊斃。第27師師長王應尊、參謀長敖明權,第53旅旅長鄧宏儀、參謀長宮潤章,第61旅旅長楊德修等被俘後,乘夜暗混亂之機逃脫。
這是西北野戰軍轉入戰略進攻後的第一個大勝仗,粉碎了胡宗南集團阻止西北野戰軍南進的企圖,取得了西北戰場上的空前大捷。本文摘自《勝道:解放戰爭經典戰例》,張社卿 李濤編著,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來源: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