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家具選材極為講究。尤其明清兩代的硬木家具,材料決定了家具的品質。我們今天熟知的紫檀、黃花梨、雞翅木、紅木、鐵力木等都是使用廣泛的家具良材,至今仍為研究者及收藏者津津樂道。
在古代家具良材中,還有些地域性極強的品種過去鮮為人知,其中柞榛木最具代表性。柞榛木的「柞」字,多音多解。一讀zuò(作) ,比如東北常見的柞木,俗稱高麗木,屬山毛櫸科的麻櫟;一讀zé(責) ,意為砍伐;一讀zhà(炸) ,原指水名,在陝西。榛為灌木或小喬木。柞榛一詞,未見典籍記載,在江蘇讀zhà (炸針) ,約定俗成。
柞榛家具多出自江蘇南通,地域性極強。多年以來,其他地區少有發現。由於南通近百年交通不便,地域較封閉,柞榛家具在做工上獨樹一幟,風格彰著。柞榛木尚有多種寫法,柞楨、柞針、柞晶等。值得一提的是與之不光是讀音相近,其木質紋理也相似的樹種—拓木。它在長江中下遊的安徽、江蘇一帶及山東等地均有種植,也是製作家具的良材。柘木,桑屬,落葉喬木,葉可飼蠶,雌雄異株,木芯黃色,可提取赤黃色料,古代用序以染制皇帝的龍袍。故南通地方稱之為「柘黃」或「柘桑」 。其木質堅韌,可制彎弓、扁擔。柘木家具與柞榛家具頗易混淆, 仔細觀察才能分辨。南通地處淮南江北海西頭,遼闊的江海平原屬亞熱帶氣候,地表是長江衝擊層,土壤肥沃,喬木、灌木及藤本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其中,柞榛木就是南通及周邊地區特有的珍稀木種,曾經廣為種植。但是因為生長緩慢,又極易蟲蛀,素有「十柞九空」之說,且多彎曲,故柞榛木材十分難得。
柞榛屬常綠小喬木,葉呈鳳眼形,木質細密堅韌,木紋清晰雅致,倒伐後經數十年自然脫水,成材不易變形。南通地區有大量的明清家具存世,用材包括紫檀、黃花梨、雞翅木、紅木、楠木,及本土的柞榛、 柘木、 柏木、 櫸木、 樸木、 黃楊等等。而用極難取材的柞榛木細算精打出來的家具尤為珍貴。目前所能看到的柞榛家具,其製作年代除少數可定為明末清初外,大多為清中期以後所做。其製作款式卻能承上啟下,如臺座式家具延續到晚清仍有製作。
柞榛家具早期選料嚴格, 絕少帶白皮,凳椅的座面板、靠背板,床榻的圍板,櫥櫃的門板皆選紋理優美如行雲流水者,讓人坐臥其間有山林之思。線腳非圓即方,而方線又多起渾面,或打凹槽,榫卯結構合理,做工精細,總體造型簡練古樸、圓渾靈秀。柞榛家具風格的形成與其地域特點吻合。南通自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建城,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在這千年中有過數次民族大融合,使得南通地域文化既有江南水鄉的靈秀美,又有北方大漠的粗獷豪放。這與柞榛家具所散發的氣息不謀而合。三四百年來,柞榛家具像一位隱士或隱於山林,或隱於市井,養在深閨人未識。隨著中國古典家具收藏蔚然成風,南通傳統柞榛家具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收藏家所關注。柞榛家具出南通。它作為一種歷史文化遺存,在中國傳統家具中佔有重要一席。對其進行研究發掘,研究其所用的本土木材,探討其風格和樣式的異同,當有助於認識當地文化、社會民生以及經濟的發展。
編輯:羅寧
文章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