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大利人安東尼奧尼於七十年代初來華拍了紀錄片《中國》。
一
「文革」時期的電影大致上有以下幾個類型:一、戲曲類,以京劇八個樣板戲為主打,也有少量的地方劇種。二、《新聞簡報》(紀錄片)。三、國產故事片和引進的外國影片。外國電影集中在朝鮮、阿爾巴尼亞、越南、羅馬尼亞這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國產電影大致如下:
1966年西安電影製片廠生產的藝術片《老保管》。八一電影製片廠(簡稱八一廠):《一百個放心》、《青春紅似火》。北京電影製片廠(簡稱北影):《女飛行員》。長春電影製片廠(簡稱長影)《雁紅嶺下》(下集)。1968年上海電影製片廠(簡稱上影廠)的:《落水記》。1970年兩部:北影的《智取威虎山》(京劇)。八一廠:《紅燈記》(京劇)。1971年兩部,北影:《紅色娘子軍》(舞劇)。長影:《沙家浜》(京劇)。1972年五部,北影與上影廠合拍:《海港》(京劇)。北影廠:《龍江頌》(京劇)。上影廠:《白毛女》(舞劇)。八一廠:《紅色娘子軍》(京劇)。長影:《奇襲白虎團》(京劇)。1973年四部,北影與上影廠合拍:《海港》(京劇重拍)。長影:《豔陽天》、《戰洪圖》、《青松嶺》。1974年十七部,北影四部:《杜鵑山》(京劇)、《偵察兵》、《南徵北戰》(重拍)、《送貨路上》(湖南花鼓戲)。上影廠四部:《火紅的年代》、《無影燈下頌銀針》、《渡江偵察記》(重拍)、《一副保險帶》。八一廠兩部:《平原作戰》(京劇)、《閃閃的紅星》。長影五部:《創業》、《鋼鐵巨人》、《平原遊擊隊》(重拍)、《向陽院的故事》、《半籃花生》(越劇)。珠江電影製片廠(簡稱珠影)的:《沙家浜》(粵劇)。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一部:《園丁之歌》(湘劇)。1975年二十四部,北影六部:《海霞》、《紅雨》、《決裂》、《草原兒女》(舞劇)、《烽火少年》、《渡口》(河北梆子)。上影廠六部:《戰船臺》、《春苗》、《第二個春天》、《小將》、《人老心紅》(淮劇)、《揀煤渣》(淮劇)。八一廠四部:《沂蒙頌》(舞劇)、《激戰無名川》、《紅燈記》(維吾爾語歌劇)、《雷雨之前》。長影五部:《金光大道(上集)、《車輪滾滾》、《長城新曲》、《黃河少年》、《沙漠的春天》。西安電影製片廠兩部:《碧海紅波》、《阿勇》。珠影:《小螺號》。1976年四十部,北影七部:《反擊》、《山花》、《沸騰的群山》、《寶蓮燈》(上、下集,河北梆子)、《青春似火》、《牛角石》、《海上明珠》。上影廠十三部:《歡騰的小涼河》、《年輕的一代》(重拍)、《磐石灣》(京劇)、《徵途》、《難忘的戰鬥》、《江水滔滔》、《審椅子》(京劇)、《新風歌》、《金鎖》、《阿夏河的秘密》、《管得好》(呂劇)、《三定樁》(萊蕪梆子)、《小店春早》(黃梅戲)。八一廠四部:《長徵組歌》(舞臺藝術片)、《南海風雲》、《紅雲岡》(京劇)、《南海長城》。長影六部:《雁鳴湖畔》、《芒果之歌》、《長空雄鷹》、《鎖龍湖》、《山村新人》、《金光大道》(中集)。西安電影製片廠的:《開山的人》。珠影三部:《楓樹灣》、《山裡紅梅》、《紅霞萬朵》(黃梅戲)。峨嵋電影製片廠兩部:《寄託》、《春潮急》。廣西電影製片廠:《主課》。
外國電影,朝鮮:《鮮花盛開的村莊》、《火車司機的兒子》、《摘蘋果的時候》、《勞動家庭》、《永生的戰士》、《原形畢露》、《軋鋼工人》、《賣花姑娘》、《金姬和銀姬的命運》、《看不見的戰線》、《三妯娌》、《戰友》、《南江村的婦女》。阿爾巴尼亞:《寧死不屈》、《創傷》、《海岸風雷》、《地下遊擊隊》、《戰鬥的早晨》、《廣闊的地平線》、《伏擊戰》、《第八個是銅像》、《勇敢的人們》。羅馬尼亞:《爆炸》、《多瑙河之波》、《巴布希卡歷險記》(兒童警匪片)、《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越南:《前方在召喚》、《森林之火》、《回故鄉之路》、《琛姑娘的松林》、《火》、《阿福》。
日本內部電影有:《軍閥》、《山本五十六》、《啊,海軍》(內部電影是指受到國人批判,僅限成人觀看的電影)。義大利紀錄片《中國》(導演安東尼奧尼)。
二
如今我們所能看到的「樣板戲」電影基本上拍攝於1970年之後。所謂「八個樣板戲」是指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此後《鋼琴伴唱「紅燈記」》、《鋼琴協奏曲「黃河」》、京劇《龍江頌》、《平原作戰》、《磐石灣》、《紅色娘子軍》、《杜鵑山》、《紅雲崗》,芭蕾舞劇《沂蒙頌》、《草原兒女》等相繼被列入「樣板戲」序列。
國產影片中大部分是彩色片,黑白片不多,如:《一百個放心》、《落水記》、《向陽院的故事》、《烽火少年》、《偵察兵》等。阿爾巴尼亞的電影幾乎是黑白片,朝鮮電影黑白片居多,彩色故事片有:《賣花姑娘》、《摘蘋果的時候》、《金姬銀姬的命運》。越南電影也是清一水的黑白片。
如同央視春晚許多小品裡的臺詞很快成為當年流行語一樣,「文革」時期的電影中也有一些臺詞、經典對白成為那個時代的時尚流行語,這一點在外國電影中尤甚:朝鮮電影《鮮花盛開的村莊》裡面的男主人翁———炳基到了男大當婚的年齡,卻遲遲沒有對象,父母急得不行,託人在鄰村物色到一位對象。當父親把臉龐寬大小眼睛、身體健碩的女子黑白照拿給他時,炳基的臉上立馬呈現出不屑和嫌棄。父親見狀說:好看的臉蛋能出大米嗎?人家一年能掙六百工分。於是乎這句「好看的臉蛋能出大米嗎?」不久便在國內流行開來。說某女子相貌困難一點,「六百工分」便成了代名詞。阿爾巴尼亞電影中「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莫索裡尼,總是有理,並且永遠有理」、「把槍交給基爾吉,這是黨的決定」也一度成為街頭巷尾男女老幼的熱詞。
「文革」中的許多電影插曲早已成為經典歌曲。反映赤腳醫生在農村為貧下中農防病治病的影片《紅雨》裡的《赤腳醫生向陽花》(郭蘭英演唱);《青松嶺》裡面的《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電影《閃閃的紅星》裡的《紅星歌》、《小小竹排》、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裡的《趕快上山吧,勇士們》。朝鮮電影:《賣花姑娘》裡的《賣花姑娘》、《春天年年來人間》;還有故事片《摘蘋果的時候》、《金姬銀姬的命運》、《南江村的婦女》裡的插曲等。但凡有廣播的地方,高音喇叭裡除了宣傳當時的形勢和播放主席語錄歌外,播出頻率高的便是八個樣板戲選段和這些故事片插曲了。
三
談論「文革」影片,人們還常用一句順口溜來總結當時的電影模式:「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朝鮮電影哭哭笑笑,越南電影飛機大炮,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中國電影新聞簡報。」飛機大炮、哭哭笑笑尚能接受,唯有這又摟又抱的在許多觀眾心中比較糾結。羅馬尼亞的《多瑙河之波》、阿爾巴尼亞電影《廣闊的地平線》、前蘇聯影片《列寧在十月》、《難忘的一九一九》裡面均有情侶或者紅軍戰士與妻子擁抱接吻的鏡頭,電影在城裡放映時就讓不少人感到不適。而我們當知青時見過,年長者見到影片中這些情節低頭不去看銀幕,更有村民面對接吻鏡頭斥責:這是啥玩意?!
由於文化上的差異,且阿爾巴尼亞電影的敘事採用多點、多線條的方式進行,讓很多國人難以理解影片中的情節,常常會有莫名其妙的感覺。總結越南電影離不開飛機大炮,是因為越戰時期美國的攻擊機、轟炸機(特別是B52轟炸機)、直升機在越南上空沒日沒夜的盤旋轟炸,而越南戰士在地面不斷用高射炮瞄準敵機掃射,場面十分火爆,「文革」那會兒越戰正酣。
朝鮮電影「哭哭笑笑」,則反映在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村民們過著美滿的生活,人們的心態比較積極向上,成天樂樂呵呵的。特別是年輕的姐妹們銀鈴般的笑聲不時飄蕩在田間地頭、果樹林裡。而在描寫朝鮮舊時代的電影《賣花姑娘》裡,觀眾時常被影片中遭受地主迫害的花妮一家的悲慘命運所打動。花妮的妹妹順姬在地主家時,眼睛給地主用熱滾的草藥燙瞎;花妮在母親終於扛不起病痛折磨撒手人寰時那撕心裂肺的哭述;年幼的順姬給地主管家騙到深山,丟棄在冰天雪地裡,觀眾看到這些鏡頭時哭聲一片,根本沒辦法看下去了。《賣花姑娘》採用彩色寬銀幕放映,也為當時國人少見。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給外國電影譯製配音的配音員在國內有著眾多的擁躉者,比方蘇秀、劉廣寧、童志榮、向雋舒、勞力、畢克、李梓、孫道臨等。他們的配音為電影增色不少,裡面的精彩對白常為人們津津樂道。
除故事片外,「文革」時期國內放映比較多的影片是紀錄片《新聞簡報》。1967年到1976年,新影廠和八一廠共攝製長短紀錄片509部,連同新聞雜誌片共2037部。拍攝「文化大革命」的內容居多:毛主席八次接見紅衛兵、農業學大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歡慶黨的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宣傳八個樣板戲、柬埔寨流亡政府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莫尼克公主在中國各地訪問、批林批孔運動等。也有紀錄祖國建設新風貌的:《徵服黃河的戰鬥》(1972)、《戰海河》(1972)、《海河戰歌》(1973)、《韶山銀河》(1973)、《大慶紅旗》(1971)、《沸騰的開灤》(1974)、《勝利油田》(1975)、《大慶人》(1976)、《大慶戰歌》(1976)、關於廣州、上海、大連等地造船工業的《百舸爭流》(1976)等。
「文革」時期,日本電影進口到中國的不多,且不公開放映,觀眾僅限於成年人。如《山本五十六》、《啊,海軍》、《軍閥》。內容多描寫殘酷戰爭場面。電影《軍閥》中甚至有母親為躲避搜查,親手掐死在懷裡哭鬧的孩子這樣的畫面。
義大利人安東尼奧尼於七十年代初來華拍了紀錄片《中國》,影片放映後引發國內主流媒體的批判,說許多鏡頭對著天安門廣場人們來去匆匆的腳步和自行車,甚至有人在天安門廣場旁邊晾衣服,場面雜亂有辱中國形象。
「文革」十年的電影是一個特殊年份的特殊產物。在中國電影百年史中只有十年,許多電影讓我們這些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至今無法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