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拉丁化是福是禍?

2020-12-22 最美的季節遇見你

導語:清朝末年,受到內困外擾,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梁啓超、沈學等人尖銳指出,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為了讓所有民眾都能夠識字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後來五四運動時期有識之士還不滿足切音字,在新文化運動大背景下,一些知識分子如劉半農、魯迅開始提倡更為瘋狂的漢字拉丁化運動,那如果當初推行了漢字拉丁化,我們的國家如今會變成什麼樣,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拉丁新文字運動書籍

一、漢字拉丁化的歷史淵源

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必須學會漢語和漢字,這些傳教士為了方便學習漢字,便發動自己母語的強項,使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這就和我們現在有些人學英語時用漢字給英文單詞注音一樣。

英語漢字標註

1、利瑪竇與《西字奇蹟》

明朝萬曆年間義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學者利瑪竇來到中國傳教。1605年利瑪竇,在北京出版他的書:《西字奇蹟》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用羅馬母給漢字注音,注音和讀寫一致,讓會說漢語而不會寫漢字的人幾天時間就能讀寫漢語,因此說是一個奇蹟!

利瑪竇《西字奇蹟》的原稿圖

2、法國教士金尼閣與其《西儒耳目資》金尼閣是來自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明朝萬曆三十八年(1610)來中國傳教,來到中國十幾年,金尼閣學會了漢語和漢字以後,1625年他把利瑪竇等人的羅馬字注音方案加以整理修改和完善,編製成一部完整的羅馬字注音專書,叫做《西儒耳目資》。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用的漢語拼音的最初始模型。

《西儒耳目資》

二、清末民初初音切字運動

1、初音切字運動

清朝末年,國家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社會矛盾重重,中國跟西方國家以及經過明治維新日本相比,顯得格外的落後。中國思想進步之士分析西方國家富強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們的教育普及,國民素質較高。

切音字說明說

因此他們錯誤地認為,西方和日本教育普及大多得益於文字簡單易學,尤其是梁啓超、沈學、王照等人都一致指出,漢字的繁難是中國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教育不能普及直接影響到國運盛衰,於是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切音字是用切音代替漢字。最後切音字作為一種漢語拼音,目前臺灣省還在使用。

切音字示意圖

三、新文字運動

新文化運動中大家反思不足,推陳出新,各派系紛爭不斷,較為突出的有兩派。一派是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一派以陳獨秀為代表的的激進派。毋庸置疑,魯迅必然代表的是激進的一派。激進派的主張,不僅僅是表現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革新,更深遠的是在推出新文字運動。

大家不知能否讀懂拉丁化的漢語

「新文字」運動的目的是要是要建立一套簡單易學的文字體系,讓民眾都能學習,通過提高民眾文化水平,來提升中國的國力。在此階段,錢玄同、魯迅、林語堂、瞿秋白、郭沫若等許多的知識分子都為其提供了大量的方案,立志於廢除漢字的使用,推進漢字的拉丁化改造。而且魯迅還說出了那句:「漢字不廢」的驚人語錄。

漢語拉丁化以後的大眾報紀念魯迅先生

錢玄同曾為此宣告:「漢字的罪惡,如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 陳獨秀也對此表示深刻的贊同「惟有先廢漢文,且存漢語。而改用羅馬字母書之。」

簡單的,大家可以讀一下

在諸多學者的動下,「廢除漢字」之事瞬時被上了風口浪尖,他們想急於求成,想改變國運,想徹底改變中國民眾識字率不高,文化水平不高這一現狀,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的確有點太過於激進。

相信大家能夠讀懂,寫起來也是簡單

四、漢字拉丁化

1931年9月26日,前蘇聯為推動中國廢除漢字改行拉丁化文字,並在海參崴舉行了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國派出瞿秋白、吳玉章等人為代表,與蘇聯專家共同草擬了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這種拉丁化後的漢語的確是很容易學習,可是完全改變了漢字表意文字的本性,現在我們來看的話,的確很難接受,大家看看拉丁化後的課本:

該方案一直沒有被採納,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年新中國採用簡化漢字,拉丁化拼音方案。如果漢字拉丁化成功,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可是中國文明有可能會斷裂!從此所謂的中國人打開先輩撰寫的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文史寶庫,卻再也無法辨識。再也體會不到中華文明的精妙!

拉丁拼音字母

中華文明延續五千年,儒家思想體系和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文字被更改,的確不敢想像,滿大街都是拉丁字母,滿屏幕都是拉丁字母,於是想起了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寫的《施氏食獅史》。

語言學家趙元任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當然塞翁失馬,焉知福禍,當初沒有改也是好事,改了或許並不是壞事!

註:文章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文拉丁化的嘗試——威陀瑪拼音、郵政式拼音、拉丁化新文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8年通過漢語拼音方案後,郵政式拼音被廢除。縱然如此,中國歷史較久的機場所用的IATA代碼仍然是以郵政式拼音為基礎,如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IATA代碼PEK。中國地名英文新舊拼法比照(漢語拼音、郵政式拼音)拉丁化新文字拉丁化新文字(Latinized New Writing,也叫新文字),產生於1931年在海參崴舉行的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通過的方案只有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一種(為區別於其他方言拉丁化新文字,又名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簡稱北拉)。
  • 他們才是中國漢語拼音方案的奠基人?是他們開創了中國最原始拉丁化拼音字字彙的先河
    漢語拉丁化、拼音化不是解放後開始的,也不是解放前開始的。是明朝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開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始創有系統的拉丁字母漢語拼音方案,叫做《西字奇蹟》,後來又有法國傳教士金尼閣、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等人創製的各種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
  • 慶幸沒被拉丁化
    這麼美妙的漢字,其實也一度面臨著消亡的危險,那就是漢字的拉丁化運動。現在人們普遍熟悉的漢語拼音,其實就是拉丁化的產物,不過漢語拼音只是吸收了西方拉丁文易於表音的優點用來給我們的漢字標識讀音,並沒有取代我們的漢字。
  • 魯迅要把漢字書法拉丁化,你答應嗎?
    古文觀止圖片我們知道,現在的越南已經把漢字拉丁化。那麼中國能不能把漢字拉丁化呢?拉丁化以後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在民國時期,大文豪大思想家魯迅就主張漢字拉丁化。但是,他有沒有想過漢字能不能真正的拉丁化呢?或者拉丁化後帶來別的不良影響呢,弊大於利呢?等等問題。
  • 廢除漢字 漢字拉丁化運動戛然而止 留給我們哪些反思和啟示?
    從1892年開始,各種拼音文字的探討工作,就在進步人士中展開,先是一個叫盧戇章的福建人,經過十年的努力,寫成了《一目了然初階》,這是第一套由中國人自己制訂的漢語拼音方案。之後在清朝行將滅亡的最後幾十年,又有《官方合聲字母》、《中國音標字》等各種拼音方案面世。
  • 持續半個多世紀的廢除漢字 漢字拉丁化運動戛然而止 應如何反思
    1908年,吳稚輝發表文章,首次提出廢除漢字,漢語,採用世界語的主張。1918年,錢玄同發表慷慨激昂,言辭激烈的文章,再提廢除漢字,漢語,採用世界語的觀點。而「漢字落後論」也成為廢除漢字,尋求漢字拉丁化、拼音化改革的根據。漢字拉丁化運動的發展最早的漢字拉丁化是西方基督教傳教士來中國傳教時,對漢字進行注音,方便傳教士學習中文所留下的。1602年,西方傳教士利瑪竇開創太西字母,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早期的拉丁拼音方案,該方案共有26個聲母,44個韻母,5個聲調,利瑪竇用這個拼音方案記錄了當時的漢語。
  • 一巷出三傑 漢語走世界
    趙元任主持制定《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瞿秋白主持制定《拉丁化新文字》,周有光主持制定《漢語拼音方案》。這三套方案在百年來的中國語文現代化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周有光主持的《漢語拼音方案》吸收了前人的成果,成為今天漢語漢文化走向國際世界的橋梁。
  • 從廢除漢字未果和漢字拉丁化失敗談起…
    其實,雖然你覺得漢字現在孩子們學得好好的,大人們用得好好的,「財」字還是那麼寫,「福」字的寫法也沒有變化,似乎什麼都沒有發生。但你沒想過的事,不代表別人也不想,那些你從不考慮的事情,卻是有人整天思考的問題。就拿漢字改革這事來說,就一直有人在惦記著,最近這許多年不斷有知識界、文化界的精英們在提起。
  • 老子名言故事: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名言故事: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福兮禍之所伏。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日本人打倒中國,日本人叫勝利。中國大片土地被侵佔,中國人叫失敗。但是在中國的失敗裡面包含著勝利,在日本的勝利裡面包含著失敗,歷史不是這樣證明了嗎?」八年抗戰,中國人最終趕跑了日本鬼子,反敗為勝。
  • 您好 漢語拼音是什麼時代形成 ,是誰發明的?謝謝了_澎湃新聞-The...
    我國第一個半官方方案,也是世界首個漢字拉丁化標準轉寫是「威妥碼—翟理斯式」。1867 年,英國漢學家威妥碼漢語教科書《語言自邇集》,此拼音誕生;確立標誌是1892年的翟理斯初版《華英字典》。1906年春季,上海舉行了帝國郵電聯席會議,並決定以《華英字典》 拼法為中國地名標準拼法依據。只是為了適合打電報的需要,不採用任何附加符號(例如送氣符號等),它被稱作「郵政式」拼音,是威式拼音的變體。
  • 一巷出三傑 漢語走世界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趙元任主持制定《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瞿秋白主持制定《拉丁化新文字》,周有光主持制定《漢語拼音方案》。這三套方案在百年來的中國語文現代化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周有光主持的《漢語拼音方案》吸收了前人的成果,成為今天漢語漢文化走向國際世界的橋梁。
  • 為反對翟秋白漢語「拉丁化」,趙元任寫96字奇文,全都一個讀音
    中國文字拉丁化不同的人,有著自己救亡圖存的方法,而文化人的救亡圖存方法自然是從文化方面入手。由於每一個階層的知識局限性,所站角度的狹隘性,使得很多的文化人在尋找救國方法的同時都會陷入「忘祖」的地步。1930年秋季,為了推進中國漢字的拉丁化,也就是將漢字變成字母,在海參崴舉行了中國文字拉丁化的第一次代表大會。當時參加這一大會的人士,以北方人居多,瞿秋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 胡適:他是我最佩服的人,也是阻止「漢字拉丁化」的人,他是誰?
    其中,承載我國文化歷史的漢語更是被猛烈抨擊。於是,許多文人志士對於是否要進行漢字改革,開始了激烈的爭論。其中瞿秋白創作《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呼籲「漢字拉丁化」,簡單的說就是用拼音來表達漢字。得到了在魯迅、和丁玲等享譽文壇的作家的響應與支持。而國民政府也頒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以支持用拼音取代漢字。
  • 漢語拼音是語言信息處理的有效工具
    《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幫助學習漢語、漢字和推廣普通話的有效工具,進一步推行並擴大其使用範圍,但它不是代替漢字的拼音文字,可以用於漢字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方面。」這樣的提法比建國初期毛澤東主席提出的「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方向」明顯地改變了,但強調了進一步推行並擴大《漢語拼音方案》的使用範圍。
  • 漢語拼音很實用,但是你了解它形成的前生嗎?
    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主任王理嘉說過:「漢民族標準語是在19世紀末期興起的對中華民族的社會、科學文化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語文現代化運動中逐漸建立起來的。
  • 推普ing | 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
    關於漢語拼音的硬核科普,來了~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漢語拼音是給漢字注音的工具。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語拼音方案》,是於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的。那麼在此之前,人們是怎樣注音識字的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漢語拼音的發展歷程吧!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和英文字母那麼像?
    《切韻指掌圖》現代漢語拼音的發展當反切發展成為漢語注音主流方法的同時,隨著明清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拉丁化拼音字母開始在中國出現。在這樣背景下,主張漢字拉丁化,字母化成為當時文化界的主流聲音,即「今日欲救中國,非教育普及不可;欲教育普及,非有易識之字不可;欲為易識之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在這樣的四朝影響下,先後出現了切音字運動、世界語運動、國語羅馬字運動、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 「福禍相依,否極泰來」:家裡發生這3件禍事,別怕,有「後福」
    導語"福禍相依,否極泰來"這句話的意義就是在提醒著許多人們福和禍是相互依存的,如果一個人最近運氣背的話,那麼說明他的福氣就快來臨了。而且福與禍相互之間能夠轉換,而且他們都是互為因果關係的,在平常生活當中,災難可以包含著福氣,而福氣當中也可以隱藏著我們所說的災禍。因為在生活當中,某一件事情可能看起來是一件禍事,但實際上它寄託著我們的福氣,我們所高興的一件好事,也可能隱藏著許多災禍。
  • 《道德經》:福禍相依,順心而行
    所有的動物都有「趨吉避兇」的本性,為此,許多人一輩子汲汲營營,勞碌一生只為得福去禍。殊不知,其實福禍相依,我們只需要順心而行便可,因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從前有一個皇帝,特別喜歡打獵,而他每次出行都會帶上自己的丞相一起。有一次,他們打獵的時候遇到一頭小花豹,皇帝一箭射倒了小花豹之後,開心地用左手摸了摸小花豹的頭。
  • 勇士失去杜蘭特,是禍也是福。
    在湖人、快船都得到很大的補強時候,杜蘭特卻離開了勇士,失去杜蘭特的勇士,到底是禍是福? 杜蘭特的離開對勇士來說是禍,這會讓勇士失去一把最鋒利的劍,失去一個最強悍的無差別打擊的點,失去一份關鍵時刻的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