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清朝末年,受到內困外擾,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梁啓超、沈學等人尖銳指出,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為了讓所有民眾都能夠識字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後來五四運動時期有識之士還不滿足切音字,在新文化運動大背景下,一些知識分子如劉半農、魯迅開始提倡更為瘋狂的漢字拉丁化運動,那如果當初推行了漢字拉丁化,我們的國家如今會變成什麼樣,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拉丁新文字運動書籍
一、漢字拉丁化的歷史淵源
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必須學會漢語和漢字,這些傳教士為了方便學習漢字,便發動自己母語的強項,使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這就和我們現在有些人學英語時用漢字給英文單詞注音一樣。
英語漢字標註
1、利瑪竇與《西字奇蹟》
明朝萬曆年間義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學者利瑪竇來到中國傳教。1605年利瑪竇,在北京出版他的書:《西字奇蹟》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用羅馬母給漢字注音,注音和讀寫一致,讓會說漢語而不會寫漢字的人幾天時間就能讀寫漢語,因此說是一個奇蹟!
利瑪竇《西字奇蹟》的原稿圖
2、法國教士金尼閣與其《西儒耳目資》金尼閣是來自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明朝萬曆三十八年(1610)來中國傳教,來到中國十幾年,金尼閣學會了漢語和漢字以後,1625年他把利瑪竇等人的羅馬字注音方案加以整理修改和完善,編製成一部完整的羅馬字注音專書,叫做《西儒耳目資》。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用的漢語拼音的最初始模型。
《西儒耳目資》
二、清末民初初音切字運動
1、初音切字運動
清朝末年,國家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社會矛盾重重,中國跟西方國家以及經過明治維新日本相比,顯得格外的落後。中國思想進步之士分析西方國家富強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們的教育普及,國民素質較高。
切音字說明說
因此他們錯誤地認為,西方和日本教育普及大多得益於文字簡單易學,尤其是梁啓超、沈學、王照等人都一致指出,漢字的繁難是中國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教育不能普及直接影響到國運盛衰,於是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切音字是用切音代替漢字。最後切音字作為一種漢語拼音,目前臺灣省還在使用。
切音字示意圖
三、新文字運動
新文化運動中大家反思不足,推陳出新,各派系紛爭不斷,較為突出的有兩派。一派是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一派以陳獨秀為代表的的激進派。毋庸置疑,魯迅必然代表的是激進的一派。激進派的主張,不僅僅是表現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革新,更深遠的是在推出新文字運動。
大家不知能否讀懂拉丁化的漢語
「新文字」運動的目的是要是要建立一套簡單易學的文字體系,讓民眾都能學習,通過提高民眾文化水平,來提升中國的國力。在此階段,錢玄同、魯迅、林語堂、瞿秋白、郭沫若等許多的知識分子都為其提供了大量的方案,立志於廢除漢字的使用,推進漢字的拉丁化改造。而且魯迅還說出了那句:「漢字不廢」的驚人語錄。
漢語拉丁化以後的大眾報紀念魯迅先生
錢玄同曾為此宣告:「漢字的罪惡,如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 陳獨秀也對此表示深刻的贊同「惟有先廢漢文,且存漢語。而改用羅馬字母書之。」
簡單的,大家可以讀一下
在諸多學者的推動下,「廢除漢字」之事瞬時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他們想急於求成,想改變國運,想徹底改變中國民眾識字率不高,文化水平不高這一現狀,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的確有點太過於激進。
相信大家能夠讀懂,寫起來也是簡單
四、漢字拉丁化
1931年9月26日,前蘇聯為推動中國廢除漢字改行拉丁化文字,並在海參崴舉行了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國派出瞿秋白、吳玉章等人為代表,與蘇聯專家共同草擬了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這種拉丁化後的漢語的確是很容易學習,可是完全改變了漢字表意文字的本性,現在我們來看的話,的確很難接受,大家看看拉丁化後的課本:
該方案一直沒有被採納,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年新中國採用簡化漢字,拉丁化拼音方案。如果漢字拉丁化成功,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可是中國文明有可能會斷裂!從此所謂的中國人打開先輩撰寫的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文史寶庫,卻再也無法辨識。再也體會不到中華文明的精妙!
拉丁拼音字母
中華文明延續五千年,儒家思想體系和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文字被更改,的確不敢想像,滿大街都是拉丁字母,滿屏幕都是拉丁字母,於是想起了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寫的《施氏食獅史》。
語言學家趙元任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當然塞翁失馬,焉知福禍,當初沒有改也是好事,改了或許並不是壞事!
註:文章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