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好才能安享幸福 生態好才能幸福綿長
從「全國衛生模範村」「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到「國家森林鄉村」,這個村莊掛滿「綠色」勳章;從掙脫生存困境、突破發展瓶頸到步入振興路徑,這裡高擎「綠色」大旗,詮釋著幸福的定義。
仲秋時節,記者來到了這裡——澤州縣巴公鎮東四義村,見證他們的幸福生活。
一把掃帚掃出美好家園
時近中午,綠樹成蔭的東四義村大街上,64歲的村民原鎖蓮正頭頂草帽,手執掃帚,專注清掃。「這幾天街上落葉多了,清掃隊也顧不過來。我待在家裡也沒啥事,都是自願的。」微笑著的原鎖蓮舉起掃帚說,「別看它普通,這可是我們的傳家寶,因為它,才有了東四義的今天。」
時光回溯到解放初期,那時的東四義村汙水橫流、蚊蠅遍地、傳染病頻發。「四害俱全到處髒,大人小孩遭禍殃……」75歲的老黨員班興和向記者講述當時的情景。
改變,正是從一把掃帚開始。
1951年,轟轟烈烈的愛國衛生運動在全國掀起。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東四義人撿起掃帚,向惡劣生存環境發起挑戰。
「一戶一把掃帚、一人一把掃帚。家裡淨了掃院裡,院裡淨了掃街道,地上淨了刷牆壁。」班興和告訴記者,那兩年,村裡的「四淨五滅」運動如火如荼,家裡家外換了天地。
「1952年,我們村捧回了毛主席親筆題詞的獎旗,10個全國衛生模範村,我們東四義就是其中一個。」班興和激動地說,「從那以後,『一把掃帚』就變成一種精神,代代相傳。」
從掃家、掃院、掃街,到改水、改廁、改垃圾處置,再到整體規劃,建設汙水處理廠、垃圾處置場,改舊房、修公園、建小區……幾十年裡,一代一代東四義人掃帚不停,「掃」出了一個蒸蒸日上的綠色家園。
跟隨原鎖蓮來到她位於高翔小區的家中,10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窗明几淨,家具家電一應俱全。「這房子我都住了20多年了,住進來的時候,就是水、電、暖齊全。現在,各方麵條件更是越來越好了,過得比城裡人還舒心。」原鎖蓮說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從高翔小區開始,我們陸續建起了7個設施完善的住宅小區,人均居住面積50多平方米。」帶著記者在村裡參觀,村黨支部書記王兵邊走邊說。一路上,高樓別墅鱗次櫛比,大街小巷花草蔥蘢,處處美景令人心曠神怡。「20多年,我們在環境整治提升上的投入累計超過了兩億元。」王兵聲音高亢地說,「把東四義建成鄉村裡的都市、公園裡的鄉村,這個夢想正在成為現實。」
久久為功攢足綠色家底
碧波蕩漾,涼風習習,走在東四義公園裡的東風湖邊,不禁讓人心生愜意。
「60多年前,這裡還是一條雜草叢生的臭河溝。」指著湖水,王兵感慨地說,「修湖的時間正是『三年困難時期』,老一輩幹部群眾硬是緊咬牙關,改造出了這個80多畝,集蓄水、遊樂為一體的人工湖,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生態財富。」
步入湖中心的八角涼亭憑欄遠望,遠處的龍王山上滿目蒼翠、鬱鬱蔥蔥。「那裡原來荒山禿嶺,現在看到的風景是幾代人嘔心瀝血治理的成果。」王兵娓娓道來。
史料記載,古時的龍王山森林繁茂,但因為過度的砍伐讓這裡成為一片荒蕪。新中國成立後,東四義人接續不斷展開大規模植樹造林,至1995年,山上的林地面積已擴增至1000餘畝,東四義也由此摘得「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的榮譽。
「我們是一代接著一代幹,直到2014年,終於將3000多畝的龍王山全部綠化,打造成了『山頂松柏蓋帽、山中果樹纏腰』的龍王山森林公園。」王兵激動地說。
突出的綠化成效和優良的生態環境讓東四義村成為「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今年又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而這些成果也離不開雄厚經濟實力的支撐。
王兵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以來,村裡先後建起了煤礦、冶煉廠、水泥廠、編織廠、彩印廠等10個村辦企業,實現了集體經濟的高速發展,上世紀80年代,東四義就成為全省首批「小康村」。然而,與富裕同步而來的還有產業帶來的汙染。
多年以來「兜裡有錢」的東四義村在環境建設和治理上可謂不惜血本、不計成本。但是,人們漸漸發現,治理力度越來越跟不上汙染進度。「要眼前的富裕還是要長遠的福祉?」東四義人開始了警醒和沉思。
「不要犧牲環境的富裕,更不能毀掉幾代人的心血和子孫後代的飯碗。」將環境視作生命的東四義人毅然決然選擇了後者。帶著壯士斷腕的決心,東四義村陸續關停取締了汙染企業,開啟了重整行裝再出發的徵程。
生態沃土煥發綠色生機
「您幾位?好,正好能坐下……」時近中午,村民王富林開的農家樂裡又迎來不少遊客。
2015年,全長22公裡的晉城市首條人行綠道從市區直接通到了東四義公園。以此為契機,村裡順勢開發出採摘園和各類遊樂項目,並積極承辦「徒步大會」「風箏繪畫節」等各類活動。優美的風光、滿滿的人氣,東四義村的旅遊產業風生水起。
「這些年村裡開起了好多農家樂,我家的規模不算小,但有大活動的時候,也還是接待不過來。」忙裡偷閒中,王富林樂呵呵地對記者說。
與王富林同樣開心的,還有壯之樂養老院的老人們。「環境好、空氣好,吃得好、住得好,自從住到這裡,我哮喘的老毛病就沒再犯過。」82歲的梁文英老人笑得合不攏嘴。2016年,村裡通過引進社會資本,在東四義公園裡建起了可入住500位老人的養老院,剛一營業,便受到眾多老人的青睞。
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東四義走上了旅遊+康養的新路;吐故納新培育循環經濟,綠色產業在這片土地上煥發生機。
晉城伊健食品公司是一家生產穀物飲料和早餐食品的企業,落戶東四義村以來,不斷發展壯大。「原料是當地的小雜糧,工人是當地村民。目前,我們帶動的雜糧種植面積超過2000畝,吸納了80多人就業。既保障了企業發展,也帶動了農民增收,真正實現了雙贏。」公司副總經理陳立平說。
「今年,伊健公司又投資2000萬元,在我們村開始了二期項目『中央廚房』的建設。另外,總投資1億多元的蘭花醋廠整體搬遷項目也即將落地,屆時每年可轉換糧食1萬噸,新增就業200多人。」王兵興奮地對記者說。
登上松柏參天的龍王山頂俯望,眼前的村莊繁華而安詳。「湖那邊將建設水上樂園、垂釣園,還有那些平房,以後將改造成特色民宿……」指著遠處,王兵認真地向記者介紹著新規劃。
「我們正在全力推進農林文旅康一體化發展,所有的項目完成後,東四義村的生態優勢將得到更大釋放,真正實現農村都市化、農業產業化、農民市民化,讓村民有更大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透過王兵堅毅的目光,我們已然看到了東四義村更加文明、和諧、幸福的明天。
編後
新中國成立至今,東四義村一直走在時代的前列,成為長盛不衰的農村先進典型。
70年堅持不懈,東四義人用「一把掃帚」不斷「掃」出新天地,也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環境好才能安享幸福,生態好才能幸福綿長。生態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更是重要路徑。我們期待並相信,綠水青山間,必將誕生更多的「東四義」。(山西日報記者王天曉)
原標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調研行】綠水青山見證東四義人美好生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