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評論|深化醫學人類學研究 服務健康中國戰略

2020-12-23 中國社會科學網

  隨著社會轉型和疾病譜的轉變,事關國計民生的健康問題日益得到重視。從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到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開始實施這一戰略,再到2019年國務院成立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無不表明國家對健康問題的關注以及推進這一國家戰略的決心。健康是一個複雜的概念,涉及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的適應性。因此,健康既是醫學問題,也是社會文化問題。醫學人類學作為交叉學科的優勢得到顯現,可以也應當在健康中國戰略中大有作為。 

  回顧和梳理醫學人類學這一學科的興起及其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對於我們深入理解其理論視角、研究主題及其在健康中國戰略中的作用,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醫學人類學是新興的前沿交叉學科,是將人類學的理論、視角和方法應用於人類疾病、健康與治療研究的一門學問。自人類學發軔之時,人類對疾病、健康、苦痛等的認知和應對就是人類學家關注的重要內容,但醫學人類學作為人類學的一個專門分支學科,其名稱正式在西方出現要遲至1963年。此後數十年間,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之間的角力、疾病譜從流行病到慢性病的轉變以及公共衛生事業的迅速發展,成為醫學人類學發展的重要背景,也使其成為人類學最活躍的分支學科之一。醫學人類學的基本預設是,雖然疾病是普遍的,但處於不同社會文化中的人們對疾病的認知、解釋和治療實踐卻千差萬別。整體論和文化相對論作為人類學的兩大核心認識論,在醫學人類學發展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前者將人類視為多元的存在,既是生物有機體的,也是社會的和文化的,並將醫療體系置於整個文化體系之中來考察,以便更全面地看待疾病與健康的問題;後者則注重文化的多樣性和特殊性,強調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來理解疾病、健康與治療,其意義常常在跨文化的比較研究中凸顯。基於上述認識,醫學人類學學科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理論視角。如關注文化,強調醫學多元的社會文化視角;關注人的「生物—文化」整體性,認為疾病與健康既有普遍性,也有地方特殊性的生物文化視角;關注權力,試圖揭示人類健康不平等之政治經濟根源的政治經濟視角;關注身心問題、社會問題如何被醫學化或被建構為疾病的建構主義視角等。與此同時,醫學人類學也在不斷從其他社會理論中汲取營養,進一步解釋疾病與健康的問題。比如社會行動之未預結局理論、社會苦難理論,以及福柯的生命權力理論,等等。 

  在中國,雖然也有一些人類學家開展了關於民族衛生、瘟疫的研究,但學科意義上的醫學人類學的發展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當時的醫學人類學研究多停留在理論和方法的探討層面,以學科介紹、國外醫學人類學研究與作品的引介翻譯為主。20世紀末21世紀初,以愛滋病防治為背景,人類學家開始介入公共衛生領域,深入分析導致疾病傳播、流行的社會文化因素和政治經濟因素。由此,醫學人類學在行為幹預、政策倡導、督導評估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應用導向十分明顯,成效也十分顯著。此後,大量依託于田野調查的經驗研究開始湧現,主題更加多元。基於上述學科背景和發展歷程,醫學人類學在中國相應地形成了幾大研究領域:一是公共衛生領域,尤其是關於流行病的防控;二是關於多元醫療體系的研究,這既與醫學人類學跨文化研究的傳統有關,也得益於中國豐富的少數民族醫學成果以及各類民間療法;三是基于田野且緊扣社會現實的其他經驗研究,如抑鬱、臨終關懷、器官移植、人工輔助生殖、疾病歧視與汙名等內容。《「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兩個著力點,提供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健康服務,實現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為了進一步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化醫學人類學研究,發揮其增進人類健康的重要作用。 

  第一,對全人群及其日常生活的觀照。人類學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學問,作為其分支學科的醫學人類學在面對疾病與健康問題時,也往往著眼於「人」及其文化,而非「疾病」本身。中國醫學人類學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源於介入公共衛生領域的契機,在此過程中,醫學人類學研究者積累了豐富的關於疾病涉及的相關人群的研究經驗。其中,關於人群的行為方式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根源的分析,以及人群如何通過社會網絡和文化特徵實現組織和流動的研究,為疾病幹預中尋找目標人群以及更好地為他們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社會支持提供了重要依據,疾病防治領域文化敏感性的問題被提出。隨著疾病譜的轉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越來越成為城鄉居民主要的致殘致死因素,由此帶來了新的研究方向。首先,疾病相關人群相應地發生了變化,但是關注人群的思路以及關於人群的知識和研究路徑依然有效。其次,慢性病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凸顯了日常生活因素在未來醫學人類學研究中的重要性。慢性病的發生一般被認為是生活方式、行為方式、職業、環境和心理等方面不利於健康的因素長期累積的結果。如吸菸、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始進入人類學家的視野,而如何通過健康教育等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為、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則成為新的議題。最後,伴隨消費文化的興起,處於消費、醫學、審美之結點的美容整形、健身、美體、減肥塑身等身體改造實踐同樣值得關注,是探討身體認知、身體邊界以及生命倫理的重要切入點。 

  第二,對生命過程的全周期觀照。生命是連續的,關於疾病與健康問題的認知和實踐貫穿於個體從孕育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因此,醫學人類學對於生命過程的觀照也應是全周期的,針對生命不同階段的主要健康問題及主要影響因素都可以成為醫學人類學家的研究主題。對於當下中國而言,老齡化相關的問題無疑會成為醫學人類學研究的新熱點。老齡化過程必然伴隨著生物性的衰老,但人口老齡化絕不是一種純粹的生物現象。不同的文化影響著主體對於衰老的感知,也影響著外界對老年人的看法,而這種感知和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到老年人的生活境遇和社會地位。人類學家的民族志研究發現,老年人作為一個群體存在性別、年齡、健康狀況等種種差異。以健康狀況為例,幾乎所有的社會都區分有行動能力的老年人和無法自理、完全依賴照料的老年人,後者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往往被視為負擔,而前者的地位則相對複雜和多樣。所以,廣義的養老應至少包含兩層含義,即身體健康的老年人如何度過晚年生活,以及身體有恙甚至失能的老年人如何護理。前者衍生出的醫學人類學研究主題包括互助養老、適老服務等,後者則包括老年抑鬱、照護科技,以及安寧療護等。 

  第三,對多元醫學體系的觀照。不同文化中的民族醫學以及跨文化的醫學比較研究是醫學人類學的重要傳統和主要內容。在中國,由中醫、西醫等制度化醫學以及少數民族醫學、民間療法等構成的多元醫學體系的研究十分興盛。在慢性病流行的背景下,應該更加集中發揮多元醫學體系中各個醫學體系的力量和獨特優勢,比如強調治未病和日常保健的中醫調理應該得到高度重視。目前,我國關於多元醫學體系的研究偏重於少數民族醫學,對於現代醫學體系的研究相對較少。然而,在全面深化醫療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之下,現代醫學體系中無論是醫學生的培養、科室的設置還是醫療衛生服務的遞送等,都是值得關注的主題。要加強此方面的研究,研究者與醫學界展開更多的合作與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 

  健康不僅是醫學問題,也是社會文化問題,這是醫學人類學這一交叉學科存在的意義所在。回顧醫學人類學在中國30餘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雖則歷史並不長,卻體現出巨大的應用價值和發展前景。近年來,醫學人類學更是聚焦許多與健康相關的議題,並提供了全新的社會文化視角。因此,在健康中國這一國家戰略目標指引下,未來的醫學人類學研究有望在對人群及其日常生活、生命過程的全周期以及多元醫學體系的觀照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當代藝術人類學論壇第十五期 | 中國文化遺產的人類學研究
    曾任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所長;現任日本神奈川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文化人類學及民俗學。兼任中國民俗學會顧問、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會海外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日本民俗學會國際交流特別委員會委員等。
  • 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立項名單公示
    11貴州大學因明學研究團隊陳那、法稱因明量論原典漢語疏釋與研究系列張連順貴州大學12浙江大學敦煌學研究團隊敦煌殘卷綴合總集張湧泉浙江大學13北京大學胡語文書研究團隊敦煌藏經洞及和田地區出土于闐語文書釋讀與研究段晴北京大學14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敦煌與絲路研究團隊敦煌壁畫外來圖像文明屬性研究葛承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15北京師範大學訓詁學研究團隊中國訓詁學的理論總結與現代轉型王寧北京師範大學16中國社科院民族古文字文獻研究團隊基於漢語通語與方言研究的番漢對音資料庫建設孫伯君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 【著作薦讀】醫學人類學參考書目之二
    作為國際醫學人類界和精神衛生研究領域的代表人物,他榮獲50多個研究獎項,參加多項中國的研究項目,涉及抑鬱症、歧視、自殺、城鄉移民對健康影響等領域。他於1980年獲得英國皇家人類學會醫學人類學勳章。——Jonathan Spence, Yale University「這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對中國精神健康問題的最好的研究。這是一本具有開創意義的著作。」——Ezra F.
  • 圓桌|本土之聲:非洲本土人文社科歷史與現狀
    正如學者景軍教授所言,「一個西方學者,來到中國,研究中國農村不關注費孝通的《江村經濟》,研究福建宗族不參考林耀華的《金翼》,研究傣族信仰體系不閱讀田汝康的《芒市邊民的擺》,研究雲南民族醫學不對話許烺光的《驅逐搗蛋者》,那麼其研究本身就是一種盲動。推己及人,中國學者研究非洲社會亦然。」
  • 發揮理論研究專長 彰顯社科使命擔當
    連日來,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山西行政學院)、省社會科學院(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省社科聯分別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精神,並對本部門本單位學習貫徹進行安排部署。大家一致表示,要深刻領會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精神、梳理細化本部門貫徹落實意見,結合具體工作抓好落實,確保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在三晉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 對接「健康中國」戰略,湘雅二醫院擬打造「國家精神醫學中心」
    湖南省有這樣一支精神心理的 " 國家隊 ",在迅速馳援武漢進行精神心理幹預之後,在後疫情時代精神心理問題凸顯之時,正蓄勢待發,擬在中南大學、湖南省政府、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支持下,打造 " 國家精神醫學中心 ",對接 " 健康中國戰略 ",服務全民精神健康。
  • 以跨國視角推動全球健康研究,北大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正式成立
    作為我國深入參與全球衛生治理的重要組織保證,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下設理事會、顧問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和相關職能部門,匯集北大分管校領導、研究院主要負責人、北大相關院系學科帶頭人、校外重大支持主體、核心合作方代表、國內外專家、資深教授等,致力於通過科學研究、智庫服務、人才培養,以及產學研合作,以人類健康為全球共同價值基礎,從全球視角出發,進一步推動中國更好地融入世界包容性發展的文明進程
  • 【人類學西南研究】從瘴癘、鴉片、海洛因到愛滋病:醫學人類學視野下的中國西南邊疆與邊疆社會
    從瘴癘、鴉片、海洛因到愛滋病:醫學人類學視野下的中國西南邊疆與邊疆社會【作者】
  • 文學人類學與國學研究現代轉型
    文學人類學與國學研究現代轉型 2018年04月16日 08: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林科吉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文學人類學的研究實踐與理論探索,大致可分為開創、發展與成熟三個時期,每個階段都與國學發生了全面接觸
  • 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以健康...
    8月22日上午,由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文牽頭的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以健康價值為導向健全公平可持續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研究」開題論證會在滬召開。項目組成員——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毛瑛、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宗凡、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胡敏、張璐瑩,以及學院師生代表參加會議。陳志敏在致辭中對各位專家的到來表示歡迎,對項目的成功申請表示祝賀。他指出,該重大項目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民生保障問題。他鼓勵研究團隊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研究任務。
  • 廣東省數字醫學研究中心 以數位技術重構醫療健康邊界
    今年,政府印發《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支持「網際網路+醫療」等新服務模式發展。隨著相關政策措施的不斷出臺和完善,各平臺正持續著力加強醫療質量監管,創新服務模式,推進網際網路醫療有序發展。   在這種背景下,為積極響應國家「治未病」的醫療指導原則,加速推進「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的建設。
  • 戰「疫」中的社科力量
    法學院教授宋華琳開展的《野生動物保護立法比較研究》報告已呈交中國法學會;參與撰寫的《關於完善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治的若干建議》作為《中國法學會要報》提交中央參考,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部門關注;參與撰寫的《修訂<傳染病防治法>有關條文的專家建議》《非典經驗與我國新冠肺炎結束後的政策應對》等內容提交衛生健康委員會,部分法學建議已得到落實;參編的
  • 社科視窗②丨堅持「六個圍繞」做到「六個加強」
    三是圍繞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及市委七屆六次全會精神和「市域治理現代化」目標,組織開展區域治理、基層治理、社會治理、生態治理等課題研究,多出成果。四是圍繞市委中心工作,開展智庫建設,組織對市委關注的重點、難點工作及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痛點問題開展調查研究,為黨委政府提供決策服務。
  • 濱海新區與天津大學進一步深化戰略合作
    本報訊(記者 孟興)日前,濱海新區與天津大學籤署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補充協議),將雙方的戰略合作進一步推向深入。根據協議,雙方將充分發揮天津大學濱海工業研究院既有優勢,在共建新型研發機構、高層次人才交流培養、匯聚優勢資源、提升醫療健康水平、促進產業發展等方面增加合作維度、擴展合作空間、提高合作效能,圍繞實現產業鏈、打通創新鏈、完善價值鏈緊密合作,促進高質量發展。
  • 社會與人民:中國人類學的學術風格
    在費孝通先生的三大研究領域中,從對漢人社會的研究、少數民族的研究到對全球化的關心,都寄託了對「創建美好社會」「創建健康社會」「唯希社會更美好」的人文關懷(費孝通,2019:301-306)。正如費先生在談及中國知識分子的使命時指出的,「從社會中得到的知識要回報於社會,幫助社會進步,這就是『學以致用』,這是中國的傳統」。
  • 中國人類學的學科困境和發展新方向
    所以,在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如何進一步提煉、深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更新其研究範式,將人類學知識轉化為智識,做出可以貢獻於世界人類學界,乃至於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的成果,成為中國人類學界亟需思考的問題。[2]因此,由喬健個人對中國人類學學科發展的清醒認識所引發的中國人類學界關於學科發展的普遍思考,我們將其稱之為「喬健式認識」。
  • 高職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服務區域發展學術論壇在泉州黎明職業大學召開
    高職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服務區域發展學術論壇在泉州黎明職業大學召開 2018年12月14日 13: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顏嵐嵐 字號 內容摘要:12月9日至10日,「高職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服務區域發展學術論壇」在泉州黎明職業大學召開
  • 以深刻洞見、獨特創見、戰略遠見服務大局——第三屆湖湘智庫研究...
    近日,我省第三屆湖湘智庫研究「十大金策」名單出爐,評選出「十大金策」11項、優秀成果24項。「十大金策」推選,是我省加強智庫建設的創新之舉,是省委宣傳部推動全省社科理論界服務黨委、政府工作大局的積極舉措。致力諮政建言、聚焦改革發展,近年來我省推出了一批具有深刻洞見、獨特創見、戰略遠見的智庫研究成果,為服務決策、服務大局作出了積極貢獻。
  • 重磅丨成都體育學院成立運動醫學與健康學院
    9月28日下午,我校舉行運動醫學與健康學院成立揭牌儀式,這是學校凝聚改革創新的強大力量,紮實推進健康中國戰略邁出的堅實步伐
  • 社科院2014社會人類學影視成果發布會召開
    中國網12月10日訊 2014年12月10日,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社會人類學影視成果發布暨數碼博物館初期方案研討會」在中國社科院召開。此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社會與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承辦,發布了三部「學者對談」系列影片之《跨區域民間宗教比較研究的可能性》、《從新馬克思主義視角論階層分析理論》、《族群研究面臨的學術和現實問題》,及一部人類學紀錄片《難產的社頭》,並對「數碼博物館主旨、初期設計與未來展望」進行了介紹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