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上方↑「三門峽生活網」即可訂閱本刊。
上官儀,字遊韶,上官氏家族名人。上官氏出自羋姓。楚王子蘭為上官大夫,以族為氏。漢徙大姓以實關中,上官氏徙隴西上邽(治今甘肅天水市西南)。漢有右將軍安陽侯上官桀,生上官安,任車騎將軍、桑樂侯,以反伏誅。上官安遺腹子上官期,裔孫上官勝,為蜀太尉。二子,長曰上官茂,次曰上官先。先徙東郡(治今河南滑縣),後徙陝郡(治今河南三門峽市)。五世祖上官回,後周襄城(治今河南襄城縣)太守。至上官弘為江部宮(隋宮名,在今江蘇省揚州市)副監,又徙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
隋煬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 上官儀出生。父上官弘,陝郡人,隋比部郎中,江都宮副監。 (《新唐書·上官儀傳》)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 上官儀九歲在揚州。江都宮副監上官弘被隋將陳稜所殺。上官儀年幼,藏匿獲免,私度為沙門,遊情釋典,尤精《三論》,兼涉獵經史,善屬文。(《新唐書·上官儀傳》)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 上官儀十九歲在揚州。上官儀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楊仁恭深禮待之,舉薦赴京師長安參加科考。上官儀以「對求賢策」、「對用刑寬猛策」二策中進士。詔授弘文館學士,累遷秘書郎(從六品上)。(《新唐書·上官儀傳》《全唐文·上官儀》)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 上官儀二十四歲在長安。九月,唐太宗巡行其出生地武功慶善宮,宴群臣與父老,賦詩《過故宅》兩首,上官儀亦伴君巡行,作《奉和過舊宅應制》詩一首。(見《全唐詩·上官儀》)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 上官儀三十二歲在長安。十月甲戍(初十),上官儀為荊王李元景撰《勸封禪表》,請唐太宗李世民封禪,太宗不許。 (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全唐文·上官儀》)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 上官儀三十五歲在長安。 十一月,涼州獲瑞石,上官儀撰《為群臣賀涼州瑞石表》上太宗皇帝。 (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全唐文·上官儀》)
貞觀二十年(公元648年) 上官儀四十歲在長安。 七月,玄奘法師向太宗進新譯《經論》、新撰《西域記》十二卷,並請求皇帝給《經論》撰序言。太宗自製《大唐三藏聖教序》成,在慶福殿召集群僚,賜法師座,命弘文館學士上官儀宣讀《《大唐三藏聖教序》。(見《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劉軻著《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並序》) 八月,甲子(初五),太宗長孫、皇太子李治長子燕王李忠被封為陳王,上官儀被任命為陳王諮議參軍。 (王府諮議參軍,正五品上,掌訏謨左右。) 太宗下詔,命房玄齡與中書侍郎褚遂良重撰《晉書》。房玄齡與褚遂良奏取起居郎上官儀和太子左庶子許敬宗、中書舍人來濟、著作郎陸元仕、劉子翼,前雍州剌史令狐德棻、太子舍人李義府薛元超等八人分工撰錄。至二十年,書成,凡一百三十卷,詔藏於秘府,頒賜加級各有差。(見《舊唐書·房玄齡傳》)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 上官儀四十一歲在長安。五月已巳(二十六日),太宗李世民崩於含風殿。六月甲戌朔(初一),太子李治即皇帝位,是為高宗。任命上官儀為秘書少監(秘書省官員,從四品上)。(《全唐詩·上官儀小傳》)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 上官儀四十四歲在長安。 七月丁巳(初二),立陳王李忠為皇太子。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 上官儀四十五歲在長安。九月,尚書左僕射、太子少傅、北平縣公張行成卒,上官儀作《故北平公輓歌》。(見《全唐詩·上官儀》)
顯慶元年(公元656年) 上官儀四十八歲在長安。正月辛未(初六),廢皇太子李忠為梁王,立代王李弘為皇太子。上官儀被任命為太子中舍人,(正五品下,職擬中書侍郎)。
顯慶二年(公元657年) 上官儀四十九歲在長安。春閏正月壬寅(十三日),皇帝李治巡察洛陽。二月辛酉(初三),高宗的車駕抵達洛陽宮。十二月丁卯(十三日),手詔改洛陽宮為東都。 十二月,太子中舍人、弘文館學士上官儀為已故鎮國大將軍張士貴撰寫《大唐故輔國大將軍荊州都督虢國公張公墓誌並序》。 (見《全唐文補遺》)
顯慶五年(公元660年) 上官儀五十二歲在東都洛陽。六月,高宗李治御齊聖殿引弘文館學士上官儀及呂才、直學士李玄植、道士張惠元、李榮、黃玄歸及名僧等於御前講論。命李玄植登講坐發易題,呂才、李榮等以次問難,敷揚經義,移時乃罷。(見《冊府元龜》卷五百五十八·儲宮部·學校部·侍講、講論) 七月,上官儀為朝廷起草《黜梁王忠為庶人詔》。 本年,上官儀又為朝廷起草《冊紀王慎為荊州都督文》詔書。 (以上兩條見《全唐文·上官儀》)
龍朔元年(公元661年) 上官儀五十三歲在洛陽。三月一日,高宗皇帝欲伐遼,於屯營教舞,詔李勣、李義府、任雅相、許圉師、張延師、蘇定方、阿史那忠、于闐王伏闍、上官儀等,赴洛城門觀樂,樂名《一戎大定樂》。賜觀者雜採有差。 (見《唐會要》卷三十三雅樂下) 十月十七日,上官儀為朝廷起草《冊周王顯為并州都督文》詔書。(見《全唐文·上官儀》) 唐高宗太子李弘,命中書令兼太子賓客許敬宗,侍中兼太子右庶子許圉師,中書侍郎上官儀,太子中舍人楊思儉等,於文思殿博採古今文集,摘其英詞麗句,以類相從,名日:《瑤山玉彩》。(見《冊府元龜》卷二百五十八,儲宮部·文學序)
龍朔二年(公元662年) 上官儀五十四歲在洛陽。五月丙申(初八),上官儀為朝廷撰《冊許圉師左相文》詔書。 (見全唐文·上官儀) 十月庚戌(二十四日),任西臺侍郎(中書侍郎)上官儀為東西臺三品(中書門下品,副宰相)。(見《資治通鑑》卷第七十一) 十二月六日,上官儀為朝廷起草《冊殷王旭輪文》詔書。(見《全唐文·上官儀》)
龍朔三年(公元663年) 上官儀五十五歲在京師長安。 二月,上官儀參與編寫的《瑤山玉彩》成,凡五百卷。上報皇帝,上制賜物三萬件並分別加級給參加編寫的許敬宗、上官儀等人。九月,熊津都督劉仁願回京師,高宗皇帝問他說:「卿在海東,前後奏事,皆合機宜,復有文理,卿本武人,何能如此?」仁願曰: 「此皆劉仁軌所為,非臣所及也。」高宗非常高興,加劉仁軌六階,正除帶方州刺史,為築第長安,厚賜其妻子,遣使齎璽書勞勉之。上官儀說:「仁軌遭黜削(白衣從軍自效)而能盡忠,仁願秉節制而能推賢,皆可謂君子矣!」(見《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龍朔三年條,亦見《冊府元龜》卷四百十三將帥部·薦賢)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 上官儀五十六歲在長安。正月二十一日,上官儀為朝廷撰《冊虢王風為青州刺史文》詔書。二十二日,上官儀為朝廷撰《冊江王元祥為路州刺史文》詔書。二月九日,上官儀為朝廷撰《冊殷王旭輪為單于大都督文》詔書。 八月十二日,上官儀為朝廷撰《冊竇德玄司元太常伯文》詔書。(以上四條見《全唐文·上官儀》) 十月,武皇后得志,專作威揚,高宗欲有所為,動為武皇后所制。高宗不勝其忿。有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嘗為厭勝之術,宦者王伏勝發之,高宗大怒,密召西臺侍郎、東西臺三品上官儀商議。上官儀於是言:「皇后專權自恣,天下人都不說好話,請廢黜她。」高宗意亦以為然,即命上官儀起草詔書。皇帝左右有人奔告於武后,武后趕忙找高宗訴說。當時,詔草還在高宗處。高宗羞縮不忍,復待之如初。武后怒,高宗哄騙她說:「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上官儀先為陳王李忠諮議參軍,與宦官王伏勝俱服侍過被廢黜的太子李忠。武后於是使許敬宗誣奏上官儀、王伏勝和李忠謀大逆。十二月,丙戌(十三日),上官儀下獄,與其子周王府屬上官上官庭芝、宦官王伏勝皆死,籍沒其家。上官庭芝妻鄭氏及始出生的女兒上官婉兒被配入皇宮內廷。十五日,廢太子李忠被賜死。(以上諸條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
與此同時,因與上官儀有來往而受牽累的左肅機鄭欽泰、西臺舍人高正業、司虞大夫魏玄同、張希乘、長安尉崔道默並除名長流嶺南遠界。簡州刺史薛元超及姑河東夫人坐與上官儀交通,薛元超長流巂州,薛氏削邑號,幽於靜安宮。右相劉祥道為司禮太常伯,郜國公郭廣敬為隰州剌史,詳行正卿爾朱儀深為沁州刺史,司宰正卿竇斌解職事,授銀青光祿大夫以散官依前隴右檢校。(見《府冊元龜》卷九百三十三,總錄部·誣構第二)
上官儀善屬文,以詞彩自達,工於五言詩,時人謂為上官體。據《新唐書·藝文志》載,有《上官儀集》三十卷、 《上官儀投壺經》一卷流行於世。流傳至今的有《全唐文》上載有上官儀文章十九篇及日人遍照會剛在《文鏡秘府論》中載有《筆札華梁》二卷;《全唐濤》上載有上官儀詩二十首。
唐中宗神龍年間。因孫女上官婉兒貴為昭容,以侍中宗皇帝起草制誥有功,故追贈上官昭容祖上官儀為中書令、秦州都督、楚國公;父上官庭芝為黃門侍郎、歧州刺史、天水郡公,並令以禮改葬。(《舊唐書·上官儀傳》)
訂閱\合作\投稿
❶回文章頂部,點「三門峽生活網」進行訂閱(推薦)
❷ 搜號碼:smx_0398 或搜公眾號「三門峽生活網」
➌ 投稿信箱:service@smxe.cn 業務合作:15039868523
❹官方微博:@三門峽新聞網(新浪)站長微博:@天鵝之城(新浪)
❺合作QQ:88050398 QQ交流群:169284517
❻三門峽天氣預報微信公眾平臺:smxtqyb
掃描圖中二維碼,安裝三門峽生活網app手機客戶端,隨時隨地掌握三門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