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EE:地球深部地幔彈性性質的實驗進展

2020-12-16 騰訊網

NREE:地球深部地幔彈性性質的實驗進展

地幔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影響著地幔的動力學過程,不僅控制了地幔內部的行為,對地錶板塊構造的性質同樣有很強的控制作用。因此,準確和定量地理解地幔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有助於我們探索地球或者其他行星的演化歷史。然而,地球深部的不可入性是對其進行研究的最大難題,人們主要通過反演地震觀測數據來約束深部地幔的物質成分和溫度。現在地震觀測的數據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精確,而更大的挑戰是如何很好地解釋這些觀測數據,例如對於地幔中存在的一系列異常(如大型低剪切波速省、過渡帶的波速異常和地幔中部廣泛存在的散射體等,圖1)仍然缺乏合理的解釋,這主要是由於我們對地幔中可能存在的礦物在高溫高壓下的彈性性質缺乏足夠的理解。

圖1 地球地幔中地震結構解釋圖

即使是上地幔中含量最豐富、研究最多的橄欖石礦物,最高也只有在1300 K和13 GPa下測量的彈性性質的實驗數據,比地幔溫度低了幾百度;地幔中其他礦物相的彈性性質數據更少,而且大多局限於較低的溫度和壓力,這就需要對這些礦物的彈性性質數據外推至地幔條件才能直接解釋地震觀測結果。然而有一些礦物性質(如變價元素的自旋狀態、晶體缺陷的濃度等)的改變會影響礦物彈性性質的變化規律(圖2),例如人們一般認為鐵方鎂石的縱波波速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但是在中部地幔壓力條件下,鐵方鎂石中的鐵如果發生了自旋狀態的轉變,那麼理論上縱波波速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升高,這就顛覆了鐵方鎂石的彈性性質隨溫度的變化規律。因此,通過狀態方程外推礦物在高溫高壓下的彈性數據並不可靠,地震反演依賴於地幔溫壓條件下原位測量得到的礦物的彈性數據。

隨著過去幾年新的原位分析技術的出現,人們已經可以在相對高溫高壓條件下直接測量礦物的彈性性質,為地幔波速異常區域(例《CaSiO3鈣鈦礦的地震波速實驗測定及其對下地幔LLSVPs的啟示》)提供了新的約束。但是目前實驗的溫壓區間仍然非常有限,遠未達到下地幔的溫壓條件,因此,高溫高壓下測量礦物的彈性性質的技術方法非常重要。英國牛津大學的Hauke Marquardt及其合作者在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期刊上發表綜述文章(Marquardt and Thomson, 2020),總結了測定深部地幔條件下礦物彈性性質的主要技術,著重討論了這些技術的潛力、局限性和誤差,同時也總結了最近在實驗上取得的關於深部地幔礦物彈性性質的認識。

圖2 過渡帶和下地幔礦物學

目前已經有許多實驗技術被用來研究地球深部物質的彈性性質,包括非彈性X射線散射、非彈性光散射(可見光)以及超聲波技術等。這些實驗方法可以準確測定礦物波速、彈性各向異性、聲子態密度以及聲子壽命等,但是有一些實驗方法(如共振超聲光譜、非彈性中子散射等)只能用於常壓條件下的測試。非彈性X射線散射(IXS)和核共振非彈性X射線散射(NRIXS)這兩種技術非常耗時間(觀測單個速度需要2~24小時),並且需要用到同步輻射加速器,因此這些技術還較少應用於地幔礦物的研究。目前地球科學領域最廣泛使用的是非彈性光散射和超聲波幹涉技術。Marquardt重點對這些技術的基本原理和現狀進行了總結。

一、光散射技術

光散射技術包括布裡淵光譜(BS)和脈衝雷射散射技術(ISLS),結合DAC可以直接測量地幔壓力下的礦物彈性性質。過去20年裡這兩種技術得到了廣泛普及,尤其是高壓布裡淵散射系統的數量在2020年已經超過了十套。光散射技術正為研究地幔礦物的彈性性質提供著關鍵信息。

1.布裡淵光譜(BS)

布裡淵光譜法主要是利用探測雷射穿過樣品時與樣品聲子發生非彈性相互作用產生散射光,通過測量雷射與散射光之間的頻率偏移可以直接算出聲速(圖3),因此樣品需要保持透明來發生光學散射。在DAC中,高壓下用BS測量的聲速數據的準確度和精度分別優於1%和0.5%,但是布裡淵信號受樣品厚度的影響很大,因此在地幔壓力條件的BS實驗中樣品必須非常薄(

布裡淵光譜法可以測量單晶樣品和多晶集合體的彈性性質。BS在測量單晶樣品時,通過測量晶體中幾個不同傳播方向上的聲速來限制單晶樣品全部的彈性張量,從而獲得礦物的彈性性質。對於立方對稱的晶體(如林伍德石、超矽石榴石和鐵方鎂石)只需要在一個晶面上測量聲速,但是也需要很長的實驗時間;對於具有較低對稱性的礦物而言(例如斜方晶系的瓦茲利石和布裡奇曼石),則需要從樣品的多個方向來測量以提供額外的晶格方向上的數據,因此耗費時間會更長。多晶集合體的BS實驗不需要測量特定方向上的波速,因此,所需的測量任務量大大減少,相對而言比單晶BS實驗快很多。然而多晶BS實驗測量的速度是一個平均值,丟失了一些彈性張量和彈性各向異性的信息;同時測量的速度對樣品的微觀結構(如顆粒尺寸、形狀和晶格優先取向等)非常敏感,並且還會受到晶格優先取向、探測雷射與聲子傳播方向之間的耦合效率或樣品中應力分布的影響。目前仍然缺乏高壓下礦物單晶和多晶BS實驗的對比。

結合DAC的單晶BS實驗可以達到100 GPa的壓力條件,但是實驗所需的大量時間限制其在地幔壓力條件下測量礦物彈性性質的應用,斜方晶系的礦物單晶只有少量的高壓下(3鈣鈦礦、後鈣鈦礦或賽石英等礦物,這是由於降壓後這些礦物很快發生相變,無法從高溫高壓環境中淬火獲得單晶樣品;然而多晶BS實驗是可以對原位合成的樣品直接進行測量。在所有的BS實驗中,當壓力超過40 GPa時就很難測量縱波波速,因為縱波的信號會被金剛石壓砧的峰值掩蓋(圖3b)。

儘管結合DAC的BS實驗可以達到很高的壓力條件,但同時實現高溫仍然非常具有挑戰性。由電阻加熱的DAC只能在很低的壓力和1000 K左右進行BS實驗,目前僅對林伍德石、超矽石榴石和鐵方鎂石有相關研究。雷射加熱方法尤其是CO2雷射的應用使得在地幔溫壓條件下進行BS實驗成為可能,目前已經有學者成功在2700 K、91 GPa的高溫高壓下對含鋁MgSiO3布裡奇曼石和MgO的多晶集合體進行BS實驗,但是仍然沒有公開發表的單晶實驗數據。

圖3 高壓彈性實驗示意圖

2.脈衝雷射散射(ISLS)

ISLS是一種類似於BS的技術,但是ISLS是用秒級(脈衝)雷射器在樣品中誘發聲波,然後測量聲波。兩者的區別在於ISLS中的脈衝雷射會損壞金剛石,因此ISLS不會在DAC中使用,也就沒有了金剛石的幹擾。ISLS與BS幾乎在所有方面都具有相同的優勢和局限性,ISLS相比於BS的優勢在於能夠測量不透明的樣品,並且能夠測量高壓下的縱波波速,而高壓下BS實驗中金剛石信號會掩蓋縱波信號;但是ISLS不能準確測量地幔礦物中的剪切波速。因此有學者會結合使用BS(測剪切波速)和ISLS(測壓縮波速)來準確獲得礦物的地震波速。

二、超聲波技術

超聲波技術,如超聲波幹涉法(US)也能夠通過向高壓樣品中發送高頻率(kHz-GHz)的「地震波」來研究高壓下地球深部物質的彈性性質。聲波可以利用壓電材料或雷射源產生,並在目標樣品中傳播。使用壓電傳感器的US技術通常在MHz-GHz頻率下工作,通過結合DAC或者大腔體壓機(LVP)可以直接測量地幔條件下礦物的波速。利用雷射源的US技術是一種超快脈衝探測技術,通常稱為皮秒超聲波(PSU),同樣可以結合DAC實現高壓下的測量,但是目前為止還僅局限於相對低溫的條件下應用。

US的原理是將聲波傳入樣本,然後檢測回波,從而得到樣品上、下表面(圖3c)返回的回波之間的延時(Δt),樣品厚度為L,則聲速可以簡單地表示為2L/Δt。原理看似簡單,事實上高壓實驗中由於嚴格的幾何限制和無法直觀看到樣品的長度,測量非常複雜;但是已經開發出相當標準化的測試方法,通過US在DAC或LVP中同時測量剪切波速和壓縮波速。其不確定度小於1%。受限於DAC中作為傳聲粘合劑的石英氣凝膠的穩定極限,目前為止基於DAC的US技術僅限於相對低溫低壓條件(

LVP-US實驗最主要的限制來自於樣本。樣品的表面必須是水平完整的,沒有孔隙、裂紋或任何其他宏觀缺陷,同時晶體還要保持細粒並沒有任何晶格優選。通常要求樣品是預先合成的(一般是通過預燒結),並加工成合適的圓柱體,合成一個單一樣本並在LVP中進行超聲實驗一共所需要的時間約為一周,這是LVP-US技術的主要缺點。最新的研究中將樣品預合成與超聲波測量結合在一個實驗中,大大縮短了實驗時間,但是由於樣品幾何形狀的不完美,大量的實驗結果並不可靠。然而,在過去的幾年裡,LVP-US實驗已經取得了許多實質性的進展。例如,由於新的商業碳化鎢和燒結金剛石砧材料的出現,在LVP實驗中常規可達到的壓力和溫度條件的範圍正在不斷擴大(圖4)。LVP-US實驗現在已經可以在大約27 GPa和2400 K的溫壓條件下進行,而且這個區間將會繼續擴大。此外,由於示波器的性能迅速提高,單個超聲波測試所需的時間從十年前的大於5分鐘減少到小於10秒。除了時間限制和樣品合成之外,沒有其它因素可以限制LVP-US技術在單晶樣品上的應用。迄今為止,單晶測量僅限於對MgO在8 GPa和1600 K下的研究,但是未來利用LVP-US對單晶樣品的研究可以提供有關高溫下礦物各向異性的重要信息。

圖4 已發表的光散射和超聲波實驗所涵蓋的條件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X射線衍射在約束地幔礦物的壓縮係數以及高溫高壓條件下的密度方面非常重要。目前人們已經實現了對樣品密度和聲速的同時測量,這在同步輻射光源線站是通過將BS和US技術與XRD測量相結合實現的,同時測量樣品的密度和聲速對於高溫高壓條件下的實驗特別有用,因為實驗中對樣品的密度幾乎沒有預先的約束。此外,BS或US的結果與XRD測量相結合,可以更好地確定樣品的真實壓力。

基於DAC的光散射方法以及LVP-US技術已經成為高溫高壓條件下測定地幔礦物彈性性質的主要技術方法。雖然這幾種技術提供了絕大部分高溫高壓下地幔礦物的彈性數據,但是很少有達到下地幔條件的數據。此外,大多數礦物的實驗數據僅來源於一兩項測量多晶集合體的研究,例如,在溫度>1500 K的條件下,前人使用LVP-US研究了林伍德石、鈣鈣鈦礦、斯石英和超矽石榴石,但是數據僅局限於有限的溫壓條件和單一組分(每一個礦物相),並且迄今為止很少有重複實驗。在2700 K和~91 GPa條件下,還有學者用多晶BS測量了高溫高壓下鐵方鎂石和布裡奇曼石的地震性質,但是高溫數據僅限於七個獨立的點(鐵方鎂石四個,布裡奇曼石三個)。

目前缺乏對新的六方鋁相、鐵酸鈣相、超斯石英相、賽石英以及後鈣鈦礦在高於300 K條件下的地震性質的實驗數據,而對瓦茲利石的測量也只達到1073 K。即使是研究最多的下地幔礦物鐵方鎂石,關於鐵自旋轉變對其彈性性質的影響以及壓力對體彈模量的軟化作用仍然存在不確定性,更關鍵的是缺乏高溫下穿過鐵方鎂石自旋轉變區域聲速的實驗測量數據(圖2b)。此外,關於地幔中次要礦物相(如碳酸鹽、含水礦物相和熔體)彈性性質的實驗研究仍然非常少。

作者最後指出,高溫高壓下地幔礦物的實驗資料庫還遠未完成,現有的數據還不足以建立可靠的模型,很難解釋層析成像模型中觀察到的地震波異常現象。由於數據不足,我們也無法對實驗數據的質量及其相關結果進行可靠的統計測試,很難確定已有實驗數據的真實不確定度。我們只有提供足夠多的實驗數據才能降低不確定度,並更好地解釋深部地幔的地震波速。另外,地震層析成像表明在整個地幔中波速存在著顯著的、廣泛的橫向變化,未來的研究將不再局限於將礦物物理數據與全球一維平均速度模型進行對比,而這對礦物彈性性質數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文:Marquardt H, Thomson A R. Experimentalelasticity of Earth’s deep mantle[J]. Nature Reviews Earth &Environment, 2020, 1(9): 455-469.

(編譯:牛笑光,張志明,張志剛/地星室)

校對:覃華清

相關焦點

  • 火星為什麼是深黃色的?地幔和地球很大不同,氫元素比地球含量多
    而在太陽系中,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則都地球非常像,不過太陽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約48小時。在地球上,我們甚至用肉眼就能看到火星。目前我們對火星的大氣層的成分已經有了比較多地了解,火星大氣以二氧化碳為主,火星大氣非常稀薄而且寒冷。
  • 【中國青年科技獎系列報導】毛竹:探秘地球的前世今生
    以「實驗」為經  用數據認識地球現代科學對地球的內部結構已具有統一的認知:地球內部由地殼、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構成。說到認識地球內部結構,人們最先想到的是鑽探取芯法,包括科學鑽探、油氣鑽探等。目前國際上的深部鑽探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
  • 廣州地化所在峨眉山地幔柱與古特提斯洋俯衝帶相互作用研究中獲進展
    大量的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和實驗模擬證據表明許多新生代地幔柱的物質已經流入到相鄰的俯衝帶的地慢楔之中,主要是由於俯衝板片後撤或者斷裂引起的地幔流導致地幔柱發生變形而流動,比如Samoa,Yellowstone和Galapagos地幔柱與環太平洋俯衝帶的相互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很少有新生代之前的地幔柱與俯衝帶相互作用的實例報導。
  • 中國東北軟流圈地幔中的原始橄欖巖質地幔:來自大興安嶺地區新生代玄武巖的地球化學證據
    0.703 5~0.703 9、εNd=5.21~6.55、εHf=10.00~11.25),接近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巖的虧損端元.這些玄武巖具有中等的放射成因Pb同位素組成(206Pb/204Pb=18.37~18.57、207Pb/204Pb=15.52~15.54和208Pb/204Pb=38.24~38.43),在206Pb/204Pb-207Pb/204Pb相關圖上位於4.42~4.45 Ga的地球等時線之間
  • 通過這6件事情解讀地幔
    地幔位於地殼和熔融態鐵質地核之間,是厚厚的高溫固體巖石層,它是地球體積和質量都最大的一層,佔了地球體積的三分之二。地下30千米往下都屬於地幔,其厚度達2,900千米。        如果要真正做到了解地球的地幔,你就必須應該知道以下的6件事。1.
  • GRL:西藏普蘭蛇綠巖中「石榴石」二輝橄欖巖 ——深部大洋巖石圈地幔剝露證據
    經典的蛇綠巖成因模型認為,蛇綠巖代表了形成於不同擴張速率洋脊的古大洋巖石圈殘片,其地幔單元巖石主要為來源於淺部(15~20 km)大洋巖石圈地幔的斜長石
  • 科學家:鐵水流失進入地幔,或與地球壽命有關
    地核深處,大量的液態熔融金屬物質洩露會對地球造成什麼影響?會對人類的生活造成幹擾嗎?這究竟是福是禍?研究地質結構最原始的方法是打洞。目的地球上最深的洞是科拉超深鑽孔,深度達12300米(上部直徑92cm),可以裝下一個半珠穆朗瑪峰。然而,欲想探知地球核心,需要鑽一個超過3000公裡的超級洞穴,顯然即便以目前的科技水平還遠遠不能達到。
  • 地幔地殼活動劇烈引發超級陸地消亡,人類出現之前地球是這般模樣
    地球的板塊移動導致了它的中心是火熱且軟黏的地幔,但外表卻是冰冷且堅硬的地殼。根據地質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不斷溢出的地幔能夠形成超大陸,與此同時,地殼則負責將超大陸分開。地質學家為了更深入地研究板塊運動,專門設計了全新的地球計算機模型,在模型上地殼和地幔沒有明顯的邊界。
  • 地幔中存在「地心人」?地球內部還有另一個「地球」存在?
    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對地球,乃至宇宙的探索也愈來愈深入了,人類的眼界不斷被開闊、被刷新,而憑藉著想像力、好奇心和不斷的努力,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 帶你從6個角度看一看地幔
    地幔是地殼和熔融鐵心之間的一層厚厚的、熱的、固體的巖石。它佔地球的大部分,佔地球質量的三分之二。地幔大約開始於地表以下30km,厚約2900km。兩種不同類型的地震波,P波(類似於聲波)和S波(類似於搖晃的繩索中的波),它們會對所經過的巖石的物理性質作出反應。這些波在某些物理性質變化較大的表面發生反射、折射(彎曲)等,我們利用這些反應來繪製地球內部的地圖。▲圖片來源:IRIS如果我們的工具足夠好,就可以像醫生給病人做超聲波照片一樣,能夠全方位地刻畫地球的地幔。
  • 人類在地球上鑽過的最深的洞有多深?
    這是科拉超深鑽孔(Kola Superdeep Borehole),地球上最深的人造井和最深的人工標誌點。當地人發誓說,這座深達地底40230英尺(12.2公裡)的鑽井,可以聽到井底深處傳來地獄的鬼魂慘叫聲。蘇聯人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才鑽到這個深度,但在蘇聯解體後的混亂中,這個項目戛然而止,當時的深度離穿過地殼到達地幔只鑽了三分之一左右。
  • Geology:青藏高原南部上地幔氧化還原狀態和超鉀質巖的氧逸度
    地球上地幔的氧化還原狀態控制著部分熔融,變價元素、親銅元素的價態,以及揮發分的形成,因此,影響著巖漿起源、成礦作用乃至大氣圈的演化。針對上述科學問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楊志明研究組選擇青藏高原南部後碰撞(~25-8Ma)超鉀質巖中的二輝橄欖巖包體開展詳細研究,首次報導了喜馬拉雅造山帶之下的上地幔fO2,以及超鉀質巖漿從地幔源區到淺部地殼上升過程中的fO2變化。
  • 地球內部是什麼構造
    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地震儀測量發現,每當發生巨大地震時,受到強烈衝擊的地下巖石會產生彈性震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就是地震波。地震波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且傳播速度較快;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傳播速度較慢。由此可知,隨著所通過物質性質的變化,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也會發生變化。
  • 火星變地球,解鎖地球宜居之謎是關鍵
    美國Sloan基金會和英國自然環境研究理事會也先後啟動了「深部碳觀測」全球重大研究計劃和「揮發份、地球動力學和固體地球控制宜居地球」重大研究計劃。在美國研究理事會發布的諮詢報告中,早期地球和地球內部動力及其與淺部的聯繫被列為重點關注方向。
  • 地球上最深的洞——前蘇聯鑽井真的鑽出了地獄之門嗎?
    在俄羅斯西部深處的寒冷沙漠地帶中,有著人類進行過的最具野心的實驗之一的遺址!現在它已成廢墟,是個被扭曲的金屬與坍塌的混凝土充斥的廢土之城。如果你仔細觀察周圍 ,你會發現一個鏽跡斑斑的圓盤被拴在地面上,不用猜也知道你甚至會想把它撿起來,但那根本不可能!
  • 著名海洋地球物理學家林間教授當選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會士
    林間領導國際合作,對全球大洋中脊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研究,通過揭示三維地幔上湧、新一類板塊邊界、海洋拆離斷層等重大發現,奠定了學界對全球大洋中脊三維地殼與地幔結構的認識基礎。林間領導穿越全球海洋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首次高精度地震實驗,揭示了「地球第四極」下的內部結構,對主導在全球最深海溝開展國際大洋鑽探等研究計劃具有重要意義。
  • 絕密●斯諾登公布:地球地幔中有地底人
    在披露了「監聽門」等醜聞事情後,斯諾登在「國際時代記」網站上,還發布了一項令人驚惶的秘要文件,這份文件中說到:「遠高於人類才智的種族——地底人存在於地球的地幔中
  • 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
    生活在當代的很多人都知道,在太陽系的類地行星中,地球的密度、質量和直徑都是最大的。而地殼、地幔和地核,便是我們這個地球的主要內部結構組成部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幾乎都在地殼這個表面層上展開自己的活動。並且,位於地球固體圈層最外部的它,也是巖石圈的重要構成部分。並且,這些地殼自形成之後,便處於不斷運動的狀態之中,這也是地球上地殼結構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
  • 地球內部CT,橫波和縱波
    由於S波的速度我們是知道的,根據其來回所耗用的時間,我們就能得到一個數據,那就是在我們腳下,2885公裡深的地方,有一個液態的面,那裡的物質呈熔融狀。   這個面,就叫做「古登堡界面」。1914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賓諾·古登堡發現地下2885公裡處,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有明顯變化,其中P波的速度明顯下降,而橫波則完全消失。後來證實,這個面是地核與地幔的分界層。
  • 為什麼地幔物質會跑到地殼上來?
    地球是一個龐大的熱庫。雖然地球外面被一層硬殼—-地殼包裹著,但在它的內部卻保存著源源不斷的熱流。在地面以下100公裡深處,是地幔層的上部,它的溫度約有攝氏1300度。因此,在深度70~250公裡之間的這部分地幔,被稱為軟流圈。在軟流圈以上的一部分地幔,和地殼一起由剛性的巖石組成,叫做巖石圈。地幔中包含著許多放射性元素,這些元素在蛻變時,放出大量的熱能。假如這些放射性元素在地幔中是均勻分布的話,地幔各部分的熱景也就基本相等,地幔物質就不會產生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