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大家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合作
的基本方針是什麼
大家肯定脫口而出
「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但這個十六字方針是如何形成的呢?
內涵是什麼?
形成後的歷史意義有哪些?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 1956年,毛澤東在作《論十大關係》的講話
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發表了《論十大關係》的著名講話,講到黨和非黨的關係時提出「兩個萬歲」的思想,他說,「我們的方針就是要把民主黨派、資產階級都調動起來。要有兩個萬歲,一個是共產黨萬歲,另一個是民主黨派萬歲,資產階級不要萬歲,再有兩、三歲就行了」。
1956年6月25日,時任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在一屆人大三次會議上作《鞏固和擴大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發言,發言稿中原來引用了毛澤東「兩個萬歲」的思想,正式表述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修改過之後是這樣的:「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同存在,互相監督,首先是對共產黨起監督作用的方針。」
1956年9月,劉少奇在黨的八大報告中代表中共中央正式宣布以「長期共存、互相監督」作為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關係的基本方針。這樣,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的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合作方針正式確立起來。
△1982年9月,應邀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各民主黨派、工商聯負責人、無黨派人士
由於上世紀50年代後期反右派鬥爭擴大化特別是「文革」十年,發生了一些衝擊和傷害黨外人士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1981年12月至1982年1月第15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胡耀邦在會議上作了《開創統戰新局面》的重要講話,提出:「在新的歷史時期中,我們一定要同黨外朋友真正建立起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關係。」
也是在這次會議上,鄧小平強調:「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統一戰線仍然有強大的生命力,仍然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大法寶。今後,中國共產黨同黨外朋友的關係,應當成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親密關係。」這是在多黨合作歷史上首次完整表述「十六字方針」。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繼續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加強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少數民族人士和宗教界愛國人士的合作。」這標誌著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十六字方針」正式確立,並成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
「互相監督」: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在法律的範圍內,在遵守共同的政治準則基礎上,互相監督、互相批評、互提意見,言者無過,聞者足戒,共產黨可以監督民主黨派,民主黨派也可以監督共產黨,但由於共產黨居於領導地位,主要是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
「長期共存」:這是對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長期合作、共同奮鬥的闡述,也就是說建國初期周恩來所講的,共產黨存在多久,民主黨派就存在多久,一直要共存到將來社會發展不需要政黨為止。中共中央早就明確指出:只要階級還沒有最後消滅,共產黨還在,就要堅持黨與非黨合作,堅持統一戰線。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共存」,是雙方「合作」的需要,也是彼此「監督」的前提。
「肝膽相照」:中國共產黨堅持照顧同盟者利益,各民主黨派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中國共產黨執好政掌好權出主意、想辦法,當摯友、建真言。共同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
「榮辱與共」: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在我國社會政治生活中是命運共同體。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在長期共存和團結合作過程中,始終做到風雨同舟,同甘苦,共患難。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誌著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黨在新時期的奮鬥目標,是把國家逐步建設成為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
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既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根本任務之一,也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保障。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任務和要求,就是加強同黨外人士的合作共事,正確處理黨同黨外人士的關係,使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等「以主人翁的態度,關心國家大事,熱心社會主義事業,就國家大政方針和各方面的工作,勇敢地、負責地發表意見,提出建議和批評,做我們黨的諍友,共同把國家的事情辦好」。
從「八字方針」提出到「十六字方針」的確立,不僅是內涵的豐富,而且是「一種帶根本性的變化」。主要是:新時期統一戰線和民主黨派的性質發生了變化。統一戰線由過去的階級聯盟變成「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愛國統一戰線;各民主黨派由改革開放前的「民族資產階級的政黨」,變成「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與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聯盟」。致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成為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等的共同追求和奮鬥目標,並形成了命運共同體。
人民政協性質定位在不代行人大職權後就有不同認識,其中之一就是把政協作為國家權力機關或半權力機關,後經毛澤東同志一錘定音,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發揮協商作用。
1982年修改憲法和政協章程中,又出現了政協要不要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問題,人民政協地位作用寫入憲法後,有些同志又提出政協應不應對政府工作進行質詢和彈劾的問題。
黨的十二大確立「十六字方針」,「十六字方針」作為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凸顯了人民政協黨派性機關的性質,使「多黨合作的重要機構」成為人民政協性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特別是「十六字方針」作為處理黨與黨外人士關係的重要準則,本身就包含著政治合作的規定性,即人民政協的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實質上就是黨與黨外人士政治合作的形式和體現。
「十六字方針」的確立,為新時期明確人民政協的性質定位和功能作用發揮起到了奠基和推進作用。隨著憲法和政協章程的修改完成,人民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形式、多黨合作的重要機構、發揚社會主義民主重要渠道的性質定位確立起來、貫徹至今。
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短短十六個字
凝結了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老一輩的深厚友誼
寄託了他們的殷切心願
也必將凝聚起更加廣泛的力量
開創多黨合作更加美好的未來
綜合:郭蘭蘭
來源:人民政協報、統戰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