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中共地下黨的「十六字」方針和「三勤」政策

2020-12-22 黨史頻道

原標題:抗戰時期中共地下黨的「十六字」方針和「三勤」政策

  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明確指出,「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在上世紀40年代初,為積蓄革命的有生力量,爭取更廣泛的中間力量的支持,毛澤東和周恩來為中共地下黨先後制定了「十六字」方針和「三勤」政策。中共地下黨的統戰工作圍繞此方針政策展開,最終取得第二條戰線上的勝利。
  毛澤東制定的「十六字」方針
  1939年1月13日,南方局在重慶成立,周恩來任書記。南方局將統戰工作作為重中之重,由周恩來親自負責。
  1940年5月4日,毛澤東指出,在國民黨統治區域的方針,「是蔭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反對急性和暴露。其與頑固派鬥爭的策略,是在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下,利用國民黨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命令和社會習慣所許可的範圍,穩紮穩打地進行鬥爭和積蓄力量」。並且強調,「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用以克服投降危險,爭取時局好轉」。該指示可概括為對外做好統戰工作,對內做好黨建工作,「積蓄力量,以待時機」。
  在此之前,地下黨的工作方法是發展黨員,建立廣泛的基層黨組織。該方針在黨內傳達後,地方黨組織及時調整策略,停止發展黨員,取消黨小組,改為單線聯繫。「十六字」方針使中共地下黨的組織形式和工作方法發生巨大轉變。
  在皖南事變後的白色恐怖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貫徹「十六字」方針,保障了中共地下組織的安全,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在1941—1945年間,地下黨人長期隱蔽在群眾中,廣交朋友。他們以公開的職業(比如教師、職員)為掩護,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做統戰工作。
  周恩來制定的「三勤」政策
  周恩來於1941年初提出「三勤」政策,即勤學、勤業、勤交友,要求地下黨人勤於學習、精通業務、廣交朋友。其中,勤學和勤業是勤交友的前提條件,而勤交友既是勤學和勤業的目的,也是隱蔽精幹的保障。
  首先是勤於學習。以西南聯大地下黨為例,聯大地下黨人的學習成績普遍十分優異。在校園裡,地下黨人要想贏得師長和同學們的尊重和好感,首先需要學習成績優異並樂於助人。
  其次是勤於業務。聯大地下黨人的業務能力很強,如組織同學們排演抗日救亡戲劇,還到雲南的偏遠山區做統戰工作,在那裡的學校教書,建立地下黨的中小學據點,為革命播撒火種。
  再次是廣交朋友。地下黨人積極為同學們辦實事。例如,上世紀40年代時物價飛漲,聯大學生的夥食很差。於是,聯大地下黨人齊亮主動挑起辦好膳團的責任,「到外縣去買物美價廉的米和菜,讓同學們吃飽,深受群眾的讚揚」。
  毛澤東明確指示,「應該廣泛地展開統一戰線的工作,即交朋友的工作」。聯大地下黨人在贏得同學們的好感和尊重後,「廣交朋友」自然水到渠成。
  聯大地下黨人「勤交友」取得成效,其個人魅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如1942年考入聯大的學生胡邦定憶述:聯大地下黨人馬識途、李曉和張彥,功課好又樂於助人,因此得到同學們的擁護。他們搞社團和進步活動很忙,於是有些同學「出於對好人的同情,就說我幫你做點事,這樣子就跟著走向革命了」。
  周恩來指出:由南方局各組和雲南黨的實踐可見,該政策「在推動和領導抗戰後期民主高潮上起了很大作用」。
  這主要是指,在上世紀40年代中期民主運動高潮到來時,南方局和雲南省工委領導下的聯大地下黨,邀請教授演講,策劃組織學生集會,向國民黨要民主。中間派師生踴躍參加,「由幾十上百人,數百人以至數千人,最後席捲全市中等以上學校師生幾萬人都捲入民主運動的洪流」。「三勤」政策經過革命實踐檢驗,證明是正確的。
  「十六字」方針和「三勤」政策的成效
  自上世紀40年代初起,中共地下黨的方針政策主要聚焦於兩點:一是將統戰工作作為重中之重,爭取中間力量的支持,同時孤立和打擊國民黨中反共的頑固派。二是鞏固黨組織,加強黨性教育,做好黨建工作和秘密工作。
  以聯大地下黨為例,在「十六字」方針傳達後,聯大地下黨的首要任務是鞏固黨組織。一方面,疏散已暴露和有可能暴露的地下黨人及其外圍組織成員,停止發展黨員,暫停黨組織活動。另一方面,南方局派全新面孔的地下黨骨幹到聯大做統戰工作,做到「黨內小黨外大」「黨員人數少而精,黨外群眾基礎大」。
  作為「十六字」方針的具體化形式,「三勤」政策使中共地下黨在鞏固黨組織的前提下,做到積極隱蔽。
  正如周恩來所說,「我們在白區進行鬥爭,一沒有政權,二沒有武裝,經費也很少,我們依靠什麼?就是依靠正確的路線、堅定的信仰、嚴密的組織、嚴明的秘密工作紀律、靈活機智的戰略戰術和群眾的擁護,以及朋友的幫助才取得勝利的」。
  皖南事變後,聯大地下黨負責人馬識途對統戰工作的重要性深有感觸。他強調,「地下黨因處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工作,要取得鬥爭的勝利,必須盡力擴大同盟軍,最大限度地孤立敵人,更要抓統一戰線工作」。
  在「十六字」方針和「三勤」政策指引下,中共地下黨人點點滴滴的統戰工作終見成效。例如,1946年3月17日,昆明學聯為「一二·一」運動四烈士舉行出殯時,包括中間派師生在內的送葬隊伍達20000多人。這個數字顯示中共中央和南方局的方針政策,在中共地下黨的統戰實踐中行之有效,使中國共產黨最終贏得文化戰線上的勝利。

相關焦點

  • 周恩來與解放戰爭時期的上海地下黨
    一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由重慶遷回南京。以周恩來同志為首的中共代表團為了便於同國民党進行談判,謀求國內和平;同時,為了在國民黨統治區,特別是在上海、南京地區開展愛國民主統一戰線工作,曾決定在南京、上海設立中共代表團辦事處。
  • 「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十六字方針的由來
    在新的歷史時期,正確貫徹這一方針,對於正確認識各民主黨派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基本方針,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團結合作的指導方針,十六字方針的完整提出經歷了一個歷史漸進的過程。
  • 東風日產出臺支持經銷商十六字方針共同戰「疫」
    東風日產出臺支持經銷商十六字方針共同戰「疫」 2020-02-06 16:08:04 」、「供給保障」、「平臺賦能」十六字方針,為經銷商夥伴提供有力支持。
  • 「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十六字方針的由來,你知道嗎?
    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但這個十六字方針是如何形成的呢?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繼續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加強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少數民族人士和宗教界愛國人士的合作。」這標誌著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十六字方針」正式確立,並成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
  •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地方黨史——蒙山大事記
    中共廣西省工委認為,要把廣西學生軍掌握起來,通過他們去深入農村,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於是,便從各地調來一批共產黨員到學生軍中各團工作。學生軍分成三個團,地下黨在各團的負責人是:一團楊烈,二團王祥徹,三團李雲高。進駐蒙山縣的為第一團第一大隊第三中隊,這個中隊的隊員都是蒙山、荔浦、修仁三縣縣籍的一些高中和初中學生,中共黨員黃嘉(荔浦人)以隊員身份在這個隊開展活動。
  • 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在羅定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曾遷至羅定,在羅定學宮及牖明學校一帶辦學。雖然只有短短兩個月,但卻給羅定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日前,記者在羅定市社科聯主席蘇智勳,羅定傑出鄉賢、中山大學教授彭綺文的引導下,走訪當時國立中山大學辦學舊址,尋覓當年師生生活、學習的痕跡。
  • 抗戰時期兩年增設55家店,這家書店靠什麼紅遍全國和東南亞
    在鄒韜奮、徐伯昕的主持下,生活書店及時調整出版方針,竭盡所能為全面抗戰服務。不到兩年時間,便相繼在大後方和東南亞設立55家分店和支店,快速建立起全國性發行網絡,各項業務蒸蒸日上,成為繼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大東書局和開明書局之後的第六大書局。
  • 走近羅定丨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在羅定設校
    彭綺文教授對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內遷羅定的歷史有深入的研究,她告訴記者,抗戰時期羅定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是廣東與內陸廣西、雲南的重要交通樞紐,即使日本侵略軍封鎖肇慶峽,羅定仍然可以去西南大後方。同時,羅定也是很多地方維持生命的物資(如食鹽等物品)補給地。隨著各大都市的淪陷,交通阻塞,火柴和照明用的煤油來源日漸缺乏,而羅定全縣有百餘家火柴廠生產火柴。
  • 堅持「新法治十六字方針」對於體育法治建設的指導
    堅持「新法治十六字方針」對於體育法治建設的指導 發布時間:2021-01-18 來源:中國體育報 作者:劉作翔 閆成棟 字體: 大 中 小
  • 解密臺灣地下黨失敗經過: 一個筆記本引發的血案
    老臺共已遭日軍破壞 地下黨發展困難不久,日本共產黨瓦解,以謝雪紅為首的臺共要求成為共產國際直屬的支部,而中共和共產國際則要求臺共歸屬中共領導,1931年,中共特派員遙控臺共將謝雪紅及其支持者開除出黨。然而,決議尚未實施,臺共就遭日本佔領軍破壞,領導層幾乎全部被捕,臺共陷於癱瘓。但是,謝雪紅領導臺共3年,樹立起了自己很高的威望。被稱為「高度民族自決的先鋒」,「臺獨之母」。
  • 中條山抗戰中共為何不願意配合蔣介石出兵?
    之後,日軍各兵團反覆三次「篦梳掃蕩」,直至消滅國民黨全部守軍為止。據日方統計,中國軍隊此役被俘達3.5萬人之眾,遺棄屍體約4.2萬具,日軍戰死僅679名,負傷2292名,傷亡不足中國軍隊1/12,因而,中條山戰役成為國民黨抗戰以來最為慘重和恥辱的一次軍事失敗。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著,田琪之、齊福霖譯:《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三卷第二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32、135頁。
  • 抗戰期間中共領導下的省港文化活動
    (《黨史博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毛澤東說:「在我們為中國人民解放的鬥爭中,有各種的戰線,其中也可以說有文武兩個戰線,這就是文化戰線和軍事戰線。」抗戰時期省港地區的進步文化工作者,在中共的領導和推動下,為民族生存和祖國獨立,同軍事戰線協同作戰,其活動遍及各個文化領域。
  • 「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的由來
    4月25日,毛澤東發表了《論十大關係》的著名講話,講到黨和非黨的關係時再次提出「兩個萬歲」的思想,他說,我們的方針就是要把民主黨派、資產階級都調動起來。要有兩個萬歲,一個是共產黨萬歲,另一個是民主黨派萬歲,資產階級不要萬歲,再有兩、三歲就行了。6月25日,李維漢在一屆人大三次會議上作《鞏固和擴大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發言。
  • 烽火弦歌·走進雲浮華南研學基地② | 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在羅定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曾遷至羅定,在羅定學宮及牖明學校一帶辦學。雖然只有短短兩個月,但卻給羅定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日前,本報記者在羅定市社科聯主席蘇智勳,羅定傑出鄉賢、中山大學教授彭綺文的引導下,走訪當時國立中山大學辦學舊址,尋覓當年師生生活、學習的痕跡。
  • 秉承潘剛扶貧「十六字」方針 伊利積極助力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
    作為乳業龍頭企業,伊利集團勇擔重任,積極探索實踐「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持續落實董事長潘剛提出的「十六字方針」,助力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助力國家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潘剛曾提出「黨建引領、產業帶動、精準發力、全面脫貧」十六字方針。
  • 【簡法時評】NO.59 牢記「十六字」方針 奮力譜寫簡陽法警事業新篇章
    【簡法時評】NO.59 牢記「十六字」方針 奮力譜寫簡陽法警事業新篇章 2020-09-18 18: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民日報點讚伊利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及潘剛扶貧十六字方針
    近期,《人民日報》在2個月時間內,多角度、多形式、多版面報導了伊利「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對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所提出的「黨建引領、產業帶動、精準發力、全面脫貧」十六字方針給予了高度肯定。中國扶貧網、人民網、中國新聞網、鳳凰網、光明網、等媒體進行了多次轉載。
  • 抗戰時期周恩來赴蘇療傷期間在共產國際活動的歷史考察
    岡野進(即野坂參三)和任弼時也列席了會議。(參見《周恩來傳》上,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8年版,第 570頁。)在報告中,周恩來從中共抗戰的實際出發,引用最新的數據說明中國抗日形勢的發展,回應了共產國際所關心的一些問題:第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能否繼續維持下去?
  • 華一謙:抗戰期間中共的「王牌特工」
    期間袁殊團結了一批新聞工作者為中共的事業工作,還認識了日本駐滬領事館的副領事巖井英一,成功打入日方情報機構。正由於他擁有這一渠道,袁殊的涉日消息又快又準,連吳醒亞對他都刮目相看。過了一段時間,巖井便開始每月付袁殊200元的「交際費」,這樣,他又成了日方的情報人員——這自然得到了中共地下黨負責人的批准。
  • 中共地方黨史大事記——抗日戰爭時期的蒙山
    一九四五年一月 省工委書記錢興任命黃嘉為中共桂東北區特派員,肖雷為副特派員,領導桂東北區黨的組織和抗日武裝鬥爭。黃嘉調離桂東時,將荔蒙特支和修仁支部的組織關係交回省工委書記錢興。▲抗日武裝鬥爭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在蒙山的活動情況——黃嘉抗日戰爭初期的一九三九年,黨組織派我到蒙山活動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