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熔煉保護工藝
(1)熔劑保護熔煉工藝
將熔體表面與氧氣隔絕是安全地進行鎂合金熔煉的最基本要求。早期曾嘗試採用氣體保護系統,但效果並不理想。後來,人們開發了熔劑保護熔煉的工藝。鎂合金用熔劑見表7.3。在熔煉過程中,必須避免坩鍋中熔融爐料出現「搭橋」現象,將餘下的爐料逐漸添加到坩鍋內,保持合金熔體液面平穩上升,並將熔劑輕輕撒在熔體表面。
每種鎂合金都有各自的專用熔劑,必須嚴格遵守供應商規定的熔劑使用指南。在熔化過程中,必須防止爐料局部過熱。採用熔體氯化工藝熔煉鎂合金時,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收集Cl2。在澆注前,要對熔體仔細撇渣,去氧化物,特別是影響抗蝕性的氯化物。澆注後,通常將硫粉撒在熔體表面以減輕其在凝固過程中的氧化。
(2)無熔劑保護工藝
壓鑄技術中採用熔劑熔煉工藝會帶來一些操作上的困難,特別是在熱壓室壓鑄中,這種困難更加嚴重。同時,熔劑夾雜是鎂合金鑄件最常見的缺陷,嚴重影響鑄件的力學性能和耐蝕性,大大阻礙了鎂合金的廣泛應用。20世紀70 年代初,無熔劑熔煉工藝的開發成功是鎂合金應用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突破,對鎂合金工業的發展有著革命性的意義。
1)氣體保護機理
如上所述,純淨的N2、Ar、Ne 等惰性氣體雖然能對鎂及其合金熔體起到一定的阻燃和保護作用,但效果並不理想。N2易與鎂反應,生成Mg3N2 粉狀化合物,結構疏鬆,不能阻止反應的進行。Ar和Ne等惰性氣體雖然與Mg不反應,但無法阻止鎂的蒸發。
大量試驗研究表明,CO2、SO2、SF6 等氣體對鎂及其合金熔體可以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其中以SF6的效果最佳。
熔體在乾燥純淨的CO2中氧化速度很低。高溫下CO2與鎂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2Mg(L)+CO2=2 MgO(S)+C
反應產物為無定型碳,它可以填充與氧化膜的間隙處,提高熔體表面氧化膜的緻密性,此外還能強烈地抑制鎂離子透過表面膜的擴散運動,從而抑制鎂的氧化。
SO2與鎂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3Mg(L)+SO2=2 MgO(S)+ MgS(S)
反應產物在熔體表面形成一薄層較緻密的MgS/ MgO複合膜,可以抑制鎂的氧化。20世紀70年代,SF6的保護效果沒有得到認可前,人們廣泛採用SO2氣體來抑制鎂合金的氧化與燃燒。
SF6是一種人工製備的無毒氣體,相對分子質量為164.1,密度是空氣的4倍,發生化學反應可能產生有毒氣體,在常溫下及其穩定。含SF6的混合氣體與鎂可以發生一系列的複雜反應。
2Mg(L)+O2=2 MgO(S)
2Mg(L)+O2+SF6=2 MgF2(S)+ SO2+ F2
2MgO(S)+SF6=2 Mg F2(S)+ SO2+ F2
MgF2的緻密度高,它與MgO一起可形成連續緻密的氧化膜,對熔體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應當注意的是,採用含SF6保護氣氛時,一定不能含有水蒸氣,否則水分的存在會大大加劇鎂的氧化,還會產生有毒的HF氣體。
然而,各種氣體對鎂合金熔體的保護效果可能與合金系有關。M.H.Kim等開展了保護性氣體對Mg-Ca系合金熔體氧化特性影響的研究,發現Ar、N2、和CO2三種氣體中N2的保護效果最好。流速較小時,CO2與鎂合金熔體反應生成的氧化層具有雙層多孔性結構,表層富碳,內層富氧,不能抑制Mg-Ca系合金熔體的氧化與燃燒。顯然,Kim與其他人的研究結果相悖。
2)SF6保護氣氛
目前,人們在鎂合金熔煉與生產過程中廣泛採用SF6保護氣氛。SF6保護氣氛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保護氣氛,能顯著降低熔煉損耗,在鑄錠生產行業和壓鑄工業中得到普遍應用。實驗研究表明,含0.01vol.%SF6的混合氣體可有效地保護熔體,但實際操作中,為了補充SF6與熔體反應與洩漏造成的損耗,SF6的濃度要高些。在配置混合氣體時,一般應採用多管道、多出口分配,儘量接近液面且分配均勻,並且需要定期檢查管道是否堵塞和腐蝕。採用SF6保護氣氛熔煉合金時,應儘可能提高澆注溫度、熔體液面高度和給料速度的穩定性,以避免破壞液面上方SF6氣體的濃度。此外要注意保護氣體與坩鍋發生反應,否則反應產物(FeF3、Fe2O3)將與鎂發生劇烈反應。
SF6保護氣氛主要有兩種,一種時乾燥空氣與SF6的混合物,另一種時乾燥空氣與CO2 和SF6的混合物。SF6保護氣氛中SF6濃度較低(1.7~2)vol.%,且無毒無味。壓鑄溫度比較低,且金屬熔體密封性好,SF6濃度較低的空氣混合物就可以提供保護(通常小於0.25 vol%)。在熔劑熔煉工藝中,細小的金屬顆粒會陷入坩鍋底部的熔渣中而難以回收,因而熔體損耗較高。在無熔劑工藝中,由於沒熔劑,坩鍋底部熔渣量大大減少,從而熔體損耗相對較低。
由於在鎂合金熔煉溫度下SF6會緩慢分解和與其他元素發生反應生成SO2、HF和SF4等有毒氣體,在815℃還會產生劇毒的S2F10,但S2F10在300~350℃會分解出SF6和SF4,因此鎂合金的熔煉溫度一般不超過800℃。SF6濃度低於0.4 vol.%的保護氣氛便能對鎂合金熔體提供有效保護,因而產生的有毒氣體可以忽略。表7.12列出了SF6氣體的技術要求。
SF6價格高且存在潛在的溫室效應,因而要儘量控制SF6的排放量。保護性氣氛中SF6的濃度不容許超過2vol.%,否則會引起坩鍋損耗。特別是在高溫下,SF6濃度超過某一特定的體積分數時,坩鍋內可能發生劇烈反應甚至爆炸,因此必須對混合氣體中SF6濃度進行嚴格控制。此外,帶蓋的坩鍋不能採用純SF6氣氛進行保護。SF6是影響鎂合金壽命周期指標(LCA)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約鎂合金成為21世紀綠色材料的關鍵因素。2000年,國際鎂協會(IMA)呼籲鎂界人士重視開發保護性氣體以代替SF6。
2典型的鎂合金熔煉工藝
(1)AZ91合金熔煉工藝
1)熔劑法
將坩鍋預熱至暗紅色(400-500℃),在坩鍋內壁及底部均勻地撒上一層粉狀RJ-2(或RJ-1)熔劑。爐料預熱至150℃以上,依次加入回爐料、鎂錠、鋁錠,並在爐料上撤一層RJ-2熔劑,裝料時熔劑用量約佔爐料重量的1%-2%。升溫熔煉,當熔液溫度達700-720℃時,加入中間合金及鋅錠。在裝料及熔煉過程中,一旦發現熔液露出並燃燒,應立即補撒RJ-2熔劑,爐料全部熔化後,猛烈攪動5~8min,以使成分均勻。接著澆注光譜試樣,進行爐前分析。如果成分不合格,可加料調整,直至合格。
將熔液升溫至730℃,除去熔渣,並撒上一層RJ-2熔劑保溫,進行變質處理。即將佔爐料總重量0.4%的菱鎂礦(使用前破碎成φ10mm左右的小塊)分作2-3包,用鋁箔包好,分批裝於鐘罩內,緩慢壓入熔液深度2/3處,並平穩地水平移動,使熔液沸騰,直至變質劑全部分解(時間約6~12min);如採用C2Cl6變質處理,加入量為爐料總重量的0.5%~0.8%,處理溫度為740~760℃。
變質處理後,除去表面熔渣,撒以新的RJ-2熔劑。調整溫度至7l0-730℃,進行精煉。攪拌熔液10-30min,使熔液自下而上翻滾,不得飛濺,並不斷在熔液的波峰上撒以精煉劑。精煉劑的用量視熔液中氧化夾雜含量的多少而定,一般約為爐料重量的1.5%-2.0%。精煉結束後,清除合金液表面、坩鍋壁、澆嘴及擋板上的熔渣,然後撒上RJ-2熔劑。
將熔液升溫至755~770℃,保溫靜置20~60min,澆注斷口試樣,檢查斷口,以呈緻密、銀白色為合格。否則,需重新變質和精煉。合格後將熔液調至澆注溫度(通常為720~780℃),出爐澆注。精煉後升溫靜置的目的是減少熔液的密度和粘度,以加速熔渣的沉析,也使熔渣能有較充分的時間從鎂熔液中沉澱下來,不至混入鑄件中。過熱對晶粒細化也有利,必要時可過熱至800~840℃,再快速冷卻至澆注溫度,以改善晶粒細化效果。
熔煉好的熔液靜置結束後應在1h內澆注完,否則需重新澆注試樣,檢查斷口,檢查合格方可繼續澆注,不合格需要重新變質、精煉。如斷口檢查重複兩次不合格時,該熔液只能澆錠,不能澆鑄件。整個熔煉過程(不包括精煉)熔劑消耗約佔爐料總重量的3%~5%。
2)無熔劑熔煉(氣體)法
無熔劑法的原材料及熔煉工具準備基本上與熔劑熔煉時相同,不同之處在於:①使用SF6、CO2等保護氣體,C2Cl6變質精煉,氬氣補充吹洗,其技術要求如表7.14所示。②對熔體工具清理乾淨,預熱至200~300℃噴塗料。③配料時二、三級回爐料總重量不大於爐料總重量的40%,其中三級回爐料不得大於20%。
表3 無熔劑熔煉用氣體及C2Cl6的技術要求
名稱
技術要求(質量分數)
SF6
水分≤30×10-4%;CF4≤0.1%;空氣≤0.1%;酸度(以HF表示)≤5×10-4%;可水解氟化物(以HF表示)≤15×10-4%;生物試驗合格
CO2
純度≥99.9%
Ar
純度≥99.9%
C2Cl6
工業一級
首先將熔煉坩鍋預熱至暗紅,約500~600℃,裝滿經預熱的爐料,裝料順序為:合金錠、鎂錠、鋁錠、回爐料、中間合金和鋅等(如無法一次裝完,可留部分錠料或小塊回爐料待合金熔化後分批加入),蓋上防護罩,通入防護氣體,升溫熔化(第一次送入SF6氣體時間可取4~6min)。當熔液升溫至700~720℃時,攪拌2~5min,以使成分均勻,之後清除爐渣,澆注光譜試樣。當成分不合格時進行調整,直至合格。升溫至730~750℃並保溫,用質量分數為0.1%的C2Cl6自沉式變質精煉劑進行處理,其配方見表4。
表4 自沉式精煉變質劑配方
編號
成分組成/g
C2Cl6
石墨
Zn
1
30
3
14~18
2
50
5
23~28
3
100
10
45~55
精煉變質處理後除渣,並在730~750℃用流量為1~2L/min的氬氣補充精煉(吹洗)2~4min(吹頭應插入熔液下部),通氬氣量以液面有平緩的沸騰為宜。吃氬氣結束後,扒除液面熔渣,升溫至760~780℃,保溫靜置10~20min,澆注斷口試樣,如不合格,可重新精煉變質(用量取下限),但一般不得超過3次。熔液調至澆注溫度進行澆注,並應在靜置結束後2h內澆完。否則,應重新檢查試樣斷口,不合格時需重新進行精煉變質處理。
澆注前,從直澆道往大型鑄型內通入防護性氣體2~3min,中小型內為0.5~1min,並用石棉板蓋上冒口。澆注時,往澆包內或液流處連續輸送防護性氣體進行保護,並允許撒硫磺和硼酸混合物,其比例可取1:1,以防止澆注過程中熔液燃燒。
(2)ZK40鎂合金的熔煉工藝
坩堝、爐料等準備與AZ91 合金相同,鋯以Mg-Zr中間合金形式加入,並仔細清理爐料,絕不允許與Mg-Al系合金混料。熔化工具也專用,不得與 Mg-Al系合金的熔化工具混用。
爐料組成(質量分數):新料10%~20%、回爐料80%~90%(其中一級回爐料應佔 60%以上)。
將坩堝加熱至暗紅色,在其底部撒以適當的熔劑。加入預熱150℃以上的鎂錠及回爐料,升溫熔化。當熔液溫度達720~740℃時加入鋅。繼續升溫至780~810℃,分批緩慢加入Mg-Zr中間合金。全部熔化後,攪拌25min以加速鋯的溶解,使成分均勻。在熔液溫度不低於 760℃時澆注斷口試樣。若斷口不合格,可酌情補加質量分數為1%~2%的Mg-Zr中間合金,重新檢查斷口,允許第二次補加,若仍不合格,該爐合金只能澆錠。斷口合格的熔液可調至 750~760℃,將攪拌機葉輪沉至熔液 2/3 處,攪拌4~6min,並不斷在液流波峰上撒以熔煉熔劑,熔劑用量為爐料總重量的1.5%~2.5%。然後清除澆嘴、擋板、坩堝壁及熔液表面上的熔渣,再撒入新的覆蓋熔劑。將熔液升溫至780~820℃,靜置保溫15min,必要時可再次檢查斷口,直至靜置總時間為30~50min,即可出爐澆注。覆蓋、精煉均採用RJ-4熔劑。在整個熔煉過程中,熔劑的消耗量佔爐料總重量的2%~3%(不包括精煉用熔劑)。精煉後靜置時間不允許超過2h ,並且保持溫度在780~820℃之間,以免鋯沉澱。
鋯還可以氯鋯酸鹽或氟鋯酸鹽(Na2ZrF4)狀態加入鎂合金中,這時需要注意的是:①鹽的加入量一般為計算組成的8~10倍。②以氟鋯酸鹽狀態加入鋯時,由於要求必須過熱至900℃,操作中比較困難。③以氯鋯酸鹽狀態加入鋯時,雖然加入難度小了,但所獲得的鑄件耐蝕性能不足。
含鋯鎂合金的關鍵是鋯能否加入到鎂合金中去,晶粒細化效果是否合格。為此,第一,要仔細清理爐料,採用較純淨的爐料,以減少鐵、矽、鋁等各種雜質的影響,否則不僅會損耗一定數量的鋯,而且會嚴重影響合金的質量。第二,鋯的溫度不低於780℃,否則鋯很容易沉澱在坩堝底部,造成合金中鋯量不足。溫度高於820℃,熔液表面氧化加劇,且將從大氣中吸氫,同時因鐵的溶入量增加,使鋯與鐵、氫形成的化合物增多,也會加大鋯的損耗,削弱鋯的細化效果。為避免鋯的沉澱析出,應儘量縮短合金液的停留時間,特別是760℃以下的停留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