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十六講:孔子與儒及儒家

2021-01-07 英英談歷史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但是,「儒」或「儒者」早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根據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儒」的本義是柔,是「術士之稱」。「儒」原本是一種擁有某些技能的術土,並沒有後來那麼光芒四射、令人敬仰。根據墨子的說法,「儒」這種術士,不過是專門操辦紅白喜事的專家而已。墨子說,「儒者「特重禮儀、聲樂,善於操辦喪事,但是他們有一套與繁雜儀式相關的學問,自視甚高,不從流俗。看來「儒」的社會地位並不高,只是有點學問,處世顯得有點特立獨行。孔子自已起儒"或」儒行「來、就美化多了。他在回答魯衰公關於什麼是「儒或「儒行"時:,一口氣列舉了十六種「儒行」,例如:備者有宴席上的美酒佳餚等待別人聘請,有刻苦治學得來的學問等待別人諮詢,有忠誠信義這樣的美德等待別人舉薦,有身體力行的精神等待別人錄取等等。

孔子總結說,所謂「儒者」,不會因為處境困苦貧賤而灰心喪志,不會因為富貴而得意忘形不會蒙蔽君王,不會連累長輩,不會使官員糊塗,因為有這樣的美德,所以才叫做「儒」馮友蘭《原儒墨》說得好:「儒家與儒兩名,並不是同一的意義。儒指以教書相禮等為職業之一種人,儒家指先秦諸子中的一學派。儒為儒家所自出,儒家之人或亦仍操儒之職業,但兩者並不是一回事」;「孔子不是儒之創始者,但乃是儒家的創始者」。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約公元前51年至公元前479年之間。他祖上原是宋國貴族,因內證逃到魯國。孔子自稱「吾少也賤」,那意思是說,他少年時家境貧寒,出身微賤。不過另一層意思他自己不好意思說出來:他是個私生子。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六十四歲時與顏家少女「野合而生孔子」。所謂「野合」按照古人的理解,就是「男女苟合「野合而生」當然是非婚生子無疑。以往的儒生都自認為孔門弟子,本著為尊者諱的立場,百般否認這點,其實是大可不必的。孔子二十歲當上了魯國貴族季氏的家臣,擔任管理倉庫、牛羊的小差使。他受過良好的傳統武土教育,熟悉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從小就從事儒者的職業活動一一祭把禮儀,又善於射衛、駕車,孔武有力,並不是一個文弱書生。由於他精通六藝,三十歲就開始招收學生講學。其間只有短暫的三年時間擔任魯國的官職:司空(掌管工程)、大司寇(掌管刑獄),其餘時間都在從事教育。然而孔子本人卻十分熱衷於政治,總想當官,可是政見不合時宜,總是蹉跎困頓,懷才不遇。於是,他把鬱積於心中的政見通過講學的途徑,盡情地抒發出來。他的學生把它記錄整理成書,那就是影響中國政治二千年的《論語》。孔子為儒家構建了一個體大思精的政治倫理體系,具有普遍的永恆的價值,影響之深遠,是中國任何一個學派或思想家無法望其項背的。

孔子主張「仁」,「仁者愛人」,是他的思想核心。「克己復禮為仁」,是他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是對執政者的要求。在孔子看來,「仁」應該是「禮」的基礎應該把「仁」注入「禮」,「禮」オ能永葆活力。孔子生活的魯國,保存了西周的典章制度,「禮」與「樂」有著深厚的土壤。他崇拜「制禮作樂」的周公,自命為當代周公,十分景仰西周的禮樂文明,對當時「禮崩樂壞」現象十分不滿。齊景公向他請教執政的要旨時,他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強調維持貴賤尊卑等級的「禮」,來抨擊破壞禮制奪取政權的田氏。晉國推行法治,鑄造刑鼎,他反對說:晉國要滅亡了,因為它喪失了治國的度了。這個「度」,就是周禮的貴賤有序,晉國鑄造刑鼎,依法治國,就是「貴賤無序」。魯國的貴族季氏使用周天子的樂舞,他認為是「僭越」。季氏徵收土地稅(田賦),他認為違反了「周公之典」,因為井田制是「藉而不稅」的。這種捍衛禮樂文明的向後看的政治觀點和思想方法,滲透了懷舊的保守主義,成為後世儒家堅信不二的教條。

孔子主張學生要學社會、學歷史,所以他說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近則夏商周三代,遠至大同之世,無所不學。他整理的《詩》、《書》、(禮、(樂、く易入く春秋),既是他學歷史的憑藉,又是孔門講學的教材,成為後世的儒家經典「六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春秋晚期出現的私學(與官學相對而言),為統治者培養政治家、戰略家,孔子辦學,為出身寒微的人才開闢一條從政之路,或許可以說是孔子最為了不起的成就。胡適說:「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學可以說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學,將人看作是平等的」。那就是「有教無類」,而且教育的目標是「安人」、「安百姓」,把教育個人與社會貫連起來教育的目標不是為自己自私自利,不是為升官發財,而是為「安人」、「安百姓」,也就是後來儒家之書く大學)》裡所說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因為有這個使命,受教育的人,尤其是士大夫階級,格外有一種尊嚴,願意「條身以成仁」。

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出於對他的道德學問的敬仰,以各種方式把它發揚光大,曾子、子思、孟子的著作《大學》、《中庸》、《孟子》,分別發揮了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政治倫理。這就是被後世學者奉為儒家經典的「四書」。孟子被譽為「亞聖」,其地位僅次於「聖人」孔子。孟子(公元前390公元前305年),名軻,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後人把子思與孟子稱為「思孟學派」。他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最不安定的戰國時代,他在遊說中向各國君主提出的治國方略,極具雄力量和理想色彩。由於當時各國都在謀求富國強兵之道,密切關注相互間攻伐的勝負,孟子仍一味大談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幾乎得不到任何當權者的響應。梁惠王聽了他的遊說,以為他太遷闊「遷遠而闊於事情」。齊宣王聽了他關於用「仁術」、「恆產」之類「王道」來統一天下的理論,先是笑而不答,繼而勃然變色,「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主張效法先王,實行王道一仁政,這種仁政是以夏商周三代為楷模的。

他在遊說滕文公時,大談「仁政必自經界始」一一仁政應該從恢復西周的井田制著手,因為井田制下人人都有一塊份地,貧富分化不甚顯著,這是仁政的基礎。時代變化了,繼續兜售這套仁政,當然是徒勞的。其實,當時的梁惠王、齊宣王都想倚重他,利用他的學術聲望,來擴大自己的政治勢力。如果孟子能夠放棄那套遷闊理論,稍加遷就,那麼立刻就可以成為卿相。一個布衣學者,發表一番意見,便可以改變一國之命運,也可以使自己飛黃騰達。然而孟子並沒有遷就,當然也沒有騰達,這使後世知識分子感慨不已。明白了這一點,便可了解傳統中國的知識分子,何以始終瞧不起天文歷算醫藥音樂這一類知識,以為是雕蟲小技,不肯潛心研究,因為他們有更大的追求一一治國平天下。孔子和孟子的學說,在當時並不時興,沒有成為官方欽定的御用學說,實在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美國學者羅茲墨非( Rhoads Murphey)在《亞洲史》中說,孔子成了教育家,偶爾到一些地方統治者那裡當顧問。他從無固定正式職務,也沒有實際的政治權勢。

他像柏拉圖那樣想找一個可能按照他的建議行事的統治者,但他也像柏拉圖那樣始終未能找到。他的一些學生成了他的追隨者,儘管從未像柏拉圖學園那樣組織起來。他死後的最著名追隨者和學說注釋人是孟子。孔子和孟子活在紛亂的春秋戰國時代,他們想通過個人道德修養來恢復秩序和社會和諧,這一點與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背景頗為相似這種情況,到了漢武帝時代才發生變化,那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孔子、孟子的儒家學說獲得了唯我獨尊的地位。確實,把孔子、孟子奉為宗師的後世儒生,莫不以「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追求的理想境界,儘管能夠進入理想境界的人微乎其微,人們依然樂此不疲。儒家思想的魅力,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啊!

相關焦點

  • 儒家源流史之一:儒的起源與來歷
    我們常常提到儒家,但真正思量起來儒最早的起源是什麼似乎又不太清楚。那麼,儒最早起源於何時,又起源於什麼背景下呢?中國有可靠文字記載的朝代應當是商朝。商朝是一個奴隸制國家,國家構成是奴隸主貴族階層,奴隸階層和少部分庶民。
  •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
    而儒家也留下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學著作如《考工記》、《天工開物》等等。這些都和因動漫小說而名聲大噪的墨家沒有任何關係。所以不要提到中國古代就是科技落後、八國聯軍或是動漫中異常火爆而現實中早已秦漢絕跡的墨家,這不符合歷史史實。 摺疊起源之謎 然而,儒者為何名為儒,儒字又是何種含義?這個卻是許多人皆未求深解的。 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中認為,儒有三科,關達、類、私之名,達名為儒。
  • 儒家的「儒」到底是怎麼來
    儒家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當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國古代正統思想,從儒家的誕生,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儒釋道三家並立,直至宋明理學,到對儒教的批判,儒家思想經歷了一個完成的循環。儒家思想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我們可以最最初的「儒」說起。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但在那個時候,並沒有給他的思想冠上「儒家」之名,充其量只是一種學說,百家爭鳴,三教九流,孔子的思想甚至算不上當時的顯學。直至後世的不斷發展,在其弟子及傳人的努力下,逐步發展成有影響力的學說。
  • 我們應該為孔子平反,還孔子和儒家一個公道,儒生的儒教不是儒家
    欲滅其國,先斷其史,欲滅其國,先滅其文化。儒家是中國的文化之一,雖然不能代表中華文化,但是儒家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國文化中,儒家佔的比例是最大的,所以,很多人選擇對儒家下手。說到這裡,想必很多同胞已經明白了一點了吧。現在很多人喜歡說儒家誤國,孔子的思想誤國,那麼請問孔子的那一條思想誤國?哪一個理論誤國?儒家什麼地方誤國?請舉例說明。
  • 曾子與子思,孔子與孟子之間的儒家傳承
    孟子《韓非子 顯學》篇中說:「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子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荀子 非十二子》篇中,不僅批評了子思孟軻之儒,還指責過子張氏之儒與子遊氏之儒。通過這些記載,我們不難看出,自孔子死後,儒學發生了派別的分化,而且流派眾多,蔚為壯觀。孔子的弟子,史傳三千之多。其中身通六藝者,有七十二人。據《論語》所載,其中有名的就有子路、有若、顏回、子貢、子夏、子遊、曾參等。這些弟子,孔子在時,同受夫子教導,情同手足。孔子去世後,便散居四方了。
  • 孔子之儒,董仲舒之儒,兩者名稱相近實則區別巨大
    不過董仲舒之儒和孔子之儒雖然同屬儒家,名稱相似且其中大部分內容也有接近之處(董仲舒在前人基礎上做加入了自我見解),然而二者實際上差別巨大,董仲舒之儒已然偏離了聖人的初衷,成為了服務統治者的工具。一、孔子之儒的內核是什麼毋庸置疑,孔子在儒家中的歷史地位之偉大,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點向來沒有異議。
  • 儒家的「儒」是從何而來?為何會叫儒家?
    「儒」和「巫史」傳承李澤厚先生在《說「巫史」傳統》一書中有完整的論述,大體概括:1. 巫通天人、王為首巫遠古氏族的大酋長本身也是大巫師,無論男女,氏族本身採取政教合一的方式管理。,「醫」原本是巫祝卜史兼任,通過接神除邪,輔以藥物,達到療病的效果,後來逐步成熟,形成獨立的崗位。
  • 儒家復興的方向:或為荀子之儒
    有一種說法認為,孔子是大宗師,不算儒家。後來的所謂儒家,都是戰國之儒家,或漢代之儒家,或宋代之儒家,或明清之儒家,他們不過是借著孔子的名頭罷了。孔子是大宗師,因為孔子繼承的是春秋以前中國的文化遺產,因此,不能以儒家局限孔子。
  • 儒家思想的「儒」字有何含義?被誤解的儒家思想,其實富含深意
    網上一直流傳一個說法:儒家思想害死人,儒家思想讓人變得軟弱,遇到不公也不懂得反擊。對於這樣的結論未免太過於片面,儒家思想最主要是突出一個「儒」字,然而儒的本意也並沒有「軟弱」二字。孔子對「儒」曾有一個看法:「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善。」如此看來,儒家思想像是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含義,是說一個人有很高尚的品質。
  • 戰國時儒家和法家是天然對立的嗎?其實思想源頭都來自孔子
    在眾所周知的特殊歷史時期,因為政治原因,百家學派被簡化為儒法兩家,似乎全部中國史的體系就是一個簡單的儒法鬥爭史。但近年來不少專家在檢讀先秦史料的過程中卻驚訝地發現,就其本源來說,戰國時的儒法兩家非但不相對立,而且其實共出於一源,其學說最初都是來自孔子所開創的儒家。打個比方,就好比《笑傲江湖》裡華山派的氣宗和劍宗,雖然嚴重對立,拼個你死我活,但究其本源,都是同一個祖師爺傳下來。
  • 儒家四聖,孔子、顏回、孟子、曾國藩
    先說孔子,貴族血統,家道沒落,從事儒這個職業。老夫子開創了私塾,普及教育。在今天的人眼中,就是一個私立學校的校長。老夫子弟子三千,72賢。有人說,孔子的教學水平不行,這是不了解歷史。孔子普及教育是成聖的基礎,當時的社會,等級森嚴,不是貴族,根本無法做官。普通人追隨孔子,就是做一個創一代。貴族子弟追隨孔子,就是為了社會理想。
  • 身為華夏子孫,怎麼能不知道「孔子之後,儒分為八」呢?
    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並且是眾所周知的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影響了後世兩千多年。被世人尊稱「孔聖」,簡稱孔子。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而我們身為華夏子孫,怎能不知道「儒分為八」呢?
  • 古人眼裡的古人,《誅少正卯圖》是講孔子私人恩怨?還是儒法之爭
    並不是說道家老子學說不如儒家孔子精妙,只是道家老子的觀點中類似「守柔」、「處下」等智慧,與封建王朝統治者的「需求」在契合度上,不如儒家思想。以此,整體來看老子和孔子對中國的影響力,老子可能看上去顯得「吃虧了些」,這其實也符合道家「處下」風格。 閒話不多說,今天,顏小二要和大家聊一聊古人眼裡的古人,即古人眼裡的「孔子」。
  • 有些網友對孔子心懷不滿,孔子到底該不該批?
    現在人所認知的孔子,就真的是2600年前的那位孔子嗎?孔子是儒家的學派的創始人,而儒家思想卻是自漢武帝以來大一統王朝的重要統治思想。現代大多數人蔑視,批判儒家,或者孔子本人,其實針對的都是儒家維護君主封建統治的三綱五常等思想。
  • 守中序跋 | 「儒家文化是開放的」 ——左克厚《大學中庸通講》序
    至少,從這本書可以看出,他不再為自己因為認同儒家而極易被與那些偽儒或小人儒混為一談感到焦慮了,他找到了自己文化批評最為從容的角度和堅定的立場,那就是——「反思儒家文化,不是要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要發展儒家文化」。儘管,左克厚對「五四」諸賢的激進反傳統頗有認同,但其在對儒家文化的解讀中最終找到的言說方式,卻顯然比「五四」一輩更具對傳統的「了解之同情」。
  • 儒家文化為什麼是中國的精粹國學文化,看看此文就懂了
    孔子自己曾經說過,「吾與史、巫同塗而殊歸也」。但同時,他也指出了自己與專門溝通鬼神的術士有所不同,「吾求其德而已」。 從孔子開始,「儒」的觀念發生了變化,漸漸地脫離了巫的知識範圍。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首開私學的教育家,人稱「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及弟子把古代為貴族所壟斷的禮儀和各種知識傳播到民間,逐漸形成儒家學派。
  •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仁和禮以及重義輕利觀
    先秦時代,春秋戰國,各諸侯國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混戰,人民飽受戰爭的痛苦。為此,社會上湧現出了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提出過許多思想,周遊列國欲實現其理想。可是,各國大王只考慮對自己是否有利,沒有人願意採用孔子的學說。
  • 春秋末年,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誕生曲阜,宋仁宗封孔子後代為衍聖公
    周代時,曲阜為分封國魯國的都城。隋開皇十六年(596),才定名為「曲阜」,沿用至今。自遠古時代起,曲阜便是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春秋末年,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誕生於此。曲阜因孔子和儒家文化的成就而享有盛譽,保留著眾多的文物古蹟,其中以由孔廟、孔府與孔林組成的「三孔」建築群最為著名。1994年,三孔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儒學之儒是何意思,甲骨文揭露初始字形,儒者或是商朝神職人員
    縱觀中國歷史,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社會,至今中國人的很多行為規範還與儒學息息相關。可以說,「儒」在中國文明和歷史中佔據著核心地位,中國文明甚至與儒家文明等同。那麼作為統治中國二千餘年的思想學說,儒家之「儒」是什麼意思呢?甲骨文揭開初始本意。
  • 史傳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老子為什麼要抨擊孔子,反對儒家教義呢?
    孔子對老子卻恭敬有加,雖然挨了罵,仍舊盛讚老子如龍,佩服他深奧的學識,不與俗爭的操守。不過,孔子依然是明知不可為者而為之。司馬遷所記孔子向老子問禮這件事可信嗎?近代學者傾向於認為老子是戰國時代的學者,而孔子是春秋時代的人,所以孔子不可能向老子問禮。也有人認為,孔子問禮的那個人是老聃,並不是寫《道德經》的老子。或者《道德經》託名老聃所作。究其實怎樣,恐怕難以論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