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儒」到底是怎麼來

2020-12-17 貌似文人DE一步

儒家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當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國古代正統思想,從儒家的誕生,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儒釋道三家並立,直至宋明理學,到對儒教的批判,儒家思想經歷了一個完成的循環。

儒家思想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我們可以最最初的「儒」說起。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但在那個時候,並沒有給他的思想冠上「儒家」之名,充其量只是一種學說,百家爭鳴,三教九流,孔子的思想甚至算不上當時的顯學。直至後世的不斷發展,在其弟子及傳人的努力下,逐步發展成有影響力的學說。

正如孟子所說: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也就是說孟子時代,儒家才真正稱得上顯學,與墨家,楊朱學派三足鼎立。

01最早的儒——平民知識分子

「儒」在孔子時代就已經存在,他們主要指的是一些術士。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說:儒,柔也。術士之稱。

術士,在當時指的掌握六藝教化百姓的人。六藝指的是「禮,樂,射,御,書,數」。禮,社會道德和各種禮儀規範;樂,各種儀式上演奏的音樂;射,射箭的技能;御,駕馭馬車的技術;書,書法(書寫,識字,文字);數,算法,數學。

按照這個說法這個儒其實是最初的老師。而在商周時代,學在官府,普通老百姓是沒有資格受教育的,隨著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徵戰,原來的術士逐漸沒落,並一步步流落民間,形成了文化下移的現象,成為了平民知識分子——儒。

02沒落的殷商遺民

胡適在他的《說儒》一文中認為:儒,是殷商的遺民,是從殷商的祝宗卜史轉化而來的,主要從事祭祀佔卜記事、溝通天人的人。我們知道,周公「制禮作樂」主要也是參考了殷商的禮儀制度,而那些遺民自然也就成為了周朝統治者統治下的一個特殊的階級,成為「新的統治者的下層,又是自己民族殷禮的保存者和教師。」他們從事相禮,治喪,行教。

同時這些殷商遺民在亡國狀態下自然養成了柔遜的遺風,集中體現在他們的教師儒上。因此我們看到了這些殷商遺民身上「柔」的風採。

這些殷商遺民也不是都是幸運兒,可以成為新統治階級的門客,有一部分也流落到了民間,從事老百姓祭拜祖先,祈雨,預言,消災,治病等儀式,這樣的溝通天地神靈的工作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重要,典禮儀式也越來越複雜,分工越來越精細,自然的就催生一批重要的「司儀」產生。

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其祖上就是殷商遺民,就證明這一點。

03從漢字角度說明

在商代甲骨文中,儒也寫作「需」或者「儒」。而需字的上面是「雨」,下部是鬍子或者毛髮的形狀,也可能是植物的根系。這樣就有兩種解釋,其一,用水溼鬍子毛髮,可能是洗漱沐浴,進行齋戒;其二,祈禱下雨,滋潤萬物。無論是沐浴齋戒,還是祈雨,都是祭祀行為,這也說明了「儒」在商代是一種宗教性的職業。

無論是「六藝」術士,還是殷商遺民,儒所從事的屬於文職工作,而文職工作所關注的道德精神領域,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精神上的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

儒,作為一個非常具有儀式感的工作,禮,自然成為了核心之一。

相關焦點

  • 儒家思想的「儒」字有何含義?被誤解的儒家思想,其實富含深意
    網上一直流傳一個說法:儒家思想害死人,儒家思想讓人變得軟弱,遇到不公也不懂得反擊。對於這樣的結論未免太過於片面,儒家思想最主要是突出一個「儒」字,然而儒的本意也並沒有「軟弱」二字。孔子對「儒」曾有一個看法:「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善。」如此看來,儒家思想像是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含義,是說一個人有很高尚的品質。
  • 國史十六講:孔子與儒及儒家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但是,「儒」或「儒者」早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根據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儒」的本義是柔,是「術士之稱」。「儒」原本是一種擁有某些技能的術土,並沒有後來那麼光芒四射、令人敬仰。根據墨子的說法,「儒」這種術士,不過是專門操辦紅白喜事的專家而已。
  • 儒家復興的方向:或為荀子之儒
    有一種說法認為,孔子是大宗師,不算儒家。後來的所謂儒家,都是戰國之儒家,或漢代之儒家,或宋代之儒家,或明清之儒家,他們不過是借著孔子的名頭罷了。孔子是大宗師,因為孔子繼承的是春秋以前中國的文化遺產,因此,不能以儒家局限孔子。
  • 解惑丨說「儒」,「儒」到底是什麼
    「儒」的文化貫穿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文化生命。一提到「儒」字,人們不僅會想到善養吾浩然之氣的亞聖孟子,也會想到魯迅筆下窮酸落魄還不忘尋章摘句的孔乙己。為何會有如此巨大的反差?這在《論語》中有答案,孔子對學生子夏說:「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何為「君子儒」?何為「小人儒」?
  • 儒家源流史之一:儒的起源與來歷
    我們常常提到儒家,但真正思量起來儒最早的起源是什麼似乎又不太清楚。那麼,儒最早起源於何時,又起源於什麼背景下呢?中國有可靠文字記載的朝代應當是商朝。商朝是一個奴隸制國家,國家構成是奴隸主貴族階層,奴隸階層和少部分庶民。
  • 身為華夏子孫,怎麼能不知道「孔子之後,儒分為八」呢?
    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並且是眾所周知的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影響了後世兩千多年。被世人尊稱「孔聖」,簡稱孔子。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而我們身為華夏子孫,怎能不知道「儒分為八」呢?
  • 儒家思想文化到底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
    儒家思想的形成首先看下儒家思想是怎麼形成的,春秋時期是正值西周政治體系崩潰,諸侯群起而爭雄的時期。天下由治而亂,如何才能使天下由亂而治是這個時期思想家共同面對的難題。傳說以來,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一直到文王序《易》,中國的人普遍信仰都是天。最高統治者是周天子,是天的兒子,代替天來照顧百姓。
  •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抨擊儒、俠非本意,韓非子另有所指
    韓非子在《五蠹》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即: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但這句話最初的含義和後來的衍生義有些差別,中間出現過流變。《韓非子》:用來講述君王治國的道理韓非子雖然也認為「儒」和「俠」這兩夥人是社會上的隱患,但真正造成這樣隱患的是君王而不是它們本身。當然,這裡說的「儒」不僅僅是儒家,而是文人。
  • 佛家和道家以及儒家這三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你來說說看!
    無窮際以來,我們都在有意無意之間,問著我們從哪裡來,又將到哪裡去?我們為什麼而活著?我們又因何而死去?……有的人從自己的思維裡解決了這個問題。有的人則認同了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人,進而認同了這些人的思想。所以人類有了哲學和宗教,同時有了學者和信徒。而在我們偉大的東方有了老子和孔子。從而產生了道家和儒家。進而發展成為了後世的道教和儒教。
  • 儒家的「儒」是從何而來?為何會叫儒家?
    其中「巫」善舞,舞能通神,舞是在祭祀活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武術的套路技巧源自舞,今天當然也還有一些巫覡的技術保留下來,類似今天的儺舞和跳大神;「祝」善祝禱,祝能悅神,詩樂雅頌也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角色類似今天的司儀;「卜」善卜筮,卜筮能知神,卜通過觀象預測、規划算籌來預測未來,卦符卦象就是當時筮卜所用的密碼本;「史」善記事,記事可傳神,文字就是在記錄重大事件和人神相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易醫同源
  • 儒家平天下,憑什麼?怎麼平?
    一下子就能看明白,曾參講的是個體崛起,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來這兒上大學吧,多好的招生簡章啊,一是人頭簇動,在校生超過3000名。可惜,當時流行的是分封制,成功要靠祖上蒙蔭庇佑,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各國的王對個人崛起十分警惕。孔子走列國,所到之處一路閉門羹。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孔子之儒,董仲舒之儒,兩者名稱相近實則區別巨大
    不過董仲舒之儒和孔子之儒雖然同屬儒家,名稱相似且其中大部分內容也有接近之處(董仲舒在前人基礎上做加入了自我見解),然而二者實際上差別巨大,董仲舒之儒已然偏離了聖人的初衷,成為了服務統治者的工具。一、孔子之儒的內核是什麼毋庸置疑,孔子在儒家中的歷史地位之偉大,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點向來沒有異議。
  •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儒家八派與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僅以儒家為例,《韓非子·顯學篇》中有「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民之儒。」此即「儒分為八」之說。後來,偏重「內聖」的孟氏之儒與偏重「外王」的孫氏之儒自八派之中脫穎而出,成為學術主流。至漢武帝時期,再由董仲舒結合陰陽家、道家匯而為一,成為官方正統哲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統江湖。其實,世上各種思想都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儒家也不例外。
  •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
    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簡介 摺疊影響深遠 儒家是中國古代自從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之一,與其它諸子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係。
  • 以儒補道 修身治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首先,《泰族訓》所言「聖人養心莫善於誠」,其理論淵源在儒家,是儒家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主張之一。先秦儒家從「思孟學派」以來,就十分突出「至誠」「自誠」(《中庸》)、「反身而誠」(《孟子·盡心章句上》)的觀點,荀子更是明確提出「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荀子·不苟》)。
  • 從《清平樂》看宋仁宗,儒釋道並行環境下的善與偽
    本文將從歷史的角度,沿著宋仁宗的成長來看看到底真正的宋仁宗是怎麼樣的。師「儒」父「道」尊「佛」 的教育,培養出又儒又弱的中庸性格「大臣首啟天書以侈其心,群臣曲意迎合,苟圖媚悅」(朱元璋語)的宋真宗,在其執政初期,勤政治國、尊儒重教、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打造出「鹹平之治」。
  • 我國首家國家級儒醫類社團組織誕生
    人民網濟南5月26日電 (董曉偉)5月25日,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儒醫文化分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年會、第二屆儒家思想和中醫藥文化論壇在山東濟南召開。該儒醫文化分會是我國首個國家級儒醫類社團組織。 5月24日晚,在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秘書長朱佳卿教授主持下,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儒醫文化分會通過了選舉程序。選舉出第一屆理事會。
  • 在商向儒——一代儒商張謇的思想精髓
    張謇之所以能夠成就彪炳千秋的驚世偉業,關鍵在於他有堅定的信念、興國的夢想、崇高的理想、遠大的志向、過人的勇氣和堅毅的意志,根本在於他有源於儒家學說而又超越時代、超越常人的智慧,其精髓就是其博大精深的「在商向儒」思想。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體系的核心。它不僅影響中國幾千年,而且在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 《中國方術正考》|數術、方技中儒、道思想的並行
    而《中國方術正考》講的,不是針對這個本身就尖銳矛盾的問題做出選擇,更不是空對空的觀念,而是用考古學發現的實物和古代文獻,來說明方術到底是什麼。這本書以方術為切口,探尋中國文化的源頭和演變,還原了方術在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