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當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國古代正統思想,從儒家的誕生,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儒釋道三家並立,直至宋明理學,到對儒教的批判,儒家思想經歷了一個完成的循環。
儒家思想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我們可以最最初的「儒」說起。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但在那個時候,並沒有給他的思想冠上「儒家」之名,充其量只是一種學說,百家爭鳴,三教九流,孔子的思想甚至算不上當時的顯學。直至後世的不斷發展,在其弟子及傳人的努力下,逐步發展成有影響力的學說。
正如孟子所說: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也就是說孟子時代,儒家才真正稱得上顯學,與墨家,楊朱學派三足鼎立。
01最早的儒——平民知識分子
「儒」在孔子時代就已經存在,他們主要指的是一些術士。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說:儒,柔也。術士之稱。
術士,在當時指的掌握六藝教化百姓的人。六藝指的是「禮,樂,射,御,書,數」。禮,社會道德和各種禮儀規範;樂,各種儀式上演奏的音樂;射,射箭的技能;御,駕馭馬車的技術;書,書法(書寫,識字,文字);數,算法,數學。
按照這個說法這個儒其實是最初的老師。而在商周時代,學在官府,普通老百姓是沒有資格受教育的,隨著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徵戰,原來的術士逐漸沒落,並一步步流落民間,形成了文化下移的現象,成為了平民知識分子——儒。
02沒落的殷商遺民
胡適在他的《說儒》一文中認為:儒,是殷商的遺民,是從殷商的祝宗卜史轉化而來的,主要從事祭祀佔卜記事、溝通天人的人。我們知道,周公「制禮作樂」主要也是參考了殷商的禮儀制度,而那些遺民自然也就成為了周朝統治者統治下的一個特殊的階級,成為「新的統治者的下層,又是自己民族殷禮的保存者和教師。」他們從事相禮,治喪,行教。
同時這些殷商遺民在亡國狀態下自然養成了柔遜的遺風,集中體現在他們的教師儒上。因此我們看到了這些殷商遺民身上「柔」的風採。
這些殷商遺民也不是都是幸運兒,可以成為新統治階級的門客,有一部分也流落到了民間,從事老百姓祭拜祖先,祈雨,預言,消災,治病等儀式,這樣的溝通天地神靈的工作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重要,典禮儀式也越來越複雜,分工越來越精細,自然的就催生一批重要的「司儀」產生。
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其祖上就是殷商遺民,就證明這一點。
03從漢字角度說明
在商代甲骨文中,儒也寫作「需」或者「儒」。而需字的上面是「雨」,下部是鬍子或者毛髮的形狀,也可能是植物的根系。這樣就有兩種解釋,其一,用水溼鬍子毛髮,可能是洗漱沐浴,進行齋戒;其二,祈禱下雨,滋潤萬物。無論是沐浴齋戒,還是祈雨,都是祭祀行為,這也說明了「儒」在商代是一種宗教性的職業。
無論是「六藝」術士,還是殷商遺民,儒所從事的屬於文職工作,而文職工作所關注的道德精神領域,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精神上的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
儒,作為一個非常具有儀式感的工作,禮,自然成為了核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