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幹地支🍤
簡稱為幹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
十幹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
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簡化後的天幹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幹。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幹支紀元法。天幹地支的發明影響深遠,至今依舊在使用天幹地支,用於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2.七政四餘🍤
是中國古代佔星學系統。
七政是指日(太陽)、月(太陰)與金(太白)、木(歲星)、水(辰星)、火(熒惑)、土(填星、鎮星)等星曜;
四餘是指紫炁、月孛、羅睺、計都等四虛星。
源於古代中國人民對星辰的自然崇拜,七政四餘斷命,是以人的出生之年月日,觀察七政四餘等星曜,所居十二宮的廟旺,所躔二十八宿的度數,以測知人日生之吉兇。
3.二十八星宿🍤
是古代天文學名詞,源自星宿崇拜。
上古時代我國古人在靠近黃道面的一帶仰望星空,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若干個區域,稱之為二十八宿,又將這二十八宿按方位分為東、南、西、北四宮,每宮七宿,分別將各宮所屬七宿連綴想像為一種動物,以為是「天之四靈,以正四方」。
古人先後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坐標。因為它們環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棲宿的場所,所以稱作二十八宿。
二十八星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是我國本土天文學創作。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
具體如下:
東方青龍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ěn);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lóu)、胃、昴(mǎo)、畢、觜(zī)、參(shēn);
北方玄武七宿:鬥(dǒu)、牛、女、虛、危、室、壁。每宿包含若干顆恆星。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曾廣泛應用於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學及星佔、星命、風水、擇吉等等術數中。不同的領域賦予了它不同的內涵,相關內容非常龐雜。
4.二十四節氣🍤
是幹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時令)的特定節令。它最初是以北鬥七星鬥柄旋轉指向確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鬥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攝提),每一旋轉周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採用「定氣法」劃分,即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確定節氣;
「定氣法」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經歷史發展,農曆吸收了幹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曆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為了農曆的一個重要部分。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5.七十二候🍤
候是在24節氣之後,我國人民又節氣細化為候,是我國農曆中的更小的陽曆單位;
最早,從立春開始以5天為一候,一年共有72候(最後一候為6天或7天)
是一種簡單的平候(類似平氣);包括動物候應、植物候應和自然現象候應。
源於黃河流域,完整記載見於公元前2世紀的《逸周書·時訓解》。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其中植物候應有植物的幼芽萌動、開花、結實等;動物候應有動物的始振、始鳴、交配、遷徙等;非生物候應有始凍、解凍、雷始發聲等。
6.霜降🍤
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八個節氣。鬥指戌;太陽黃經為210°;每年公曆10月23—24日交節。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
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由於「霜」是天冷、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故以「霜降」命名這個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的節令。霜降時節,萬物畢成,畢入於戌,陽下入地,陰氣始凝。俗話講「霜降殺百草」,霜降過後,植物漸漸失去生機,大地一片蕭索。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霜降節氣後,深秋景象明顯,冷空氣南下越來越頻繁。「霜降」節氣反映的是晝夜溫差變化較大、秋燥明顯、天氣漸漸變冷的氣候特徵,並不是表示進入這個節氣就會「降霜」。其實,「霜」也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霜」是地面的水氣由於溫差變化遇到寒冷空氣凝結成。在氣象學上沒有「霜降」的概念,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稱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霜」通常出現在秋、冬、春這三個季節。「霜降」節氣與「降霜」無關,兩者不是同一概念。
🍊霜降節氣主要有賞菊、吃柿子、登高遠眺、進補等風俗。霜降時節是秋冬氣候的轉折點,也是陽氣由收到藏的過渡,養生關鍵應注意做好「外禦寒、內清熱」。民間有「冬補不如補霜降」的講法,秋令屬金,脾胃為後天之本,此時宜平補,尤其應健脾養胃,以養後天。
7.漏刻🍤
刻漏,中國古代漢族科學家發明的計時器。漏是指帶孔的壺。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有洩水型和受水型兩種。
早期多為洩水型漏刻,水從漏壺孔流出,漏壺中的浮箭隨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壺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為了得到均勻水流可置多級受水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