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為什麼反常識才是新的常識?

2021-01-11 新京報

撰稿丨新京報記者 何安安

在日常生活中,常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僅僅擁有常識就足夠了嗎?地球圍繞太陽轉嗎?質量不同的鐵球從同一高度做自由落體運動,會同時落地嗎?答案顯然是肯定的。我們做出這種判斷,正是基於常識。那麼,提高薪酬能讓員工表現得更好嗎?多修公路可以緩解交通擁堵嗎?工資透明能限制美國CEO們過高的收入嗎?

很多時候,顯而易見的論斷和方案,會被現實證明是錯誤的。所謂「常識」,一般被理解為普通知識,也就是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應該具備的基本知識,當然也指從事各項工作以及進行學術研究所需具備的相關領域內的基礎知識。事實上,很多今天在我們看來是「常識」時,最初都是「反常識」。這種循環往復的過程,常常在歷史中上演,甚至還上演了許多悲劇,比如哥白尼的學生布魯諾,因為發展了「日心說」,提出「宇宙無限說」等,被教會處以火刑,燒死在羅馬的百花廣場。

有「小世界網絡之父」之稱的鄧肯·瓦茨,提出了「反常識」這一概念。在他看來,這正是複雜世界的終極應對工具。鄧肯·瓦茨曾經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理論與應用力學博士學位,並在這裡遇到了成就他傳奇人生的導師史蒂夫·斯託加茨。斯託加茨是世界級的應用數學家,主要從事非線性動力學和網絡科學研究。鄧肯·瓦茨和導師一起提出了小世界網絡模型,解釋了小世界效應。後來,鄧肯·瓦茨去往以研究複雜系統科學而聞名的聖塔菲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並因為這段經歷,成就了他之後跨越學界和企業界的傳奇人生。

1998年,鄧肯·瓦茨和他的老師史蒂夫·斯託加茨提出了「小世界網絡」理論。

在《反常識》一書中,鄧肯·瓦茨指出,常識的矛盾在於,它既能幫助我們理解世界,也會削弱我們的理解能力。特別是對於充滿著複雜性和不確定性的社會經濟系統而言,往往並不「易見」其真實面貌。當我們根據自己的個人經驗慎重地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時,也往往與真實情況相去甚遠,甚至完全相反。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利用好對於已發生之事的認識和經驗,為現在的認知和決策提供依據呢?鄧肯·瓦茨的答案,就是「反常識思維」。

到底什麼才是「反常識」? 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常識所帶來的思維陷阱無處不在。那麼,哪些事情可以運用「反常識」的思維?我們又該如何用「反常識」的思維來解決問題?

近日,在湛廬文化針對《反常識》的內部神仙會上,場景實驗室創始人吳聲,《反常識》一書的譯者、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呂琳媛,媒體人黃鉳堅,微軟加速器(北京)前執行長檀林等人,就「反常識」的生發,探討了反常識的本質,如何用反常識進行思考,以及反常識的具體應用領域等問題。

《反常識》,鄧肯·瓦茨著,呂琳媛、徐舒琪譯,湛廬文化丨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8月版

反常識,才是今天我們的新常識

「反常識是我們建構新常識和回歸常識非常有益的一種生活方式、非常有效的工作能力的模型和一種思維的新範式。」——吳聲

場景實驗室創始人吳聲曾經受鄧肯·瓦茨的啟發,寫下了《場景革命》一書,在該書的開頭,他引用了鄧肯關於小世界的一些描述和認知,因為他認為,場景是流動的顆粒度。在吳聲看來,他與許多人的認知角度和理解維度都不一樣,或者說,他本身就具備一定的反常識特徵,比如說他曾經在去年發布新物種商業方法時,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商業方法的關鍵詞「反經驗」,「我希望通過『反經驗』來超越商業世界的路徑依賴,重新定義新的產品,定義一種商業的形態。」

吳聲在他為《反常識》一書寫下的序言《以思維之「反」應對商業進化》中援引鄧肯·瓦茨的觀點:「當我們嘗試用概率來思考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時,會偏好於那些對已知結果的解釋而忽略其他可能性」, 「常識的矛盾在於,它既能幫助我們理解世界,也會削弱我們的理解能力。」因此,他認為這意味著我們需要認識定勢思維的「反面」,而並非認知的升級。吳聲指出,「反」是對數位化個體的新理解,「反經驗」是今天商業的破局點,而我們需要以思維之「反」找到新場景機會。

吳聲在《反常識》神仙會上分享了自己對反常識的理解。

吳聲非常推崇《創造的本源》一書,他認為,在知識融通時代,沒有反常識一切都是口頭禪,正如鄧肯·瓦茨既是一個物理學家,也是社會學家。朱迪亞·珀爾是貝葉斯網絡的奠基人,但他能夠重新擺脫以往的經驗,擺脫路徑依賴,重新看待AI在這個時代應有的路徑或者說研究方向,而這在吳聲看來,正是跳出常識的陷阱。

《創造的本源》,【美】愛德華·威爾遜著,魏薇譯,湛廬丨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反常識是新常態,反常識是常識。因為遵循常識的路徑所形成的認知的能力,不足以構成你的差異和識別,也沒有辦法去定義你的優化。」吳聲說,我們經常會講優化工作和生活,但這其實是一種顛覆,只是因為這個顛覆具有時代性,因此我們將之稱為「新常識」。

與此同時,反常識也是一種方法,吳聲說:「反常識本身是一個非常富有效率、能夠形成更好的連接的一種能力模型和方法。」反常識還代表了複雜網絡世界中新思維的範式轉移,吳聲舉例說,如果我們按照常識的路徑去理解5G,得出的很多結論和認知不足以構建新的生態體系、商業模式,但如果運用一種拋棄存量、縫隙機會識於微時的方法,會看到完全不一樣的結果。吳聲指出,很多人推崇5G是數據傳輸革命,甚至進一步理解這是一種全新的生產力,而他認為,5G是一種思維方式。

吳聲認為,我們正處在一個非常欠缺常識的時代,從這個角度理解《反常識》,恰恰是在要求我們回歸常識,「要求我們更加細心用心和耐心去形成一種系統性的思考,這也是鄧肯·瓦茨的一種期待。也就是說,如果說常識讓我們能夠去做出規劃,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以此去更好地迭代?」

反常識不是事事反常識

在譯者呂琳媛看來,反常識更注重於思維模式和認知層面。「常識即平常我們日常生活中,勞作和學習中總結積累下來的一些顯而易見的基本知識,顯然這些知識是受到大眾認可的,所以我們認為它是常識。」呂琳媛說,反常識其實有著不同層次的意義和內涵,從現象層面來看,反常識描述的是一種結果,是與大眾認知相反的一種結果,也就是說,反常識是有悖常識的一種事實。而從思維的層面,反常識更多指的是一種認知,對認知框架的一種顛覆。

「反常識是打破慣性思維突破認知邊界的。」呂琳媛認為,「反常識」中的「反」字,更傾向於動詞,也就是要這麼去做。她以《反常識》一書為例,這本書的前四章講的都是常識陷阱,而之所以會出現常識陷阱,是因為常識的成立都有條件,忽略這些條件,就會導致用錯常識,從而掉入常識陷阱,「所以說反常識,並不是常識本身是錯誤的,而是我們用錯了常識,沒有搞清楚它應用的條件。」

那麼,常識不成立的場景有哪些呢?呂琳媛提煉出了常識的四個維度:在我們看來成立在別人看來不成立,在個體層面成立在集體層面不成立,在此處成立在別處不成立,在今天成立在明天不成立的常識。而我們對於常識的誤區,正是源於其中一個或者多個方面。什麼是在我們看來成立在別人看來不成立呢?呂琳媛以鄧肯·瓦茨在書中提到的最後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實驗為例:實驗人員挑出兩個人,給其中一個人一百美元讓他分給另一個人,錢數自定,如果另一個人接受了這個分配方案,兩人將得到相應錢數,反之雙方都得不到錢。顯然平分最公平,最容易被接受。但實驗結果並不總是如此。

「小世界網絡之父」鄧肯·瓦茨(Duncan J. Watts),微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例如,在秘魯的馬奇圭噶部落,即使人們只分給對方1/4也不會被拒絕。相反,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阿烏部落,居民拿出一半以上的錢給對方,卻總是會被拒絕。這些差異正是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所致。在馬奇圭噶部落,人們只對直系親屬盡忠,因此在面對陌生人時沒有義務去公平提議,而對另一方來說,即使是分很少的錢也是白賺的。而在阿烏部落,人們有交換禮物的習俗,如果接受了饋贈將來總是要還的。這兩個部落截然不同的結果雖然與我們的常識相悖,但與當地人的常識完全相符。呂琳媛說,這裡其實指的是常識的社會文化屬性,也就是說,常識的成立往往是需要相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不同背景的人沒有辦法理解,「只有兩個人擁有足夠相似的社會文化經歷常識,常識才能稱得上『平常』」。

牛頓力學只適用於研究宏觀低速的物體,不適用於微觀高速的物體。呂琳媛說,因為在很多時候,常識並不具有遷移性,因此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也往往不成立。同理,一個人的成功模式也無法複製,《蒙娜麗莎》、《哈利·波特》為什麼會成功?實際上我們只能在事後給出各種理由。

而在時間維度上,隨著時代的變化,人類的認知能力不斷發展,所以常識的內涵也在不斷變遷,比如對於同性婚姻的支持率,在1996年只有25%,現在卻上升到了45%。在這一點上,呂琳媛對吳聲的觀點表示認同,過去我們會認為是在顛覆常識,其實只是常識發展演化的迭代過程,也就是說,當我們現在的「反常識」成為「常識」以後,未來還會出現反「反常識」的「反常識」。

反常識需要重塑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和想像

那麼,如何培養反常識思維呢?培養反常識思維就要少依賴常識,多依賴客觀的、多維的、可量化的東西。呂琳媛說,最有效的判斷方法就是進行科學的量化實驗,從實驗中獲取可信的數據。同時也需要減少對未來預測的關注,多重視對當前情況的反應,因為我們很難對未來進行準確的預測。一個非常直接的例子是,Zara公司不會試圖預測下個季度的銷售熱點,而是直接量化用戶的興趣,並實時作出反應。「我們處在所認知世界的內部,很難把自己抽身出來作為完全客觀的一個存在而進行觀察」,呂琳媛進一步指出,事實上,我們對於所觀察的結果進行的行為和決策之後,反過來也會影響這個系統。

既然我們無法做出準確的預測,反常識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呢?呂琳媛表示,《反常識》一書中有這樣一個觀點:反常識思維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關鍵,是解決複雜世界問題的利器。從個人層面來看,學習反常識思維可以改變大眾看待問題的方式,克服常識的思維慣性,促使人們從另一個方面去思考問題,並幫助他們接近事實的真相。

而從學術界來講,反常識思維有助於促使學界在科學研究中跳出直覺和常識的禁錮,重視研究的數據論證和計算,而不是看重結果是否符合大眾的常識,從而發現更多顛覆性的成果。對於這一點,呂琳媛深有感觸,當在計算一些模型或者分析數據時,如果發現一些與常識認知不符合的狀況,一般情況下我們會覺得是自己的分析出錯了,或者數據出錯了,但有的時候,這其實可能是一項創新性科學。

呂琳媛認為,鄧肯·瓦茨就是最好的案例,1998年他在《Nature》上發表了《小世界網絡》這篇文章,手頭上擁有很多小世界網絡的數據。巴拉西(Barabási)要走了這些數據,沒多久就和艾爾伯特(Albert)一起在《Science》上發表了無標度網絡模型。而小世界網絡和無標度網絡,是網絡科學奠基性的最重要的兩篇文章。呂琳媛設想,這件事可能對鄧肯·瓦茨打擊很大,所以才會有《反常識》這樣的書出版。

呂琳媛用公式對「反常識」進行了總結。

呂琳媛說,一年有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這些我們根據過去的經驗總結出的常識,實際上塑造的是一種認知模式,稱之為常識認知模式。而反常識思維,則需要時刻對慣性思維,對常識性的理解和認知保持質疑的態度,實時審視自己的思想和觀念。正如呂琳媛在該書的序言中所說的那樣,如果常識順應了人類生存的需要,那麼,反常識則更能滿足發展和創新的需要。有時,常識會阻礙人的思考,限制人的行動。從這個角度來說,相信「家庭事業難兩全」是一個常識的人,無法做出積極的轉變,而反思常識,可以重塑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和想像。

黃鉳堅則將反常識視為一切風險的降落傘。事實上,《反常識》一書的英文名叫《Everything Is Obvious》,以前翻譯成中文叫做《一切都是顯而易見》,但這個名字顯然不如《反常識》令我們更加容易理解書中的內容。黃鉳堅從科學哲學(認識論)和投資的角度出發,探討了他對於反常識具體應用的理解。他提出,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今天的很多研究,其實我們每天都在做思維訓練,也就是探討什麼是真相。

作者丨何安安

編輯丨餘雅琴

校對丨翟永軍

相關焦點

  • 《反常識》:我們如何用反常識思維來解決問題?
    於是,其他的很多便利商店也紛紛效仿,現在這種商品設置已經成為一種「常識」,但是今天的常識,在最初的時候是「反常識」。換句話說,你對世界的理解會阻礙你對世界的進一步理解。讓我再來問你一個問題:你認為,來自城市的士兵和來自農村的士兵,誰更能適應軍隊的生活?為什麼?你可能會說,當然農村士兵更適應,因為他們習慣了貧困和艱苦,還有高強度的體力勞動。
  • 三步教你打造反常識卡,實現人生十倍成長
    人們常說,常識是兩點之間最短的直線。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很多新的知識也變成了常識,很多反常識也變成了常識。就比如家長曾經教育我們的一句話,「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我們看到了,很多我們曾經認為的常識現在已經發生了改變,變成了反常識,變成了新常識,也將變為將來的常識。一、為何我們要製造反常識卡?
  • 答案藏在「反常識」中
    因為他的魔術帶給我們的意外和神奇太多了,說到底魔術本身就是一種反常識和顛覆認知,如懸浮術、撕毀的報紙可以復原、硬幣可以從玻璃瓶外穿越到裡面、撲克牌說變幾就變幾......以前我們對魔術的認知常識是感覺很神奇,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感覺變得魔術都很反常識,給我們的感覺很厲害。
  • 談判如同走鋼絲是一門藝術,富人為何能戰勝窮人,關鍵在於反常識
    現在倡導要互利互贏,倡導要和和氣氣;但是真正的談判,互利互惠只是手段而已;真正的談判都是意外頻出、顛覆常識的,很多都不是很順利的,而是很艱難的;越是利益大談判,談的越艱難。怎麼談判才能事半功倍?這三大反常識才是談判的精髓,長見識了。
  • 因為它反常識
    我們習慣了「習以為常」,因為站樁是反其道而行之,與我們既有的常識相違背。如果是自學,很難入門,因為我們習慣是那樣,突然「反著來」難,意識到「反」著來更難。下面,我分享下站樁的兩個反常識,一個是它的運動形式,另一個是它的思維模式。反常識1:站樁運動形式我們的常識:想要身體健康,就得多運動。
  • 穿衣服好沒品,三大反常識,讓你穿衣品出仙際
    會打扮的並不一定非得花費很貴,反常識打扮才是制勝的絕招。延伸閱讀:讀書不思考等於吃飯不消化,早日打造結網系統,知識內化才是關鍵現在這種girl色boy穿、boy色girl穿的搭配風格已經成為了潮流;可是回憶過去,曾記得我小學四五年級大約是1994年過春節的時候才發現有男孩穿大紅衣服。因為當時條件差,只有過春節的時候才會吃上一頓肉、一頓餃子,添置一件新衣。
  • 冰淇淋為什麼在冬天也能賣得好呢?
    在我們的常識中,冰淇淋在夏天吃才過癮而關東煮則在冬天吃才夠暖和所以只要天氣變暖,關東煮就會被店家撤下而天氣變冷,冰淇淋也會被清空可又一家便利店,非要逆天而行就算是夏天,收銀臺旁也會擺著關東煮即便是冬天,冰淇淋也會擺在店裡的最佳位置讓人想不到的是,二者竟然都賣得非常火這家便利店就是,7-11便利店
  • Hinton預言的「AI將擁有常識」如何實現?劍橋最新研究:從小狗學起
    常識一直是困擾AI發展的難解謎題。就算AI能夠在圍棋比賽中戰勝人類,但機智如GPT-3卻不能理解「太陽有幾隻眼睛」這種問題是反常識的。而最近,谷歌DeepMind、帝國理工和劍橋的研究人員開創性地提出,AI可以從動物身上學習常識!今後可以像訓練小狗一樣訓練智能體了。
  • Hinton預言「AI將擁有常識」如何實現?劍橋最新研究:從小狗學起
    【新智元導讀】常識一直是困擾AI發展的難解謎題。就算AI能夠在圍棋比賽中戰勝人類,但機智如GPT-3卻不能理解「太陽有幾隻眼睛」這種問題是反常識的。而最近,谷歌DeepMind、帝國理工和劍橋的研究人員開創性地提出,AI可以從動物身上學習常識!今後可以像訓練小狗一樣訓練智能體了。
  • 2020山東事業單位面試熱點:又見搶購,為什麼盲從一再戰勝常識?
    2020山東事業單位3月22日統考筆試時間將延後舉行,為了幫助大家提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網特整理了2020山東事業單位面試熱點:又見搶購,為什麼盲從一再戰勝常識?公共基礎知識 | 面試 | 時事政治【熱點梗概】一夜之間,雙黃連斷貨。
  • 回歸常識,「能量」才有能量
    日前《科技日報》總編劉亞東發表演講痛陳,中國科學技術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這本來是常識不是問題。可是,國內偏偏有一些人,一會兒說「新四大發明」,一會兒說「全面趕超」「主體超越」「中國現在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都分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對浮誇者我不意發表誅心之論,我寧願相信其初衷在鼓舞士氣激發正能量。
  • 常識是什麼(我們必須知道!)
    我心裡只有一句話:你是不是燒傻了,連常識能沒有嗎?第二個小故事忽悠我學生的權威專家每年考試前都會有學生或家長向我透露:今天學校請了一位高考命題人。專家自稱:今年高考題,就是他出的!所以,我很難理解,如果一個人知道買哪支股票可以賺大錢,他為什麼會站出來告訴所有人呢,難道不應該悶聲發大財麼。畢竟,當所有人都買這支股票時,他就沒什麼可賺了。一個人可以高尚到和所有人分享自己的財富麼?我就問,幼兒園的小朋友會不會把自己的糖果都分享給其他小朋友呢?會的,因為糖果根本不值錢,收買更多小朋友陪他玩,這事才值錢。
  • 王齊國:講好品牌故事,不能違背常識
    以下是主旨演講全文:王齊國:非常高興出席今天這個盛會,首先我是中國品牌戰略促進會的參與者,其次我是見證了《中國品牌》雜誌社這15年的成長,作為一個老品牌人,非常高興,我今天實際上就想講三句話:第一句話講新時代;第二句話講講中國品牌的新使命;第三句話講一下我的思考與對中國品牌的祝願
  • 鴿子為什麼那麼大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來諷刺邏輯不通……
    鴿子為什麼那麼大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來諷刺邏輯不通……時間:2020-05-09 15:56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鴿子為什麼那麼大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來諷刺邏輯不通 一個梗的簡稱,全稱為道理我都懂,可是鴿子為什麼這麼大?
  • 元氣騎士反常識的幾個知識,適用於其他遊戲,卻在這遊戲一一推翻
    我們知道元氣騎士確實是比較好玩的,但是在他的畫質上卻做得並不是非常出色,甚至有玩家將他稱為堪比我的世界的像素級別的遊戲,不過他的最大的優勢在於可玩性非常的高,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這款遊戲中的一些神奇知識,看看有哪些知識是錯誤,其實這些感覺在玩家心中都是非常常見的。
  • 盤點100條騙了你很久的偽常識|反常識|黑眼圈|抗糖_網易新聞
    純天然的才是健康食物實際上,那些加工食品,比所謂的「純手工」、「純天然」製作的食品,安全多了。4. 經期吃什麼都不會胖大姨媽期間新陳代謝水平會上升一點點,但這頂多只能讓你多吃一個蛋糕。至於大姨媽後出現的體重下降……那是因為大姨媽前期體重先上升了(受激素水平影響)。5.
  • 倒茶為什麼不能倒滿?這3個社會常識一定要牢記,別人不會主動說
    倒茶時為什麼不能倒滿?握手時為什麼不能握左手?敬酒時為什麼杯子要比別人低?以上這3個問題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但95%的人都不知道是為什麼,甚至是不知道這是禮節,往往就是隨便應付性的做了。這恰恰反映了我們極度缺乏社會常識!接下來腦洞就為大家詳細講解一下,為什麼要這麼做。1.倒茶時為什麼不能倒滿?
  • 陳春花:在努力活下來的當下,回歸經營管理常識
    通讀全書,讀者可以感受華為「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的價值主張貫穿始終,也正是源於此,才讓我們可以從企業經營管理的這6 個方面真切地理解到,為什麼華為可以成功,為什麼華為的理念可以落實到產品、服務和華為人的行動上,為什麼華為能夠在面對巨大的挑戰面前,擁有自己的確定性,並化危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