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6月7日,北京日報刊發文章署名為「京平」的評論文章《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文章指出,北京是國家首都,北京形象代表首都形象、國家形象。
繼北京日報《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之後,央視新聞也發表評論「地攤經濟」的文章。文章指出,最近,北京市發布信息,重申「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順便說下:《北京日報》創刊於1952年10月1日,為中共北京市委機關報,毛澤東同志於1952年和1964年兩次為《北京日報》題寫報頭。現日發行量40萬份,是首都地區日報類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作為首都黨報的《北京日報》始終堅持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宣傳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和首都北京各行各業所取得的成就,正面宣傳各條戰線的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為首都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成立報業集團以來,在市委的領導下,努力提高集團系列報刊的辦報、辦刊質量,特別強調把辦好黨報作為首要任務,內部深化改革,堅持「三貼近」,提高黨報的社會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最近,中國新聞周刊也刊發文章:寬容「地攤經濟」不是權宜之計。文章指出,什麼是美好城市?什麼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除了光鮮亮麗的高樓大廈,四通八達的交通;除了現代商業文明和時尚潮流,在深層次上,還有城市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和人性化,其中包括讓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也有生存之道。文章強調,首先要明確,城市首先是市民的城市,而不是市長的城市。一座城市追求的主要目標不是光鮮亮麗,而是生活方便、安居樂業。文章指出,「地攤經濟」在香港歷史悠久,但政府多年來嚴控攤販牌照,持牌經營的攤主大多年事已高,香港的「地攤經濟」或難以避免日漸式微的命運。文章強調,事實上,「擺地攤」與大都市並不矛盾,在商業高度發達的香港,深水埗、灣仔等繁華市區中至今仍保留著許多街邊攤販,吸引許多市民、遊客購物消費,有的攤販甚至已傳承幾代人。6月1日上午,李克強考察山東煙臺一處老舊小區。在小區對面,許多商戶在店門前擺起了攤位。總理來到一家名為「蘇家麻辣拌」的熟食攤前,問攤主疫情期間受了多大影響、是否享受到房租減免,員工工資能否照發等。這位個體老闆說,疫情期間生意幾乎沒了,但房租減免了4個月,總算渡過了難關。現在經營基本恢復了正常,加上又允許在店外擺攤,很受市民的歡迎,人氣慢慢回來了。李克強關切地詢問圍攏過來的商戶和攤主,前幾個月收入降沒降。大家普遍反映差不多降了三四成,好在國家及時出了扶持政策,總算挺過來了。一位攤主對總理說,我們現在活過來了,將來我們要報效國家、服務社會。李克強說,國家是人民組成的,人民好了,國家才能好。靠每個人的奮鬥,大家都好了,國家就更好!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市場、企業、個體工商戶活起來,生存下去,再發展起來,國家才能更好!我們會給你們支持的。正 文
一座城市對待小商小販的態度,測試出城市的氣度與包容
近來,成都「一夜之間10萬人就業」成了焦點,突顯「地攤經濟」在解決就業、拉動消費中的促進作用。市民由此感嘆:生活氣息、市井味、煙火氣又回來了!
什麼是美好城市?什麼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除了光鮮亮麗的高樓大廈,四通八達的交通;除了現代商業文明和時尚潮流,在深層次上,還有城市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和人性化,其中包括讓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也有生存之道。
一座城市對待小商小販的態度,測試出城市的氣度與包容。國內許多城市為了所謂的「市容」「衛生」,對於路邊攤販嚴厲打擊,也有的以無照經營的名義,關停了很多臨街小店。甚至因罰沒工具導致城管與小販衝突造成命案者也不在少數。
可能有網友認為,鼓勵「地攤經濟」只是短期措施,一旦長期合法化將影響市容市貌和居民生活。對此,首先要明確的是,城市首先是市民的城市,而不是市長的城市。一座城市追求的主要目標不是光鮮亮麗,而是生活方便、安居樂業。
無疑,在城市管理與市場活力之間,在打造國際大都市與保障民生之間,如何平衡各方訴求,是擺在每一位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難題。
第一,城市管理只要一切為民所想,總是能想出辦法來的,既嚴格法規又人性化執法。2016年上海「阿大蔥油餅店」的關閉又復開就提供了生動的案例:上海人陳阿大在裡弄做蔥油餅幾十年,因證照不全、衛生條件等原因被叫停,後在黃浦區監管部門引導下,其衛生標準大幅提高,隨後重新選址並協助辦理證照。黃浦區相關部門的做法不是一罰了之,一關了之。「需要制度創新,給他們一個出路。」監管部門探索出一條分類分層監管道路,提出了「備案納管」的思路,對暫時無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但食品安全衛生要求達標、不影響周邊居民正常生活的小餐飲,由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辦理臨時備案,發放臨時經營公示卡。這樣既嚴格了法規、規範了經營,又給弱勢群體一條生路,體現出公平公正社會的正能量。
第二,放寬對無證無照的查處,普通民眾也是受益者。一些城市對攤販的嚴苛管制,導致了一系列民生困難,包括吃早餐難、買菜難、修鞋難等等。給攤販容身之地,也是為了本城居民民生考量。小商小販與城市居民是共生關係。管理者應該重新考量城市管理與民生的關係。
第三,如何轉換城市的管理思路,從管理者變成服務者,是未來城市管理者的一大命題。建設服務型政府是簡政放權的重要目標。準確地講,小商小販也是政府的服務對象。對於小商小販多些寬容,改變一味打擊壓制的思維,必須管的要嚴管,能寬容的要寬容,該扶持的要扶持,這才是民生之福、大眾創業之福。疫情後,希望寬容「地攤經濟」不是權宜之計。
成都實施城管新政後,迎來市民們讚不絕口,一方面認可這種經營模式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平價和豐富的選擇,另一方面稱讚「柔性管理」為更多小販在疫情期間提供了生存空間,讓大家能夠共渡難關。
正如市民所言,成都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小商小販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只要質量和安全有保障,允許臨時佔道經營,既體現了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又體現了城市的包容和溫度,使成都的文明城市創建以人為本、為民利民惠民。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穩就業,保民生,既是當務之急,也任重道遠。
二、香港「地攤經濟」的前世今生
「地攤經濟」在香港歷史悠久,但政府多年來嚴控攤販牌照,持牌經營的攤主大多年事已高,香港的「地攤經濟」或難以避免日漸式微的命運。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公開點讚「地攤經濟「,「擺地攤」迅速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上海、南京、長沙等至少27個城市已明確鼓勵發展地攤經濟,允許設置臨時佔道攤點等。但也有人擔憂,「地攤經濟」會引發衛生、交通、夜間噪音擾民等問題,影響城市形象。
事實上,「擺地攤」與大都市並不矛盾,在商業高度發達的香港,深水埗、灣仔等繁華市區中至今仍保留著許多街邊攤販,吸引許多市民、遊客購物消費,有的攤販甚至已傳承幾代人。「地攤經濟」在香港歷史悠久,二戰期間大量人口湧入香港,市民對日用品的需求急劇上升,街頭擺攤也成為許多人維持生計的途徑,並逐漸成為香港的生活特色。但隨著攤販數量日漸增長,也帶來了阻塞道路、消防隱患、衛生不佳等問題,政府對地攤小販的監管經歷了從發放牌照規管,收緊牌照數量到引導地攤遷移到室內市場,再到2009年重新發牌等一系列變化。
如今,地攤經濟在內地突然火熱起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認為,這類靈活就業的零工經濟對吸納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鼓勵地攤經濟發展,不應成為權宜之計,不應來回變。港府對街頭攤販的規管經驗豐富——將小販的管理納入法制軌道,公開公正地頒發牌照,並因應民眾呼聲和民生需求及時調整政策方向。
三、"地攤經濟" ——董建華、曾俊華也推薦過
「地攤經濟」成了中國經濟當前最熱門詞語。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公開稱許「地攤經濟」是中國的生機,各地一度掀起一片地攤熱潮,但其後,官方為此降溫。回顧香港在2000年前後陷入經濟低迷時,董建華時代也曾提倡「地攤經濟」、當年也有個名字叫本土經濟,當年成果又如何?
特區政府2002年曾推出一系列的推動本土經濟措施,主要模式是設立跳蚤市場之類的平臺,讓市民投標進入經營,做點小生意、應對失業問題。
董建華在2003年1月1日的談話中就提到,在過去一年(即2002年),成功落實了包括上環大笪地、黃大仙騰龍墟、深水埗電腦節及西貢露天茶座等本土經濟項目,加起來共製造了2500個就業機會。它們亦有助每一個區突顯出每區的特色。
1、上環大笪地生意不佳 提早結束
他特別點名重開的上環大笪地,它2002年十月開業以來,可以看到周邊商舖、食肆的生意增加了很多。
據了解,俗稱大笪地的上環露天市場是香港集體回憶,90年代隨著城市發展而關閉;至2002年,香港政府曾因推動本土經濟而於信德中心附近的填海區空地重辦大笪地,這便是董建華所提的項目。
但根據當年的報導,政府2002年重開這個上環「大笪地」,可惜只維持了一年,攤檔數目便由最初的300多戶銳減至20多戶,最終亦只能落得提早關門收場。
據指,以擺攤賣小商品的上環 「大笪地」 反應不佳之主因,是市民消費模式已改變,且新 「大笪地」 沒有了舊 「大笪地」 的熟食,吸引力減低。
至於董建華提到的黃大仙騰龍墟跳蚤市場,當年報導指,雖然創造了就業機會,但另一方面卻搶走了同區鄰近商戶的生意,有商戶甚至表示,其所經營的商舖可能會因此倒閉。
2、梁振英年代曾俊華推美食車,有商戶成功入鋪
但香港的地攤經濟也有商戶「撐得住」的例子。在特首梁振英時代,2015年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2015年至2016年度香港政府財政預算案》,宣佈研究引進美食車,項目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負責研究。首批11輛架美食車將由2017年2月3日起陸續進駐7個旅遊景點營運。
儘管有些經營者表示生意不如預期,不少經營者表示若干指定營業地點人流欠佳,加上配套不足,生意出現虧損,但也有部份美食車在打響名堂後,成功在地鋪開分店。
而2013年設立,由東華三院以非牟利形式營運及辦理的天水圍天秀墟市場,提供乾貨、溼貨、精品及各種服務,其營運至目前仍然繼續。
四、地攤經濟火了!27地都在行動
最近,地攤經濟一詞徹底火了,相關微博話題閱讀量超6億,多地紛紛設攤販規範點來鼓勵發展地攤經濟。
1、多地設攤販規範點發展地攤經濟
攤販經濟是城市煙火氣的重要標誌,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至少已經有上海、濟南、南寧、鄭州、南京、成都、合肥、廈門、陝西、遼寧、江西、甘肅、長春、杭州、長沙、石家莊、南寧、青島、宜昌、黃岡、德陽、攀枝花、廣安、南充、資陽、遂寧、彭州等27地紛紛明確鼓勵發展地攤經濟。
民銀智庫宏觀區域研究團隊負責人應習文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地攤經濟歷來是我國城市經濟中的「灰色地帶」,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壓力,帶動了第三產業發展,同時活躍市場,刺激經濟發展。
首都經貿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張智新表示,放開地攤經濟發展,能滿足民眾消費需求,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地攤經濟給民眾購物帶來便利,同時又增加了城市的煙火氣,也滿足了當前疫情防控要求。
2、首屆上海夜生活節6月6日啟動
6月3日,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透露,上海將在6月6日-6月30日舉辦首屆上海夜生活節。打造具有煙火氣、上海味、時尚潮、國際範的夜上海新形象。
此外,近日,上海市城管執法局制定印發了《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關於優化營商環境的指導意見》,上海將支持新消費業態發展。推進夜市經濟發展,配合屬地政府和相關管理部門科學設置夜市,指導夜市落實管理主體、實施商戶自治。支持特色小店開展「外擺位」經營,對外擺時間、擺放範圍等實施精細化管理。
3、濟南提出發展「小店經濟」
6月2日,濟南市商務局局長劉豔秋在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濟南將合理釋放地攤經濟,並通過提升夜間經濟IP品牌、培育夜間經濟主題街區、舉辦夜間經濟特色活動、打造夜間經濟文化品牌等,大力發展夜間經濟,促進消費轉型升級,增加就業崗位。
濟南還提出發展「小店經濟」,優化「小店」準入流程,縮短審批時限,引導各類業態延長營業時間;支持餐飲類門店增加夜宵品類和休憩場所,增加消費者逗留時間;適度允許商家製作個性化店招、店牌、美陳和街頭藝人演唱,增加城市居民就業機會。
4、南寧明確輕微違反城管法規行為不處罰
6月2日,南寧市「美麗南寧 整潔暢通有序大行動」指揮部辦公室印發《關於做好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攤販等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自2日起施行,有效期至今年12月31日。
《意見》明確,為保障經濟,允許在居住集中區附近開闢臨時攤點攤區,引導自產自銷農戶、流動攤販規範經營;鼓勵利用小區內外閒置區域,設置臨時攤區,有條件的地方可設置佔道早市夜市。《意見》還明確,對企業和經營者因生產經營活動,造成輕微違反城市管理相關法規的行為,出於審慎包容的考慮,不予處罰。對在允許的區域開展佔道經營的經營者以及流動攤販,原則上不收取攤位費、攤租等費用。
5、鄭州各地布局夜經濟集聚示範區
6月2日,鄭州下發《關於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 進一步做好為民造福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到,每個縣(市、區)、開發區要合理布局1到2個「夜品、夜購、夜賞、夜遊、夜健」夜經濟集聚示範區,舉辦1~3項夜間經濟主題活動。開展縣(市、區)、開發區夜經濟活動評選,市財政對前三名分別給予100萬元、80萬元、50萬元獎勵。
6月2日晚,鄭州健康路夜市熱鬧非凡
另外,鄭州各縣(市、區)、開發區要明確規劃布點,落實管理措施,充分利用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和閒置土地,按照定時間、定地點、定業態、定費用、定管理的原則,設立市集和特色跳蚤市場。
6、南京新增1410個臨時外擺攤點
5月1日,南京市城管局發布《做好防疫期間臨時外擺攤點服務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臨時外擺的區域應設置明顯標誌、擺攤攤位須編號,同時公示經營項目、經營時間、安全提示,現場也要做好垃圾分類收集。
在現有3400個臨時攤點基礎上,今年南京市城管局在全市新增134處、共1410個臨時外擺攤點。此次開放設置臨時性外擺攤點的區域、規模、時間段,都需要經過各區城管部門審核。佔道經營、無證流動攤點等違規違法行為,城管執法部門一經發現將堅決查處。
南京的攤位。 蘇州新聞網 圖
7、成都謀劃更精細的地攤政策2.0版本
3月14日,成都印發《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許一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助力經濟發展措施》,在保障安全,不佔用盲道、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潔衛生等工作前提下,允許允許設置臨時佔道攤點攤區、允許臨街店鋪越門經營、允許大型商場開展佔道促銷、允許流動商販販賣經營。截至5月28日,成都市設置臨時佔道攤點、攤區2230個,允許臨時越門經營點位17147個,允許流動商販經營點20130個,增加就業人數10萬人以上。
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員會透露,成都正謀劃更加精細精準的政策2.0版本,實現佔道經營規範有序、市容環境乾淨整潔、市民生活方便快捷、城市消費更加活躍、市井氣息更加濃厚有機統一。
5月17日,顧客在成都下蓮池街一家餐館外就餐。四川日報記者 何海洋 圖
8、合肥攤點設置分為「禁止區」和「疏導區」
合肥攤點的設置區域分為「禁止區」和「疏導區」。其中,「禁止區」指主要道路、窗口單位、廣場、橋梁(含人行天橋)、地下通道、機關辦公區周邊、校園出入口100米範圍內,以及法規規定的其他不準設置攤點地區。除禁止區以外的區域,在不影響市民生活、不影響交通的情況下,由各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劃定後向社會公布,並按照標準進行規範設置管理。
在「疏導區」設有37個攤群點,給市民群眾提供方便。除了37個臨時界定攤群點外,當前在合肥還存在一些季節性或臨時性便民攤點,主要包括西瓜臨時銷售點、早餐車、書報亭等。
9、廈門自2019年就試行「攤規點」
自去年6月開始試行「攤規點」至今,廈門市已經建成各類「攤規點」共50處,提供攤位1150個。這些「攤規點」除了經營戶自治外,城管執法部門也聯合相關責任單位,做好攤規點的食品安全、環境衛生管理工作。
廈門市城管執法局表示,將進一步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充分利用空閒場地、車少路段、沙灘等,採取限時經營的方式,建立跳蚤市場、美食一條街、水果市場等,將更多的流動攤販納入到有序管理中。
10、陝西省級層面首次提出關於佔道經營的「四允許」
5月27日,陝西省下發通知,提出「在不影響人行通道、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允許城區臨街店鋪出店經營,允許大型商場適度佔道促銷,允許在居民居住集中區開闢臨時攤點攤區,允許流動商販在一定時間和區域佔道經營」。這是陝西省級層面第一次提出關於佔道經營的「四允許」。
同時,西安今年計劃設置100處蔬菜早市、100處夜市燒烤集中經營區和100處食品攤販臨時攤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