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革命再認識(一):以革命之名義肆行殺戮

2020-12-16 江南蓑翁

導讀:法國大革命是一場極為重要的民主運動,今日我們不同的解讀,直接影響我們未來如何看待這場運動,極其重要。今日開始,將從多個方面重新認識法國大革命

毫無疑問,發生在18世紀末期的法國大革命,影響極為巨大,突破了法國一國的地理範圍,擴展到歐洲,甚至波及到美洲,以及數百年後的歐洲。這場運動傳播的自由、民主、共和的思想擴展到了世界各地。在新的社會制度上,為人類提供了一類新的選擇,對當時大多數還屬於君主制的人類來說,確實是一種新的選擇,即人類在沒有君主的情況下,也可以管理好自己。

攻佔巴士底獄

但在法國大革命運動中展現出來的極端浪漫主義熱情,過火的殺戮,實際引發後人的詬病,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沒有繼承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狄德羅法國先賢的理性精神,革命偏離了正常的軌道,一切以浪漫為綱,最終使得極端派別雅各賓派佔據了主導,肆意殺戮,以革命的名義消滅對手,以革命的名義汙名化對手。這實在值得我們思考。

當然,這方面的反思著作當數託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作為相距法國大革命不遠時代的人士,他當然有著天然的優勢,可以視作法國大革命的親歷人。他從多個方面,反思了法國大革命發生的原因,這本書價值很大。但我們對法國大革命進程中的事件,給予的關注卻太少,也就是我在開篇提到的大革命為何演變成了殺戮。

法國大革命

諸如此類的事件,在紅色高棉等諸國發生的運動中都發生過。法國的形勢,當然我們可從多個方面解讀。軍事方面,法國境內的保皇黨、國外的幹涉軍,使得法國的內外局勢極為危急,對於沒有執政經驗的派別,內外交困,只能以寧可錯殺一萬,不可放過一個,一旦殺戮開了頭,再走回頭路,則不是由革命的當事人決定了。於是,誰殺戮地多,誰就是革命,否則就是反革命。而且,以革命的名義趁機消滅可能挑戰的勢力,也是一個極為經濟的手段。

我們可以看到,在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初,對於未來法國的政治走向,是有著不同的認識。當時第三階級的主體資產階級上流派別,比較認可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當時第三階級與法王路易十六等君主派勢力關係尚還融洽,但隨著形勢的發展,法王與所謂的敵對勢力,即歐洲各國皇室,產生了聯繫,雙方的信任遂不復存在。但我們也應看到,歐洲各國的王室向來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王室本身就是外國人。

法國三級會議

此刻,當然在革命的名義下,為另一派勢力打倒君主立憲派提供了口實,於是吉倫特派上臺了。吉倫特派的統治當然不穩定,外有普魯士、奧國等多國的幹涉軍,內有保皇派、君主立憲派的反對,甚至還有極端左派的攻擊,在內外戰爭和反對中,雅各賓派上臺了。於是乎,革命似乎到了高潮,每日都有大批的人上斷頭臺,恐怖的氛圍瀰漫了整個法國。可以認為,革命並未擊潰外部勢力,反而殺戮了眾多的自己人。這無疑給法國社會帶來巨大的損失。當革命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時候,社會的天平開始走向正規,再度以新的帝制恢復了法國社會的秩序。

我們能否認法國大革命的功績嗎?當然不能否認,我們應該認識到革命的目的到底為何?多少以革命的崇高名義,肆行獨裁、殺戮,這實際上社會的倒退和折騰。(未完待續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法)託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

2.(英)埃德蒙·柏克:《反思法國大革命》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如有抄襲等侵權行為,本帳號保留訴諸法律權利

相關焦點

  • 法國大革命究竟算不算一場階級革命?
    法國大革命作為歷史研究和寫作的題材,也是史學界的「富礦」。一些歷史學家將這場革命主要從階級衝突、戰爭和革命的角度加以解釋,而另外許多學者則更傾向於從經濟和文化的角度進行討論。這意味著,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讀者,如果接觸法國大革命題材的研究著作,很可能了解到截然相悖的兩種觀點。兩個角度,兩個觀點,並不存在誰一定對,誰又一定錯。
  • 革命之路——《社會契約論》和人頭滾滾的法國大革命
    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源自荷蘭,至法國大革命達到頂峰。其中,法國大革命影響力最大,並為歐洲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1、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礎所謂啟蒙,就是使人慢慢覺醒,並脫離自己所加給自己的不成熟狀態。
  • 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嗎——資產階級興起史
    很多人會想到「資產階級革命」,特別是法國大革命,畢竟「資產階級」或者「布爾喬亞」(Bourgeoisie)這個詞語就來自法語。我們很熟悉這樣一個教科書式的定義:「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由法國資產階級領導,意味著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這些定位源於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敘事①。
  • 法國大革命,其歷史的歷程究竟是什麼?革命究竟是怎樣變成了暴亂
    前言法國大革命是法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本身並不代表著法國的資產階級完全掌控了整個國家的權利,但它卻是法國未來數十年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那麼這場影響了法國,後來歷史走向的革命,又是怎樣爆發的呢?為什麼,有很多人都說這場革命,在最後去演變成了一場大暴亂呢?本文就是對大革命歷程的一個簡析,並且簡單的探討一下這場革命,在後期是怎麼樣演變成了一場,殘暴的暴亂。
  • 法國大革命本質上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那它的意義的是什麼
    就法國大革命而言,其革命不僅僅是人民起來推翻原有的制度統治,而是一個社會的變革。後世的人們不僅僅就是看當時發生了什麼,還著重研究了之後所帶來的影響和又發生了什麼。因此法國大革命的意義,應該從更大的、超出法國大革命的角度去審視。再者,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本身並沒有之後美國建國的重要性來得大。
  • 《革命心理學》: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非理性現象?
    勒龐提出法國大革命中有一種神秘主義勒龐在《革命心理學》當中幾次提到了法國大革命有一種神秘主義,這種神秘主義是分析法國大革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視角。蕭延中提出,勒龐說法國大革命其實是一種新宗教,這種新宗教是代替舊宗教的一種重要革命動力。新宗教並不是以上帝為中心,而是以人為中心。
  • 法國大革命的遺產依舊影響著今天?
    四分之一世紀後的自由派立憲主義者泰納則在《法國大革命史》中著力於展現革命所呈現的恐怖的病態,他把革命比作一場荒謬的疾病,源頭則來自盧梭與雅各賓派桀驁不馴的心靈,直到泰納的時代,法國依舊在幼稚與瘋狂之間搖擺,最好的體現則是巴黎公社。大革命孕育了現代法國,而它的兒女卻未必願意承認這位多面的母親。
  • 尋訪法國大革命遺蹟:最宏偉的「實驗劇目」
    在《羅伯斯庇爾與法國大革命》一書作者露絲·斯科爾(Ruth Scurr)看來,法國大革命「鮮活地存在著,灼燒人類的、歷史的、知識界的以至文學界的熱忱,不止縈繞不散,竟還迷醉人心」。
  • 法國大革命之謎其實是藍血殭屍大戰兄弟會?這謎是真的很迷
    每個人法國人都知道什麼是法國大革命 1789年0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監獄,法國大革命爆發 1789年08月26日 制憲議會通過《人權宣言》,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平等
  • 林恩·亨特:法國大革命的遺產依舊影響著今天
    四分之一世紀後的自由派立憲主義者泰納則在《法國大革命史》中著力於展現革命所呈現的恐怖的病態,他把革命猶如一場荒謬的疾病,源頭則來自盧梭與雅各賓派桀驁不馴的心靈,直到泰納的時代,法國依舊在幼稚與瘋狂之間搖擺,最好的體現則是巴黎公社。大革命孕育了現代法國,而它的兒女卻未必願意承認這位多面的母親。
  • 法國大革命的遺產依舊影響著今天?-虎嗅網
    四分之一世紀後的自由派立憲主義者泰納則在《法國大革命史》中著力於展現革命所呈現的恐怖的病態,他把革命比作一場荒謬的疾病,源頭則來自盧梭與雅各賓派桀驁不馴的心靈,直到泰納的時代,法國依舊在幼稚與瘋狂之間搖擺,最好的體現則是巴黎公社。大革命孕育了現代法國,而它的兒女卻未必願意承認這位多面的母親。
  • 這才是法國大革命的真面目
    須知,當時貴族徵兵打仗,需要大量財力物力,這些黃白之物,均取自民脂民膏。他們對貴族,莫不懷有憎恨之心。而國王之於平民,則隔了一層,雖說羊毛出在羊身上,卻未直接參與分贓。 彼時的法國民眾,尊國王而厭貴族,在他們看來,國王是好國王,對底層充滿同情,奈何貴族從中作梗,這才讓自己窮困潦倒。當國王發動民眾,正如天雷勾動地火,噼裡啪啦一點就著。
  • 新版| 弗朗索瓦·傅勒《思考法國大革命》
    傅勒提出結束對歷史記憶中大革命所包含的虛幻性東西的崇拜:法國大革命結束了,應當給法國大革命打上日期並收進檔案。此論一出即引發史學界地震一般的連鎖反應。該書重評二百年來史學界對法國大革命的研究闡釋,有力論證了時代變遷與對法國革命的評價的微妙關係,推動法國史學界轉向對法國大革命的實證研究,摒棄從意識形態角度對法國大革命所採取的全盤否定或肯定態度。
  • 為何歷史學家如此難以解釋法國大革命?
    糧食短缺和間歇性物價飛漲都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毋庸置疑的是,它們在某些關鍵時刻與大革命的爆發不無關係。像歐洲其他地區一樣,法國的主要城市在18世紀發展迅速,人口大都增加了三分之一到一半,波爾多甚至增長了一倍多,達到11.1萬。巴黎的人口增加了三分之一,達到65萬左右。小城鎮的漲幅大都在一半以上。
  • 楊靖︱法國大革命的「厭女症」
    法國歷史學家埃馬紐埃爾·德·瓦雷基耶爾的近著《審判王后:1793年10月14-16日》在很大程度上可謂填補了這一空白。對王后之死,革命者無不拍手稱快,而一班文人雅士卻為之痛心疾首。英國著名作家霍拉斯·沃爾波爾盛讚王后「亭亭玉立時,她是美的塑像;翩翩起舞時,她是優雅的化身」。言下之意,不勝唏噓。
  • 法國大革命,對法國來說是一個時代更替的象徵
    法國大革命的整個過程是人們推翻制度,建立民主制的過程,對法國來說是一個時代更替的象徵,在這一過程中包含了民主與制度的抗爭,同時也有社會思潮的變化、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宗教的革新、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等等一系列的變化。當然,這些變化都是逐步發生的,而不是大革命一開始就有的。
  • 以革命的名義之《殺戮演繹》_娛樂頻道_鳳凰網
    ——一位印尼屠殺受害者(以下涉及史實之文字均有公開資料或受訪者錄音為證,紀錄片"The act of killing"在本文中的統一譯名為《殺戮演繹》)一、《殺戮演繹》創作始末曾拍過許多紀錄片傑作的德國電影巨匠沃納-赫爾佐格在觀看此片的八分鐘片段後立刻就決定接下本片執行製片的掛名,赫爾佐格稱《殺戮演繹》是一部偉大的超現實主義電影:「未來二十年都不可能再有這樣一部超現實主義傑作了。」
  • 法國大革命造就拿破崙?
    法國大革命是歐洲歷史上,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其率先拉開了歐洲反對王權的民主化進程,震驚了當時還普遍採用君主制的西方世界。而在這場震驚世界的革命中,有一個人脫穎而出。他就是後世著名的戰神拿破崙,法蘭西人的皇帝。然而法國大革命造就了拿破崙,那沒有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的命運又會如何呢?
  • 法國美女刺殺大革命領袖馬拉,真相耐人尋味,刺殺現場成就名畫
    17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巴士底獄被攻陷了。179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此舉招來了全歐洲封建君主的憤怒與指責。這些國家的君主組成了反法聯軍,發誓一定要撲滅法囯大革命,為路易十六報仇雪恨。
  • 法國大革命圖像史研究的興起、趨勢及存在的問題
    不過,林·亨特指出,法國研究者關於現存革命圖像數量統計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他們只是針對法國的藏品;其次這些藏品之中有不少是複製品;更重要的是,革命圖像種類繁多,除了最常見的版畫、大型油畫、肖像畫、瓷器等外,還有撲克牌、遊戲用具、日曆、地圖、各類服裝、鐘錶、鼻煙壺、信紙花紋,等等,所以她認為,大革命時期圖像的確切數量,至今是個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