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法國大革命是一場極為重要的民主運動,今日我們不同的解讀,直接影響我們未來如何看待這場運動,極其重要。今日開始,將從多個方面重新認識法國大革命
毫無疑問,發生在18世紀末期的法國大革命,影響極為巨大,突破了法國一國的地理範圍,擴展到歐洲,甚至波及到美洲,以及數百年後的歐洲。這場運動傳播的自由、民主、共和的思想擴展到了世界各地。在新的社會制度上,為人類提供了一類新的選擇,對當時大多數還屬於君主制的人類來說,確實是一種新的選擇,即人類在沒有君主的情況下,也可以管理好自己。

但在法國大革命運動中展現出來的極端浪漫主義熱情,過火的殺戮,實際引發後人的詬病,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沒有繼承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狄德羅法國先賢的理性精神,革命偏離了正常的軌道,一切以浪漫為綱,最終使得極端派別雅各賓派佔據了主導,肆意殺戮,以革命的名義消滅對手,以革命的名義汙名化對手。這實在值得我們思考。
當然,這方面的反思著作當數託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作為相距法國大革命不遠時代的人士,他當然有著天然的優勢,可以視作法國大革命的親歷人。他從多個方面,反思了法國大革命發生的原因,這本書價值很大。但我們對法國大革命進程中的事件,給予的關注卻太少,也就是我在開篇提到的大革命為何演變成了殺戮。

諸如此類的事件,在紅色高棉等諸國發生的運動中都發生過。法國的形勢,當然我們可從多個方面解讀。軍事方面,法國境內的保皇黨、國外的幹涉軍,使得法國的內外局勢極為危急,對於沒有執政經驗的派別,內外交困,只能以寧可錯殺一萬,不可放過一個,一旦殺戮開了頭,再走回頭路,則不是由革命的當事人決定了。於是,誰殺戮地多,誰就是革命,否則就是反革命。而且,以革命的名義趁機消滅可能挑戰的勢力,也是一個極為經濟的手段。
我們可以看到,在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初,對於未來法國的政治走向,是有著不同的認識。當時第三階級的主體資產階級上流派別,比較認可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當時第三階級與法王路易十六等君主派勢力關係尚還融洽,但隨著形勢的發展,法王與所謂的敵對勢力,即歐洲各國皇室,產生了聯繫,雙方的信任遂不復存在。但我們也應看到,歐洲各國的王室向來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王室本身就是外國人。

此刻,當然在革命的名義下,為另一派勢力打倒君主立憲派提供了口實,於是吉倫特派上臺了。吉倫特派的統治當然不穩定,外有普魯士、奧國等多國的幹涉軍,內有保皇派、君主立憲派的反對,甚至還有極端左派的攻擊,在內外戰爭和反對中,雅各賓派上臺了。於是乎,革命似乎到了高潮,每日都有大批的人上斷頭臺,恐怖的氛圍瀰漫了整個法國。可以認為,革命並未擊潰外部勢力,反而殺戮了眾多的自己人。這無疑給法國社會帶來巨大的損失。當革命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時候,社會的天平開始走向正規,再度以新的帝制恢復了法國社會的秩序。
我們能否認法國大革命的功績嗎?當然不能否認,我們應該認識到革命的目的到底為何?多少以革命的崇高名義,肆行獨裁、殺戮,這實際上社會的倒退和折騰。(未完待續)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法)託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
2.(英)埃德蒙·柏克:《反思法國大革命》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如有抄襲等侵權行為,本帳號保留訴諸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