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曬傷」腦子是真的

2021-01-11 騰訊網

1,【Nature子刊】史上最大單細胞RNA測序項目!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有望抑制癌細胞

來源:轉化醫學網

胎腦路線圖顯示膠質母細胞瘤以祖細胞癌細胞為中心的三繫結構

膠質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成人原發性腦癌,對膠質母細胞瘤的幹細胞生物學的研究是有限的。最近,一項研究發現了一種源自單一癌細胞類型的癌細胞結構,這種結構可以用來減緩癌細胞的生長。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單個癌細胞RNA測序項目,包括55000個膠質母細胞瘤細胞和20000個正常腦細胞。

研究人員第一次檢測到他們所描述的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GSC),這是一種所有其他癌細胞都從中發育而來的細胞類型。他們顯示出腫瘤的細胞分級組織起源於膠質瘤幹祖細胞。團隊創建了一個可用於識別癌祖幹細胞特異性治療靶點的層級圖。研究分析表明,正常的大腦發育協調了膠質母細胞瘤的發育,提示了膠質母細胞瘤層次的可能來源,並有助於識別癌症幹細胞的特異性靶點。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題為「單細胞RNA-seq揭示了膠質母細胞瘤重現正常的神經發育層次」(Single -cell RNA-seq reveals that glioblastoma recapitulates a normal neurodevelopmental hierarchy)。

2,一種可以替代運動的蛋白質?!Science公布恢復衰老大腦功能的神奇「藥方」

來源:生物通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科學家對小鼠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一種研究的很少的肝臟蛋白,也許就是眾所周知的鍛鍊能對大腦衰老起到積極作用的關鍵所在。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研發新的療法,讓無法進行體育活動的人產生神經保護作用。研究公布在7月9日的Science雜誌上。這項新研究表明,小鼠運動後,肝臟會向血液中分泌一種名為Gpld1的蛋白質。血液中這種蛋白質的水平對應於老年小鼠認知功能的改善,研究人員發現,經常運動的老年人血液中的這種酶也升高。研究結果表明,簡單地增加小鼠肝臟產生的Gpld1的數量可以帶來許多與常規鍛鍊相同的大腦益處

3,Cell新技術:首個可檢測活細胞內G蛋白活性的生物探針

來源:小柯生命

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Mikel Garcia-Marcos研究組利用多功能生物傳感器揭示了活細胞中三聚體G蛋白的活性。相關論文於2020年7月6日在線發表在《細胞》雜誌上。這一多功能生物傳感器具有高保真度、時間解析度和便利性,可用於研究活細胞中內源性G蛋白的活性。

4,王德華實驗室發現動物的食糞行為通過影響腸道菌群調控其能量代謝和認知行為

來源:細胞

食糞行為(coprophagy)是指動物取食糞便的行為,在動物中很常見。食糞行為除了對於營養物質的重吸收,還可為動物提供必需胺基酸、維生素B、維生素K等。此外,食糞行為還可以幫助食草動物獲取必要的腸道菌群,保持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功能。

7月6日,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組在The ISME Journal上發表了題為「Coprophagy prevention alters microbiome, metabolism, neurochemistry and cognitive behavior in a small mammal」 的文章,揭示了小型哺乳動物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的食糞行為對腸道菌群和記憶認知的影響。研究首次將食糞行為與腸道菌群和動物的認知水平聯繫起來,發現了動物通過食糞行為可以補充腸道菌群,保持田鼠核心菌群的穩定,增加代謝產物和維持動物的能量平衡,有利於動物維持正常的記憶和認知水平。

5,精確定位顳頂聯合區中個體視覺注意加工區域的新方法

來源:環球心理資訊

A:生動新穎的oddball條件下群體被試平均腦部激活圖像;B:10名個體被試腦部激活圖像

人類大腦皮層的顳頂聯合區(TPJ)與許多認知過程有關,包括注意的重新定向,語境更新和社會認知等方面,但其確切的功能及定位仍存在一定的爭議。前人對於TPJ注意功能定位的研究常使用三種範式:Posner空間提示重新定向任務、oddball範式和直接的視覺驅動。該研究的核心目標就是開發並驗證一種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以可靠地定位個體的視覺注意TPJ區域。該研究在單一的掃描任務中結合了上述三種範式的元素,操作了一種生動、新穎的oddball刺激,既驅動強烈的視覺反應,也驅動強烈的新異反應。通過將這些元素進行結合,可以引發足夠強的瞬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反應,從而可以在個案中可靠地檢測到。研究結果表明,空間線索對比可以從群體水平得到TPJ的激活,但不能揭示個體水平TPJ激活的情況。該研究中開發並測試的生動、新穎的oddball範式能夠可靠地定位出個體在TPJ的兩個雙側視覺注意加工區域。

6,大鼠的旁觀者效應:被傳染的冷漠或熱心

來源:ScienceAAAS

旁觀者效應指的是當周圍有其它旁觀者時,個體不太容易對需要得到幫助者施予援手,顯著降低人們介入緊急情況的可能性。在大鼠中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在非人類物種中也存在著旁觀者效應。此外,雖然大鼠在被其他不予幫助的旁觀大鼠包圍時,不太可能援救需要幫助的同類,但John Havlik和同事還觀察到,當其它旁觀大鼠願意幫忙時,它們也更有可能給予幫忙。這一發現與最近在人類中得到的證據吻合,提示旁觀者的行為可能會激勵其它個體給予幫助,或壓制其施援的意願。

Havlik等人提出,他們在大鼠中的發現削弱了傳統觀念,即當某個體認為其它個體會負責採取行動時,該個體就會產生旁觀者效應,從而會降低其責任感。其實,這種現象可能源於認知程度較低的哺乳動物過程。

7,為什麼倆人在一起久了想法會越來越一致?近日,《Nature》子刊!大腦如何建立自我意識

來源:腦友記BrainUp

行為訓練導致自我-他人區分能力的持續變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了解別人的想法、感受和需求——並適應它們,但是大腦是如何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呢?6月15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新研究讓我們更接近答案。

思考他人想法的能力是人類大腦最複雜的適應性之一。實驗心理學家通常使用一種稱為「 錯誤信念任務 」 的技術來評估這種能力。研究發現表明,大腦在預測錯誤和「模擬」預測錯誤時使用不同的活動模式。這意味著大腦活動不僅包含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還包含誰在思考這個世界的信息。這種結合導致了主觀的自我意識。

此外,我們可以訓練人們使自己與其他人的大腦活動模式更加獨特或重疊。我們可以訓練人們使自己與其他人的大腦活動模式更加獨特或重疊。這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意識界限不是固定的,而是靈活的。大腦可以學習改變這一邊界。這也許可以解釋兩個人在一起度過了很多時間,開始覺得自己像一個人,有著相同的想法。

8,太陽底下不戴帽子,小心你的腦功能退化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不光影響散熱,陽光輻射還可能導致腦神經受損哥本哈根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夏天進行長時間戶外運動時儘量戴上帽子,頭皮直接暴露在陽光下,有損壞大腦功能的潛在風險。研究人員發現,頭頸部在陽光下的長時間暴露將導致身體核心溫度升高1攝氏度,這對身體機能的正常維持顯然有相當大的負面影響。此外,為了進一步研究陽光輻射對腦神經的影響,研究者們測試了受試者的腦幹聽覺誘發電位。通過測量這一指標發現,長時間施加模擬陽光輻射時(大約2小時,直到核心溫度升高1度),受試人員的腦幹聽覺誘發電位將發生變化,而在急性(15分鐘)陽光輻射暴露下,沒有表現出受到影響的痕跡。不僅如此,模擬狀態下長時間的陽光直射,還明顯改變了受試人員的生理和心理指標,引發強烈的不適感。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2,腦科學日報:新冠病毒可感染人類腦細胞;養狗有益兒童身心健康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發現能夠殺死膠質母細胞瘤的化學物KHS101
    2018年8月25日/生物谷BIOON/---英國每年有2000多人被診斷患有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而且英國議會近期討論了這種迫切需要改善治療方案的疾病。膠質母細胞瘤是最為致命性的癌症之一,它的五年存活率不到5%。
  • 西湖大學謝琦團隊等改進CAR-T細胞治療膠質母細胞瘤的效果
    在膠質母細胞瘤患者中,CAR-T細胞療法已顯示出臨床可行性和安全性的早期證據, 然而其總體結果仍然不能令人滿意,促使人們努力尋求提高靶向膠質母細胞瘤的CAR-T細胞的抗腫瘤效力的新方法和新策略。該項研究利用基於CRISPR 基因編輯系統的全基因組功能缺失性文庫分別對於CAR-T細胞和膠質瘤幹細胞(GBM中惡性程度最高的細胞群)進行高通量無偏向的篩選,發現了多個能顯著提高靶向膠質母細胞瘤的CAR-T細胞抗腫瘤效力的新靶點。
  • 腦科學日報:心肺功能對大腦健康的影響;腦癌液體活檢的可能性
    他們運用數字光處理3D生物列印技術和透明質酸(HA)衍生材料,將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GSC),巨噬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和神經前體細胞(NPC)按照健康組織包圍腫瘤組織的結構分布,建立了3D膠質母細胞瘤微環境體外模型。
  • 我國首款腫瘤電場治療落地,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率先獲益
    膠質母細胞瘤死亡率極高,復發率接近100%,被認為是神經外科治療中最棘手的難治性腫瘤之一。近日,我國首款腫瘤電場治療開始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等全國14個城市的醫院開啟首批使用,這標誌著15年來中國內地首個膠質母細胞瘤突破性創新療法正式惠及患者,創新療法有望打破國內膠質母細胞瘤治療困境。
  • 膠質瘤科普 | 膠質母細胞瘤的15個事實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一種惡性腦瘤,由一種叫做星形細胞的特殊類型的腦細胞發展而來。這些細胞幫助支持和滋養神經元(大腦的神經細胞),形成疤痕組織,幫助修復大腦損傷。膠質母細胞瘤通常侵襲性很強,生長到周圍的腦組織中。當腫瘤開始對大腦施加過多壓力時,可能會出現頭痛、噁心、嘔吐和/或嗜睡等體徵和症狀。
  • Nature:發現一種靶向膠質母細胞瘤的氧化磷酸化抑制劑---Gboxin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和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稱為Gboxin的小分子特異性地抑制原代小鼠和人膠質母細胞瘤細胞生長,但不抑制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或新生星形膠質細胞生長。Gboxin快速地且不可逆轉地破壞膠質母細胞瘤細胞中的氧消耗。
  • 腦科學日報:新的大腦區域如何進化出來的?數學好=編程能力強?
    小腦神經核在魚和兩棲類腦中有一對,爬行類腦中有兩對,而哺乳類則有三對。通過運用單細胞測序和空間轉錄組分析,作者們發現小腦神經核在組織和進化上有一個元單位。小腦神經核通過對元單位內的全部細胞類型進行複製和歧變從而實現進化。基因的進化機制也是通過複製變異元單位實現的,與這種策略非常類似。這是史上首次在細胞類型精度上揭示大腦的進化機制。
  • 羅氏安維汀(貝伐珠單抗注射液)膠質母細胞瘤適應症獲批,為中國患者...
    目前,安維汀®已先後在國內獲批聯合化療用於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治療,以及不可切除的晚期、轉移性或復發性非鱗狀細胞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一線治療。此次新適應症獲批將為中國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膠質母細胞瘤是成人最常見且惡性程度最高的原發性顱內腫瘤。
  • 優寧維發布|HALO在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中的應用實例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tliforme, GBM)是最惡性的原發性腦腫瘤。常駐小膠質細胞和外周浸潤的巨噬細胞,佔GBM中非腫瘤細胞的一半。這些腫瘤相關的巨噬細胞與GBM的增殖、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有關,可影響化療、放射治療和免疫療法的療效。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這個特徵使我們成為人類,而不是猩猩
    2,科學家發現了與早發性痴呆相關的突變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成年發病的白質腦病合併軸索球樣變和色素性膠質細胞 (ALSP)是一種極其罕見的疾病,其特徵是一種叫做集落刺激因子-1受體(CSF1R)的基因突變。這種疾病最初表現為患者的精神和行為改變,隨後在三、四十歲時迅速進展為痴呆症。
  • 7釐米腦部膠質母細胞瘤完全消失,上海十院神經外科高亮團隊再創...
    更讓這家人開心的是,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高亮教授對比手術前後的影像報告,曾經威脅小陳的7釐米腦部膠質母細胞瘤已經完全消失不見了,這意味著治療是成功有效的。今年3月初高亮看到小陳時,她已經癱瘓在床,半身不能動彈,正在逐漸失去語言能力和吞咽功能。
  • 「IDH突變型膠質母細胞瘤」屬於幾級?能活多久?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顱腦常見的惡性膠質瘤,其在基因分子水平診斷上分兩種,分為IDH野生型和IDH突變型,IDH突變即為為異檸檬酸脫氫酶突變,是在這種腫瘤中發現的最重要的遺傳改變之一。該文主要著重在IDH突變型膠質母細胞瘤的介紹。
  • 膠質母細胞瘤患者檢查報告中的IDH突變意味著什麼?
    德國一項研究報告了55例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長期存活患者(>3年)的臨床和分子分析,這些患者來自德國神經膠質瘤網絡的6個臨床中心。這是迄今為止描述的最大的長期存活者系列之一。最近,Gerber等人提出了一系列>存活4年的7名患者,他們描述了MGMT啟動子甲基化和IDH1/IDH2突變的比率。
  • 癌症疫苗AV-GBM-1改善了新診斷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PFS
    試驗發現 一項2期試驗(NCT03400917)的數據顯示,AV-GBM-1(一種個性化癌症疫苗)改善了新診斷的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FS)。
  • Nature:科學家突破血腦屏障來攻擊腫瘤
    但是保護是有代價的:當免疫系統面臨可怕的威脅時,這些屏障會干擾免疫系統,比如膠質母細胞瘤,這是一種致命的腦腫瘤,目前有效的治療方法很少。耶魯大學研究人員近日在《Nature》雜誌上發表報告稱,他們發現了一種規避大腦自然防禦系統的新方法。當大腦的自然防禦系統產生反效果時,他們會讓免疫系統救援兵通過堡壘的排水系統。
  • 腦科學日報:運動員腦成像研究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大腦結構組織
    上述研究結果揭示了腦內特異性circRNAs動態表達和生物學作用參與了大腦衰老過程。4,Cell:科學家利用虛擬胚胎進行單個細胞層面的研究來源:細胞近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和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研究團隊首次對早期胚胎發育進行了完整的描述,包括胚胎中的每一個細胞。
  • 腦科學日報:循環代謝物通量的定量檢測方法;一種新型味覺細胞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在細胞中添加Alpha-ketoglutarate(AKG)能夠緩解由於加速DUMP形成而引起的線粒體和細胞生長缺陷。 3,王曉群課題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來源:細胞
  • 腦科學日報:中國學齡期腦發育圖首次發布;為什麼會「靈魂出竅」
    1,中國學齡期腦發育圖表研究首次發布 來源:腦與心智畢生發展研究中心CLIMB 中國科技期刊《科學通報(英文版)》以封面文章形式首次發布這一學齡腦發育圖表研究。 該腦發育圖表研究發現:腦模版在不同年級之間有差別、中美之間有差別,這些差異會影響到腦發育圖表的形狀。
  • 腦科學日報:新算法找到夢境的隱藏含義;自私的人成功難維持長久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王徵研究組完成。該研究在162隻健康食蟹猴上採集了高分辨的磁共振影像數據,製作了食蟹猴腦圖譜並同時建立了標準化模型,描述單個獼猴大腦的解剖結構特徵隨年齡變化的軌跡。此大樣本標準化模型可用於獼猴疾病模型的參考對照,為實現個體化定量統計分析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