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ture子刊】史上最大單細胞RNA測序項目!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有望抑制癌細胞
來源:轉化醫學網
胎腦路線圖顯示膠質母細胞瘤以祖細胞癌細胞為中心的三繫結構
膠質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成人原發性腦癌,對膠質母細胞瘤的幹細胞生物學的研究是有限的。最近,一項研究發現了一種源自單一癌細胞類型的癌細胞結構,這種結構可以用來減緩癌細胞的生長。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單個癌細胞RNA測序項目,包括55000個膠質母細胞瘤細胞和20000個正常腦細胞。
研究人員第一次檢測到他們所描述的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GSC),這是一種所有其他癌細胞都從中發育而來的細胞類型。他們顯示出腫瘤的細胞分級組織起源於膠質瘤幹祖細胞。團隊創建了一個可用於識別癌祖幹細胞特異性治療靶點的層級圖。研究分析表明,正常的大腦發育協調了膠質母細胞瘤的發育,提示了膠質母細胞瘤層次的可能來源,並有助於識別癌症幹細胞的特異性靶點。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題為「單細胞RNA-seq揭示了膠質母細胞瘤重現正常的神經發育層次」(Single -cell RNA-seq reveals that glioblastoma recapitulates a normal neurodevelopmental hierarchy)。
2,一種可以替代運動的蛋白質?!Science公布恢復衰老大腦功能的神奇「藥方」
來源:生物通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科學家對小鼠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一種研究的很少的肝臟蛋白,也許就是眾所周知的鍛鍊能對大腦衰老起到積極作用的關鍵所在。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研發新的療法,讓無法進行體育活動的人產生神經保護作用。研究公布在7月9日的Science雜誌上。這項新研究表明,小鼠運動後,肝臟會向血液中分泌一種名為Gpld1的蛋白質。血液中這種蛋白質的水平對應於老年小鼠認知功能的改善,研究人員發現,經常運動的老年人血液中的這種酶也升高。研究結果表明,簡單地增加小鼠肝臟產生的Gpld1的數量可以帶來許多與常規鍛鍊相同的大腦益處。
3,Cell新技術:首個可檢測活細胞內G蛋白活性的生物探針
來源:小柯生命
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Mikel Garcia-Marcos研究組利用多功能生物傳感器揭示了活細胞中三聚體G蛋白的活性。相關論文於2020年7月6日在線發表在《細胞》雜誌上。這一多功能生物傳感器具有高保真度、時間解析度和便利性,可用於研究活細胞中內源性G蛋白的活性。
4,王德華實驗室發現動物的食糞行為通過影響腸道菌群調控其能量代謝和認知行為
來源:細胞
食糞行為(coprophagy)是指動物取食糞便的行為,在動物中很常見。食糞行為除了對於營養物質的重吸收,還可為動物提供必需胺基酸、維生素B、維生素K等。此外,食糞行為還可以幫助食草動物獲取必要的腸道菌群,保持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功能。
7月6日,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組在The ISME Journal上發表了題為「Coprophagy prevention alters microbiome, metabolism, neurochemistry and cognitive behavior in a small mammal」 的文章,揭示了小型哺乳動物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的食糞行為對腸道菌群和記憶認知的影響。研究首次將食糞行為與腸道菌群和動物的認知水平聯繫起來,發現了動物通過食糞行為可以補充腸道菌群,保持田鼠核心菌群的穩定,增加代謝產物和維持動物的能量平衡,有利於動物維持正常的記憶和認知水平。
5,精確定位顳頂聯合區中個體視覺注意加工區域的新方法
來源:環球心理資訊
A:生動新穎的oddball條件下群體被試平均腦部激活圖像;B:10名個體被試腦部激活圖像
人類大腦皮層的顳頂聯合區(TPJ)與許多認知過程有關,包括注意的重新定向,語境更新和社會認知等方面,但其確切的功能及定位仍存在一定的爭議。前人對於TPJ注意功能定位的研究常使用三種範式:Posner空間提示重新定向任務、oddball範式和直接的視覺驅動。該研究的核心目標就是開發並驗證一種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以可靠地定位個體的視覺注意TPJ區域。該研究在單一的掃描任務中結合了上述三種範式的元素,操作了一種生動、新穎的oddball刺激,既驅動強烈的視覺反應,也驅動強烈的新異反應。通過將這些元素進行結合,可以引發足夠強的瞬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反應,從而可以在個案中可靠地檢測到。研究結果表明,空間線索對比可以從群體水平得到TPJ的激活,但不能揭示個體水平TPJ激活的情況。該研究中開發並測試的生動、新穎的oddball範式能夠可靠地定位出個體在TPJ的兩個雙側視覺注意加工區域。
6,大鼠的旁觀者效應:被傳染的冷漠或熱心
來源:ScienceAAAS
旁觀者效應指的是當周圍有其它旁觀者時,個體不太容易對需要得到幫助者施予援手,顯著降低人們介入緊急情況的可能性。在大鼠中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在非人類物種中也存在著旁觀者效應。此外,雖然大鼠在被其他不予幫助的旁觀大鼠包圍時,不太可能援救需要幫助的同類,但John Havlik和同事還觀察到,當其它旁觀大鼠願意幫忙時,它們也更有可能給予幫忙。這一發現與最近在人類中得到的證據吻合,提示旁觀者的行為可能會激勵其它個體給予幫助,或壓制其施援的意願。
Havlik等人提出,他們在大鼠中的發現削弱了傳統觀念,即當某個體認為其它個體會負責採取行動時,該個體就會產生旁觀者效應,從而會降低其責任感。其實,這種現象可能源於認知程度較低的哺乳動物過程。
7,為什麼倆人在一起久了想法會越來越一致?近日,《Nature》子刊!大腦如何建立自我意識
來源:腦友記BrainUp
行為訓練導致自我-他人區分能力的持續變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了解別人的想法、感受和需求——並適應它們,但是大腦是如何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呢?6月15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新研究讓我們更接近答案。
思考他人想法的能力是人類大腦最複雜的適應性之一。實驗心理學家通常使用一種稱為「 錯誤信念任務 」 的技術來評估這種能力。研究發現表明,大腦在預測錯誤和「模擬」預測錯誤時使用不同的活動模式。這意味著大腦活動不僅包含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還包含誰在思考這個世界的信息。這種結合導致了主觀的自我意識。
此外,我們可以訓練人們使自己與其他人的大腦活動模式更加獨特或重疊。我們可以訓練人們使自己與其他人的大腦活動模式更加獨特或重疊。這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意識界限不是固定的,而是靈活的。大腦可以學習改變這一邊界。這也許可以解釋兩個人在一起度過了很多時間,開始覺得自己像一個人,有著相同的想法。
8,太陽底下不戴帽子,小心你的腦功能退化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不光影響散熱,陽光輻射還可能導致腦神經受損哥本哈根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夏天進行長時間戶外運動時儘量戴上帽子,頭皮直接暴露在陽光下,有損壞大腦功能的潛在風險。研究人員發現,頭頸部在陽光下的長時間暴露將導致身體核心溫度升高1攝氏度,這對身體機能的正常維持顯然有相當大的負面影響。此外,為了進一步研究陽光輻射對腦神經的影響,研究者們測試了受試者的腦幹聽覺誘發電位。通過測量這一指標發現,長時間施加模擬陽光輻射時(大約2小時,直到核心溫度升高1度),受試人員的腦幹聽覺誘發電位將發生變化,而在急性(15分鐘)陽光輻射暴露下,沒有表現出受到影響的痕跡。不僅如此,模擬狀態下長時間的陽光直射,還明顯改變了受試人員的生理和心理指標,引發強烈的不適感。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2,腦科學日報:新冠病毒可感染人類腦細胞;養狗有益兒童身心健康